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诊
四诊的相关文献在1978年到2022年内共计372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卫生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13篇、会议论文15篇、专利文献125242篇;相关期刊200种,包括光明中医、吉林中医药、江西中医药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第九次中医诊断学术会议、2008年全国中医学方法论研讨会、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中兽医学分会2008年学术年会、华东区第十八次中兽医科研协作与学术研讨会暨兽药发展论坛等;四诊的相关文献由649位作者贡献,包括方肇勤、潘志强、卢文丽等。
四诊—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25242篇
占比:99.74%
总计:125570篇
四诊
-研究学者
- 方肇勤
- 潘志强
- 卢文丽
- 张贯京
- 王海荣
- 葛新科
- 陈家旭
- 周亮
- 张红治
- 谢伟
- 付晓伶
- 刘保延
- 李灿东
- 侯俐
- 刘小美
- 刘志凡
- 吴长汶
- 杜钊双
- 王尧
- 王明三
- 周雪忠
- 孙旭光
- 孙维艳
- 张润顺
- 文天才
- 方震
- 李文兰
- 李福凤
- 杨杰
- 梁超
- 滕晶
- 王常松
- 石春刚
- 董玉舒
- 薛宁
- 薛飞飞
- 陈晓
- 陈贤祥
- 高伟明
- 代亮
- 何任
- 俞洁
- 卢宪斋
- 卢贵东
- 史锁芳
- 吴军
- 吴朝晖
- 吴欣莉
- 周常恩
- 孟庆云
-
-
徐艺峰;
王忆勤;
郝一鸣
-
-
摘要: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及其合并高血压高血脂患者四诊特征参数,为该病证临床诊断提供四诊客观化指标。方法使用中医生命信息分析系统(Smart TCM-I型)采集370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舌象、面象、声音及脉象信息,提取并分析该病四诊特征参数。结果2型糖尿病及其合并高血压高血脂患者在整体舌色、面色参数RGB,声诊共振峰参数F3以及脉图时域参数h_(3)、h_(5)、h_(5)/h_(1)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高血压和高血脂将加重糖尿病的血瘀、虚损以及血管硬化,三高者病变程度最重。2型糖尿病及其合并高血压高血脂患者四诊客观参数具有显著差异性,为该病的中医诊断及疗效评价提供一定的客观依据。
-
-
何文锦;
马贤骥
-
-
摘要:
张西俭是重庆市中医院主任中医师,首届全国名中医,第4、5、6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张老从医50余载,擅长内科,兼及儿科感证杂病,对《内经》虚实理论、病机结构论、气机理论及相反相成方剂配伍理论等有深入研究,对脉学机理有独到见解,创脉气脉质新论。其辨治郁证紧紧依靠对脉象的细微分析,而独特的脉诊思想和经验是其特色。
-
-
-
肖怡;
华军
-
-
摘要:
调经、促排、安胎三步法,即在治疗上首先调理月经,根据月经周期,经前以疏肝活血调经为主,经后以补肾养血为主;待肾气充足,气血调和后,再以滋养肝肾促排,以达到促进卵泡发育成熟和种子的目的;受孕后再给予补肾益气、固冲安胎之法,以提高妊娠成功率,达到优生优育的目的。在临床运用“三步法”治疗无排卵、卵巢早衰和卵巢功能减退型排卵障碍不孕症,通过中医的四诊结合现代医学的B超及激素水平检查,根据临床症状、子宫内膜情况、卵泡的发育成熟情况、激素水平调整用药方向,可收获良效。
-
-
李军;
贾瑞婧
-
-
摘要:
中医的四诊,即通过“望”“闻”“问”“切”等诊查方法对疾病的发生、发展所做出的判断,它依据疾病侵犯人体出现的病理表现,来判断疾病的轻重缓急。而中药的“望”“闻”“问”“切”则是通过中药材或中药饮片外在特征,来判别其真伪优劣。对象与方法不同,而本质上却有异曲同工之妙。
-
-
冯钰柔;
于志峰
-
-
摘要:
清代吴谦领头编纂的《御纂医宗金鉴》是传承数千年的中医药的理论研究精华与前人临床实践经验的集合,其中《四诊心法要诀》将望闻问切四诊的内容编为四言歌诀,内容全面,通俗易懂,能够达到“为医师者,由是而教;为弟子者,由是而学”的目的。其学术特色主要体现在望诊遵循《黄帝内经》之旨,五行配五色,望色以察神,色脉相合断预后;闻诊以五音为主,听声音可辨病性,尤以儿科多用;问诊重在问寒热之喜恶和二便之情况;脉诊以浮沉滑涩迟数作为提纲以应八纲,尤重右关脾胃,并提出妊娠可见代脉。《四诊心法要诀》对初学者不失为一本入门良书,如能“熟读习玩,揣摩日久,自能洞悉其妙”。
-
-
韩健平
-
-
摘要:
四诊,指中医诊断学中的望、闻、问、切四种诊法。望诊着重观察患者的神色、舌象等。闻诊则包括听患者的咳嗽、呼吸等声音和嗅他们的口气、体气等。问诊通常要了解患者的过去病史,起病原因,身体的寒热,是否出汗,二便的形态,饮食喜恶和劳倦等。
-
-
-
李楠;
毛晓波;
于佳瑞;
赵宇平
-
-
摘要:
人工智能技术与中医诊断相结合,充分发挥人机互通,数据共享等优势,为中医学的发展和传承提供了新的模式.通过对中医和人工智能现状发展的分析,介绍了人工智能在中医四诊中脉诊和舌诊的应用,并分析了其在中医诊断、大数据、设备研发等方面的应用现状及问题,对人工智能在中医体系数据化、人工智能与人工诊疗及中医智慧医疗的应用提出展望.
-
-
-
-
-
-
-
-
-
高国俊;
原道煜
-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五届全国内科疑难病辨治规律学术研讨会》
| 2004年
-
摘要:
1、四诊合参辨证论治模式辨证论治是中医诊疗疾病的特色,是一个严密的"证法方药"有序性环环紧扣的临床模式.这一模式是随着时代发展,通过临床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在不断深化和发展.近30多年来,由于各种理化检测手段在临床广泛应用,在辨证论治实践过程中逐渐被接受应用,于是在传统四诊合参辨证论治基础上逐渐将理化检测指标纳入,从而出现了"四诊、理化合参辨证论治"的临床模式.2、四诊理化合参辨证论治发展新趋向临床实践证明,四诊与理化合参辨证论治的思路方法,对辨别病证,选择方药,均显示出较强的互补性,可拓宽辨证论治思路,提高临床疗效,值得重视和进一步探索总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