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工业技术>无线电电子学与电信技术>第十二届卫星通信学术年会
第十二届卫星通信学术年会

第十二届卫星通信学术年会

  • 召开年:2016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6-03-03

主办单位:中国通信学会卫星通信委员会;中国宇航学会卫星应用专业委员会

会议文集:第十二届卫星通信学术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天基信息网络也叫天基信息系统,它是彼此独立或相关的卫星通信系统、卫星遥感系统、卫星导航系统、载人航天系统、空间物理探测系统、空间天文观测系统、月球和行星深空探测系统以及多种功能的临近空间飞行器系统等各种空间信息系统总称。rn 天基信息网络中卫星通信系统、卫星遥感系统和卫星导航系统统称为卫星应用系统。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通常就是指这三大应用系统形成的网络。提出了我国天地一体化通信、遥感、导航综合信息网络设计目标是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①可与任何人进行任何业务通信或与相关物体进行相关信息联系;②可及时获取何时何地何种目标发生何种变化的信息;③可获取自己和相关人所在地点和时间信息.rn 本文阐述了卫星通信和卫星遥感网络采用GEO和LEO双层互联星座实现上述目标思路;分析了我国在建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实现上述目标可行性.文中对卫星通信、卫星遥感、卫星导航三网提出了空间段综合应用和用户段综合应用构想,还对天基信息网与地基信息网提出了天地一体化构想,并指出此构想实际上也是实现我国"互联网+天基网"的一种构想.最后提出了开展我国天地一体化综合信息网络的试验网络可行性研究建议.
  • 摘要:随着地面3G4G等移动通信网络向宽带化发展,基站蜂窝数据回传业务需求越来越大,建立传统的蜂窝发射塔中继接力回传基站信号显得成本代价太高,通过卫星链路实现蜂窝基站数据回传成为最佳途径,尤其随着Ka大容量宽带卫星的广泛应用,基于卫星移动基站的蜂窝数据回传业务将在会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03B宽带卫星系统网络旨在通过中轨卫星星座将网络宽带服务带入地球上还未连上网络的30亿人口地区,真正建立在地球上任何区域都有互联网通信能力的环境.该卫星系统市场定位于北纬45度与南纬45度这一带的国家,并与这些领空范围的国家电信业者衔接,预计负载范围要从非洲、亚洲、拉丁美洲与中东等地区.其目标客户不是最终消费者,03B只是作为一个网络中枢,提供三类业务:大容量转发、企业IP回程和蜂窝/Wimax回程.
  • 摘要:世界无线电通信大会是由国际电联主办的无线电领域立法缔约的最高级别会议。大会主要讨论决定对相关无线电业务的频率划分,审议和修订无线电频率和卫星轨道资源的使用、管理等规则程序,对《无线电规则》进行修订,以便使有限的无线电频率和卫星轨道资源得到更加科学、合理、有效的利用,为各种无线电业务的有序开展提供频率资源保障,同时避免无线电业务之间出现有害的无线电干扰。rn 本届大会的主题是“为变化中的世界划分频谱”。大会聚焦国际移动通信(IMT)、卫星频率和轨道资源开发利用、全球航班跟踪、世界标准时间修订、载人航天和空间研究、智能交通和水上交通通信、公共应急救灾通信等热点。经过四周的激烈讨论,会议形成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本文简要介绍本届WRC-15大会关于卫星业务新增频率划分、规则修改及下届大会空间业务新议题的主要内容。主要介绍国际电联2015年世界无线电通信大会关于卫星业务新增频率划分、规则程序修改及下届大会空间业务新议题等相关内容.
  • 摘要:2015年11月2日至27日国际电信联盟(ITU)在瑞士日内瓦召开了世界无线电通信大会(WRC-15).世界无线电通信大会是ITU无线电通信部门(ITU-R)最高级别行政会议,是无线电管理领域的国际缔约大会,每三至四年召开一次.大会主要目的是针对WRC-15各项议题,审议与修改电联《无线电规则》,确定下届大会议题.大会形成了由成员国签署的大会最后文件。该文件包括对《无线电规则》有关条款、附录、决议和建议的修改,作为修订新版《无线电规则》的依据。以下主要介绍1.6,1.7,1.8,1.9.1,1.9.2,1.10,1.11,1.12,7,9.1.1,9.1.2等空间业务相关议题的基本内容和大会结果,初步分析对空间业务发展及应用的影响,以便为空间业务频率轨道资源管理提供规则变化的相关信息。
  • 摘要:在40km-100km高度再入大气的超高速飞行过程中,由于空气浓度增大,航天器与空气发生剧烈摩擦,在其前端形成压缩弓形激波,周围空气的温度与压力急剧增大,空气分子热运动加剧,发生离解与电离,同时防热材料的烧蚀也产生大量的电子与离子,导致航天器表面被一定厚度的等离子体层所包覆,该等离子层称为等离子鞘套。等离子鞘套对电磁波具有反射、散射与吸收的作用,对无线电波的传输造成一定程度的衰减,当衰减过大时,将造成通信传输的中断,这就是所谓的黑障现象。黑障将造成导航、数传、遥测、遥控、安控等信息传输的完全中断,对再入飞行器安全造成隐患。rn 由于等离子鞘套的影响,地面控制中心人员对再入大气过程中的航天飞行器的测控难度加大,同时也对飞行器返回的最后阶段的安全返回提出了严峻挑战。因此,研究黑障通信技术,提高返回再入过程中的通信能力,支持再入飞行器返回和高超音速飞行器在轨飞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研究了再入飞行器通信"黑障"的成因,调研了国内外黑障通信研究现状,梳理了现阶段实现黑障通信的技术途径并进行了针对性的比较和评估,重点对“黑障”效应防护与减轻技术进行研究,最终提出了我国再入飞行器实现黑障通信的技术发展建议.
  • 摘要:本文中所说的高空平台指的是能够较长时间停留在空中的平台,有气球、飞艇和无人机等形态,根据距地面高度有临近空间和平流层平台等名称,其中临近空间是介于空中与空间区域,一般距地面20至100千米;平流层指的是地球大气层里上热下冷的一层,一般位于地表10至50千米的高度,考虑到避开常用的10千米左右高度的航空飞机,平流层平台工作高度应在约20千米以上,因此本文所述的高空平台也称为平流层高空平台。rn 本文对当前国内外平流层气球、飞艇及无人机最新发展情况进行了介绍,说明了其面临的主要关键技术及应用限制.高空平台的关键技术包括平台控制技术和高强度轻型材料技术,另外,高效太阳能电池、高密度蓄电池等也对改进平台的性能具有重要作用,可借助卫星的相关成果.平流层高空平台的应用将对通信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从近年来国内外的发展情况看,真正投入工程应用还有一些技术难题有待突破,也需要相关的法规政策配套完善。作为我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高空平台的应用对改善当前边远地区、特别是南海的通信现状具有重要作用,应对突发事件也十分需要。因此,要积极关注当前国外最新发展,加大投入,完善现有成果,开展相关应用的试验试用,推动我国平流层平台技术的发展。
  • 摘要:在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中,作为信息发射源的侦察卫星或者遥感卫星相对中继卫星是不断运动的,其径向运动速度将对调制信号产生一个多普勒效应,从而导致在卫星地面站接收端信号解调时形成一个较大的载波频偏。当存在载波频偏,MPSK正交解调的载波相位跟踪环路采用一个二阶锁相跟踪环。其锁相环路性能与载波频偏有着密切关系:频偏越小,载波锁相环路捕获越快,载波相位跟踪误差和相位抖动方差越小;当频偏较大时,载波锁相环路甚至无法捕获。rn 解决问题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利用载波频偏的估计与校正,预先实现载波频率的精确捕获与跟踪。这就需要设计一个高精度的载波频偏估计器。载波恢复的方法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可称为辅助法,即在发送信号的同时在适当的频率位置插入一个(或多个)导频信号,或者在数据中传输一段(或多段)特定结构的导频信号,接收端以此来提取载波;另一类可称为直接法,即接收端直接从发送的信号中经过一定的处理提取载波。前者需要损失一定的数据传输容量来换取载波的快速提取,多用于突发式通信系统中;而后者虽然处理复杂,但不损失数据传输容量,多用于连续通信系统中。对数据传输速率要求较高的高速数据传输系统大多采用后一种载波恢复方法。rn 本文结合Quinn算法与INN算法提出的Q-INN算法,即使在低信噪比下频率估计均方根误差仍接近CRLB,提高了Quinn算法的估计精度。在低信噪比下信号频率接近离散傅里叶变换的量化频点时,Quinn算法相对误差较大.针对Quinn算法的这一缺陷,本文提出了一种结合IIN算法的综合算法,即Q-IIN算法.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的性能非常稳定,估计精度高,明显优于Quinn算法,且在可估计范围内均方根误差在低信噪比下就能接近克拉美罗界(CRLB).
  • 摘要:本文从HTS系统网络性能特点出发,结合用户需求和网络应用特点,提出基于用户使用行为的ZCR负载优化策略.HTS系统容量是传统通信卫星的几十甚至上百倍,能够向几十万用户提供宽带接入服务,网络负载波动较大,因此通过负载容量优化能够显著提高在网用户数量.在电信网络中,一般通过划分更小的服务覆盖区域和精细复杂的网络控制协议实现高效负载容量,但这很难适用于超长时延和载荷受限的HTS系统.
  • 摘要:基于扩跳结合的机载CDMA卫星通信系统由西安天衰量子通信技术有限公司针对用户需求推出的新一代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卫星通信系统。系统结合当前机载卫星通信用户的实际业务需求,采用CIA技术体制并针对组网应用的信息安全传输进行系统构建的卫星通信平台,可为用户各类载机提供实时连接的远程控制、网络接入、话音通信、视频图像等基于IP平台的综合业务传输。系统可根据不同用户定制开发不同的终端产品,适应各种应用条件、不同速率要求和不同业务种类的用户业务要求,提供从系统、终端、直到用户应用层的一体化的综合集成服务,为用户提供一个完整的网络化、智能化应用通信平台。本文从我国机载卫星通信的现状与不足入手,提出采用扩跳结合的CDMA的技术体制,建设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支持多种直升机、无人机载的安全、移动通信传输的卫星通信系统,并介绍了该新型卫星通信系统的技术特点、关键技术及应用发展,为我国卫星通信应用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 摘要:单载波频分多址技术(Single Carrier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SC-FDMA)是LTE上行通信链路的多址接入技术。SC-FDMA系统相比较OFDMA有着较低的峰均功率比(PAPR ),较低的PAPR更有益于提高用户终端的发射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 SC-FDMA运用了单载波调制和频域均衡技术,有着和正交频分多址(OFDMA)系统相似的性能表现和系统复杂度。但是,宽带卫星通信系统恶劣的信道环境对SC-FDMA的性能有较大影响。卫星与地面间的距离很大,因此卫星信道相对地面信道而言具有更大的环路延迟,电波在自由空间传播时,信号会产生较大的链路损耗,还会发生反射、散射和折射等现象,在接收端产生多径衰落。同时,由于卫星与用户终端之间有相对运动,还会造成多普勒效应,特别是LEO卫星,运动速度大,在2GHz载频处可达到40kHz的频移,对卫星信道影响比较严重。因此,需要对卫星信道做出有效的估计,最大限度地减少信道干扰对系统数据传输性能的影响,提高传输效率。研究基于LTE的宽带卫星上行链路SC-FDMA的信道估计技术具有重要意义。rn  本文首先介绍SC-FDMA信道估计的系统模型以及卫星信道模型,然后介绍了上行链路的块状导频结构和梳状导频结构,给出了LS, LMMSE, SYD以及几种插值算法等信道估计算法的基本原理,最后在宽带移动卫星信道环境下,通过仿真对以上几种信道估计方法的性能进行了对比和分析。本文对宽带卫星信道进行了分析和建模,搭建了宽带卫星上行链路SC-FDMA(单载波频分多址)系统模型.介绍了基于导频的SC-FDMA信道估计算法,并对块状导频和梳状导频下,LS(最小平方)算法,LMMSE(线性最小均方误差)算法和SVD(奇异值分解)算法的性能进行了仿真和分析.同时,对LS信道估计算法的各种插值算法进行了研究.通过仿真分析得出,在卫星信道多普勒频移较小时,经典的信道估计算法的性能良好.在具有较大多普勒频移的宽带卫星信道中,基于梳状导频的信道估计的性能优于块状导频,基于块状导频的信道估计算法性能恶化较为严重,需要进一步改进.
  • 摘要:卫星通信容易受到干扰,必须采取有效的抗干扰方法。跳频本身具有抗干扰能力,被广泛应用到卫星通信中,利用跳频图案实现解跳。然而,当多路跳频信号混合后,跳频信号的分离成了重要问题。当前国际一个热点研究方向是欠定盲信号分离的一种极端情况,即单通道盲信号分离(Single-Channel Blind Signal Separation, SCBSS)。单通道盲分离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减少接收机的硬件复杂度,节约成本;减少接收天线数目,便于携带或施工。单通道盲源分离在数学上是一个病态问题,解决起来很困难。rn 文章基于跳频通信的应用背景,提出了一种单通道盲分离方法。考虑跳频通信,本身具有“躲避”干扰的优点,单通道系统中观测信号各分量成分频率碰撞的时间段较少。对观测信号进行频率碰撞时间段检测,并对频率未发生碰撞的时间段观测信号进行盲分离。从频率未发生碰撞的时间段分离出的分量信号中,提取部分信息作为先验信息,辅助频率发生碰撞时间段观测信号盲分离。为验证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在跳频通信单通道系统中,给出一种遵循方法思想的具体实现方案。利用跳频信号混合后,观测信号在时频域上具有稀疏性的特点,将观测信号内各分量频率发生碰撞的时间段检测出来,对频率未发生碰撞的时间段观测信号进行盲分离.从频率未发生碰撞的时间段分离出的分量信号中,提取部分信息作为先验信息,辅助频率发生碰撞时间段观测信号盲分离.针对方法提出一种具体实现方案,仿真实验表明,本文方法对于跳频通信单通道盲源分离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
  • 摘要:为解决北斗卫星导航定位中观测时间与定位精度之间的矛盾,本文充分利用低轨(LEO)卫星几何位置改变快的特点,大大降低了相邻观测时刻之间的相关性,有效降低了观测矩阵的条件数,从而改善北斗载波相位定位方程的病态性,从而对导航定位有一些增强效果.仿真结果表明,低轨(LEO)卫星不仅能改善载波相位观测数据定位方程的病态性,而且在运用遗传算法求解整周模糊度浮点解时,也能降低遗传代数,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定位收敛速度.
  • 摘要:LDPC码(Low-Density Parity-Check Code)是20世纪60年代初期由Gallager博士提出,其不仅拥有逼近香农极限的良好译码性能,而且译码复杂度低,被认为是近年来编码界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进展。LDPC码的译码复杂度低,是定位领域的首先方案,因此美国的GPS和中国的北斗都不约而同的采用LDPC作为编译码方案,其中北斗采用准循环LDPC码(QC-LDPC),而GPS L1C信号采用的LDPC码是不规则的下三角矩阵。rn 本文依据GPS L1C信号所采用的LDPC码设计了一种低复杂度的译码器,该译码器通过复用一个校验节点处理单元,有效地降低了资源消耗,。另外本文通过对校验矩阵的等价变换,降低了译码复杂度,最后结果表明所设计的译码器完全满足实际中的应用。本文针对GPS L1C信号所采用的LDPC码,设计了一种低复杂度译码器.该译码器采用全串行译码器架构,仅需一个校验节点处理单元即可完成译码,省去了变量节点处理单元,有效地降低了资源消耗,最后针对(548,274)的LDPC码,进行了FPGA硬件实现,通过ISE软件布局布线后,结果表明其资源只消耗了124个slice,非常地节省资源,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rn 本文针对GPS导航卫星所采用的LDPC码字,设计了一种低复杂度译码器,该译码器资源消耗少,只消耗了124个slices资源,同时其吞吐量可达0.1232Mbps,符合导航领域的速率要求。因此,本文设计的译码器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 摘要:卫星通信在海上编队遂行任务尤其是赴远海执行任务时,起到了越来越显著的作用,其地位也越来越突出,已成为保障海上编队顺利完成远海任务至关重要的通信手段。随着卫星通信技术的发展,Ku频段的卫星舰载站已大量使用,并逐渐向Ka频段发展。高频段的使用满足了大容量、高速率、小尺寸舰载站建设的需求,但是,却会受到雨、雪、云、雾、大气等对电磁波的吸收、散射、闪烁、去极化等影响。其中,降雨衰减(以下简称“雨衰”)对Ku及以上频段影响尤为严重,暴雨甚至能引起数十分贝的衰减并导致通信中断;降雨和冰晶层的散射还可引起地面电路和地空电路间的同频干扰,引起使用正交极化的频率复用系统的交叉极化隔离度或交叉极化分辨率的下降、引起信号的附加时延。为此,分析海上编队卫星通信中雨衰的特性,研究海上编队卫星通信抗雨衰的策略和手段,具有重要意义。针对海上编队执行任务中的卫星通信雨衰问题,对雨衰长期统计特性和动态特性进行定量分析,在此基础上,分别从技术角度和使用角度讨论了海上编队卫星通信应对雨衰的措施及进一步的研究方向,为提高海上编队卫星通信保障能力提供参考.
  • 摘要:随着现代战争的发展,高速武器平台(如超音速战斗机等)的使用日趋广泛,如何提高高速武器平台通信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是一重要的研究课题.由于移动卫星通信系统(MSS)具有覆盖广、传输时效高和系统容量大等特点,面向高速武器平台的移动卫星通信系统得到了大量的关注,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当前,制约高动态武器平台通信能力的问题在于大多普勒频移以及多阶频率变化率,本文首先对基于MSS的高动态信道进行了数学建模,其次分析了武器平台在直线运动、盘旋运动、爬坡运动条件下的多普勒频移,最后采用BPSK、4PSK调制信号,对不同频偏因素影响下的系统性能进行了分析.仿真结果表明:通过对高速武器平台不同运动条件下多普勒频移变化的分析,可以在接收端动态调整频偏捕获跟踪的方案,从而加快频偏捕获跟踪的时间,提高频偏的估计精度.rn 上文对高动态条件下GSO卫星通信环境中高动态武器平台的运动模型进行了仿真分析,以歼击机为研究对象,得出了歼击机在直线飞行运动、圆周飞行运动以及爬坡运动中的多普勒频偏变化曲线图。并仿真了不同频偏对Turbo码性能影响。通过仿真分析可知,多普勒频率偏移是影响信号同步接收的主要因素,精确估计并克服多普勒频移是保证高动态武器平台稳定工作的重要前提。通过对歼击机的不同运动条件下多普勒频移变化的分析,可以在接收端动态调整频偏捕获跟踪的方案,从而加快频偏捕获跟踪的时间,提高频偏的估计精度。为高速武器在战场上的即时通信提供保障。下一步将通过仿真手段增加频偏估计工作,为歼击机在高速平台接收机中加快实现频率同步的可行性和性能进行论证。
  • 摘要:2015年,全球通信卫星蓬勃发展.美国不仅发射了多颗新一代军用通信卫星,还首次把2颗世界首批全电推卫星送上太空.卫星采用了相控阵天线等大量先进技术,目的是提高了卫星的性能和运行灵活性,满足战争中额外的转换需求,把用于作战的宽带容量大大提高。俄罗斯有多颗通信卫星入轨,但质子-M火箭在发射通信卫星时还出现失败.欧洲发射了由法国和意大利合作研制的军用通信卫星.8月21日,欧洲用阿里安-5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欧洲通信卫星-8西B。卫星由法国泰雷兹一阿莱尼亚宇航公司研制,采用空间客车-4000C3平台,尺寸5.5mX2mX2.2m,发射质量5782kg,设计寿命15年。它装有40台Ku频段转发器和10台C频段转发器,定位于80°地球静止轨道。大部分用于为北非和中东提供直播到户电视服务,一小部分为南美提供直播到户和视频服务,为52万个家庭提供超过1000个电视频道的服务。印度的第2颗军用通信卫星升空.中国首次向国际成熟卫星运营商提供在轨交付服务的亚太-9升空,发射的首颗向东盟国家整星出口的商业卫星老挝-1所用平台技术性能已全面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rn 本文介绍了美国,俄罗斯,中国在通信卫星方面的发展现状。9月12日,我国用长征-3B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通信技术试验卫星。该卫星是我国通信技术试验系列卫星的首颗星,主要用于开展Ka频段宽带通信技术试验。10月16日,我国用长征-3B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亚太-9通信卫星。该卫星是我国首次向国际成熟卫星运营商提供通信卫星在轨交付服务,标志着我国东方红-4大容量通信卫星平台在国际市场领域的重大突破,提升了我国自主知识产权卫星平台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它首次采用大容量锂电池,减轻了质量;采用了热控、布局、结构等一系列优化技术,实现卫星效率最大化。其有效载荷重量达到610kg,装有46台转发器,是国内目前自研民商用通信卫星中有效载荷最大、转发器台数最多的,达到了国际主流卫星制造商同等水平,覆盖了“海上丝绸之路”,填补了东南亚地区通信服务空白。
  • 摘要:随着我国航天应用的迅速发展,卫星地面站的能力、质量要求和建设周期的要求都大大提高,为保证地面站建设质量和周期,降低地面站建设中测试资源投入,需设计一套通用地面站测试平台.该平台统筹考虑各类地面站的多样性和技术领先性,能够提供全面、精确、高效的地面站自动化测试和验证.同时该平台也可应用在地面站投入使用后的自动化运行维护.本文首先从测试标准化、测试自动化和测试一体化三个方面分析了通用测试平台的设计需求.其中测试标准化分为测试系统体系结构标准化、测试仪器标准化、测试方法标准化和测试接口标准化等;测试自动化体现在测试流程自动化、测试结果数据的管理和分析自动化;测试一体化体现在测试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并按功能不同对整个测试平台进行了分系统划分,简述了各分系统的设备组成及在测试平台中的角色和作用.然后详细描述了本通用测试平台的测试流程,包括系统流程测试流程,射频指标测试流程中的接口指标测试流程、数据格式测试工作流程和运管接口测试工作流程等.最后总结概括了本测试平台的四个特点,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rn 本文设计的测试平台具备以下特点:具备模拟地面站外部接口,对地面站进行流程测试、传输体制和性能测试;具备地面站内部接口模拟功能,对地面站进行单机设备测试;具备远程监控测试平台各分系统和设备功能,能够自动化测试、自动生成测试报告功育GG;测试平台采用组件化开发架构,支持模块拆用及后续扩展。本测试平台建成后,应用于地面站建设和运行维护中,可大幅度提升地面站生产效率,降低地面站故障排查时间。
  • 摘要:由于卫星通信系统是功率受限系统,降低接收机的信噪比是是提高卫星系统容量、提高移动通信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低信噪比环境中的编码辅助频偏估计算法中载波频偏通过频率最优搜索算法获取,计算复杂度高,为此本文首先将频偏估计精度较高的三线差值算法代替基于EM算法的编码辅助频偏估计算法中的直接搜索法,并对该算法进行了简化.仿真结果表明:结合三线差值法估计频率,算法计算复杂度大大减低,精度提高,而简化后的算法更是利用较小的性能损失换取计算复杂度的降低.
  • 摘要:小卫星通常是指重量在500kg以下的人造卫星,按照重量级别可细分为:小型卫星(minisat,100kg-500kg)、微型卫星(microsat, l0kg-l00kg)、纳米卫星(nanosat, 1kg-10kg)、皮卫星(picaosat,<1kg)。与中高轨大型卫星相比,小卫星具有投资与营运成本低、应急能力与灵活性强、系统建设周期短等众多优点、可为专用通信、遥感、快速反应的科学和军事任务和技术试验等方面提供低成本的解决方案,应用前景十分广阔。主要描述了国内外小卫星的最新发展状况,并分析了小卫星的发展趋和应用方向.rn 小卫星主要用于通信、科学、技术试验、军事、教育和对地观测等。科学小卫星以微型卫星和小型卫星为主,携带用于太空探测的科学实验载荷、加拿大、荷兰两国于2003年合作发射MOST小卫星,其有效载荷主体是一台太空望远镜,用于进行星体亮度变化的精确测量。技术试验小卫星是对卫星上的各种新原理、新技术、新系统、新设备以及新材料等进行在轨试验的卫星。如美国空军实验室于2003年发射的XSS-10小卫星的星载软件可以控制卫星的相对位置和路径,它的机动能力使其可以被用作反卫星武器。rn 现代小型卫星发展代表了一种新趋势、新的设计思想,它突破了传统的“一星多用、综合利用”的设计思想,不追求全面、综合,主张简化设计,采用成熟技术和模块化,标准化的硬件,并着重提高小卫星的功能密度。小卫星在航天创新发展中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众多创新概念大量涌现,并利用小卫星进行飞行演示验证。创新概念正在向创新应用转化,与大卫星互为补充,丰富了航天系统的能力和手段,综合形成完整的空间体系。rn 国外在小卫星领域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善、可靠的需求分析、技术研制、项目管理和在轨试验机制,其研发模式及动态对我国制定小卫星发展规划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应强化信息支持和情报跟踪的作用,在聚焦当前国外已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的同时,重视持续跟进国外小卫星研发动态,跟踪并研究国外小卫星新概念、新技术和新体系。小卫星的普及化、商业化及市场争夺己呈现不可阻档之势,也要大力发展小卫星技术与装备,做到寓军于民、军民两用。
  • 摘要:在移动通信中,随着数据传输速率的提高,对频谱资源的要求会越高。对于卫星移动通信系统,要求其向宽带化的方向发展,产生的问题是其信道相干带宽不再远大于信号带宽,会带来频率选择性多径衰落,同时会面临严重的码间串扰ISI,传统的单载波调制方式已不能解决这些问题。 OFDM技术作为一种抗频率选择性衰落性和ISI的高速数据传输方式日益受到重视,并尝试引入到宽带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如数字视频广播一卫星手持终端服务(Digital V deoBroadcasting-Satellite services to Handhelds,DVB-SH)标准将OFDM技术应用于卫星移动通信。本文针对OFDM调制实现中峰均比抑制、频谱带外泄漏抑制、多采样率信号实现等问题,通过分析不同滚降参数a下时域带外泄漏抑制技术的性能以及不同窗函数对多采样率信号处理技术的影响,设计并实现了用于宽带卫星通信系统的OFDM调制器。首先,设计了一种基于迭代限幅滤波的峰均比抑制方法.然后,分析了采用不同升余弦滚降参数的时域加窗带外泄漏抑制方法.最后,分析基于NCO的多采样率信号处理技术在不同窗函数下对OFDM信号频谱的影响.实现OFDM调制器并通过测试表明,该方案实现的OFDM调制器信号的带外泄漏抑制达50dB.
  • 摘要:卫星通信是地球站之间或航天器与地球站之间利用卫星转发器进行的无线电通信,主要包括卫星固定通信、卫星移动通信、卫星直接广播和卫星中继通信四大领域。卫星移动通信由于具有覆盖范围广、建站成本和通信成本与距离无关等优点,是实现全球移动通信必不可少的手段,而且特别适合难以铺设有线通信设施地区的移动通信需求。卫星移动通信协议栈是卫星移动系统中的关键环节。rn 卫星移动通信协议栈的开发不仅需要满足卫星通信所需要的各种服务要求,还要考虑满足与地面移动通信网的融合。我国的卫星移动通信正处于刚刚起步实施阶段,本文所述的卫星移动通信协议栈正是为了满足我国卫星移动通信各个方面的能力需求设计和开发的。本文所述的卫星无线资源控制模块(SRRC)位于卫星系统移动终端侧软件协议栈中的接入层(AS)部分。无线资源控制层(RRC)通过控制RLC层、MAC层以及部分PHY层的功能来完成无线资源的管理。rn 针对我国卫星移动通信的系统需要,介绍了一种卫星移动通信协议栈中无线资源控制模块的架构设计与开发技术.文中首先介绍了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终端侧的软件系统层次以及无线资源控制模块的功能组件划分情况;其次考虑到无线资源控制协议的高度复杂性和并发性,提出采用层次化并行串行多状态机的设计方法学,对协议标准进行归纳抽象、划分组件和状态,达到了快速开发的目的,同时使其具有清晰的可维护性,增强了后续演进的能力.
  • 摘要:我国海洋环境监测已进入了立体监测时代:以遥感卫星组成的天基海洋环境监测平台,以海洋巡航飞机、有人/无人航空遥感飞机组成的空基海洋环境监测平台,以固定海洋环境监测站和高频地波雷达站组成的岸基海洋环境监测平台,以浮标、潜标、漂流浮标、水下移动潜器、船舶等组成的海基海洋环境监测平台,以水下固定监测站、水下水声探测阵列等组成的海床基海洋环境监测平台等,构成了多平台、长时序的海洋环境立体监测系统。rn 通信是实现上述监测数据传输的必要手段。虽然我国已经建成较为完善的陆地通信网络,但针对远海数据回传,除了卫星通信之外,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我国现有的卫星通信系统由于无法实现全球覆盖和不便于海洋环境使用等原因,影响了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监测、海洋权益保护和全球战略实现。rn 数据采集卫星系统(Data Collection Satellite System, DCSS)由于其全球覆盖和终端体积小、功耗低等特点,非常适用于解决远海数据近实时回传问题,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DCSS系统作为海洋环境立体监测的重要技术和数据传输的必要手段,它的研究发展对提升海洋立体监测能力具有关键作用。随着海洋强国战略的提出,海洋卫星应用对数据通信的广域性、时效性、安全性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介绍了Argos、Orbcomm等国外小卫星星座系统的发展现状和我国海洋卫星应用需求,并基于此给出我国低轨数据采集星座系统的设计规划以及在海洋领域中的应用,为我国数据采集卫星系统(DCSS)应用提供思路.
  • 摘要:随着卫星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为满足人们对通信容量和质量的要求,多波束天线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国际上的大型卫星系统中。该技术采用窄点波束代替传统全球波束,可提高卫星天线增益,加大卫星有效全向辐射功率。而波束成形网络作为多波束天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包含的波束成形算法一直是多波束天线技术的重点和难点。由于星载天线对于载荷和功率的高要求,波束成形算法的快速性和低复杂性将影响系统方案的可行性及多波束天线的性能。rn 本文将着重研究基于多波束天线的几种自适应波束成形算法,对几种波束成形算法进行介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仿真分析与比较。自适应波束成形技术目前已广泛地应用于卫星多波束技术中,是一种有效的卫星抗干扰措施.本文针对几种基于多波束天线的自适应波束成形算法,着重对比分析了不同算法的收敛速度和信干噪比指标,对星载天线在不同要求下对算法的选取具有参考意义.
  • 摘要:随着以传输时延长、丢包率高、缺乏端到端路径为特点的新型网络场景的出现,容迟/容断网络(Delay and Disruption Tolerant Network,DTN)的概念应运而生.该种网络中传统TCP/IP协议应用受限,因此DTN网络中的路由技术成为该领域研究热点.近年来有多种DTN网络路由算法被提出,但多为无场景针对性的普适算法.本文以双层卫星网络为应用场景,针对卫星网络链路可预测的特点重点研究一种确定性路由算法—最早传递算法(ED算法),从分布式路由算法及路由更新策略优化两方面提出算法改进,并搭建6LEO/1MEO双层卫星DTN网络联合仿真平台进行仿真验证.结果表明,从平均端到端时延、包到达率两个指标上,改进算法性能都有所提高.
  • 摘要:在卫星通信系统中,关于多波束卫星天线的研究已经逐步从传统的固定多波束组网,向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机制的方向发展.这种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机制需要系统提升自身区域选择性的资源动态灵活配置能力.本文设计的基于抛物反射面多波束卫星天线的追踪波束合成技术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方式.本文利用抛物反射面单元波束进行波束合成,通过对传统的LMS算法进行扩展,得到实时多参考点LMS算法,并利用均方误差和最小的优化准则,计算实时波束合成加权系数,数值计算得到了追踪波束。
  • 摘要:MF-TDMA载波/时隙分配算法是用于解决每个RCST (Return channel satellite terminals,返回信道卫星终端)以二维帧的方式分配带宽资源的问题。根据MF-TDMA的跳频能力,MF-TDMA帧结构可以分为静态IF-TDMA和动态MF-TDMA.静态MF-TDMA是指一个RCST在连续发送信号的过程中,载波的速率保持不变,即静态MF-TDMA帧结构的所有载波的宽度相同。动态MF-TDNfA是指一个RCST可以在不同速率的载波上连续调频,即动态MF-TDMA帧结构的载波宽度可以不同。rn 本文研究的载波/时隙位置分配算法是以静态MF-TDMA为背景的,即MF-TDMA帧结构的所有载波的宽度相同。本文的目的是为RCSTs的时隙块在MF-TDMA中分配合适的位置,以最小化时隙碎片占用率,提高卫星系统资源利用率。首先将MF-TDMA载波/时隙位置分配问题转化为一维离线装箱问题,介绍了两种经典的装箱算法:FFD和BFD算法。然而这两种算法均没有考虑前后时隙块间的影响,以此影响为出发点,本文提出同时考虑两个时隙块的基于二分图的MF-TDMA载波/时隙位置分配算法。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在时隙碎片占用率方面相比FFD和BFD算法有了很大改善,提高了卫星系统资源利用率。
  • 摘要:随着电子对抗日益加剧,干扰手段日趋多样,传统的跳频通信系统在军事抗干扰领域逐渐显现出一些不足.基于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认知无线电技术的跳频通信系统,通过频谱感知实时获取可用动态频谱,并对传统跳频系统进行适用性设计,实现高可靠性的通信.仿真结果表明:相比于传统跳频通信系统,认知无线电跳频通信系统的抗干扰性能有明显提升.尤其针对部分频带干扰和跟踪干扰等典型干扰信号,通信误码率最多能够降低2-3个数量级.
  • 摘要:传统天线伺服系统的分析方法是在天线座、传动机构、天馈线、高频箱安装完毕后,通过测量系统的谐振频率,来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并根据伺服系统的战技指标,确定系统的期望特性,从而求得校正参数。这种方法调试时间长,并且调试过程中要进行过渡过程和带宽测试,不可避免地给传动系统带来冲击。本文设计了一套用于伺服系统测试的负载模拟装置,它可以模拟天线座的结构参数和电气参数,通过建立与电机测试平台的交互,验证电机在各种工作负荷下的性能。因此可以加快伺服系统的设计进度,缩短研制周期,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科研费用。针对大型船载天线伺服系统的安装调试周期长,风险大,后续检测维护不便等问题,本文介绍一种天线伺服系统的负载模拟装置.它是通过性能优异的电涡流制动器、惯量盘加载装置和高精度轴角编码显示器,来模拟真实的天线负载.通过它可以建立起一套系统的天线伺服测试仿真平台.最后介绍了这种仿真平台的基本功能.rn 船载大型天线伺服系统属于精度、强度要求较高的设备,对于庞大的天线及传动系统的安装和维护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尤其是伺服电机,一旦安装上无论是检查还是维护都是十分艰巨的工作。因此十分有必要开发一种离线检测装置。这种装置与普通的电机出厂测试有着很大的差异,它需要准确地反映出实际的工作环境。在这里提出的天线伺服系统调机实物仿真平台可以有效地解决等效在线的检测问题。
  • 摘要:天地一体化网络系统是卫星网络发展的方向.在卫星的运动过程中,不同的卫星与地面站在不同的时刻连通,卫星与地面站的连接在不断的切换.卫星与地面站之间的连接的断开和重新连接就产生了在IP层的网络移动管理和连接切换问题,需要研究切换管理协议实现切换时保持网络的连通性.卫星网络的移动和切换管理技术是实现高性能地轨卫星网络的关键技术之一.本文研究了空间卫星网络的移动特性,分析了现有的卫星网络移动管理方案的缺陷,这些方法包括移动IP方法,以及多重地址无缝切换(SIGMA)方法等,提出了基于交叉层设计和网络编码技术应用的网络切换管理优化方案,通过理论和仿真分析,这种优化方案可以有效改善卫星网络的切换时延,以及减少网络切换的丢包率,可以作为卫星网络的设计参考.
  • 摘要: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作为国家信息化重要基础设施,对拓展国家利益、维护国家安全、保障国计民生、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是我国信息网络实现信息全球覆盖、宽带传输、军民融合、自由互联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我国信息网络建设日新月异,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用户数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是,我国天基信息网、互联网、移动通信网发展很不平衡,呈现“天弱地强”的特征。天基方面,我国己经初步建成了通信中继、导航定位、对地观测等系统,但各卫星系统独自建设,条块分割十分明显,卫星数量严重不足,卫星类型比较单一,更为突出的是,卫星没有实现空间组网,无法发挥天基信息系统的网络化综合效能。在天地一体方面,目前天地网络缺乏统一规划和设计,尚未实现天地一体化的组网优势,无法形成天地一体的信息服务能力。总体架构是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的顶层设计,通过总体架构研究,明确系统功能指标,界定系统组成及功能子网的划分,梳理网络技术体制,以指导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的建设,实现异构网络的有效融合。总体架构是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的顶层设计,本文在综合前期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了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的总体架构设想,包括组网构架,协议体系,标准规范等。梳理了网络技术体系,并就天网地网架构、天地一体网络协议、天地融合移动接入、天基信息港、安全保密、运维管控等方面展开了重点论述.
  • 摘要:卫星通信是空间信息基础设施中规模最大、产业化程度最高的部分。由于同样具有空间属性的缘故,卫星遥感、卫星导航的稳定运行和良好服务都要不同程度地依赖于卫星通信。2014年底,全球运行卫星数为1261颗,其中50%以上为通信卫星、38%为商业通信卫星。全球卫星行业和卫星通信服务总产值分别为2030和1213亿美元。近年来,我国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北斗、高分、Ka宽带等都在迅猛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应用水平和产业规模还非常有限。因此,作为卫星通信系统的设施拥有者和服务提供者,卫星通信运营商需要准确把握全球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的发展态势,认真总结卫星通信的发展思路,以充分发挥在天地一体化信息基础设施中的纽带作用。全球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的发展正在呈现星座化覆盖、网络化服务、空分化扩容、激光化传输、国际化并购、小型化发展、多样化发射、离子化推进、灵活化应用、分散化部署、关联化搭载、商业化运作、放松化管制、民间化创新等发展态势.我国卫星通信的发展需要明确支撑国家空间信息基础设施计划、推进宽带接入和电视直播、开展天地一体综合服务、把握兼并机会、跟踪星座互联网技术、开发激光/多点波束/灵活性技术等思路.
  • 摘要:星地一体化网络结合了卫星网络和地面网络各自的优势,是实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和"永远在线"通信目标的有效解决方案,也是当前学术界的一个研究热点。虽然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和地面移动通信系统在系统性能方面都在不断地提升,但是由于两种系统本身固有的一些缺陷,使得单纯依靠某一种系统,都难以实现任何时候在任何地方进行通信的目的。要对星地一体化网络传输技术进行研究,首先应该明确网络的体系架构.因为系统的体系架构不同,星地互联的方式不同,所涉及的一些关键技术也会存在不同.针对现有星地一体化系统种类繁多、体系架构多样的情况,对融合星地系统和混合星地系统的体系架构进行了比较分析.最后,基于不同的体系架构对星地一体化网络中地基波束成形技术、星地空口兼容技术、无缝切换技术和干扰消除技术等物理层关键技术进行了剖析.
  • 摘要:国际电信联盟(ITU)将卫星通信业务分为两大类:卫星固定业务(FSS)和卫星移动业务(MSS)动中通是应用卫星固定通信网络提供卫星移动通信的一种应用形式。因此,动中通这一概念既不属于FSS,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MSS,是无法归属在FSS或MSS范畴内的,在ITU《无线电规则》中也没有“动中通”这一名词定义,可以认为动中通这种应用形式在ITU层面是没有相应的规则地位的。但动中通系统很好地解决了车辆、船舶、飞机等移动载体在运动中通过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实时、不间断传递语音、数据、高清晰动态视频图像等多媒体信息的难题,是当前很多国家和地区需求旺盛、发展迅速的卫星通信应用领域,在军民应急通信等方面有广泛的发展前景。近年来宽带卫星移动通信的应用需求急剧增加,在卫星移动频谱资源有限的背景下,以欧美等发达国家为代表的卫星运营商利用Ka频段卫星固定通信系统中的动中通应用模式有效解决了此类发展需求.但Ka频段动中通在WRC-15之前在ITU层面是不具备合法的规则地位的.本文便结合ITU相关议题的研究进展,介绍了ITU和我国主管部门为规范动中通应用在法规标准制定方面的工作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我国将来在法规标准建设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 摘要:本文对基于小卫星接入的浮标卫星通信系统中时分多址的卫星接入协议进行建模与仿真.首先针对卫星通信长时延引起的传输冲突问题设计使用基于位置信息的开环子帧同步方案,以避免大量同步信令带来的时隙与功率浪费;其次针对浮标低功耗要求设计使用定向天线控制浮标与卫星间的信息交互,并提出基于位置信息的功率控制方案,再次改进时分多址双信道超帧结构,使其实现灵活的业务扩展与流量控制;然后对通信系统中存在的浮标多包传输方案进行设计,使系统能够根据流量与超帧长度有效选择多包处理方式;同时提出一种新的退避机制能有效降低预约冲突,提高网络吞吐量;最后使用OPNET仿真对以上各方案进行系统仿真和性能分析.
  • 摘要:静止轨道通信卫星实际在轨寿命的主要因素是燃料耗尽,同时还要考虑卫星平台设备和载荷的可用性和可靠性。进入寿命末期的卫星的实际健康情况和备份应用都与发射的时候不同,因此必须按照特定方法和工具对其进行全面的健康评估,用以精确计算卫星的剩余工作能力,才能为卫星寿命末期的实际使用策略提供依据。rn 本文以下就这类卫星寿命末期健康评估问题展开论述。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由于其平台可靠性高、在轨寿命长、载荷覆盖范围广等特点,广泛应用不同业务领域.由于静止轨道通信卫星制造、发射和运营成本昂贵,最大限度发挥它的商业价值,是世界各个通信卫星运营单位追求的目标.本文从在轨卫星长期测控和管理的经验中提炼并论述了一套涵盖从分系统评估到重点功能和指标评估的卫星寿命末期健康评估方法,为通信卫星寿命末期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摘要:基于经典大气信道传输模型,研究了红外激光在大气中的传输特性,分析了不同波长、通信距离以及能见度等参数对通信链路的影响;结合当前量子级联激光器性能以及星地通信链路要素间的相互约束关系,开展了中远红外激光星地通信链路设计;结果表明,中远红外波段(3μm~14μm)较近红外波段(1μm~3μm)在恶劣天气下有更好的传输性能,量子级联激光器的发展将使中远红外波段成为星地大容量激光通信的有效途径.rn 通过对红外激光在大气中传输的衰减特性研究表明,中远红外波段相对于近红外波段,特别是在能见度低的恶劣环境下,具有更加良好的传输性能;在相同能见度条件下,中远红外激光衰减系数更小,能够实现更远的通信距离。随着量子级联激光器的快速发展,其小型、实时、远程、高分辨、高灵敏度、宽光谱范围连续单模调谐的优势,将在空间大容量通信等应用领域发挥重要的实用价值。
  • 摘要:高通量卫星是利用多点波束频率复用等方式,大幅提高卫星传输容量的同时,显著降低了单位带宽的成本。高通量卫星从本世纪初诞生到现在,迅猛的发展态势己经令世人瞩目。高通量卫星最大的特点就是容量大,其大容量主要通过多点波束及频率复用实现,高通量卫星的频率复用像是将地面的蜂窝设计搬上卫星,通过复用,可以实现频率倍增,每颗卫星得到了常规卫星数倍或数十倍的可用频率资源,大大降低单位带宽的成本。高通量卫星在宽带接入、数据中继、基站回传、航空船载娱乐等方面都得到了广泛应用。rn 本文介绍了高通量卫星系统的概况,随着高通量卫星通信系统设计的不断推陈出新,文章讲述了高通量卫星通信系统设计因素分析,包括市场、政策、频段与雨衰因素、覆盖与速率因素、柔性因素等。面临着高速化、宽带化、移动性、空地一体、全球化的市场需求推动,高通量卫星的设计与市场需求密不可分。卫星的波束覆盖主要取决于运营商目标市场定位,在载荷能力一定的情况下,每个点波束大,卫星整体覆盖范围大;相反,每个点波束小,卫星整体覆盖范围小。覆盖大小哪个更好没有唯一标准,需根据业务需求而定。rn 高通量卫星是卫星通信行业的发展方向,现在超过半数运营商投资建设了高通量卫星.高通量卫星的设计受到市场、政策、频段、覆盖、容量、载荷柔性、设备兼容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设计高通量卫星时需要在多个因素中作权衡.
  • 摘要:在卫星网络国际协调、卫星选轨等日常工作中,卫星操作者经常需要了解国内外卫星的历史停留轨位情况,作为谈判和判断的依据.本文依据公开的两行星历数据提供的卫星经度等轨道参数,借鉴经验模式分解方法在边缘检测中的应用方式,对卫星的经度数据进行跳变检测,实现识别卫星变轨,最终提出了基于经验模式分解方法的卫星变轨检测算法.仿真实验中,使用卫星运行周期作为判断依据,剔除卫星发射阶段的非稳定轨位.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够准确检测出卫星的轨位变化.rn  在卫星系统建设的轨位论证、卫星网络资料国际协调等工作中,卫星操作者们需要准确掌握全球卫星分布情况,甚至是静止卫星的历史变轨情况,来确定某预定轨位的可用情况或协调难度。例如,某经常变轨的静止卫星,它所启用的网络资料实际投入使用的可能就很小,漂星的目的仅在于防止卫星网络资料过期作废。因此该情况下的轨位就有协调、使用的很大可能。由于受卫星轨道类型、姿态控制技术等因素的限制,静止卫星的经度存在波动。对存在波动的卫星经度信号进行变轨检测,该问题可以归结为信号处理中的边缘检测问题。因此,本文将EMD域边缘提取算法应用于静止卫星变轨信息提取,提出了基于经验模式分解方法的卫星变轨检测算法。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够准确检测出静止卫星的变轨事件。
  • 摘要:卫星激光通信被誉为新一代的空间通信技术,具有数据率高、通信容量大的独特优势,是满足现代社会对信息快速、实时传输需求的最佳途径。星间高速激光通信链路作为未来太空信息高速公路的骨干链路,是实现未来天地一体化高速实时光通信网络的关键,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战略地位。rn  二次电源是激光通信分系统的关键单机之一,它担负着为激光通信分系统的有效载荷供电的重要任务,它供电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分系统的工作状态和稳定性。通常,激光通信分系统二次电源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和输出路数多等特点,所以二次电源一般采取反激式拓扑结构。反激式电源由于除了具有高功率密度、体积小、重量轻以及力求高效和高可靠性等主要特点之外,还具有实现了输入输出隔离,安全性较高等特点,因此在激光通信分系统有效载荷二次电源中,反激式电源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卫星通信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实现高码率的传输,通信终端也需要适合于空间平台应用,即必须小型化、轻量化和低能耗。同时,由于激光通信分系统的某些设备(比如精瞄控制盒)要求二次电源输出电压较高,并具有往二次电源倒灌电流的特性等等,对二次电源产品本身性能的开发和完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以激光通信载荷二次电源的负载匹配特性的数字建模仿真为研究重点,为激光通信载荷二次电源产品的技术开发提供数字模型,并搭建了实验平台,对其负载匹配特性进行了研究,不但有利于反激多输出直流变换器的理论研究,也对缩短激光通信载荷小功率电源开发周期和节约开发成本具有重要意义。rn  本文系统分析了激光通信载荷二次电源的运行模态,建立了激光通信载荷二次电源详细的数字仿真系统模型,对激光通信载荷二次电源的负载匹配特性展开了研究,并给出了仿真和实验波形.
  • 摘要:在采用成形滚降因子接近于0的根升余弦成形滤波器来提高频带效率的系统中,传统的基于Gardner算法的定时恢复方法性能较差,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p阶矩的带限系统定时恢复方法.该方法在反馈锁相环路中,采用信号模值的p (p>0)次幂计算定时误差检测输出值,可在低滚降因子的系统接收机中获得更好的残留定时误差抖动性能.仿真结果表明,在滚降0.05时均新算法的定时抖动性能接近理论门限.
  • 摘要:本文针对低轨卫星(LEO)通信系统,研究了波束数量对切换性能的影响.在等覆盖面积波束条件下,建立了卫星移动模型,对波束间的平均切换次数和切换掉话率进行了分析.仿真结果表明,波束数量越多,将会带来更多的切换次数,从而引起更高的切换掉话率.在LEO卫星通信系统中,由于LEO卫星相对地面高速移动,一次通信过程可能经历多次的切换,包括卫星间的切换和波束间的切换。在LEO卫星通信系统中,切换次数将会受限于地面用户的位置,用户呼叫强度,卫星覆盖大小(卫星高度),波束大小(波束个数)以及相邻卫星覆盖或波束覆盖的重叠区域大小等条件.
  • 摘要:近年来,由于各国卫星通信业务的迅速增长,轨道与频率资源日趋紧张,卫星所处电磁环境日益恶化,通信卫星受干扰事件屡见不鲜,导致一些用户的业务被中断,不仅在经济上造成很大损失,且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社会影响。迅速准确地确定干扰源的空间位置并采用适当手段来消除其影响,是现代卫星通信系统的一项基本电子防护要求。rn 随着卫星多波束天线的成熟应用,我国的军事通信卫星也逐步采用多点波束天线,这种天线可以采用干扰方向天线调零技术有效地抑制干扰,使受扰点波束方向上干扰很难奏效。为快速准确找到干扰源位置并采取相应的抗干扰措施,对多点波束天线的干扰源定位技术研究非常必要,且具有迫切的实际需求和广泛的应用价值。本文立足当前卫星干扰源定位的迫切需求,针对多点波束GEO通信卫星干扰源定位技术进行研究,通过分析各种定位方法的优缺点,提出一种更加简单易行、定位精度较高的单星干扰源定位方法,为我国战略通信卫星的可靠运行提供切实可行的基础支撑。rn 基于星载多波束天线的单星干扰源定位技术具有成本低、技术相对简单的优点,在定位精度要求不高的应用场合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不仅可以作为独立手段协助排除地面干扰源,其定位结果还可以用来引导低轨侦察卫星进行更加精确的定位。当然,该方法的定位精度依赖于多波束天线方向图的测量精度以及多波束环境下干扰源信号强度的估计精度等因素,各种误差因素对定位精度的影响以及相应的补偿措施也需要进一步研究,因此该方法离实际应用还有较长的一段路要走。
  • 摘要:随着卫星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将地面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GPP,3州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长期演进(LTE,Long Term Evolution)引入到卫星通信系统中,构建基于LTE的新一代卫星移动通信系统成为主流趋势.由于卫星通信系统具有长往返时延、大覆盖范围、卫星信道慢衰落等特点,将其与地面通信系统结合时不能照搬地面无线接口空中标准,本文将LTE空中接口加以改进应用于卫星通信网络,在分析LTE上行链路共享信道(PUSCH)结构的大尺寸传输块(RB)基础上,考虑卫星系统功率受限的特点,给出一种窄带上行链路传输方案.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采用窄带上行传输方式,有效地提高了系统总吞吐量和卫星波束频谱利用率.rn 目前,绝大多数通信卫星是GEO卫星,这是由于其通信距离远,费用与通信距离无关;通信质量较高;系统能以最少卫星实现全球覆盖,其系统相对比较简单。在这样的优势下,在GEO卫星通信系统中引入LTE技术,提高了卫星通信能力。本论文针对基于LTE的GEO卫星通信系统的上行传输技术展开研究,提出了一种面向LTE的GEO卫星移动通信的窄带上行传输方案,提高了系统的总吞吐量和频谱利用率,确保了高速、可靠和大容量的通信需求。
  • 摘要:Ka频段最重要的一个特点是可用带宽宽,可达3500MHz.在传统的C、Ku频段卫星通信系统轨位拥挤,容量接近饱和,几乎没有发展空间的情况下,Ka频段资源的争夺与使用吸引了众多目光,为卫星通信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根据初步统计,自2002年至2015年8月,英国、美国、加拿大、卢森堡、以色列、日本、韩国、阿联酋、沙特阿拉伯和尼日利亚等十多个国家的卫星运营商、DHT卫星电视运营商及卫星宽带服务提供商共发射了50多颗携带Ka频段有效载荷的商业通信卫星,其中全Ka频段卫星15颗。本文按照当前全球主要Ka频段在轨卫星使用国家的地域为划分,介绍了美国、英国、欧洲、中东和亚洲等地区Ka频段卫星的使用和计划发射情况.rn 无论从在轨星数量还是计划发射卫星数量上来看,我国Ka频段通信卫星在国际上均落后于美国、英国、加拿大等通信大国,因此,我国首先需要对己申报的卫星网络资源储备进行汇总分析,明确当前可用于发展Ka频段卫星通信的频率轨位资源,将资源储备与应用规划相结合,不断拓展Ka频段卫星通信的应用方向,包括宽带接入、4G基站中继、动中通与应急通信等。在明确卫星通信需求的前提下,尽快发射Ka频段通信卫星,及时抢占Ka频段频率和轨道资源,为今后宽带卫星通信应用打牢基础。此外,还应当着力开展Ka频段卫星通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重点围绕宽带卫星通信体制、抗干扰技术、星上处理、多址技术和调制技术、信道编码技术等方面展开,有利于促使航天科技和卫星通信独特优势的充分发挥,占据卫星通信技术的前沿位置,并促进我国宽带多媒体信息高速网络的基础设施建设。
  •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高速铁路的在全球的全面普及,人们对于高铁移动通信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高铁移动通信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通信需求。目前解决高铁移动通信的方案归纳为两大类:一是在列车经过的沿线铺设大量的通信基站、直放站或者是通信电缆等,利用类似于蜂窝覆盖的方式实现高铁移动通信;二是利用卫星通信的大面积覆盖实现高铁移动通信。这两种方案各有优缺点,本文提出的将平流层通信应用到高铁移动通信中具有二者的优点而克服其缺点。智能天线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移动通信技术得到广泛的发展和应用。自适应阵列天线技术是其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利用自适应阵列天线可以实现对于天线辐射波束的有效控制,当天线的波束实时指向移动目标时,其实质是提高了通信的信号增益,从而提高信号传输质量,提高通信效率,即所谓的自适应波束形成技术。波束形成的算法基于不同的准则有很多种,最常见的基本算法有LMS和RLS自适应波束形成算法。本文提出的基于频域的可变步长的LMS自适应波束形成算法具有收敛速度快,收敛稳定的特点,并且算法还具有一定的抗相干性。本文在全面研究高铁移动通信的基础上,提出将平流层通信应用到高铁移动通信中的设想,并论述了该方案的可行性和优势.在平流层通信平台与地面高铁列车建立通信的过程中,利用自适应阵列天线形成可变的波束跟踪列车,可以有效的提高通信的质量和效率.本文还提出了一种基于频域的可变步长的自适应波束形成算法,并对该算法进行了仿真实验,证明该算法具有收敛快、抗相干的特点.
  • 摘要: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作为现代通信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因覆盖面广,受地面复杂环境限制少,地面通信网络被摧毁时只能依靠卫星通信建立应急通信等优点被普遍重视。正交频分复用(OFDM)作为一种高效的数据传输多载波技术,其具有高频带利用率、较强的抗符号间和载波间干扰等优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地面通信系统,如LTE系统、WiMAX系统等。要实现全球通信系统的无缝覆盖,地面通信系统与卫星通信系统的体制融合是一个必然趋势。基于OFDM的优点和在地面通信系统中的广泛应用,本文重点研究了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中运用OFDM技术所面临的参数设计和同步问题,其中同步包括符号定时同步和载波频率同步。正交频分复用(OFDM)可以对抗频率选择性衰落,提高频谱利用效率.本文考虑卫星OFDM移动通信系统,根据卫星信道特性设计了适用于卫星通信的OFDM系统参数.研究了在卫星信道中的符号定时同步算法和载波频率同步算法.仿真结果表明,必须对同步算法进行适当改进以解决卫星多径信道和高动态造成的大多普勒频率扩展影响.
  • 摘要:在各种各样的卫星系统中,低轨卫星(LEO, Low Earth Orbit)通常位于范艾伦辐射带的内带以下,轨道高度大多数位于500-2000千米,正是由于位于这样的轨道高度,所以相较于同步卫星(GEO, GeostationaryEarth Orbit)和中轨卫星(MEO, Medium Earth Orbit), LEO具有传输时延低、通信容量高、传输损耗低以及能够实现全球通信(通过星座布设实现)的明显优势。在LEO卫星网络中,发生最为频繁的切换类型为波束间切换。实际上,卫星间切换过程相当于发生在不同卫星之间的波束切换过程,因此卫星间切换从本质上来讲也是波束间切换,只是切换信令的交互对象有所区别。因此,本文主要关注波束间切换算法。随着对全球化无缝覆盖网络需求的不断提高,LEO卫星网络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但是由于LEO卫星相对于地球运动速度很快导致地面用户终端频繁的发生波束间切换,本文在此背景下,介绍了LEO卫星波束间切换的一维数学模型,总结了波束间切换策略的研究现状,给出了常用的性能衡量指标,衡量一种切换算法性能好坏使用最多的是切换失败率和新呼叫阻塞率两个指标。并对几种典型算法的主要性能进行了对比,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三点展望.
  • 摘要:随着国际卫星通信的日益发展,卫星干扰事件日益增多,国际电信联盟在多次会议中强调,“卫星干扰是21世纪卫星通信最大的挑战之一”,国际业界专家对应对卫星通信干扰也提出了许多种解决办法,其中卫星通信载波识别(Carrier ID,简称CID)技术是发展比较快的技术之一,能有效解决大多数视频信号、单路单载波(SCPC)通信信号的干扰问题。欧洲电信标准化协会(ETSI)于2014年3月通过了ETSI TS 103 129 V1.1.2建议书,提出了CID的一种建议,目前已经成为业界事实上的标准,本文主要对该建议书进行了分析研究。随着国际上卫星通信干扰问题的日益增多,国际业界采取了许多措施以应对卫星通信干扰的挑战,其中卫星通信载波识别(Carrier ID)技术是当前发展迅速和比较重要的一项的技术措施.本文以欧洲ETSI TS 103 129 V1.1.2建议书为例,介绍了卫星通信载波识别(Carrier ID)技术的背景、基本原理、技术实现流程和帧结构等内容.rn 由上分析可见,由于正常卫星通信信号中增加了CID信号,当出现干扰时通过分析干扰信号中的CID信号,就能知道该信号是谁发出的,由于该技术的简单性和有效性,目前国际主流调制解调器生产商中都增加了对CID功能的支持,但此技术对应用较多的采用CDMA, TDMA等体制的系统还不适用,有待进一步发展。另外,从管理角度讲,采用此技术相当于是为别人提供方便的,如果没有强制性的要求,运营商一般没有采用此技术的动力。运营商需要掌握系统外地球站的数据,在现实中也比较困难。因此,此技术在实际应用中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 摘要:静止轨道通信卫星运行进入寿命末期后,当健康评估结果显示该卫星己经无法继续执行在轨任务时,卫星所有者有责任将其送入地球同步轨道高度之上约300km左右的空间区域,一方面为其它待发射通信卫星留出轨位资源;另一方面,如果通信卫星任务结束后不按照要求离轨,当卫星推进剂耗尽或因重大问题导致无法对卫星进行控制时,由于地球形状摄动、日月引力摄动以及太阳光压的摄动等作用,卫星运行轨道将会发生漂移,给静止轨道上的其他卫星的安全带来很大的威胁。rn 本文从在轨运行管理的角度出发,参考中国卫通具体卫星测控管理的实践经验,对静止轨道通信卫星离轨任务实施方法进行研究和探讨。本文从国际上对静止轨道通信卫星的离轨要求出发,分析了确定离轨时机和离轨方案时需要考虑的四个因素;给出了一套完整的离轨方法,包括前期准备、轨控方案设计、卫星管理方案设计、操作实施及注意事项以及发生异常时的应急预案,在进行轨控方案设计时充分考虑了离轨要求中的高度要求和偏心率要求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计算;对离轨后的钝化处理要求和钝化步骤进行了分析和整理;最后对离轨资料的归档做出了相关要求.
  • 摘要:随着国内外用户对我国商业通信卫星的需求不断提高,我国商业卫星的发展和管理得到了业内的更多重视,由于国际卫星服务水平都在逐年提高,客户对我国转发器的管理和服务也有了更高的期待。在这样的国内、国际卫星服务大环境中,对商业卫星的测控管理工作也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提高卫星测控服务水平势在必行。卫星转发器是直接面向客户的重要卫星组件,一个好的卫星转发器工作状态是一个优秀卫星测控团队的象征,也是一个通信卫星运营企业优质服务的标志。卫星转发器较为重要的遥测参数有阳极电压、输出功率、螺流、输入电流、增益档等,在以前的日常测控管理工作中,侧重于对转发器实时或短期的状态监测管理,缺乏长期的规律分析和不同卫星间横向的比较分析,通过此文,对卫星转发器数据进行了综合对比分析,获得更好的卫星测控经验和管理经验,同时,也希望展示给读者真实可信的、可供挖掘利用的在轨卫星的测控数据资源。rn 本文主要对已有在轨卫星转发器的历年遥测参数进行数据整理与分析,重点关注A星(接近全寿命)、B星和C星(寿命中期)的数据。有别于日常监控工作对于遥测瞬时或短期变化的监控,本文尝试对卫星转发器长期运行状态进行研究,总结在轨转发器状态的长期变化规律,对卫星转发器参数正常趋势性变化进行整理和总结,提高对卫星转发器的综合管理水平。卫星转发器是直接面向客户的重要卫星组件,利用已有的卫星历史遥测数据,对卫星转发器的状态进行了综合对比分析,总结了转发器各项遥测参数的变化规律,以指导今后的卫星转发器测控管理工作.同时,希望掌握的遥测数据资源能够与有关单位合作共享,挖掘数据资源的更大潜力,以利于航天产业制造环节的持续改进.rn 通过本文的研究,全面梳理了有效载荷分系统各遥测的长期变化趋势,明确了存在规律性变化的遥测,分析、总结并比较了这些遥测的变化规律,并提出了今后监测工作需要重点关注的遥测种类建议,基本实现了确定的任务。总结实际遥测数据的变化规律,对于卫星制造商及设备制造商而言,可能基于工作原理及设计的因素,是在意料之中的,但对于卫星运营商而言,借助已有的数据资源进行反向的规律查找和总结,不仅对测控管理有益处,还可以帮助制造商进行设备长期运行状态的验证。
  • 摘要:认知无线电技术(CR,Cognitive Radio)通过允许次级用户利用共享频带并且不对主级用户产生很大的干扰,被认为一种可以有效的解决频谱匮乏的方法.本文提出了一种可以应用于卫星通信环境下新型的多用户、多信道时隙扩频ALOHA,其在传输阶段,采用扩频时隙ALOHA(SSA,Slotted Spread ALOHA).仿真分析表明,采用本模型的感知方法时,可以比采用传统的硬结合的感知方法获得更高的系统吞吐量.rn 本文提出了一种应用于协作认知星地通信的基于时隙扩频ALOHA,次级用户感知完所有的信道之后会将信息发送给GEO, GEO对所有次级用户发来的结果进行处理并得到最后的判断,之后将最终的信道状态结果广播给所有的次级用户,经过报告时间之后,次级用户根据结果来随机选择信道并且以一定的概率进行发送扩频数据包。本文在传输阶段采用了时隙扩频ALOHA而不是传统的时隙ALOHA。如果GEO可以忍受更多的干扰数据包则可以获得更好大的吞吐量,也就是说系统的复杂性增加可以换取吞吐量的提高。
  • 摘要:微波射频电子学、光纤通信和超快光学等学科的快速发展催生了一个新的融合交叉研究领域—微波光子学(Microwave Photonics).微波光子学主要研究微波和光波的相互作用,其应用领域有宽带无线接入网、传感网络、雷达、卫星通信、仪器仪表、现代电子战等.微波光子学是伴随着光纤通信器件及系统的发展而逐步得以发展的,光通信相比微波通信的优势在微波光子学中均有体现:载波所具有的巨大带宽优势、传输介质所具有的重量轻、低损耗、光载波能够抵抗空间存在的各种电磁干扰等,而这也正是目前的电子技术面临的困境.因此,探索用光子学技术和方法来进行微波信号的产生、传输和处理等就成为了微波光子学的热门研究方向.本文回顾了微波光子技术在信号滤波处理等方面的应用,并简要介绍了正系数、负系数、复系数以及单通道微波光子滤波器的基本架构及其工作原理.
  • 摘要:多输入多输出(MIMO)技术在现代通信系统中的广泛应用,为用户带来了更高的数据速率、更好的服务质量以及更大的网络容量.MIMO系统的核心思想是将信号通过有效的多并行空时域数据通道进行传输的方式,或增加分集以降低误码率的方式来完成信号合成,从而能够有效地克服频谱资源紧缺和通信环境复杂变化带来的问题.目前,MIMO技术广泛应用与地面无线通信中,成为未来高速率通信的关键核心技术.rn 本文分析了MIMO卫星系统的容量性能与地面天线的摆放角度和摆放距离的关系,通过数值计算分析验证了存在参数优化的可能。最后通过公式推导,根据卫星的初始位置,得出了地面天线最优化的摆放角度或摆放距离随着时间的变化函数。结合实际系统中,进行了数值分析,结果表明利用理论分析结果进行跟踪的天线对于系统容量性能有明显提升。
  • 摘要:HTS是一种典型的全数据通信网络,HTS本质上是通过网络与数据提供所有通信业务,这也是地面三网融合追求的目标,HTS网络在采取上述策略时具有更高的效率和性能.HTS系统容量是传统通信卫星的几十甚至上百倍,能够向几十万用户提供宽带接入服务,网络负载波动剧烈.传统的时间序列分析基于经典统计模型,需要服从特定的概率分布,并且满足平稳性和独立同分布的假设.虽然通过序列差分能够将非平稳序列转换为平稳序列,但在平滑过程中,会丢失掉很多细节信息.本文将经典支持向量机算法从离散分类扩展到连续时间向量预测,基于ANOVA分解算法提出一种ZP核函数,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ZTS-SVR算法在精度和收敛速度上均优于ARIMA模型和采用RBF核函数的支持向量机算法.rn 支持向量机算法在大数据预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通过对该算法改进使之能够适用于HTS卫星网络负载预测,根据仿真结果可以发现其性能优于经典时间序列分析算法。HTS系统相比于传统VSAT系统可以称之为一个大数据卫星系统,随之带来的相关问题可以借助于大数据分析的思维与方法进行研究,这也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与目标。
  • 摘要:基于随机有限集的多目标滤波方法和标准的单目标滤波方法相似,也是利用贝叶斯法则来传播多目标的概率密度的,不同之处在于在随机有限集框架下的积分为集值积分,由于集值积分通常是无法求解的,许多近似的多目标滤波方法被提出,其中基于随机有限集密度近似的多目标多伯努利(Multi-Target Multi-Bernoulli, MeMBer)滤波器及其改进形式的势均衡多目标多伯努利(Cardinalized-Balanced MeMBer, CBMeMBer)滤波器,是近期得到发展的有效滤波方法。本文中将检测前跟踪(Track Before Detect, TBD)方法引入了势均衡多目标多伯努利滤波器,针对多个弱目标提出了相应的跟踪方法。rn 目标跟踪问题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和研究,是信息融合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低信噪比环境下的弱目标检测与跟踪更是处于研究的初步阶段,但是因其具有很高的军用和民用价值,近些年来吸引了国内外研究人员高度关注。将基于随机集理论的多目标跟踪算法应用于弱小目标检测与跟踪,在低信噪比环境下结合检测前跟踪的思想不仅丰富了随机有限集理论,而且开拓了检测前跟踪方法应用范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并且很好地应用于弱目标跟踪的情形。
  • 摘要:GPS是当今最常用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具有价格低廉、使用方便、定位精度好等优点,但是GPS在军事运用中易受干扰、动态环境中可靠性差。为了克服单一卫星系统在某些条件下失效和可靠性问题,采用GPS与惯性导航系统(INS,简称“惯导”)相结合的组合导航技术。惯导是利用安装在载体上的惯性测量装置来感测载体运动,输出载体的姿态和位置信息。惯导系统完全自主,保密性强,并且机动灵活,具备多功能参数输出。但是存在误差随时间积累的问题,导航精度随之发散,不能单独长时间工作,必须不断校正信息。GPS与惯导的结合使用而非简单相加,而是采用卡尔曼滤波技术,有助于提高单一系统定位精度,改善GPS动态特性,提高系统抗干扰能力。rn 导弹协同定位方法中,采用领弹与攻击弹结合方式可以实现对攻击弹的精确定位,但这种采用卡尔曼滤波的处理方法无法缓解惯导误差的发散速度,并且在GPS不可用时领弹定位精度无法保证;而采用导弹集群定位方法可以克服领弹与攻击弹的差异,将所有导弹视为彼此精度相当的集群,但这种定位方法较为复杂,并且没有实现三维定位。rn 作为未来空战的新型模式,飞机机群协同作战越来越受到重视。实现协同作战的关键在于机群之间通过数据链共享相关数据,而共享位置信息实现协同定位就属于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与导弹协同不同,机群协同方式更加灵活,可分为有人机与无人机,它们可以组成主机与僚机、机群两种编队方式,在有GPS和无GPS情况下实现协同定位。有人机机群协同定位的相关论文主要围绕缺少GPS、惯导和数据链中的某一项展开研究,其结果均存在一定的缺点,未来有人机协同定位最好的方式是这三者的结合。在GPS不可用的条件下,可以考虑采用北斗代替,对提高双星/惯导组合导航系统的定位精度提供了理论指导。无人机机群协同定位方面目前还没有相关论文介绍,其原因在于目前无人机协同在复杂战场环境下其智能系统还不能替代人的思维与判断,因此目前主要通过有人与无人机协同,但未来无人机协同定位乃至协同作战必然会成为各国研究的重点。rn 由于GPS在战场环境下不可靠,而且为了提高导弹和飞机机群的定位精度,提出基于数据链测量集群中各节点相互距离信息和惯导信息融合的定位方法,系统地论述了基于导弹、有人机和无人机协同定位的方法和特点,总结和分析了其优缺点,并对协同定位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可为导弹和飞机机群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 摘要:在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中,多普勒频移是影响通信性能的一个重要因素。作为信息发射源的卫星相对接收平台是不断高速运动的,其径向运动速度将对调制信号产生一个多普勒效应,从而导致接收端信号解调时形成一个较大的载波频偏,即多普勒频移。卫星移动通信信号的多普勒频移具有大范围快速时变的特点,这就对正确数据解调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本文基于S波段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需要,通过推导信号非线性变换后信号经过自相关处理得到数据与多普勒频率(文中仿真为信号起始时刻频率)、一次多普勒变化率的关系,由此求解多普勒频率参数,提出了无需任何先验信息的多普勒频率参数盲估计方法。该方法可以在较短延迟时间内对信号的初始频率和频率变化率进行估计,估计精度较高,性能比较稳定。
  • 摘要:从2013年起到2015年,国际移动卫星公司(INMARSAT)的3颗第五代"国际移动卫星"(Inmarsat)相继升空,标志着第一个实现全球覆盖的Ka频段卫星移动宽带通信网络—"全球快讯"(Global Xpress)部署完成!并于2015年底正式运行."全球快讯"是国外领先的移动卫星运营商业务发展中的重大战略调整,其在卫星设计、业务提供、服务模式以及市场开拓等多个领域的做法,折射出业界对发展移动宽带卫星通信系统的思考与布局.本文分析了全球快讯项目背景,对于“全球快讯”发展动因分析,重点对“全球快讯”网络架构与系统构成详细介绍.从网络架构来看,“全球快讯”是一个端到端基于IP的网络,分为骨干网和接入网两部分.“全球快讯”网络,使用Ka频段移动宽带系统,容量与服务性能优越;封闭式网络体系架构,提供多样化卫星服务;建立综合应用服务平台,向增值服务拓展.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