基础调查
基础调查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105篇,主要集中在农业经济、预防医学、卫生学、地质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3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37065篇;相关期刊88种,包括全球科技经济瞭望、城市地质、中国医药导报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全国大学化学实验绿色化教学研讨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轨道交通分会2018年勘察与测量专业技术交流大会等;基础调查的相关文献由182位作者贡献,包括于石成、于芳、孙海燕等。
基础调查—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37065篇
占比:99.72%
总计:37170篇
基础调查
-研究学者
- 于石成
- 于芳
- 孙海燕
- 孙静
- 张业武
- 张小琳
- 徐霄枭
- 朱建君
- 王艳秋
- 肖革新
- 赵自雄
- 郭岩
- 金晓斌
- 陈原
- 陈子雄
- 马家奇
- CAD/CAM与制造业信息化杂志
- 乔宝晋
- 于雷
- 任丽丽
- 余碧君
- 依得旦西
- 侯世稳
- 入江光一
- 刘冬云
- 刘国权
- 刘晓波
- 刘淑文
- 刘清国
- 刘滨谊
- 刘翀
- 刘蔚
- 刘贤词
- 刘长城
- 包育新
- 匡纬
- 华权2
- 叶亚同
- 叶加松
- 吉晟男
- 吴国宏
- 吴恒
- 吴晓晨
- 周为友
- 周丽萍
- 周明仁
- 周维
- 唐彦杰
- 唐芳林
- 奚赛英
-
-
马克委;
罗方权;
郭威
-
-
摘要:
在国土、林业、湿地等行业之间,针对自然资源调查,其概念不统一、内容指标相重叠,以某一个行业的标准,均无法实现调查成果的多行业应用。本文以空间上重叠的典型分类为例,通过分析研究,提出了解决思路:①明确自然资源分类的概念和内容,融合细化分类标准与指标;②突破各行业的关注重点和图斑分类属性的唯一性表达,从分类属性标注、数据组织等方面,解决空间重叠的资源不能全面表达的问题。基于本思路的探索结果表明,既能统一概念和内容指标,使自然资源调查能够空间全覆盖、重叠全表达,还能实现自然资源调查成果多部门应用,即实现“一查多用”。
-
-
-
李雪梅
-
-
摘要:
自然资源基础调查作为全要素、全覆盖自然资源调查,意在查清自然资源的分布、范围、面积、权属性质以及保护与开发利用状况等信息.文章基于铜山区自然资源基础调查试点工作,重点对自然资源分类体系,自然资源基础调查的内容、方法、技术流程等内容进行探索研究,为县级自然资源基础调查提供工作范式和经验.
-
-
吉晟男;
崔绍朋;
邓怀庆;
李春旺;
肖能文
-
-
摘要:
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是我国为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监管划定的重要区域,目前部分优先区已陆续开展生物本底资料的调查评估工作,但受限于经费、时间等条件,对区内所有县域或网格全覆盖式科考,既不现实也无必要,因而区域尺度的抽样设计是一个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以武陵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为例,结合层次聚类和系统抽样方法,同时考虑历史调查资料的系统完整程度和空间保护属性,提出了一个科学可行的抽样方案.首先将研究区域内的所有县域聚为5类,每类挑选出2个重点县域,共获得6个历史上进行过系统科学考察的县域和4个本底资料相对缺乏的县域,进而挑选出76个重点调查网格(10 km X 10 km),其中生物多样性富集网格36个,保护区外的人类干扰网格40个,抽样比例为11.09%,每个网格平均调查经费为2.52万元.该抽样策略区分了调查层次并突出重点区域,使调查和评估更有针对性,进一步完善了保护优先区基础调查系统,也强化了项目管理能力,对其他保护优先区项目开展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
-
于雷
-
-
摘要: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是近年来开展的一次重大国情国力调查,属于自然资源基础调查,具有重要意义.在进行全国国土调查时,调查人员要提高对国土调查的重视度,把握好主要矛盾,合理运用多种调查方法,保证调查顺利进行.本文分析了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的主要任务、原则、准备工作和开展原因,探讨了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的成功经验,以供参考.
-
-
-
王宝锋
-
-
摘要:
自然资源调查是服务于自然资源管理的基础性与前置性工作,有助于推动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支撑自然资源有效监管和严格保护.本文浅析基础调查在自然资源调查工作中的作用,分析现阶段自然资源调查存在的问题,从分类标准、调查内容和成果等方面,探索了自然资源调查与基础调查协同开展的路径方法,并提出相关建议.
-
-
-
朱立平;
乔宝晋;
杨瑞敏;
刘翀;
王君波;
鞠建廷
-
-
摘要:
青藏高原湖泊众多,是气候变化敏感的指示器.湖泊作为地表下垫面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通过陆-气之间的水汽和能量交换影响区域气候(如降水、气温),而且通过沉积物记录了过去的气候变化信息.湖泊的水量和水质是制约湖泊与大气水分能量交换和湖泊沉积过程的基本要素,对青藏高原湖泊水量、水质的基础调查工作是准确认识青藏高原对气候响应与影响的关键.基于最近5年在青藏高原地区开展的湖泊基础调查工作,明晰了过去对青藏高原重要湖泊基础资料的模糊认识,阐述了湖泊面积、水量变化的时空差异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探讨了基于遥感水色开展大范围长、时间湖泊水质研究的新方法.%There are a large number of lakes distributed on the Tibetan Plateau (TP),which are sensitivic to climatic change.Lakes,as one of the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underlying surface on the TP,not only affect the regional climate by land-atmosphere water and energy exchanges,but also record the information of climatic change through sediments.Lake water storage and water physicochemical property are basic factors affecting water and energy exchanges between lake and atmosphere,and lake sedimentary processes.The basic investigation of lake water storage and water physicochemical property on the TP is one of the key issues for deep understanding the responses and influence of TP in the climatic change.Based upon the basic investigations of the lakes on the TP during past 5 years,we have clarified some fuzzy recognition and renewed the basic data of some important lakes.The lake area and water storage of the TP and their changes with climatic change,as well as the spatio-temporal difference,have been elucidated.Further,a new method is introduced to study water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and their changes within the ranges of long time and wide area based upon water color derived from remote sensing imag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