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分工地位
国际分工地位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78篇,主要集中在贸易经济、工业经济、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8篇、专利文献16784篇;相关期刊60种,包括国际贸易问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国际商务版、现代商贸工业等;
国际分工地位的相关文献由120位作者贡献,包括刘艳、王诏怡、李佳等。
国际分工地位—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6784篇
占比:99.54%
总计:16862篇
国际分工地位
-研究学者
- 刘艳
- 王诏怡
- 李佳
- 王盼
- 聂聆
- 于蕾
- 倪月菊(指导)
- 冯晓华
- 冯根尧
- 刘丹
- 刘会政
- 刘力
- 刘培青
- 刘德学
- 刘敏
- 刘敏1
- 刘春蕊
- 刘海云
- 刘涛
- 刘玉荣
- 刘玎倩
- 刘雨鑫
- 包玉香
- 周传豹
- 周升起
- 周蕾
- 唐运
- 夏先良
- 孙慧
- 孟祺
- 宋超杰
- 官玉霞
- 崔吉藤
- 崔岩
- 崔艳新
- 廖庆梅
- 张凯迪
- 张咏华
- 张宁
- 张峰
- 张巍
- 张明志
- 张晓攀
- 张竟可1
- 张红霞1
- 张继彤
- 易雪玲
- 朱光
- 朱璇璇
- 李三妹
-
-
黄光锋;
杨国才
-
-
摘要:
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面临重构和调整,中国制造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被赋予新的内涵。文章从中间产品和增加值贸易视角,基于WIOD数据库和WWZ模型对中国制造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进行考察。结果表明:2008年以来,制造业国内增加值DVA和RDV比重上升,国外增加值FVA比重下降,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上多环节生产的能力不断提升;2004-2018年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的位置度缓慢提升,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呈下降态势,但前向参与度上升,中间产品出口增加值占比提升;不同技术水平制造业在参与分工中价值链提升及产业结构优化方面存在异质性的影响。资源禀赋和生产环节技术密集度差异影响不同技术水平制造业融入全球价值链的路径和地位;计算机光电设备、纺织服装等制造业前向垂直专业化(VS1)程度有所上升,从依靠进口中间产品逐步向生产中间产品出口国位置转化。
-
-
张继彤;
宋超杰
-
-
摘要:
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生产网络(GPN)结构造成一定冲击,在此背景下研究GPN演变和影响因素对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有一定意义。本文通过查阅大量文献,梳理近来GPN的研究方法和影响因素。研究表明:第一,GVC和GPN的研究对象均为国际分工地位,且GPN日益成为当下研究热点;第二,GPN的研究方法大致分为案例研究法、基于贸易数据的测算研究法、基于投入产出数据的测算研究法及网络分析法四类,研究对象大致分为GPN整体结构和一国在GPN的分工地位两类;第三,影响GPN的经济因素主要有要素禀赋、外贸政策、经济发展水平、市场特征、特定事件和其他类型。通过梳理文献,文章发现对重要行业GPN的研究还不足且忽略了一些影响GPN的重要因素。
-
-
李易;
杨慧(指导);
倪月菊(指导)
-
-
摘要:
双循环新格局的构建是基于我国经济社会矛盾变化与全球经济结构变化的清晰认知。本文探寻双循环新格局对我国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的影响,将2005—2016年我国全球价值链地位指数与双循环主要评价指标相结合构建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全球价值链地位指数逐年攀升,国内增加值增幅大于国外增加值。(2)国际大循环为主的发展模式不利于我国全球价值链地位的进一步提升,或与当时我国国际大循环为主导的外向型经济制度遗留弊病相关。(3)国内大循环水平的提升有助于中国全球价值链地位的提高。(4)贸易自由化对中国全球价值链地位的提高有正向促进作用,而高水平关税并不利于提高我国全球价值链地位。
-
-
黄诺;
周升起
-
-
摘要:
全球价值链的发展需要重新考察我国服务业的国际分工地位,然而现有文献大都基于传统贸易统计方法,没有考虑全球价值链背景下中间品多次跨越国界的重复计算问题,无法反映中国真实的服务贸易水平。基于OECD&WTO联合发布的TiVA数据库和OECD发布的最新版国家间投入产出表(ICIO),采用投入产出领域的贸易增加值(TiVA)方法,提出改进的“新GVC地位指数”测算出中国服务业增加值贸易状况及国际分工地位。通过建立固定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2005—2015年服务贸易开放度、人力资本等因素对一国(地区)服务业国际分工地位的影响程度,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
-
包玉香;
张凯迪
-
-
摘要:
数字经济目前已成为重构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文章对数字经济发展影响服务业国际分工地位变动进行了理论分析,并应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数字经济发展与中国服务业国际分工地位变动间的关联性,结果表明:(1)数字经济发展能显著提升中国服务业的国际分工地位;(2)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经济发展对高技术服务业国际分工地位有显著的提升作用,而对中低技术服务业国际分工地位的提升作用为负。
-
-
江强;
王立成
-
-
摘要:
本文首先概括了OFDI对母国国际分工地位影响的机理机制;其次,基于WIOD数据库,运用Python矩阵运算方法核算了各国历年价值链分工地位;最后,使用27个经济体1995-2014年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 OFDI对母国国际分工地位的影响.结果表明:(1)0FDI促进了母国"GVC"分工地位,但是发展中国家的正效应小于发达国家,使用殖民统治历史作为工具变量的实证结果依然稳健;(2)区分OFDI东道国,目的地国家越发达,其对母国分工地位的提升效应越明显,但是流入亚洲地区的OFDI对母国分工地位的提升效应也较大;(3)区别于前期研究结论,影响机制中,技术的溢出与扩散效应体现为负向作用.以上结论为对外投资目的地选取与对外投资的政策制定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
-
高蒙蒙
-
-
摘要:
本文使用KPWW法对中国制造业细分行业的GVC地位指数进行了测算,并结合2001-2011年13个制造业行业的面板数据使用固定效应的方法研究了FDI的价值链升级效应,基准结果显示FDI促进中国制造业行业GVC地位提升,进一步的分组回归结果表明FDI对我国资本密集型行业价值链升级的促进作用最大,其次是技术密集型,对劳动密集型行业促进作用不显著.进一步发现,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以及行业制度环境的改善有助于提高FDI的价值链升级效应.最后提出实现价值链的攀升,一方面要优化引资结构,另一方面要注重人力资本的提升,在劳动密集型行业要提升FDI质量,在技术密集型行业要重视高层次人才的培养.
-
-
冯根尧;
朱璇璇
-
-
摘要:
利用UNCTAD“创意经济”数据库,测算中国与50个代表性国家创意产品及其分项的出口技术复杂度,分析中国创意产品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及演变趋势.结果表明:(1)中国创意产品整体处于国际分工的低端环节,且呈波动中逐步提升特征.(2)中国创意产品细分行业国际分工地位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其中艺术品和创意设计处于高附加值环节,国际竞争力较强;新媒体、表演艺术、视觉艺术与世界同类产品水平相当,音视频和出版物处于低端位置,存在明显的比较劣势.
-
-
-
刘玉荣
-
-
摘要:
基于WIOD数据库2000—2014年世界投入产出表,采用"GVC地位指数"等指标,对中国国际分工地位进行测度并分析其演变趋势.研究结果表明,中国GV C地位指数呈先下降再上升的"V"型变化特征,但GV C参与度有所下降,这表明中国逐步向价值链两端攀升,成为GV C的重要枢纽;细分行业看,服务业地位指数高于制造业,服务业竞争力不断提升.服务业前向参与度高于制造业,后向参与度低于制造业,为制造业GV C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撑.制造业后向参与度呈现"M"型趋势,前向参与度稳步上升,表明中国制造业对进口中间产品的依赖程度下降,逐渐成为中间品的主要供应国;细分行业看,制造业GV C地位的提高主要来源于劳动密集型GV C地位指数的提高,资本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行业的GV C地位指数不高,我国需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提高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