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层评价
地层评价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434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地质学、工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88篇、会议论文24篇、专利文献50899篇;相关期刊101种,包括石油天然气学报、测井技术、世界石油工业等;
相关会议18种,包括2015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中国煤炭学会矿井地质专业委员会2015年学术论坛、第三届中国石油工业录井技术交流会等;地层评价的相关文献由857位作者贡献,包括Murp.DP、张辛耘、唐宇等。
地层评价—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50899篇
占比:99.20%
总计:51311篇
地层评价
-研究学者
- Murp.DP
- 张辛耘
- 唐宇
- 赵平
- C·S·德尔坎波
- R·V·诺尔德三世
- 周利军
- 安涛
- 杨兴琴
- 柴细元
- 马连山
- A·F·扎佐夫斯基
- S·埃尔文
- S·布里奎特
- 张云青
- 等
- 肖立志
- 葛洪魁
- Stephen Prensky
- 丁柱
- 丁柱(校)
- 万金彬
- 余春昊
- 向兴金
- 周利军(译)
- 孙建孟
- 李索贵
- 李长文
- 杨震
- 江国法
- 罗学东
- 谭成仟
- 谭显忠
- 赵平(译)
- 齐宝权
- C·司科尔特
- DavidPatrickMurphy
- Geoff Weller
- H·陶基
- Inge.VG
- J·W·布朗
- K·L·哈夫莱恩克
- M·米尔科维施
- N·马特苏莫托
- R·瓦斯克斯
- 伊培荣
- 何长春
- 储冬红
- 冯启宁
- 冯耀忠
-
-
-
万金彬;
白松涛;
余春昊;
张宇昆;
李慧莹
-
-
摘要:
以第61届岩石物理学家和测井分析家协会(SPWLA)年会的104篇交流论文为基础,对近一年来的深水油气探测、岩石物理与基础理论研究、测井新仪器与新方法研发、复杂油气藏和非常规油气藏综合评价技术等领域的最新发展,以及16个专题讲座的内容进行总结与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测井方法、测井仪器及测井解释评价的国际发展趋势进行分析讨论。
-
-
谭庆宇;
杨波;
张兆阳;
栗明;
王俊杰
-
-
摘要:
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使我国社会发展的油气资源需求量日益增加,又进一步促进了油气田工程勘探开发工作的进步。在油气田勘探开发过程中合理应用测井技术,必然能够解决生油层、盖层等勘探难题,从而更好地认识到油气田开发的价值和必要性等。在今后进行油气田勘探开发工作的时候,工作人员必须要对测井技术的定义、技术分类等进行分析,而后对测井技术在油气藏描述、油气钻采、地层评价以及地质探测中的具体应用进行充分了解,从而提升油气田勘探开发中测井技术的应用质量。
-
-
万金彬;
白松涛;
余春昊;
张宇昆;
李慧莹
-
-
摘要:
以第61届岩石物理学家和测井分析家协会(SPWLA)年会的104篇交流论文为基础,对近一年来的深水油气探测、岩石物理与基础理论研究、测井新仪器与新方法研发、复杂油气藏和非常规油气藏综合评价技术等领域的最新发展,以及16个专题讲座的内容进行总结与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测井方法、测井仪器及测井解释评价的国际发展趋势进行分析讨论.
-
-
邵才瑞;
翟星雨;
原野;
张福明;
张庆勋
-
-
摘要:
利用随钻测井资料进行地质导向是定向钻井的前沿技术,由于目前随钻测井资料基本以无方位自然伽马、电阻率资料为主,因此,存在地层建模和地质导向的不确定性.鉴于录井资料可提供钻遇地层的原始资料,钻时和钻压资料可间接反映岩性和缝洞异常等,综合利用随钻测井、录井和钻井资料对钻遇地层进行评价和建模可以弥补单一随钻测井资料的不足.介绍了井筒信息和地层模型一体可视化技术,以及综合利用测井、录井、钻井资料进行储层评价、地层模型精细刻画和地质导向的方法与流程.应用实例表明,综合利用测井、录井、钻井资料进行地层精细刻画建模及地质导向是在缺少方位随钻测井资料条件下减少地层模型不确定性的有效方法.
-
-
陈辉;
陈志强;
李海龙
-
-
摘要:
主要对测井技术在地层评价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与探索,首先对测井技术进行了相应的概述,然后主要从4个方面分析了测井技术在地层评价中的应用:划分单井地质剖面、单井储集层评价、油井技术评价、多井解释与油气藏研究,以期能够为石油勘探开发提供帮助和启示.
-
-
-
-
摘要:
第62届岩石物理学家与测井分析家协会(SPWLA)将于2021年5月15—19日在美国波士顿召开,现征集论文摘要。一.征集范围(1)裸眼井测井新技术(4)已污染空地的地球物理(7)完井地球物理和储层监测(2)机器学习的最新进展(5)案例研究(8)常规储层地层评价(3)深水储层分析(6)套后地层评价(9)非常规储层地层评价二.有关事项(1)我们将根据摘要中涵盖的相关技术领域信息决定论文是否录用,征集含有高端技术和创新内容的论文,以致力于促进岩石物理学和地层评价发展,需避免商业宣传。每篇摘要字数200~500字,不宜过长。
-
-
-
-
-
杜雨佳
- 《第四届中国石油工业录井技术交流会》
| 2017年
-
摘要:
元素录井具有样品需求少,分析周期短,分析数据全,误差小,时效性强的特点.随着石油钻井新工艺的迅速发展,近几年元素录井技术广泛应用于地层分层、岩性识别、潜山界面卡取等领域.前入主要利用XRF谱图法、图版法、曲线法开展岩性识别,利用特征元素、特殊岩性、岩性组合法进行地层划分.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了元素组合特征在判别氧化环境、古气候特征和水体介质等其他地质应用.同时利用该项技术探讨推断了火成岩的成分和期次,在此基础上划分了地层层位,尝试恢复了古沉积环境.实践证明,该技术在准噶尔盆地石英滩地区地层评价中取得了显著的应用效果,具有较强的可推广性和适用性.
-
-
-
-
赵先然;
刘国强;
侯雨庭;
刘莉;
吴金龙;
王玉玺
- 《2015中国非常规油气论坛》
| 2015年
-
摘要:
致密油是指夹在或紧邻优质生油层系的致密储层中,未经过大规模长距离运移而形成的石油聚集.中国陆相致密油资源丰富,但勘探开发尚处于早期,与常规储层和低孔渗油藏相比,其成藏机理更复杂,储层品质更差.主要表现在矿物组分复杂,孔隙种类多,孔隙结构非均质性强,岩石力学参数和地应力的各向异性特征明显.目前,国内外值得借鉴的陆相致密油勘探成功经验较少,测井及评价技术未形成统一的解释模式和评价标准.本文在借鉴北美海相致密油测井及评价技术思路和流程的基础上,详细介绍针对中国陆相致密油地质特征所形成和发展的测井方法和评价流程,主要展示“无源三组合”测井技术在陆相致密油岩性、物性、烃源岩特性和岩石力学特性等储层参数方面定性分析、定量评价的技术创新,并对目前存在的问题与挑战提出了相应技术发展的思路和展望.
-
-
刘江涛;
刘双莲;
李永杰;
张元春;
王志战
- 《第三届中国石油工业录井技术交流会》
| 2015年
-
摘要:
以川东南焦石坝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地面露头样品和钻井岩屑样品的元素测量结果为依据,研究了焦石坝页岩层段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并探讨了其地质意义.结果表明:页岩地层SiO2含量整体较高,CIA值介于57~77之间,表明页岩形成于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不同页岩样品元素组成特征存在较明显差异,导致了页岩品质存在巨大差异:龙马溪组页岩上段岩屑样品过量硅含量极低,U/Th<0.75,属于高能、富氧环境产物,有机质难以保存,页岩品质差;龙马溪组页岩下段岩屑样品过量硅含量为6.6%~12.9%,U/Th介于0.75~1.25,属于低能、贫氧环境产物,有机质含量高,脆性较好,页岩品质较好;五峰组页岩露头样品过量硅含量为11%~24%,U/Th介于0.76~1.34,属于低能、贫氧—厌氧环境产物,有机质含量高,SiO2含量最高,有利于形成天然裂缝和后期压裂改造,页岩品质最好.
-
-
申本科
- 《第五届全国天然气藏高效开发技术研讨会》
| 2014年
-
摘要:
页岩气测井评价地层评价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展开:①页岩气地层的岩性和储集参数评价,包括孔隙度、饱和度、渗透率等;②页岩的地球化学评价,主要包括干酪根的识别与类型划分、有机质含量、热成熟度等一系列指标的定性或定量解释;③岩石力学参数和裂缝发育指标的评价.在资源调查和勘探开发的初期,利用页岩在测井曲线上的异常响应特征,准确确定页岩层的位置与厚度,如何从烃源岩中寻找最有利的页岩气藏富集,是地球物理测井的首要任务.地球物理测井技术具有方法多、纵向分辨率高、信息量大、连续、方便、灵敏等优势,能够获得沿井眼剖面的岩石物理参数,是页岩气储层评价的重要手段.
-
-
-
GAO Xiang-chuan;
高祥川
- 《中国煤炭学会矿井地质专业委员会2015年学术论坛》
| 2015年
-
摘要:
通过对长城三号井田1905S工作面的水文地质条件分析,认为地表水、第四系松散含水层孔隙潜水、新近系含水层砂砾岩水及奥陶系含水层石灰岩水对工作面开采没有影响,二叠系石盒子组合水层砂岩水、山西组合水层砂岩水对生产影响较小;太原组砂岩含水层是影响9煤层开采的主要含水层.采用"大井法"对1905S工作面的涌水量进行了预算,预计了工作面的正常涌水量为24m3/h,预算结果为工作面的设计提供了地质依据.
-
-
GAO Xiang-chuan;
高祥川
- 《中国煤炭学会矿井地质专业委员会2015年学术论坛》
| 2015年
-
摘要:
通过对长城三号井田1905S工作面的水文地质条件分析,认为地表水、第四系松散含水层孔隙潜水、新近系含水层砂砾岩水及奥陶系含水层石灰岩水对工作面开采没有影响,二叠系石盒子组合水层砂岩水、山西组合水层砂岩水对生产影响较小;太原组砂岩含水层是影响9煤层开采的主要含水层.采用"大井法"对1905S工作面的涌水量进行了预算,预计了工作面的正常涌水量为24m3/h,预算结果为工作面的设计提供了地质依据.
-
-
GAO Xiang-chuan;
高祥川
- 《中国煤炭学会矿井地质专业委员会2015年学术论坛》
| 2015年
-
摘要:
通过对长城三号井田1905S工作面的水文地质条件分析,认为地表水、第四系松散含水层孔隙潜水、新近系含水层砂砾岩水及奥陶系含水层石灰岩水对工作面开采没有影响,二叠系石盒子组合水层砂岩水、山西组合水层砂岩水对生产影响较小;太原组砂岩含水层是影响9煤层开采的主要含水层.采用"大井法"对1905S工作面的涌水量进行了预算,预计了工作面的正常涌水量为24m3/h,预算结果为工作面的设计提供了地质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