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农业科学>2016海峡两岸水土保持学术研讨会
2016海峡两岸水土保持学术研讨会

2016海峡两岸水土保持学术研讨会

  • 召开年:2016
  • 召开地:台湾
  • 出版时间: 2016-10-25

主办单位:中国水土保持学会

会议文集:2016海峡两岸水土保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近年全球在气候变迁影响下,灾害型态已由过去单纯局部区域的洪水或土砂灾害,转变为大规模的土砂、洪水复合型灾害同步发生,过去所发展的各项山坡地防减灾作为,并无考虑气候变迁的影响,对于大规模土砂灾害,亦几乎无法防范或减缓,实有必要及早研拟因应对策,综合气候变迁影响及大规模崩塌对水土保持可能冲击,可整合为土砂灾害、崩塌、水土资源、土地利用、生态环境等方面,并依此完成气候变迁下大规模崩塌防减灾计划架构,拟订6大执行策略,研拟各项调适措施,确保山坡地水土资源永续利用,建构智慧防灾的坡地环境.
  • 摘要:水土保持计划规定有滞洪设施及沉砂设施,为利于大家遵守,水土保持技术规范系参卓很多国内外研究,订出一些规定,要求一体遵行,滞洪有开发后、开发中及开发前洪峰流量的分别规定,且考量下游排水系统的承容能力,目的在达成水土保持法第一条:保育水土资源,涵养水源,减免灾害,促进土地合理利用,增进国民福祉的这些目的,沉砂亦同,故有最少数量的要求.二十年来,在台湾的滞洪沉砂池,在有些区域已经发生了很明显的功能,也慢慢被社会大众接受,平地也跟着仿效了,设计施工上的一些缺失也慢慢被纠正了.
  • 摘要:莫拉克(Morakot)台风于2009年8月侵袭南台湾,对嘉义县、高雄市及屏东县等三县市辖内山区带来连续三天累积之最大降雨量高达2,900公厘以上,约占台湾全年年平均降雨量之83%.造成严重山崩、地滑与土石流等土砂灾害,依据水土保持局(2010)之卫星影像判释结果显示,莫拉克重灾区即有多达10,904处崩塌,总崩塌面积高达18,113公顷,对曾文水库集水区衍生极大之土砂灾害问题,影响曾史水库之蓄水防洪功能至钜,为期降低此土砂灾害之潜势致灾风险,本计划乃就曾文水库集水区于受极端降雨冲击影响下,水库集水区自然环境因受剧烈变化后于生大规模土砂灾害区域范围之判定、体砂灾害空间分部与时间序列分析及土砂灾害环境基本资料等资讯化与电子化之可行性分析探讨,因此如何考量受极端降雨冲击下,集水区内土砂灾害发生机制,灾害资讯传输,土砂灾害防治策略与灾害前后环境变异分析等各项,并结合防灾资讯管理系统之建置与应用,据以提升曾文水库集水区自然环境之耐灾度与回复力,进而降低其环境脆弱度,乃为本研究之重要课题.
  • 摘要:莫拉克台风之强降雨诱发上游坡面崩塌,形成大量不安定土砂,而近年土砂量持续运移至下游或堆积于河道上,因此,关於土砂运移、堆积之时间及空间分布成为近年各机关规划治理之主要课题,本研究以水土保持局及相关单位土砂调查、监测与评估分析成果为基础,应用多元性监测方法进行集水区地形变异监测,评估集水区:(1)坡面土砂生产量(侵蚀量):(2)河道土砂冲淤量:(3)集水区土砂流出量,建立集水区土砂收支管理模式,并藉由集水区土砂现况,以及降雨事件之设定,推估高屏溪及林边溪之土砂变迁趋势.本研究监测莫拉克台风后,高屏溪及林边溪集水区之土砂运动与灾害情形,应用航空照片、无人载具及LiDAR数值地形,监测集水区内之土砂运动范围,监测面积达:(l)LiDAR:4,800平方公里:(2)航空照片:140平方公里;(3)UAV调查:339平方公里,配合地面重点土砂运移区域之调查,包括有:布唐布那斯溪、埔头溪与绿茂溪、滴水二号桥野溪(以上为高屏溪范围)、来社溪与内社溪(以上为林边溪范围),应用LiDAR数值地形校正航空照片与无人载具空拍产制之数值高程模型成果,提升水平及垂直精度,应用地形比对方法,圈绘子集水区内之坡面及河道范围,并计算其地形差异量,推估民国99-102年、102-104年,以及104年汛期期间之土砂过程.
  • 摘要:本文对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入海口段土壤容重、孔隙度、质地、盐分、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含量进行研究,并着重分析了土壤盐渍化分布及土壤盐分剖面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区四个样带在距离入海口1000m范围内,土壤较为紧实,通气性不好,随距入海闸口越远土壤越疏松,表层土壤较心土疏松.(2)四个样带有机质、速效氮含量都不高,各土层有机质含量均属低水平,随土层深度变化呈降低趋势,但差异不大;速效磷含量较高,表层属于中等水平,底层属低水平.(3)河漫滩上,距入海口越近土壤含盐量越高:堤外土壤含盐量较低,且与入海口远近关系不大.(4)研究区土壤盐分剖面特征明显,重度盐渍化及盐土区为表聚型、中度盐渍化区为低聚型、轻度盐渍化区为平衡型.
  • 摘要:水土保持是生态保护的基础工作,依法防治水土流失,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关乎国计民生,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中国现行的法律法规明确规定政府的水土保持目标责任制,确立水土流失责任终身追究制,以及水土流失监测调查制度.开展区域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的动态监测与评价试点研究,是加强水土保持监测与监督管理能力建设的需要。本研究基于PSR模型的区域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状况综合评价体系,以区域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状况综合指数为目标层,分解为包含压力、状态、响应的准则层和15个评价指标构成的指标层。采用专家打分法确定了评价指标的权重,同时对评价指标数据作了归一化处理。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区域水土保持综合评价的集成模块,并经试点区域初步应用,分析评价的结果可以作为政府宏观决策和绩效考核的参考依据。
  • 摘要:滑动深度为研究边坡崩塌中相当重要但亦为不易获得的参数.本文以隘寮溪流域莫拉克风灾之崩塌案例,分析崩塌坡面之最大滑动深度与地形特性,以期未来能更深入了解板岩区之土砂生产特性,本研究以灾前后5m×5m数值高程模型与遥测影像作为产制及分析工具,经地形校正后再绘制崩塌滑动面发生区剖面,进而求取崩塌最大斜面深度及最大垂直深度,本文针对大小型崩塌进行比较,讨论发生面斜面面积及平均坡度、发生区边坡类型等三个因子与崩塌最大斜面深度之关系,结果显示大型崩塌区之发生区的最大深度大于小型全区者,其深度亦与崩塌面积规模有显着关系,显示大型崩塌其破坏面於顶部即已深入地层中,形成广阔崩塌面积.其次本研究亦建立斜面深度与垂直深度关系,可藉由垂直深度来推估斜面深度.
  • 摘要:本文应用具系统性与可操作性之水库集水区土砂环境检查及评估作业程序,由具定域及定时之遥测资讯中,分类萃取集水区地形貌资讯,逐一量化指标资讯及建立指标合理变动范围.分析成果显示,截自民国105年止,南部除阿公店水库外,其余重要水库集水区土砂现况环境良好且持续复育中;另有7个B级治理单元之土砂防治策略属「未来整治需求」区域,尚需现勘以了解现场环境实际需求,滚动调整保育治理策略及治理目标.
  • 摘要:九份众落座落新北市瑞芳区,以古建筑及山景闻名,是北台湾着名的景点,日据时期因金矿而崛起,因开发甚早致无水土保持之考量,迄无完善的集排水系统:故豪雨时,地表迳流无法有效排出,雨水大量入渗,使得地下水水位迅速升高,并造成九份聚落处于地滑状态(九份地滑区),由于地层不断滑动及地面裂缝持续扩张,建筑及挡土设施因而产生倾斜或倾倒破坏,为解决豪雨期间地下水流窜导致的地滑问题,新北市政府于1997年开始,采用各种地球物理探测法,进行水文地质调查及地下水流监测,分析求得豪两期间地下水水脉分布及主要流路,并据此于2009年完成5组集水井设置(深度为25m-30m、直径为3.5m),排除深层地下水.本研究系根据地下水水流探测成果及倾斜管侧向位移监测结果,探讨集水井地下排水系统之规划设计原理,与其功能性运作对边坡稳定之有效性.由监测结果得知,地滑区在设置集水井后,土层体积含水量明显降低,地下水水位下降达15m深,倾斜管之最大位移率降幅达82%.
  • 摘要:台湾河川坡陡流急,台洪、豪雨所带来之大量溪水,常于野溪河道底床形成冲刷,若冲刷持续加剧,可能导致设置于河道之结构物基础裸露淘空,造成结构物受损,甚至发生重大灾害,若能即时掌握河床冲淤变化及其趋势,则可确保野溪河道周遭安全,并尽速采取适当应变措施.本研究研拟「无线追踪粒子动态观测技术」,于南投县仁爱乡眉溪进行现地即时冲刷观测,配合现场水文与水理资料蒐集,将取得之实测资料与推估值进行比较与分析,藉由现有河道冲刷深度观测技术改良,并研析适用于台湾野溪河道之一般冲刷推估公式,作为野溪河道结构物未来设置之参考,相关资料并可建立野溪河道长期监测资料库.
  • 摘要:1976年颁布「山坡地保育利用条例」後,全台山坡地土地可利用限度查定及分类工作进入法制化,随着山坡地开发面积逐渐增加,在极端降雨事件下,崩塌所影响面积也逐年上升,依据「山坡地土地可利用限度分类标准」,地籍之土地特性为崩塌或地滑时需判定为加强保育地,然水土保持局之查定工作人员有限,无法——至现地进行查定工作,且平均坡度及土壤有效深度等查定基准间存在相依特性,考量现今科技进步及巨量资料已丰富建置,有关查定因子之适宜性及替代指标有重新检讨必要.本研究经蒐集国内、外山坡地土地可利用限度分类因子之相关文献发现,多数国家常以平均坡度做为农牧使用之限制基准.在分类因子取代上,平均坡度及土壤有效深度可透过DEM萃取地形指标而得,土壤冲蚀程度及母岩性质则可透过灾害地图作为辅助判定之用,以比方法针对四处集水区调查60笔地籍,结果显示,仅4笔地籍因邻近陡峭区位而有误判情形.
  • 摘要:水土保持申请、辅导及违规多仰赖台北市政府工务局大地工程处人员办理,至目前已累积近二十年山坡地管理经验,现因应政策调整及引进多元尺度监测技术,为更有效的运用人力成本,藉由本研究掌握台北市山坡地案件分布,提出区域整合方案,进而平均分配工作量,供后续人员调配参考.
  • 摘要:2003年以来,北京水务根据“水少”“水脏”的严峻形势,及时提出了生态清洁小流域的建设思路,并进行了深入实践,十二五末全市山区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达标率为52%,有效地保护了水源,促进了区域产业发展.本文从生态清洁小流域概念和内涵、监测评价、措施布局、关键技术出发,提出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的技术路线和方法,期望对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
  • 摘要:北运河是流经北京市东郊和天津市的一条河流,为海河的支流.干流通州至天津也即京杭大运河的北段.发源于此京市昌平区及海淀区一带,向南流入通州区.在北京区域内北运河流域主要涉及城四区和海淀、昌平、朝阳、顺义、通州、大兴、丰台、石景山等区,流域面积4423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27%.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1085平方公里规划中心城区,东部发展带的通州、顺义、亦庄,西部发展带的昌平、大兴,6大高端产业功能区、6大创意产业基地和奥林匹克中心区等8个中心全部在该流域内.北运河流域水系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的实施体现北京市委、市政府对改善农业生产生活环境的重视,通过一系列科普宣传、技术培训等工作的开展,增强了广大农民保护环境、减少农业污染排放的意识;促进生态农业良性循环,为生产出优质、安全、绿色食品提供了有机肥源,农产品品质得到改善;有效的保持地下水的纯净、减少人畜传染病蔓延,从而减少人类疾病及畜禽场疫情的发生。改善了养殖场内部及周边环境,推动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北运河流域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减少了居民对周边环境的抱怨,创造了和谐的生活环境,同时也为北运河水系污染的后续治理打下良好的基础。
  • 摘要:通过静水崩解试验研究崩岗垂直剖面四层土壤的崩解特性,由于各层土壤的理化性质不同,崩解实验的结果也呈现较大的差异:将数据处理得出累积崩解模数Bt与时间t的图像,从中发现碎屑层04的崩解模数最大,达到0.48,红土层01与红土层02的累积崩解模数最低,都只有0.03:根据土壤崩解速率B与时间的图像可以看出:除了红土层01的崩解速率在前几分钟有波动的态势之外,各土层的崩解速率最终都趋于稳定,崩解速度最快的是碎屑层04,最快时能达到17.26cm3/min,次之是斑纹层03,达到9.88cm3/min,红土层叭与红土层02的崩解速率都比较低,出现这样的结果与其土壤质地存在很大关系.
  • 摘要:目的:在保证防洪和尽量不影响现有土地利用和水工设施的前提下,设计一系列措施将洪水重新引入泛滥平原,促进泛滥平原蓄集洪水,使得水资源配置更加合理.方法:结合当前的河流整治工作,通过影像分析、实地调查等方法,依据生态学的理论进行生态蓄洪设计研究.结果:本文以山西省宁武县恢河的一个泛滥平原为例,提出泛滥平原分洪网的生态蓄洪设计,具体包括浅滩深潭序列渠、池塘链分洪渠、分洪出入口等措施,将河道中的洪水引入泛滥平原并蓄集下来,尽可能地恢复泛滥平原的蓄水功能,调节河流流量、消洪减灾.结论:泛滥平原分洪网设计符合河流生态系统自然规律,在保证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发挥小型河流泛滥平原的生态效益,重视发挥小型河流的生态蓄水功能,恢复健康的河流和流域.
  • 摘要:北京市于2010-2012年开展第一次水务普查水土保持情况普查,主要包括土壤侵蚀普查、水土保持措施普查、小流域划分、侵蚀沟道调查、山区小流域主沟道水文形态调查、山区小流域出口水质水量调查等6项任务,成果为此京市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与管理提供了重要支撑.文章首先介绍了普查内容和普查方法;其次对普查成果进行了初步分析;最后讨论了普查成果的主要应用方向,包括规划编制、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以及监测评价等.
  • 摘要: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也是中国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的重点地区.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家在该区先后开展了小流域治理工程、水土保持重点工程、退耕还林(草)工程、淤地坝建设和坡耕地整治等一系列生态工程,对土壤侵蚀控制、生态建设等均起到了良好作用.为了全面评价该区生态工程的生态成效,以野外站不同尺度监测及生态系统关键过程长期研究为基础,利用多种模型和统计分析方法,在地块-小流域-行政区和典型生态工程-典型样区-侵蚀和地貌区等不同尺度上对土地利用和植被覆盖变化、土壤侵蚀动态变化、河流径流和输沙量动态变化和社会经济结构动态变化进行了综合分析与评估.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范围明显缩小、水土流失程度显著减轻,区域生态状况向良性发展、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但局部地段(如陡坡耕地)水土流失仍然严重、生态环境仍然比较脆弱,治理任务依然艰巨.据此,从该区生态建设的内容、学科建设重点、监督和政策机制、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提出了该区生态工程后期建设的方向和对策.
  • 摘要:全面总结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外和国内北京市、台湾省的山洪灾害预警指标确定方法及其优缺点,并详细归纳评述了最新研究进展,结合北京市山洪灾害防治进程,给出了北京市山洪灾害防治2006-2012年和2013-2015年两个阶段的预警指标确定方法及其成果.结合北京市下一阶段的山洪灾害防治需求和建设进展,在充分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山洪灾害预警指标确定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北京市第三阶段山洪灾害预警指标确定方法的总体研究思路:一种是适用于省、市、县级监测预警平台系统的动态预警指标确定方法,主要内容是利用分布式水文模型动态计算土壤含水量、流域洪峰流量和水位,根据流域成灾流量或成灾水位动态确定预警指标:另一种是适用于简易雨量和简易水位报警设备的复核预警指标确定方法,其主要原理是综合考虑雨强、前期影响雨量及场次累积雨量等影响降雨径流的因子,设定山洪灾害预警指标,提出的山洪灾害预警指标确定方法为“十三五”全国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建设提供新的研究思路,今后的研究成果将为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和中小河流洪水预警预报提供重要的指导作用.
  • 摘要:黄河流域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该区水土流失面积之广、强度之高、危害之大堪称世界之最,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地区之一.本文针对《新水土保持法》、《全国水土保持规划》及新时期水土流失防治新理念,就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防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进行研究,提出该区水土流失存在的主要问题、防治与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对今后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工作提出建议.
  • 摘要:本文在对怀柔水库流域、特别是周边一二级水源保护区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流域水源保护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提出了怀柔水库流域水源保护规划的总体思路、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流域水源保护综合措施体系,其中,修复治理工程措施主要包括流域污染源治理、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库滨带生态修复和上游河道生态修复等,社会管理政策措施主要包括水库周边土地管理、人口控制与疏解、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和生态补偿与水权管理等,运行监督管理措施主要包括污水处理处理设施运行管理、垃圾转运处置管理、日常监督执法管理和管理体制机制建设等,同时提出了下一步深入开展相关技术和政策研究的建议.
  • 摘要:河川滨水带的植生分布型态与河段地形及水流作用交互影响,局部地形的变化以及水流的流路与流量会影响植群的分布型态,相反的,植群的种类与生长密度亦会影响水流作用如何改变河床地形.因此,在规划河溪整治工程之前,必需先调查该河川的地形特性以及植生分布,如此不但有助于河道治理,也可以增进对河道栖地生态环境的认知与维护.本研究应用河川五层分类法之概念,结合地形与植生调查,将位于台湾中部的大甲溪、乌溪、浊水溪的各调查河段进行系统分类,以建立植生在河相中之空间分布关系.结果显示,三流域共154处调查河段可归类成8种河相.分析植群的空间分布,大致上植群越靠近河道,组成就越处于早期演替阶段,而分布受水流干扰强烈,时常成带状分布或草荒地,而往高程较高处移动,则开始有稳定植群出现.本研究建立河道于植生入侵后其发展与演替之架构图,并加入洪水事件对植群发展影响之观点,建立植生在河相中之空间分布示意图,透过地形-植生关系图的建立,更加了解滨水带的植物特性,并可提供未来进行河川管理时之重要参考.
  • 摘要:天然灾害所带来的危害对国家经济影响甚大,如何面对灾害的威胁俨然成为国家无法避免的责任,因此,了解易受影响之地区以及其发展活动之空间分布,显得格外重要,透过危害度图(hazard map)可提供民众了解所在地区内特定范围受灾害资讯,本研究应用瑞士WSL研究所开发之RAMMS::Debris Flow模组进行土石流之数值模拟,并采用Rickenmann等人(2006)所建议之土石流危害度矩阵建立土石流危害度图,并于图上标示高、中、低等级之不同危害区域,最后将土石流影响范围内之建筑物3D模型套入,建置3D版之土石流危害度图,可提高土石流潜势地区民众之防灾风险意识.
  • 摘要:近年来中国山洪灾害逐渐加剧,对社会和国民经济造成的损失成逐步扩大趋势,也已成为人员伤亡的主要灾害种类之一.因此,依据地域气候特点对山洪灾害程度进行预警成则为了当前的一个重点研究方向.本文首先简略介绍了利用临界雨量来预测山洪程度的思路,之后结合湖南省永兴县山洪灾害防治实例,根据洪水计算中洪水降雨频率相同的假定,推算出临界雨量对应的频率,提出用水位反推法计算临界雨量.最后选择推理公式法的计算结果并进行整理得到立即转移指标和准备转移指标.最终建议适当修正立即转移降雨指标和准备转移降雨指标,使成果更加合理.
  • 摘要:中山大学位于高雄寿山西侧坡脚,深受坡地排水影响外,更因滨临台湾海峡,致主要排水受潮汐影响,於1994年8月及2001年7月分别遭受台风豪雨的侵袭,两次侵袭对校区不同之区域,均引发不同型式之灾害,为避免并预防类似灾害之发生,中山大学自1999年起除陆续进行各区域之监测仪器设置并加强观测外,亦积极委托顾问公司进行各项调查与可行性分析等工作,依据现勘及调查规划结果,于校区内规划四大工区,分别为第一工区文学院艺术大楼复方边坡集水区地表迳流排水工程、第二工区文学院艺术大楼集水井地下排水工程、第三工区泄槽与箱涵排水工程、第四工区抽水站机械排水工程,计有坡面地表明渠截排水、泄槽、地下集水井、暗渠、箱涵、管涵等重力排水设施及抽水站机械排水设施等.
  • 摘要:为了探究坡面降雨侵蚀规律,分析不同生态护坡模式对河道边坡防护的影响,通过开展自然降雨与人工模拟降雨侵蚀试验,研究了裸露地、撂荒地、经济林草、景观林草、混种草、景观草皮6种护坡形式下河道坡面的降雨侵蚀规律及减流减沙效益.结果表明:降雨强度是影响土壤侵蚀的主要因素之一,土壤侵蚀量与降雨量呈现极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复相关系数均达到0.9以上;土壤侵蚀量与降雨强度的关系偏向于指数回归关系;生态护坡可以有效减少坡面径流与土壤侵蚀,经济林草、景观林草、混种草地与景观草皮4种护坡模式下,2015全年降雨减流效益均达到60%以上,减沙效益均达到70%以上.
  • 摘要:2016年1月1日,《北京市水土保持条例》施行.条例共41条,从实行严格的水土资源管理制度、规划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小流域全过程管理、水土保持生态红线、公众参与、损害担责等6个方面体现了北京特色.
  • 摘要:有监于莫拉克台风事件之后,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判释出全台近千余处之大规模崩塌地,为持续掌握大规模崩塌潜势区位之相关地表变化,本研究利用ALOS/PALSAR雷达卫星影像于莫拉克南、中、东部灾区既有影响聚落之56处大规模崩塌潜势区位,产置崩塌区内之年平均地表变形量,并根据LiDAR地形特徵,结合TCP-InSAR地表变形,建立大规模崩塌潜势区位之崩塌型态、评估其活动性.
  • 摘要:台湾现行的土石流降雨警戒作业,非常仰赖雨量站所观测之降雨数值,唯其部分区域或山区地形较为复杂处之密度仍有不及之处,其对土石流警戒发布作业的成效有一定的影响性,而近年来由于雷达估计降水技术已见趋成熟,透过雷达回波强度所推估之降雨估计量,再经地面雨量站进行校验后,可提供大范围且高空间解析度(1.3km×1.3km)的即时降雨资讯,其估算结果若可运用至土石流防灾预警作业,对目前雨量站涵盖度不足之地区,将可有效提升警戒发布成效,雷达估计降水产品为网格式资料(面形式)与现行土石流警戒发布作业采用代表雨量站之单点观测结果(点形式)有所不同;因此,如何导入雷达估计降水产品,供土石流警戒发布之作业为本研究之重点.本研究选用不同降雨型态之雨场,如台风、锋雨降雨,分别以区域平均值、区域最大值与第三四分位法等三种方式,分析其在不同警戒区内之代表雨量值与降雨特性参数,以取得较适合之评估方法,并以2015年与2016年苏迪勒台风等4场有土石流发生之降雨事件,评估前述区域代表雨量计算方法与雷达估计降水的采用,能否改善并提升土石流警戒发布之结果:而结果显示,透过雷达估计降水的辅助,将有助于提升土石流警戒发布之成效.
  • 摘要:鉴于台湾地区目前所参考之土壤可蚀性因子(soil erodibility factor,Km)乃于1983年建立,距今已33年,往来土地利用及开发程度已差异甚大,依循以往之旧Km值所计算的土壤流失量来估算之沉砂滞洪池容量已与现况不符,显示Km值重新建立之必要性,本研究于屏东地区之山坡地范围内(100m-1000m),以最具代表性之25个土系作为基标土系,建立该地区Km值之空间分布以做为未来计算土砂冲蚀之参考依据.此外,本研究采Wischmeier et al.(1978)和Shirazi and Boersma(1984)两种不同计算方式计算Km值,并评估适用于台湾地区之计算方式‘本研究结果显示,新Km值分布确实与旧Km值分布具有所显着差异,推测为土地利用及开发程度之差异所致;而台湾地区建议以Wischmeier et al.(1978)之计算方式较为适切,Shirazi and Boersma(1984)之方法则较不适用于台湾地区.
  • 摘要:基于野外人工径流小区自然降雨试验,分析了次降雨坡面径流深(IRD)、降雨产流闽值(RRT)与多个影响因子间定量关系,构建了坡面尺度IRD预测模型.IRD、RRT与植被覆盖度间分别存在负相关双曲函数和正相关幂函数关系(P≤0.05),与前期土壤含水量间分别存在正相关指数函数和负相关线性函数关系(P≤0.05),与次降雨强度间分别存在先减后增的二次抛物线函数和负相关线性函数关系(P≤0.05),与降雨侵蚀力间分别存在正相关和负相关线性函数关系(P≤0.05),与坡度间分别存在先减后增和先增后减的二次抛物线函数关系(P≤0.05);IRO与次降雨量间存在正相关线性关系(P≤0.05).基于IRD与多个影响因子间定量关系,采用多元非线性回归分析及参数t检验法,筛选了IRD关键影响因子及交互作用项,构建了IRD预测模型;模型预测值与观测值回归方程为IRD_sim=0.99IRD_obs-0.37(P≤0.05),89%数据点相对误差分布在+30%.
  • 摘要:近年来,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全国范围内各类新建、在建生产建设项目激增.由生产建设项目造成的水土流失日益严重,已经成为中国人为造成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21世纪以来,随着国家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投入不断加大和全社会水土保持意识的不断增强,以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水土保持监测、水土保持监理、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技术验收评估为主要内容的水土保持技术服务市场逐步培育和发展.编制水土保持方案、进行水土流失监测和水土保持设施验收技术评估等工作是解决生产建设项目与环境保护关系,有效控制因生产建设可能引起的水土流失的有效手段,而对方案编制、监测和验收等水土保持技术服务单位的管理是保障水土保持技术服务质量、规范水土保持市场行为的重要手段。采用综合指数法进行的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服务单位水平评价结果与实际水平吻合,方法上可行;采用星级评价方法确定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服务单位的水平,可以反映技术服务单位的真实水平,技术上可行。
  • 摘要:以“珠治”工程广西项目区(河池片区)为例,以遥感影像和统计数据为主要信息源,结合土地利用数据和DEM高程,通过ERDAS IMAGINE和GIS软件,对“珠治”工程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片区小流域治理措施的基础效益进行评价和价值评估.评价岩溶地区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基础效益.分析结果表明河池片区由于各种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措施的影响,在2000-2009午间水土流失总体趋势是逐步改善的,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85.54%,土壤侵蚀模数由治理前的2136.90t/(km2.a)减少到1195.39t/(km2.a),年保土量达到41.57万t,治理区的蓄水量也达到11899.82万II13,重度侵蚀区有向中度侵蚀过渡的趋势,石漠化程度也有所缓解,植被覆盖率达到74.15%,基础效益产生的直接经济价值达到82304.54万元,表明“珠治”工程河池片区的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效益明显.河池片区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的成效可以为岩溶地区的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方法提供参考.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