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中心
国际贸易中心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793篇,主要集中在贸易经济、建筑科学、工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80篇、会议论文13篇、专利文献69285篇;相关期刊484种,包括科学发展、国际商务研究、上海商业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2012中国经济特区(喀什)论坛、第十五届国际商业论坛、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论坛等;国际贸易中心的相关文献由529位作者贡献,包括孙胜男、陈宇先、齐晓斋等。
国际贸易中心—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69285篇
占比:98.87%
总计:70078篇
国际贸易中心
-研究学者
- 孙胜男
- 陈宇先
- 齐晓斋
- 乔静
- 刘嘉
- 匡增杰
- 孙浩
- 张娟
- 李晓慧
- 李邦君
- 林云
- 金刚
- David A.Wilcox
- 任建
- 任新建
- 俞振华
- 夏燕
- 姜良根
- 宁立春
- 徐朝辉
- 曾晓洋
- 本刊编辑部
- 朱娱
- 李九领
- 沙海林
- 王周
- 王延
- 罗军
- 肖林
- 肖焕中
- 胡侠参
- 袁义宝
- 赵广君
- 赵蕾
- 郭颖
- 金秀龄
- 陈德华
- 颉富平
- CHEN Hui
- CHU Ke
- H.Thomas Moriarity
- H.Thomas Moriarty
- Holly(编译)
- JIA Chengchang
- LIANG Xuebing
- M·马赫林
- SirStephenBrown
- Zhang Lulu
- Z·F·W
- 丁俊发
-
-
-
陆丽萍;
樊星;
邱鸣华
-
-
摘要:
虹桥与外高桥、洋山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相比,在货物运输与保税仓储等硬件条件上并不具备优势,应聚焦制度和资源优势,集聚高能级总部和平台运营主体,依托进博会、数字经济产业园等优势资源,做大做强现有平台,进一步发展离岸贸易、数字贸易、总部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打造开放共享的国际贸易中心新平台,强化“双循环”枢纽节点功能。
-
-
刘军伟;
贺容;
鲜果;
高璐
-
-
摘要:
以成都、西安为代表,西部内陆地区的国际贸易中心城市在国际贸易规模、主体集聚、设施建设等方面差距较大,建议从做大规模、集聚贸易主体出发持续放大“规模经济效应”,以夯实国际贸易枢纽及平台“硬支撑”、创新制度供给及营商“软环境”为关键抓手,不断强化“交易成本优势”。
-
-
钱鑫
-
-
摘要:
8月25日,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三次会议听取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华源受市人民政府委托所作的《关于今年以来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并于8月26日进行了分组审议。市人大财经委结合国际贸易中心专项监督、人工智能立法、进博会立法、经济工作监督立法等工作,研究制定了经济运行分析工作方案。
-
-
-
-
摘要:
热点A中国·长三角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发布《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近日由国务院批复、国家发改委印发。《总体方案》提出,到2025年,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基本建成,中央商务区和国际贸易中心新平台功能框架与制度体系全面确立,综合交通管理水平显著提升,服务长三角和联通国际的作用进一步发挥。到2035年,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全面建成,成为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升我国对外开放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的重要载体。
-
-
-
-
摘要:
上海石油化工交易中心,它的前身是“上海南郊石油化工交易中心”(以下简称“交易中心”),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石油化工大宗商品现货交易中心。它汇聚了800多家石化行业企业,覆盖全国23个省、直辖市、自治区;2017-2019连续三年年贸易额超过一千亿,成立至今上交国家税收十多亿。这个平台型企业建在杭州湾畔的奉贤区,奉贤不产油,也不炼油,曾有领导夸赞是个无中生“油”的平台,它符合国家对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战略,更代表着新兴业态的总部经济与平台型经济。创立这个平台的是董事长孙继东先生。
-
-
-
-
摘要:
在“一带一路”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过程中,中国与葡语国家基础设施领域的合作大有发展。一方面,澳门特区开放自由的经济体系和制度环境可以进一步与大湾区城市建设形成发展合力,为大湾区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先进制造业中心、国际金融航运中心和国际贸易中心助力;另一方面,中葡经贸可以借助大湾区建设的“红利”,拓展合作领域,优化合作结构,提高合作质量。
-
-
赵文斌;
上海海关政工办
-
-
摘要:
从自发组织到党的领导20世纪20年代,上海逐渐成为远东最大的国际贸易中心。1926年,上海出口总值增至9.58亿海关两。江海关职员超过千人,其中华籍职员占3/4,但是华员职位很低,大多充当杂役,薪资不到同等岗位洋员的6成,还经常受到洋员欺压。长期以来,华员忍气吞声,又无能为力。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红色的种子遍撒上海,以无穷的生命力冲破江海关厚厚的石墙,在洋人的势力范围内落地生根发芽。
-
-
李博英
-
-
摘要:
新片区的未来发展应与国家战略实现更好的"同频共振",在顺应"一带一路""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大战略前提下,在中国与国际关系重构当中挖掘自身独特优势,发现自身差异化发展空间,形成自身独有的发展之路;力求在国家产业短板方面寻求突破,解决"卡脖子"问题,并力争在新型国际贸易领域做"领头羊"和"破局者".
-
-
张娟;
廖璇;
解丽文
-
-
摘要:
随着长三角区域、亚洲区域市场一体化加快推进,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可充分利用长三角区域枢纽区位优势,从提升总部功能发力,从点上政策突破到面上统筹,对外汇、人才、贸易便利化、数据跨境流动进行系统安排,集聚跨国公司总部;从结算、采购、营销、物流、分拨等功能层面进行分类施策,推动贸易主体营运功能衍生;发挥金融、保险、咨询等专业服务优势,使上海成为长三角区域、国内企业国际营销网络的开拓通道.
-
-
-
文仲亮
- 《第十五届国际商业论坛》
| 2012年
-
摘要:
中国、上海在国际贸易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决定了上海将成为国际会展业中心之一.落地上海虹桥的中国博览会会展综合体项目,是上海建设国际贸易中心的一个重要标志.这个国家会展项目的作为与成功,在于多方面的创新.
-
-
-
李茂盛
- 《第十五届国际商业论坛》
| 2012年
-
摘要:
联系亲身经历,论析了上海建设国际贸易中心对台商提供的多方面的机遇,台商协会更多发挥引领导航、架桥铺路的作用,推动台商企业更加有所作为.同时,对扩大引进台湾先进技术行业,提出了若干政策性建议。
-
-
田中道雄;
叶翀;
朱娱
- 《第十五届国际商业论坛》
| 2012年
-
摘要:
从外部世界的角度,论述了对于上海塑造城市品牌与建设国际贸易中心互动关系的看法和感受.指出:建设国际贸易中心,应当同时从硬件和软件的层面提升城市等级,创造良好的生活和文化环境,打造高质量的产品与服务,在竞争中获取优势,获得全球的认同.
-
-
黄跃
- 《第十五届国际商业论坛》
| 2012年
-
摘要:
在上海建设国际贸易中心的背景下,开开集团结合静安区“国际静安”的要求,从推进社区商业的建设、方便居民日常生活;建立蔬菜供应基地及标准化菜市场和深入社区开展便民特色服务等几方面,以民生需求为导向,推进社区商业的建设工作。
-
-
陈建宏
- 《第十五届国际商业论坛》
| 2012年
-
摘要:
一方面,以拉斯维加斯为例,借鉴国际上先进的贸易中心城市的发展经验;另一方面,从中国、尤其是上海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中,探寻新的商业机遇与潜力.
-
-
SirStephenBrown;
朱娱
- 《第十五届国际商业论坛》
| 2012年
-
摘要:
面对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多的形势,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全球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中英两国频繁的交流增进了相互依存,合作机会众多.在建设国际贸易中心过程中,应当在规范执法、保护知识产权、市场准入、增加公平性、提高透明度等方面做出进一步改善。
-
-
齐晓斋
- 《第十五届国际商业论坛》
| 2012年
-
摘要:
面对建设国际贸易中心,上海必须从多方面创新商业模式,包括:推行体验式营销,开拓个性化服务;网购与实体店的相互渗透;开发自有品牌,增加自营比重;等等。
-
-
周太彤
- 《第十五届国际商业论坛》
| 2012年
-
摘要:
加快建设上海国际贸易中心是一项国家战略,是上海"四个中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委、市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并先后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意见》以及《上海建设国际贸易中心"十二五"规划》,要求着眼全局,统筹规划,全面加快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当前,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贸易流通已不仅是连接生产与生产、生产与消费的纽带,还是融通内外资源,调剂社会供需,决定经济运行速度和效益的先导性、关键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