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吸痰方法

吸痰方法

吸痰方法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20篇,主要集中在临床医学、内科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4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10304668篇;相关期刊71种,包括工企医刊、护理学杂志、护士进修杂志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十六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2004年全国急危重病护理学术交流会、全国儿科护理学术交流会等;吸痰方法的相关文献由214位作者贡献,包括何莺、冷亮、刘爱丽等。

吸痰方法—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4 占比:0.00%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0304668 占比:100.00%

总计:10304776篇

吸痰方法—发文趋势图

吸痰方法

-研究学者

  • 何莺
  • 冷亮
  • 刘爱丽
  • 喻玲芳
  • 姚珺
  • 戴丽娟
  • 杨晶
  • 王如焕
  • 肖细桂
  • 胡永群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杨智松; 李舜
    • 摘要: 目的:分析在接受呼吸机辅助通气的患者中,对其实施不同吸痰方法后的具体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9年1月至2020年5月期间接受呼吸机辅助通气的122例患者为对象,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均分成对照组(n=61)和观察组(n=61),对照组接受常规方式吸痰,观察组则同时接受气囊滞留物清除与口咽部分泌物技术吸痰,对两组患者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情况进行比较,并对比两组患者的基础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中出现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例数少于对照组,基础指标均优于对照组,相关数据比较后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针对接受呼吸机辅助通气的患者,对其实施口咽部分泌物处理与气囊滞留物清除可以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并改善其各项临床指标.
    • 张研
    • 摘要: 目的:观察背后放置45°楔形垫侧卧45°体位吸痰方法在重度颅脑损伤(SCI)术后气管切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1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76例SCI术后气管切开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抬高床头15° ~30°,背后放置45°楔形垫侧卧45°体位吸痰方法的38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另将抬高床头15°~30°,仰卧位,头偏向一侧体位吸痰方法的38例患者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气管切开后3 d内每人每日平均吸痰次数、吸痰前后血氧饱和度(SpO2)水平、心率(HR)水平、吸痰耐受程度、气管切开后3 d气道黏膜损伤发生率和肺部感染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每人每日平均吸痰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背后放置45°楔形垫侧卧45°体位吸痰方法应用于SCI术后气管切开患者,可减少吸痰次数,降低气道黏膜损伤发生率,改善吸痰耐受程度,其效果优于头偏向一侧体位吸痰方法效果.
    • 郭伟
    • 摘要: 目的:分析小儿肺炎治疗中两种吸痰方法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2月到2017年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小儿肺炎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儿接受经鼻腔或者口腔吸痰方法,观察组患者实施气管内吸痰方法,在此基础上观察对比两组患儿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实施吸痰治疗前后的血氧饱和度分别是(92.5±2.7)、(97.8±1.8),对照组患者实施吸痰治疗前后的血氧饱和度分别是(92.4±2.5)、(94.2±1.5),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氧饱和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2.7%,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5.8%,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小儿肺炎患者实施气管内吸痰,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呼吸情况,提高治疗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 刘群兰; 麦燕华; 钟冰冰; 廖丽娟; 赵朱云
    • 摘要: 目的:探讨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吸痰方法的比较.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8年4月本院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气管切开术后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改良组和常规组,各30例.常规组给予常规吸痰法干预,改良组给予改良吸痰法干预.比较两组吸痰效果、肺通气功能、并发症.结果:改良组肺部湿啰音、痰液黏稠度得分均低于常规组(P<0.05);改良组吸痰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P<0.05);干预后,两组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及氧合指数均优于干预前,且改良组均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改良吸痰法可有效提高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吸痰效果,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肺通气功能,且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 谭刚运
    • 摘要: 人工气道是通过鼻子,嘴巴或气管切开将导管插入气管而建立的一种气体通道,它是危重病人的呼吸的重要通道。通过人工气道的建立,有利于改善通气功能,纠正患者的缺氧状态。然而,人工气道的建立破坏了上呼吸道的正常过滤和防御功能,造成人体水分的严重流失,痰液不易排出,从而就很容易引起气道阻塞。近年来,国内外护理工作者对如何保持呼吸道通畅,实施有效的吸痰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特别是对吸痰的方法,气管内吸痰的管理和人工气道吸痰技术的管理进行了研究,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 刘萍
    • 摘要: 目的:探讨分析气管切开术后吸痰方法的改进情况.方法:选取2015年11月21日~2016年11月21日期间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80例气管切开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用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两组,每组患者均占40例.其中一组气管切开患者使用常规法吸痰,即对照组;另一组患者在使用个性化法吸痰,即实验组.对比两组患者24-48h、48-72h的吸痰次数,并分析观察患者吸痰不同时间的血氧饱和度(Sp02)、吸痰时患者舒适度评分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24-48h、48-72h的吸痰次数均少于对照组,P<0.05;吸痰时、吸痰后2min、吸痰后5min,实验组患者的Sp02水平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较大,P<0.05;实验组患者吸痰时的舒适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个性化法吸痰应用于气管切开术后患者的吸痰过程中效果显著,可提高其舒适度,值得进一步推广.
    • 杨东丽; 侯颖萍
    • 摘要: 目的 探讨评估患者病情采取不同的吸痰方法在吸痰效果的重要性.喂水呛咳后经口负压吸痰及经鼻腔气道湿化排痰法在老年呼吸衰竭患者中的排痰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及颅脑外伤合并呼吸衰竭并不同程度痰液潴留且患者300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50例,实验组采用采取两种改良吸痰方法后,立即用负压吸痰;对照组采用单纯负压吸痰,观察两组排痰方法的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 实验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组内前后比较有差异(P<0.05);吸痰后,组间比较上,实验组吸痰后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基于患者情况,采取两种改良吸痰方法效果好,适合于基层医院.
    • 陈海为; 苏宁; 温建华
    • 摘要: 本文简要介绍了呼吸机相关肺炎,对其危险因素进行了分析,在阅读大量相关文献的同时,结合自身临床经验,对吸痰方法 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的关系进行了系统阐述.
    • 江岩岩; 刘伟平; 张信
    • 摘要: 目的:探讨对比两种吸痰方法 对小儿肺炎的疗效,为患儿选择一种合适有效的吸痰方法 .方法 :将100例喘憋肺炎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采用深部吸痰法,对照组采用常规吸痰法,最后观察两组吸痰后的有效率和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吸痰有效46例,无效4例,对照组吸痰有效30例,无效20例,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深部吸痰方法 的效果显著优于常规吸痰法.
    • 黄娥
    • 摘要: 目的探讨翻身前不同吸痰方法对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68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33例和对照组35例,对照组翻身前先吸气道内分泌物再吸口鼻腔分泌物,观察组翻身前先吸净口鼻腔分泌物,换吸痰管再吸气道内分泌物,观察两组患者吸痰次数、吸引量、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等指标。结果观察组痰吸引总量(467.4±128.6 ml)及痰液Ⅲ°粘稠度次数(61)都显著低于对照组(574.7±139.2 ml,96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体温、痰培养阳性率、全胸片肺部感染率都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翻身前先吸口鼻腔分泌物,换吸痰管再吸气道内分泌物的吸痰方法,可显著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