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工业技术>第十二届中日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
第十二届中日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

第十二届中日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

  • 召开年:2017
  • 召开地:日本神户
  • 出版时间: 2017-09-16

主办单位:中日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

会议文集:第十二届中日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隔震结构以隔震层的大变形,换取上部结构的小变形,甚至使上部结构处于弹性状态,但当遇到近断层地震时,由于近断层地震富含长周期的速度大脉冲,可能会导致隔震层的变形过大,从而使隔震层发生损坏或使上部结构与相邻结构发生碰撞,造成结构失稳破坏.隔震支座水平位移最大值随着限位器刚度增大而减小,随预留间隙减小而减小,即限位器刚度越大,预留间隙越小,限位效果越好。基础隔震限位时,隔震支座剪力时程曲线与隔震支座位移时程曲线基本同步,均出现相位提前现象。预留间隙越小,限位器刚度越大,隔震支座竖向力时程曲线波峰越大、相位提前越多、产生小波峰越多。
  • 摘要:支撑作为主要的抗侧力构件之一,可以有效地提升框架结构的侧向刚度.在中震和强震时,传统有支撑框架中的钢支撑会出现受压屈曲,受压侧的承载能力迅速退化,其耗能能力相比失稳前大幅降低.本文基于对芯材进行局部削弱的设计思想提出一种新型开孔板式全钢BRB,与之前的研究者提出的BRB不同之处在于其受压阶段芯材的新型变形机制。普通BRB的芯材随着压力增大,长度随之缩短,在屈曲约束组件作用下出现高阶屈曲模态;本文所提出的新型BRB在压力作用下,出现上述变形模式同时在开孔芯材处发生类似于受压格构柱的弯剪组合变形.众所周知,金属的剪切变形性能一般较稳定,具有剪切变形新机制的BRB相关研究对于BRB性能的提升以及新型高性金属耗能产品的开发和应用意义重大。
  • 摘要:Precast concrete frames can bring tremendous benefits to a project in terms of its speed of construction,quality of finish, durability, thermal mass properties and whole life costs. But the seismic performance ofprecast concrete frames, especially with dry connections, remains a challenging issue. On the other hand, aenergy dissipating bar is a special type of brace with global buckling inhibited by an appropriate restrainingsystem, which implies a compression hysteretic behavior similar to the response exhibited under tension.Therefore, we focus on the employment of energy dissipating bars in the precast pre一stressed concreteframes. In this paper, experimental studies on a new bamboo一shaped energy dissipating bar (BED) arebeing conducted. BED specimens show stable and symmetric hysteretic behavior, whose cumulative plasticdeformation exceeds the requirements specified in the AISC. The length of the slub mainly affects the endrotation of the segment. The longer slub provides smaller end rotation, making the segment more stable.The length of the segment served as energy dissipation part should be controlled in an appropriate rangebecause too long segment can lead to the increase of local deformation of the segment and the decrease oflow-cycle behavior.
  • 摘要:双钢板-混凝土组合结构通常由两块外包钢板及核心混凝土组成.在钢-混组合界面通过机械抗剪连接件形成一个结构整体.双钢板-混凝土组合结构最初应用于防护结构以抵抗偶然冲击力荷载,例如车辆碰撞.本文总结了双钢板-混凝土组合结构所取得的研究进展。该总结包括包括双钢板-混凝土组合结构的开发,超轻混凝土力学性能,新型剪力连接件研发,双钢板-混凝土组合梁、板和壳结构力学性能实验研究,指出新的高强钢材以及高性能混凝土被用于双钢板-混凝土组合结构中以增强结构力学性能;新型栓钉的发明与应用推动双钢板-混凝土组合结构不断发展;双钢板组合结构中外包钢板对结构的承载力有较大影响,应在设计中进行考虑。双钢板混凝土组合板、壳由于外包钢板的影响,结构力学性能与普通钢筋混凝土有很多不同;在局部荷载作用下,共有五个工作阶段,其中后两个阶段是由上部外包钢板张拉膜效应导致。
  • 摘要:为了探讨再生骨料作为构造用材料循环利用的可能性,本文着眼于再生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对再生钢筋混凝土柱以及对比用普通钢筋混凝土柱进行了水平低周反复加载试验,研究了再生钢筋混凝土柱的破坏形式、承载能力、滞回特性以及耗能等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在混凝土强度接近相同的情况下,再生钢筋混凝土柱在破坏形式、承载能力以及耗能能力等方面与普通钢筋混凝土柱相比并没有明显降低,表现出良好的抗震性能,单从结构力学角度来看,再生混凝土应用在建筑结构构件上是可行的.
  • 摘要:缓粘结预应力技术结合了无粘结预应力和有粘结预应力结构的优点,省去了有粘结预应力筋需要的成孔、灌浆等施工工序,简化了施工工艺.同时解决了无粘结筋后期锚具的疲劳问题,提高了经济效益,使预应力工艺的应用领域更加广泛,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本文主要内容包括,通过缓粘结剂粘结性能试验,探明一定范围内固化温度和固化时间对缓粘结剂粘结强度的影响规律;通过预应力钢筋摩擦系数试验,探明张拉时缓粘结剂固化程度对预应力钢筋摩擦系数的影响;通过预应力混凝土梁承载能力试验,探明固化期间缓粘结混凝土梁的力学性能。
  • 摘要:异型截面多腔钢管混凝土柱较好地满足了大型复杂高层建筑平面设计要求,得到了广泛应用,但由于规程规范中未包含其受力性能的相关内容,工程界对其实际受力性能的了解有限,因此对其抗震性能的研究成为工程亟需.本文结合某在建巨型框架结构超高层建筑中的异型截面多腔钢管混凝土分叉柱,为研究钢板厚度和水平力作用方向对其抗震性能的影响,进行了4个异形截面多腔钢管混凝土分叉柱模型试件的低周反复荷载试验研究,对比分析了各试件的破坏特征、滞回特性、承载力、延性、刚度退化和耗能性能,为工程设计提供依据。
  •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建筑高度不断增加,高层和超高层建筑已经成为了一种建筑趋势.剪力墙作为一种优良的承重和抗侧构件被普遍应用在各种结构中.传统剪力墙在力学性能方面能够满足结构的基本要求,但其延性较差,在地震作用下极易发生脆性破坏,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改进.国内外部分学者的主要研究成果集中在钢筋、钢板和工字型钢支撑混凝土剪力墙的试验研究和有限元分析等方面。本文设计了3个不同类型型钢支撑的混凝土剪力墙(X型)和1个对比普通钢筋混凝土剪力墙,通过试验得到了型钢对剪力墙承载能力、裂缝开展、刚度、延性及耗能等的影响规律。
  • 摘要:近年,再生混凝土构件及结构受力性能的研究发展较快,本文分析了国内外有关再生混凝土结构研究的文献,包括再生混凝土结构受力性能基础研究,再生混凝土梁、柱、剪力墙构件抗震性能研究,再生混凝土框架、框架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研究,对研究现状进行了简要评述,介绍了工程案例,指出了需深化研究的若干关键技术问题,提出了研究建议。
  • 摘要:本文综合考虑RC框架的抗震及防连续倒塌设计需求,在结构中引入预应力钢筋及可更换耗能角钢等高性能构件并结合预制结构体系,提出了多灾害防御预制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框架(以下简称MHPC框架)结构体系。在此基础上,通过梁柱节点滞回试验及子结构连续倒塌试验研究了普通RC框架、进行抗连续倒塌设计后的普通RC框架及新型MHPC框架的抗震性能及抗连续倒塌性能。试验结果表明,相比普通RC框架构件,新型构件在低周往复荷载作用下低损伤,可复位,易修复;在拆除局部构件后具备大转动及高承载力特点,能够满足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地震与连续倒塌综合防御的需求。
  • 摘要:建筑隔震工程是隔震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建筑隔震工程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13)要求,全面介绍了规范制订的主要技术内容、适用范围、强制性条文等内容,为保证建筑隔震工程施工及验收起到重要作用.2015年《建筑隔震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JGJ360-2015)的颁布执行,将规范和促进建筑隔震技术的推广,并将随着未来国家标准《建筑隔震设计规范》(在编)的颁布,预示着建筑隔震技术独立完整的标准体系将基本建立。
  • 摘要:目前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混凝土梁两端埋入钢梁时的受弯或受剪性能研究,研究两端支座为简支时端部钢梁是否能可靠传力,而对两端支座为固接时构件整体受弯性能以及钢梁段对构件整体受弯性能影响的研究较少。本文针对两端固接的混合梁展开受弯性能研究,采用ABAQUS软件建立了不同参数的混合梁分析模型,分析其受弯特性,并进一步分析参数变化对受弯性能的影响,为后续试验研究提供数值分析基础。
  • 摘要:杭州东站总建筑面积为32万平米,为中国高铁枢纽站房之一,它集站房、国铁、磁悬浮及地铁于一体,建筑外形复杂.地上3层(含商业夹层)、地下1层,为'桥建合一'钢框架结构,各种加载工况下,结构处于弹性工作阶段,整体结构具有良好的受力特性,屋盖管衔架、格构式斜柱的大部分杆件内力以轴向力为主,所受弯矩很小,结构受力合理,能较好地利用杆件截面;单层椭球壳结构长轴方向杆件的轴向应力明显大于弯曲应力,短轴方向杆件弯曲应力明显大于轴向应力,具有较好的竖向刚度。格构式斜柱和变椭圆截面钢斜柱存在双向受弯,受力情况复杂,框架析架竖向位移基本呈对称分布,整体结构具有较好的刚度。
  • 摘要:中国有关建筑结构采用橡胶支座隔震设计的规范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及《叠层橡胶支座隔震技术规程》(CECS126)等,基本方法是减震系数法,即采用折减后的小震作用进行隔震上部结构设计,中大震隔震上部结构抗震能力是以抗震措施来保证的,因此隔震设计基本沿用了中国规范'三水准两阶段'的抗震设计基本原则.本文结合一个9度区的地下室顶板隔震双塔大底板高层剪力墙结构设计实例(建筑高度59.95米,单塔长宽分别为32.3米和31.3米,地上20层、地下2层),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探讨,也讨论了房屋高宽比与结构整体抗倾覆安全系数的对应关系、支座拉压刚度取值对隔震支座承载力验算的影响。本文分析模型见图1,典型剖面见图2,双塔隔震支座布置见图3CLRB采用1000mm和1100mm两种直径,LNR采用1000mm直径),大底板隔震上层布置。
  • 摘要:该项目主要为创新孵化服务平台及大数据中心,为超长结构,且各区域横向,纵向平面不对称,刚度不均匀.结构形式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通过分析和研究减隔震装置原理,结合本工程自身特点,提出了在隔震层采用隔震支座与粘滞阻尼器联合应用的方法.即采用地下室顶设置由隔震支座和附加粘滞阻尼器组成的隔震层.并利用非线性地震反应时程分析方法,进行了动力时程分析.3.隔震设计思路及隔震性能目标隔震的原理是在建筑物底部设置软弱层,增大结构的自振周期,从而减小地震输入.由于隔震层刚度小,相对位移较大,只要限制其最大位移就不会发生破坏.而阻尼器则是消耗能量的部件,是以提供运动的阻力,耗减运动能量的装置.本工程结合静力分析,将两种装置设在不同位置,即将铅芯橡胶隔震支座布置在建筑周边(其余柱墩处设置普通橡胶隔震支座),将粘滞阻尼器设置在边柱墩.隔震层隔震支座与粘滞阻尼器联合应用,使得结构达到以下预期目标:1)大幅度地降低上部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在同样隔震层的情况下,通过设置粘滞阻尼器有效减少了隔震层与下部结构之间的相对位移;2)在相对位移要求一致的情况下控制了普通橡胶隔震垫的直径;3)调整隔震垫及阻尼器的布置,可以减小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扭转效应;4)有效降低了该隔震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本工程属山西省重点建设工程项目,采用该项技术对确保工程的抗震安全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隔震层联合应用隔震支座与粘滞阻尼器,可使上部建筑的抗震设防目标达到'小震不坏,中震不坏或轻微破坏,大震不丧失使用功能或可修'的设防目标.4.结论在隔震层合理使用隔震支座与粘滞阻尼器,比单独使用隔震支座,更能进一步提高结构抗震性能.通过对该隔震结构与非隔震结构的经济技术指标进行比对可知,隔震技术用于普通框架一般可以降低土建造价.隔震结构在振动性能和抗震安全方面可提高建筑物的附加价值.在满足设计要求的基础上,确保结构具有足够的安全储备和结构设计的经济性.
  • 摘要:自复位结构(Self-centering Structure)是近年来为提高建筑结构震后恢复能力而提出的一种新型结构体系,该结构的主要特点为:在结构构件之间或结构与基础之间形成接缝,通过施加后张无粘结预应力的方式将各部分连接成一个整体;地震过程中,结构在接缝位置处发生一定程度的摇摆;地震结束后,结构在预应力或自重的作用下恢复到原来的位置.国内对于自复位剪力墙的研究比较少,且试验试件尺寸较小,不能反映自复位剪力墙在实际工程中的表现。本文通过钢筋混凝土自复位剪力墙的拟静力试验,研究了钢绞线布置在墙体中轴线、耗能钢筋布置在预应力筋两侧的自复位剪力墙在水平地震作用下的破坏特征、滞回性能、自复位性能及耗能能力,通过合理的设计,自复位剪力墙在达到与现浇剪力墙相当的承载力时,破坏轻微且集中在底层墙板墙脚部位,易于震后修复,预应力的存在,使结构具有良好的自复位能力,残余变形很小,滞回曲线捏拢明显,由于通过底部接缝的钢筋较少,与现浇试件相比,自复位试件耗能能力较小;二者的刚度退化较为一致。
  • 摘要:随着建筑高度的不断增加,传统剪力墙已经不能满足工程的要求,在此背景下,为了利用钢与混凝土两者的优点来改善剪力墙性能,学者们提出了钢-混凝土组合剪力墙.为了深入研究该类型钢管高强混凝土剪力墙的轴心受压机理,本文设计了一组钢管高强混凝土柱与一组钢管高强混凝土剪力墙(一组为3个试件,每组试件完全相同)。根据试件的破坏模式以及试验数据的分析,给出钢管主应变大小与转动方向以及钢管高强混凝土剪力墙外部混凝土部分与钢管混凝土部分的轴力分配情况。
  • 摘要:中国现阶段进行建筑抗震设计时采用二阶段设计法,原则上应使结构满足'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三水准抗震设防目标.为了实现'大震不倒'的设防目标,对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倒塌性能进行研究是必要的.本文将子结构试验技术引入到结构抗震倒塌性能研究中,将容易发生倒塌的部分作为物理子结构进行大尺寸试件振动台试验,减小尺寸效应等原因造成的试验误差,将其他部分作为数值子结构进行数值仿真,模拟弹塑性变形的发展。数值子结构与物理子结构进行实时数据交互,直到结构倒塌,试验完成,从而大大增加已有试验设备的试验能力。
  • 摘要:针对穿斗式木结构基本为古建筑不宜改建以及地震中节点破坏现象特征,提出一种新型增刚节点.基于ANSYS环境,对榫卯节点和增刚节点进行了模拟低周反复荷载试验,得到了两种节点的破坏特征、滞回曲线、骨架曲线、刚度退化以及耗能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和变化.结果表明: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榫卯节点的数值模拟结果与震害破坏特征基本一致,验证了分析方法的可靠性;增刚节点变形较小,承载力降低慢,实现了提高节点耗能能力的目的;可以采用此构件对木结构榫卯节点进行加固,具有广泛的工程应用价值.
  • 摘要:混凝土剪力墙由于其平面内刚度较大,在水平荷载作用下侧向位移较小,被广泛应用于高层建筑结构.由于粘土砖结构的禁用和地震的频繁发生,混凝土剪力墙在多层住宅中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由于多层建筑结构中混凝土剪力墙的轴压比一般较低,再加上单排配筋混凝土剪力墙的墙体配筋量较少,在水平地震作用下,其底部施工缝处容易发生水平剪切滑移现象。为此,在低配筋量的单排配筋混凝土剪力墙中配置斜向钢筋,可以限制基底施工缝处水平剪切滑移和墙体斜裂缝开展,提高混凝土剪力墙的抗震耗能能力。为探求带斜筋单排配筋混凝土剪力墙的优化配筋设计方法,本文对5个不同配筋形式的矩形截面混凝土低矮剪力墙进行低周反复荷载试验研究。对于单排配筋混凝土低矮剪力墙,斜筋可以有效地控制其剪切变形。斜筋和分布筋的合理配置,可以明显提高单排配筋混凝土低矮剪力墙的抗震性能;当分布钢筋配筋率为0.15%斜筋配筋率为0.10%时,效果较好,扇形布置斜筋,有利于提高单排配筋混凝土低矮剪力墙的延性和减缓刚度衰减。
  • 摘要:在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构件中,主要通过剪力连接件来在钢-混凝土界面中传递剪力.其中,栓钉是在众多的钢-混凝土组合构件(如组合梁,钢柱-混凝土基础,以及钢框架-混凝土剪力墙等)中最常用的一种剪力连接件.多年来各国学者已经对栓钉的力学行为和承载力开展了广泛的研究.课题组在过去的研究中,通过推出试验验证了密布群钉与超高性能性能混凝土的剪力连接件的可行性,为其静力性能和承载力评估的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本文在此基础上,建立合理的有限元分析模型,重现密布群钉与超高性能纤维混凝土的剪力连接件的力学性能;通过对其力学行为的分析,探讨密布群钉的承载力折减机理;最后,通过有限元参数分析,给出密布群钉的承载力折减系数的计算公式。
  • 摘要:青岛胶东国际机场场址位于青岛市胶州胶东镇.航站楼总建筑面积约45万m2.平面采用海星型布局,最大尺寸为1090m×948m,建筑效果如图1所示,分为F区大厅及向心布置的A、B、C、D、E五根指廊,济青铁路客运专线及地铁在地下穿越F区中央大厅.本文介绍了青岛胶东国际机场航站楼大厅钢结构的消能减震优化设计情况。时程分析结果的对比表明,设置黏滞阻尼器后,结构耗能能力明显增强,增加了抗震防线;黏滞阻尼器耗能圆满,主体结构损伤程度显著降低,有效地提高了航站楼结构在未来可能遭遇较大地震作用下仍能保持正常运转的可靠度,达到了预期减震效果。
  • 摘要:近年来,功能可恢复已逐渐成为地震工程领域的研究热点.隔震技术是实现高烈度区高层结构震后功能可恢复的重要手段.地震作用下,关键工程需求参数(主要包括上部结构最大层间位移角MIDR、顶层最大位移MRD和楼面最大加速度MFA以及最大隔震层位移MBD)是评价该类结构是否满足功能可恢复需求的重要指标.合理的地震动强度指标是预测结构响应和评价结构地震功能可恢复能力的重要基础,本研究基于4个高层隔震案例,综合考虑多种影响因素,包括不同高层结构体系(框架-核心筒和框架-剪力墙高层结构)、不同结构高度、不同隔震设计方案(±0隔震方案和局部地下室下沉隔震方案)、不同屈重比和不同类型地震动(脉冲波与非脉冲波)的影响,采用精细模型评估了25个已有地震动强度指标与关键工程需求参数的相关性.识别了与各关键工程需求参数相关性最佳的地震动强度指标,明确了综合平衡性最佳的地震动强度指标IH,分析了各影响因素对其相关性的影响.本研究的相关研究成果可为基于功能可恢复的高层隔震结构抗震性能的评估和设计方法的提出提供参考.
  • 摘要:装配式建筑以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信息化管理、智能化应用为主要特征,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装配式高层住宅建筑将是主要载体,本项目前期技术策划至关重要,业主方、设计方、生产方、施工方和装修方协同工作,在充分了解项目定位、建设规模、成本限额、效率目标及外部影响因素的前提下,制定合理的预制率,优化建筑设计方案,提高预制构件的标准化率,与业主方共同确定技术实施方案,为后续的设计工作提供设计依据,合理的构件拆分和节点设计是工业化项目设计之精髓,这需要设计人员不仅具备扎实理论基础、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同时还需兼备建筑,设备以及构件生产工艺和施工方面相关知识,设计阶段应重视施工的可行性和便捷性,施工方便是保证施工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也能大幅度提高效率。预制和现浇是两种不同的施工方式,此两种施工方式的交叉作业面过多,直接影响质量和效率,宜加以控制。
  • 摘要:近些年,大地震和风荷载造成的损失越来越严重,人们也意识到传统结构对自然灾害抵御能力的局限性.研究表明合理有效的减震途径是对结构附加控制装置形成消能减震结构.在文献中,将子结构设置在结构的顶部,而本文将子结构设置在结构某些层;在文献中以屋盖、摩擦材料、弹簧板形成滑动屋盖系统,在文献中利用楼板形成隔震系统并进行振动台试验,在文献中主要讨论子结构各参数对传递函数的影响,是属于理论分析,而本文提出以带肋楼板的恒载和活荷载换算为子结构的质量、以铅芯橡胶隔震支座的等效抗侧刚度和等效阻尼作为子结构的弹簧和阻尼器,从而形成的一种新的TMD(子结构),讨论其实际工程中的实施可能性和减震效果,并归纳设计方法为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 摘要:徐州市奥体中心位于区内东南方向的新城汉源大道侧,新市政府北面2公里处,奥体中心包含有体育场、综合训练馆球类游泳跳水等场馆,徐州奥体中心体育场钢结构屋盖采用了的大开口车辐式索承网格结构,受力合理高效,建筑效果简洁、明快,本文对其设计研究进行了介绍,得到了以下结论:大开口车辐式索承网格结构以张拉索杆体系为刚性网格提供竖向支撑,刚性网格起压环作用,是一种自平衡的杂交空间结构,充分发挥了拉索的高强材料特性,也大幅减小对主体结构的作用。建筑效果简洁明快,且节省材料,大开口车辐式索承网格结构稳定性能较好,对缺陷不敏感,主要以强度控制,稳定敏感区为内环悬挑网格,合理的张拉方案可确保结构的顺利安装。
  • 摘要:大跨度楼盖结构因造型优美、使用空间灵活等优点近年来在中国大跨度高铁车站、体育场馆中获得了广泛应用.由于跨度大,且主要采用钢结构或钢-混凝土组合楼盖结构,这类结构往往表现出竖向自振频率低、低阻尼(<2%)等特点,人行激励等低频动荷载下结构的动力响应比较显著,其振动舒适度问题十分突出.本文以国内两座大跨度高铁枢纽站不同施工阶段的楼盖结构模态测试结果为例,研究基于舒适度评价的大跨度轻柔结构计算模型。分析了强振与弱振的区别及二者在模型简化方法上的差异,研究了舒适度评价时结构模型的主要影响因素。最后,基于悬臂钢梁阻尼试验,对舒适度模型中阻尼比的取值问题进行了探讨。
  • 摘要:框-剪结构作为一种最常见的结构体系,在实际隔震工程中得到较多应用.相比于应用更为广泛的框架隔震结构,框-剪隔震结构随着高宽比的增大,在水平地震作用下倾覆效应更为明显.研究表明,运用可靠度理论对框一剪隔震结构进行倒塌可靠度分析,可直观地得到地震作用下,损伤框一剪隔震结构发生倒塌的概率,为结构设计及震后加固提供可靠的依据,基于整体地震损伤模型的整体动力可靠度分析方法,使隔震结构的可靠度分析从构件层次进入结构层次,可以明确给出上部结构和隔震层的失效概率;当结构参数的概型暂时不能确定时,基于二次四阶矩法的可靠度分析方法可以考虑峰度系数和偏度系数对结构失效概率的影响,计算结果较为精确,地震作用下,尤其是强震作用下,剪力墙下隔震支座更容易发生拉、压破坏,其损伤指数普遍大于框架柱下隔震支座的损伤指数。因此,在隔震设计时,应对剪力墙下隔震支座进行进一步特殊处理;在分析地震作用下,结构发生竖向连续倒塌概率时,若采用传统的备用荷载路径法模拟承重构件的失效过程,可能会高估结构抗竖向连续倒塌的能力,应同时考虑竖向荷载和地震作用对整个结构损伤的影响。
  • 摘要:隔震技术是目前工程中使用最为广泛的减震手段之一.国内近期发生的几次大地震,如汶川地震(2008年)和芦山地震(2013年),已经证明了隔震技术能有效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本文从高阻尼支座的橡胶特性出发,基于改进的超弹性Zener模型和粘弹性理论,推导出高阻尼支座在简单剪切变形下的应力应变关系,将支座的总应力分解为和速度无关的平衡应力以及和速度相关的过应力两部分,同时引入了一个非线性阻尼系数来表征支座速度相关性,并由一系列试验来识别模型中的参数,最后通过支座试验和基于速度控制的实时子结构试验系统,对本文的提出模型进行验证。
  • 摘要:为保证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侧能力,大多采用后浇整体式梁柱节点,梁纵筋在核心区内连接,柱纵筋在核心区外连接,现场浇筑核心区及梁叠合层混凝土,实现预制梁柱连接.已有的装配整体式梁柱节点试件大多采用现浇柱或上下层整体预制柱,叠合梁梁底纵筋在核心区大多为直线锚固、弯折锚固、锚固板锚固或焊接连接,对梁底纵筋采用机械连接、柱根部设置后浇段的装配式节点研究较少。文中通过3个钢筋套筒挤压连接、柱脚设置后浇段的装配整体式中节点试件的拟静力试验,分析其滞回性能、承载力、变形能力及钢筋应变发展过程,研究此类装配整体式中节点的抗震性能。
  • 摘要:近年来,自然灾害对重要结构的破坏屡见不鲜,引起人们的密切关注.当大型结构发生突发性损伤时,如果能够及时做出判断和警报,采取应急处理措施,可以防止损伤进一步发展和避免其它事故;对于长期在役的重要结构,如果能够定期对其累积损伤的程度做出正确评估,就可以充分掌握结构的工作状态,确保结构的安全.本文利用结构层间相对位移测量,在结构模型中引入材料的细观断裂模型,预测结构在大塑性循环荷载下的裂缝扩展情况,并以2013年12月在日本18层1/3缩尺钢框架结构E-Defense振动台试验中采集到的试验数据为依据,与数值模拟结果进行对比,验证细观断裂模型用于预测整体结构在大塑性循环荷载下的裂缝扩展的可行性。为节约计算时间以面向实时监测,考察采用4种滤波方法对测得的层间位移数据进行过滤,通过有限元计算,对比各方法的滤波效果并评价其准确性。
  • 摘要:预制装配式建筑结构是国家十三五重点发展的结构体系,其不仅质量好、生产效率高、劳动强度低、而且实现了节能减排的目标,有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所介绍的新型预制装配式混凝土框架金属消能减震连接体系将消能减震技术与预制装配式框架结构体系结合起来,提出了一种适用于该新型装配式体系的新型弯曲型金属消能器,不仅提高了预制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与整体性,而且节点构造简单,受力特征明确。论文对该新型弯曲型金属消能器构造、耗能原理和受力特征进行了理论分析;采用有限元软件对加装有新型金属阻尼器的该种新型预制装配式框架进行了仿真分析,研究了新型消能器对预制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及消能器自身的应力分布。
  • 摘要:列车运行对轨道冲击产生的高架桥振动,通过支座、桥墩及基础传至地基,进而通过土壤向四周传播,会引起周边地面振动及邻近建筑物的二次振动和噪声.由于大多数高架线路靠近甚至穿越城市中密集的生活区、高科技工业园等,这些振动会对古旧建筑物的结构安全、居民的正常生活和工作、以及周边医院、学校和科研院所等单位精密仪器的使用产生严重影响.本文提出一种采用高阻尼厚层橡胶块倾斜布置的新型橡胶减振支座,可以实现竖向减振,同时还可以提供较大的横向水平刚度。根据试验对其刚度进行修正以及在未开展试验的情况如何对其刚度进行准确计算以使其刚度满足预期的减振效果,很有研究的必要。
  • 摘要: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注与重视,社会节能环保意识的提高,有关于再生混凝土的材料性能与结构性能的研究日渐深入,再生混凝土被广泛应用到建筑行业的各个领域,对再生混凝土及应用技术的研究已刻不容缓.锈蚀钢筋一再生混凝土茹结破坏分为三种形式,即钢筋达极限拉力的钢筋拉断破坏,钢筋拔出的茹结滑移破坏,钢筋拔出的混凝土劈裂破坏。在相同水胶比条件下,相比于普通钢筋,锈蚀钢筋与再生混凝土茹结滑移曲线大致相似,但随着锈蚀率的提高,曲线的微滑移段越发不明显;随着再生粗骨料取代率的提高,锈蚀钢筋与再生混凝土的茹结强度大体呈下降趋势。
  • 摘要:中国农村地域广阔,多数建筑在地震区,农村建筑基本是自建,抗震能力十分薄弱.唐山、汶川、玉树、雅安地震,村镇建筑破坏极其严重,研发经济、适用的村镇建筑抗震设计新技术,已成为重大需求.为提高砌体墙的抗震性能和保温性能,本文课题组提出了一种轻钢-保温夹层砌体组合墙结构,构造作法上轻钢可采用型钢、方钢管、圆钢管、方钢管混凝土、圆钢管混凝土等,保温夹层可采用粉煤灰砌块等可砌筑的轻质保温材料,可获得良好的抗震节能性能和热工性能;同时,还提出了一种玻璃珠-石墨基础滑移隔震结构技术,成本低,易施工,隔震效果良好。本文进行了轻型钢管混凝土芯柱-粉煤灰砌块-再生混凝土砖-土坯不同构造的3个墙体的低周反复荷载试验,并在试件的基础部位设置了玻璃珠-石墨滑移隔震层,隔震层上、下设置基础梁,上、下基础梁之间设有滑移限位钢筋装置,当达到限位时,上、下基础梁相对滑移为零。试验分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低周反复荷载下基础滑移隔震性能试验,第二阶段为加载至上、下基础梁滑移到限位后继续低周反复加载,进入试件抗震性能试验。本文主要介绍其抗震性能试验,分析各试件的破坏特征、承载力、延性和滞回性能,进行承载力计算分析,为这种新型组合墙体抗震设计提供依据。
  • 摘要:通过对近些年发生的诸如汶川大地震和东日本大地震等罕见大地震中建筑物的损害考察发现,现有的结构设计规范虽然保证了混凝土构筑物具有一定的延性性能,达到'大震不倒,中震可修,小震不坏'的抗震设计目的,但是大量未倒塌的构筑物其震后的变形也非常大.本文提出一种新型结构柱,以无粘结力或低粘结力的高强钢筋作为混凝土柱子的主筋,并采用钢板在柱子两端以及柱中对主筋进行固结。通过对4个试件进行低周反复荷载试验,研究无粘结区段长度对无粘结高强钢筋混凝土柱的滞回性能、延性性能、承载力和复位性能等特性的影响。
  • 摘要:结构的抗震性能通常用结构在地震下的动力响应来衡量,然而结构的震后可修复性也应该作为衡量结构抗震性能的重要指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软弱层破坏机制往往造成软弱层框架柱的集中变形,阻碍了结构的震后修复.摇摆墙结构通过在框架中通长布置连续构件,为解决框架结构的集中变形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以前的研究往往集中在摇摆墙框架结构的地震响应上,并没有充分考虑摇摆墙框架结构的破坏模式和可修复性.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填充摇摆墙-框架结构,并按照中国规范进行设计.缩尺0.5的试验模型首先受到最大层间位移角至1/50的往复推覆加载,然后通过钢板包裹、在梁柱节点以及摇摆墙基底安装摩擦阻尼器的方式对结构进行震后加固.加固后的框架加载至最大层间位移角1/30,并在变形模式,破坏模式,滞回性能和梁柱节点转动方面表现了良好的性能.加固后,结构承载力提高了11%,混凝土开裂收到约束,结构在1/40层间位移角下承载力不降低.在1/30层间位移角下,结构最终发生破坏.综上所述,加固措施提高了填充摇摆墙-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并在大震下实现了结构的震后功能快速恢复.
  • 摘要:装配式建筑是近年来学术研究和工程应用的热点,对装配式建筑抗震性能的疑虑和把握是影响其应用推广的关键所在.目前国内外学者对装配式建筑的连接节点和整体结构性能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大多没有考虑填充墙(板)的作用.本文基于阻尼填充墙的已有研究工作,针对装配式框架结构提出一种新型减震墙板,为研究该装配式减震墙板框架的减震性能与机理,对其进行拟静力试验和基于ABAQUS软件平台的数值仿真分析,对比分析不同装配式框架试件的性能表现及设计影响因素。
  • 摘要:耗能减震技术是一种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抗震措施,针对不同类型的建筑物采用可行的减震装置进行有效的地震反应控制研究,已受到国内外学术界和工程界的广泛关注.根据密肋壁板结构体系的基本构造形式,结合低屈服点钢材的高耗能特性,提出了一种新型低屈服点钢密肋复合减震墙板。通过计算分析表明,LYP100, LYP160和LYP225三种屈服强度的钢板对密肋壁板结构均具有明显的减震效果。通过合理的配置,在小震作用下,结构的减震率可达到15%~30%;在中、大震作用下,结构的减震率可达到30%~60%。并建议低屈服点钢密肋复合墙截面面积与楼面面积比值的初估值为1.5%~3.0%,可为该类结构减震控制的初步设计提供参考。这种由轻质填充砌块密肋复合墙体和低屈服点钢密肋复合墙体组成的结构体系,其大部分构件仍为轻质填充砌块密肋复合墙体,因此保持了密肋壁板结构的诸多长处,同时由于适当地设置了一定数量的低屈服点钢密肋复合墙体,使主体结构的地震反应明显减小,结构的整体抗震能力提高,从而为密肋壁板结构提供了一种适合这种结构构造特点的简单有效的耗能减震措施。
  • 摘要:近断层地震动一般是指断层距小于20km的地震动.近断层地震动具有较大的加速度峰值和长周期速度脉冲,会导致结构产生严重破坏,如美国北岭地震(1994)、日本神户地震(1995)、土耳其Kocaeli地震(1999)、台湾集集地震(1999)和四川汶川地震(2008)等,在断层附近都造成了严重的震害.本文将通过层间隔震的层钢框架结构的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近断层速度脉冲型地震动对隔震结构动力响应的影响。层间隔震结构在含速度脉冲近断层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大于无速度脉冲近断层地震。隔震层位置不同,结构自振周期不同,向前方向性效应和滑冲效应速度脉冲引起的结构动力响应不同。基础隔震结构基本周期较长,含滑冲效应脉冲作用下结构动力响应大于含向前方向性效应脉冲;一层隔震、二层隔震和四层隔震时的自振周期变短,含向前方向性效应脉冲作用下结构的动力响应大于含滑冲效应脉冲。
  • 摘要:本文对配置新型吸振减震装置——混联Ⅱ型惯容系统(SPIS-Ⅱ)的单质点体系在随机地震激励下的响应进行了参数研究.通常吸振器的参数设计都假定输入为白噪声,但对于地震激励可能并不适用.本文采用金井清谱为随机地震输入模型.推导了配置混联Ⅱ型惯容系统单质点体系的随机响应表达式,基于此表达式研究了地震动参数和SPIS-Ⅱ关键参数对单质点体系响应变化的影响.参数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SPIS-Ⅱ基于性能需求的抗震优化设计方法,该方法同时考虑了响应、成本控制以及输入地震动的特征.对一系列白噪声和抗震设计工况进行了实例设计及动力时程分析验证,设计分析结果证实了本文提出方法的有效性,同时也发现与白噪声输入相比,考虑输入地震动的频谱特性,会对设计结果产生一定影响,特别是卓越频率较低的地震动影响更大.
  • 摘要:本文采用屈曲约束支撑对老旧建筑物进行抗震加固改造,通过对现状结构进行钢支撑加固、屈曲约束支撑加固两种结构方案,分别进行结构动力特性、地震作用、楼层刚度比、层间位移角等分析和对比,得出屈曲约束支撑在小震时可有效提高结构的抗侧刚度,中震、大震时可滞回耗能,减轻震害,在抗震性能化设计中实现很好的经济性等结论;另可通过选择不同性能的屈曲约束支撑达到不同的抗震性能化需求;屈曲约束支撑还有降低结构地震响应,提高结构抗震能力,空间布置灵活、施工简单方便、施工周期短等特点.
  • 摘要:在国内外较大的地震中,由于钢筋混凝土(以下简称RC)框架结构柱端产生塑性铰而导致结构整体破坏的震害实例较多,而实际震害中节点核心区失效也是RC框架结构主要破坏形式之一,这并未实现中国抗震规范中'强柱弱梁'以及'强节点弱构件'的设计原则.本文提出一种角部集中配筋加强柱,通过对其进行双向受力(斜向受力是其特殊受力方式之一)下的往复加载试验,研究其承载力、变形能力等抗震性能,并对角部集中配筋柱的RC框架内节点的破坏机制进行了双向受力下的数值模拟分析。
  • 摘要:目前非线性问题是影响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应用于隔震结构的主要障碍,本文针对隔震结构的非线性问题,首先研究了耗能隔震支座LRB的力学模型、隔震结构阻尼比的特点、CCQC法的基本思想,然后阐述了非线性迭代分析的基本过程,开发了基于CCQC法和非线性迭代的隔震结构辅助分析软件PMSAP_Isolator,最后基于实际工程的分析模型对软件的适用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本文软件可以实现快速收敛,可有效解决隔震结构的非线性问题,改进了基于CCQC的反应谱法,希望能够为隔震结构的进一步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运用性能化设计方法对某超高层住宅项目的设计思路.该超高层项目位于重庆,建于边坡之上,结构高度168.4米,高宽比达10.5,属于对风载敏感的建筑.本文通过了一系列分析方法,包括小震、中震、大震下的弹性及弹塑性分析,顺风向风振、横向风振、扭转风振的影响以及风速时程对顶点加速度影响等,对结构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确保结构达到抗震性能要求和风载下承载力及舒适度要求.
  • 摘要:某办公实验楼,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地上6层,其中首层8颗框架柱拔除(如图1所示),层高为10.8m,2~6层层高均为4.2m.结构整体SAP2000(v19)模型如图1所示,典型结构平面图如图2所示.本文以该工程为依托,基于SAP2000(v19)进行弹性和弹塑性时程分析,并通过对比普通支撑框架结构,考查该结构在预估地震作用下,采用BRB消能减震的效果,本文对BRACE结构和BRB结构进行了预估多遇地震作用下的时程分析,两种结构动力特性接近,结构自重基本相同,在多遇地震下,两种结构在两个方向底部剪力和顶层位移峰值差值相差不超过2%,顶层位移时程和底层剪力时程曲线均十分吻合,两种结构在弹性工作阶段的地震响应非常接近。
  • 摘要:某体育场建筑面积为77000m2,设4.5万固定坐席,整体建筑外观详图1.如图2所示,罩棚平面近似为椭圆形,内圈为索膜屋盖,外圈为支承索膜屋盖的受压桁架.罩棚南北向约为283米,东西向约为265米,索膜屋盖悬挑长度均为56.5米.本文结合某体育场罩棚设计过程遇到的关键问题进行研究,主要包括椭圆形车辐式索膜结构的体型优化、雪荷载分布研究、整体结构抗倒塌分析以及索夹节点的优化设计。
  • 摘要:对于龙卷风这一具有强对流特征的流场结构已开展诸多研究,研究主要针对龙卷风内部平均流场与脉动风场.发现了龙卷风内近地强入流、涡核低气压、类似于Ekman螺线的风向变化等流场特征,本文通过大涡模拟研究了涡破裂龙卷风结构下的平均流场、脉动流场特征以及其运动学特性,具体结论如下:1) uv, uw,vw三个雷诺切应力在高于0.4h的涡核心处都接近于零,表明在这些位置各脉动风速呈现各向同性的特点;径向动量平衡与竖向动量平衡中湍流应力的贡献均较小,主要平衡发生在压强梯度与径向对流项之间;涡破裂龙卷风内部存在三种频率运动形式,其分别对应龙卷风低频周期性旋转、中频涡泡竖向振动以及龙卷风本身的高频转动。由于中频运动的存在导致了在驻点附近竖向风速的强脉动。
  • 摘要:本文对结构体系规则的博物馆的楼层地震响应放大效应展开研究.首先,选定计算楼层水平动力放大系数的基本研究方法和理论;其次,依据《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确定不同馆舍类型和不同结构类型的钢筋砼结构博物馆参数,建立有限元模型;第三,基于不同建筑场地和不同地震强度进行地震波时程分析,求取各工况加速度包络值,应用概率统计理论方法求得博物馆各楼层具有95%保证率的楼层水平动力放大系数;最后,通过参数优化,逐个剔除对楼层水平动力放大系数贡献率小的参数,得到二参数的楼层水平动力放大系数.研究提出了适用于规则体型钢筋砼博物馆结构的二参数的楼层水平动力放大系数表格,可用于博物馆楼层水平动力放大效应初步评估.
  • 摘要:近年来,中国的大型会展发展迅猛,会展活动展出的规模也急剧增长,成都作为中国最活跃的会展城市之一,对大型会展场馆的需求也日趋强烈.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作为天府新区起步发展的战略性支撑项目,将成为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的永久会址,大型会展的主办场地和大型高端商务活动的中心平台,也是天府新区现代化、国际化的都市地标.中国西部博览城作为成都市天府新区起步发展的战略性支撑项目,对成都市和天府新区的发展具有积极和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通过对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钢屋盖工程的设计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普通展厅、多功能展厅及交通连廊在结构选型和结构布置上均首先考虑到建筑的使用功能和建筑造型美观的需要,将结构选型和建筑需求结合起来,有效实现了建筑与结构的和谐统一。普通展厅采用梭形混合衔架,其抗风抗震设计满足结构设计需要,具有合理的抗震设防性能目标,节点设计美观大方,并具有可靠地安全度。多功能展厅从多个角度入手,保证了结构的安全可靠,也较多的节省了结构造价。
  • 摘要:This paper represents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of four circular fly ash concrete (FAC) columns which wasconstructed and tested to study the influences of the types of longitudinal rebars and transverse reinforcementmethods on seismic behaviors under reversed cyclic loading. The test results indicated that specimens withhigh strength rebars having poor bond property exhibited smaller residual deformation and more stableseismic resistances than the specimens reinforced by conventional high-strength deformed rebars. Thespecimens confined by steel plates behaved not only higher lateral resistance but also less residualdeformation than the specimens confined by conventional spiral hoops. The self-centering capacity of RCcolumn primarily depends on the yielding condition of the tensile longitudinal bar. The analytical methodwhich can consider the steel bond slip is capable of reasonably evaluating the seismic responses of concretecolumns reinforced by steel with a variable bond property, however, should be further calibrated to predictthe residual drift.
  • 摘要:中心支撑框架结构作为一种典型的双重抗侧力体系,具有较高的初始抗侧刚度,保证了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要求.在支撑失效后框架部分的强度和刚度仍可为整体结构提供显著的能量储备,在常遇地震作用下能有效地防止结构构件的破坏.本文将结合华盛顿大学已完成的中心支撑框架的试验,利用商业有限元软件ABAQUS进行详细的参数分析,研究在循环荷载下不同节点板形式对中心支撑框架节点受力性能的以及支撑工作性能的影响,为设计人员在中心支撑框架节点的抗震设计提供相应的参考。
  • 摘要:随着中国住宅建设的持续发展,国家高度重视村镇建设问题,通过提升村镇住宅在抗震防灾、节能环保等方面的能力,从而整体提升中国建筑的抗灾能力,减少由于地震等自然灾害带来的人员伤亡与经济损失.本文介绍团队参与研究的轻质木结构体系,其不但自重轻,抗震性能优良,还具有节能环保、工业化生产程度高、施工效率高和造价低的优点,更符合国家关于抓好建筑节能、发展绿色建材和推动建筑工业化等政策要求,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结合一座典型低层住宅结构工程实例,利用PKPM结构设计软件,对几种使用不同材料建造的相同结构方案结构进行建模计算,比较轻质木结构与传统结构的受力特征与抗震能力差异。说明发展轻质结构的低层建筑,是提高村镇建筑的防灾能力与节能环保能力的有效与可靠途径。
  • 摘要:各国现行规范对于“强柱弱梁”抗震设计均在结构2个主轴方向进行,没有认识到斜向地震作用可能改变梁柱节点破坏机制,从而使结构延性、耗能能力变差,达不到原抗震设计目标。本文在明确斜向地震作用的基础上,首先从节点在斜向地震作用下受力分析平衡关系上分析框架节点破坏机制;然后对2个按现行规范设计在主轴方向满足强柱弱梁机制的RC节点,分别从主轴方向和斜向进行低周往复加载试验;再对1个同样按现行规范设计在主轴方向满足强柱弱梁机制的RC框架结构,分别从主轴方向和斜向进行静力弹塑性推覆分析和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研究RC框架结构在斜向地震作用的破坏机制,并提出针对斜向地震作用下实现“强柱弱梁”延性设计的建议。下面主要探讨RC纯框架结构在斜向地震作用下“强柱弱梁”抗震性能与主轴方向的区别,现浇楼板协同工作等其它因素的影响另行考虑。
  • 摘要:自1985年墨西哥8.0级地震中认识到远场长周期地震动的危险性以来,世界各地历次大地震均有类似的震害情况报道.2008年四川汶川8.0级地震,距震中520km的宝鸡市和距震中700km的西安市的高层建筑震感剧烈,2011年东日本9.0级地震,距震中770km的大阪市政府超高层办公楼震感剧烈,与距震中100km的仙台市的高层结构地震反应差不多.本文采用中国、美国、日本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设计谱以及研究提出的设计反应谱,利用两栋超高长周期实际结构进行分析,比较不同抗震设计谱分析结果的差异,并以动力时程分析结果作为比较,为长周期结构的抗震设计提供参考。
  • 摘要:如何提高高层结构的抗侧刚度相对于竖向荷载,水平荷载对高层建筑的影响更大,如何提高抗侧刚度以抵抗水平荷载是高层结构设计的关键.高层建筑作为一个整体,可以看作是固接于基础的格构式悬臂柱。格构式悬臂柱都是由构件连接而成,在斜杆不是普遍采用的前提下(因为建筑是按层划分的空间,水平和竖向的构件布置是建筑方便使用的主流),连接外围、内部竖向构件之间的水平构件,如伸臂、腰衔架等,是格构式悬臂柱各竖向构件之间的主要连接构件。如何有效组织格构式构件,在材料使用最节省的情况下,得到尽量大的抗侧刚度以抵抗水平荷载、即结构效率最高,应遵循如下原则:抗侧力构件布置尽量远离形心,即尽量布置在周边,使得同样材料用量下,惯性矩最大,抗侧刚度最大;竖向构件(主要的抗侧构件)之间的连接尽量强化,连接竖向构件(柱、墙)的水平构件(梁、伸臂、腰衔架等)刚度要大,方能协调各竖向构件之间的受力和变形,从而形成整体的中和轴,使结构整体成为格构式悬臂柱,使得在同等构件布置下,结构平面惯性矩大大增加,结构抗侧刚度随之增大;质量、刚度的分布应尽量一致。如果建筑质量主要分布在外围、而抗侧构件主要在建筑核心,传力不直接,惯性力作用点和抗侧构件之间需要强大的水平构件传递;构件尽量轴向受力,可充分发挥材料强度,构件轴向刚度显然远大于其抗弯刚度。
  • 摘要:拟建南航北京新机场机务维修区工程位于正在建设的新机场西二跑道西侧,由1号大跨度维修机库、航材库及其他配套设施用房组成,总建筑面积20万平米.建成后可以提供南航在飞机型的航线维护及定检大修功能.斜桁架方案改变屋盖荷载的传递路径,缩短了荷载传递路线,有效地提升了结构体系效率;屋盖质量分布趋向均匀,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增强;桁架杆件最大内力减小,截面选型趋于简单;大门桁架的负担减轻了80%以上,大门边桁架的跨高比可以提高至20~22左右,成功解决了超低空域限高场地及单跨跨度超过220m的大跨度机库屋盖选型。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