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经济财政>“中国实践与中国话语”理论研讨会
“中国实践与中国话语”理论研讨会

“中国实践与中国话语”理论研讨会

  • 召开年:2014
  • 召开地:武汉
  • 出版时间: 2014-06

主办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行政学院;光明日报社;武汉大学

会议文集:“中国实践与中国话语”理论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作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理想的形象表达,"中国梦"一经提出就引起社会舆论的高度聚焦.要将中国梦真正化为现实,从主体因素来看,关键在于凝聚起强大的中国力量;对于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来说,归根到底在于真正践行群众路线.正如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使全党同志牢记并恪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优良作风把人民紧紧凝聚在一起".只有践行群众路线,才能确保党始终成为实现中国梦的坚强领导核心,从而在带领群众中实现中国梦;只有践行群众路线,才能不断凝聚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力量,从而在依靠群众中实现中国梦;只有践行群众路线,才能真正找准实现中国梦的价值目标,从而在造福群众中实现中国梦。
  • 摘要: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以其先进性和科学性指导着中国的革命实践和现代化建设,但因价值观、理论来源、历史背景等区别,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伦理不可避免地存在各种冲突.本文试从马克思主义对待人类文化遗产"批判地继承"的原则立场出发,以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范式为着眼点,立足于现实需要,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伦理由冲突向融合的转变寻求依据.要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的理论视角,以开明的心态对待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从当今中国的社会实践出发,理解两者之间的对立分化,并探究其沟通融合、相互促进之道。
  • 摘要: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是对社会制度、社会管理、政治体制的价值判断,也是马克思主义不断追求的社会价值目标.将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既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价值观的继承和发展.
  • 摘要:当前,所有制界限制约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活力.所有制界限根源于苏联的传统所有制理论,正如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的界限根源于苏联的经济体制理论一样,它束缚了人们的改革思想,遏制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只有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指导思想,破除所有制界限,才能夯实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进一步焕发经济活力.本文提出四项打破所有制界限的政策建议:第一,在思想理论上要解决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共产党执政的基础问题。该基础不是国有经济的比重高低,而是要回归共产党执政的宗旨,即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只有落实了这个宗旨,共产党执政的基础就牢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共同富裕,就能实现。第二,要转变政府职能,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在资源配置方面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政府应依法行政,平等对待各种资本的权益,实现“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有机结合。第三,要对国有企业科学定位,改革国有企业的管理方式,以管资本为主代替对企业经营事务的直接管理。第四,要完善市场体系和法制体系,保护不同资本的平等权益不受侵犯,尊重各种资本主体在遵守市场规则的前提下自由选择的权利。
  • 摘要:虽然中国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相容树立了其理论自信,但是对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型的制度变迁却一直缺少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本文认为,马克思生产关系的所有制理论不宜担当此任务,但他的生产关系依赖理论,由于研究的是人们的交往与合作关系及其秩序问题而与现代制度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正相契合.所以,以生产关系依赖理论为范式创立而马克思主义制度经济学,可为中国制度变迁树立起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
  • 摘要:关于中国梦的讨论便不能仅仅限于经验性的梦的内容,而是有必要深入到超验性的梦的方式之中去。首先须一般地讨论民族文化之梦的实质及其结构;其次,从民族文化之梦的本质或一般方式进到当代中国梦的方式,而正是当代中国梦的方式独特性,才使其区别于传统的中国梦;再次,将进而讨论作为一种文化理想或目的王国的中国梦的中国式现代重建,正是这种中国式的现代重建,使得当今的中国梦不同于美国梦、欧洲梦或其他的民族梦;最后,讨论如何在中国梦之实现过程中以一种执两用中的实践智慧把握好“虚”与“实”之间的关系问题,这当中主要涉及关于理想之梦与现实之梦、精神之梦与物质之梦、形式之梦与内容之梦等问题。当代中国梦的方式的实质就是重构中华民族的目的王国,并在这一目的王国的范导下,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 摘要:中国梦理念是中国共产党人努力谋求民族昌盛国家富强这一矢志目标的具体化和形象化,也是人本关怀的核心表达,它把对人的关怀提升到生存论层面,对当代中国发展的人本目标进行根本性的价值构境,从而能够实现生存论关于人本叙事同人的价值彰显的统一,在彰显其对人本向度的引领的同时实现其对人的总体关怀的生存论构境.
  • 摘要:在当代中国,到底是什么是文化软实力?与此相应,在当代中国,到底应当如何提升文化软实力?可以说,当下的研究热潮仍尚未将诸如此类的基本问题涤荡清晰.如何努力形成关于文化软实力的中国话语,并在此基础上,准确把握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所面临的"中国境遇",从而有效探寻提升文化软实力的"中国道路",仍当是需要深入探索的重要课题.在当下激烈的文化竞争中,不能仅靠既存的传统,而必须靠传统的新生,否则只会引来世人以“窥奇式的心态”看待文化和发展。因此,在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应当更加深层次地思考和推进优秀文化传统的现代转化,更加深层次地思考和推进基于辉煌传统的新的文化创造,更加深层次地思考和推进优秀文化成果与现代传播技术的结合,以具有时代气息和民族特色的文化成果,确立中国文化的现代形象,在崭新的现代境遇中彰显不断创新发展着的中国文化的实力和魅力。这也正是党的十七大强调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的重要深意所在。
  • 摘要:中国梦与美国梦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有深刻的内涵和意蕴,有深远的社会和世界影响,值得深入进行比较研究.美国梦的终极目标是个人成功,核心内容是"白手起家",其产生和实现的土壤是美国精神和美国制度,三者交互作用构成了独特的美国文化.中国梦与美国梦产生的时代和历史文化背景不同,内涵和意蕴有着国家之梦与个人之梦、国家基点与个人基点、国家意志与个人愿望、国家建设与个人奋斗之别,两者实现的主体和条件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个人也好,国家也好,要有梦想,要追求成功;中国人要追求中国梦,不要追求美国梦;美国梦有不少合理的、有价值的内容值得借鉴;中国梦要超越美国梦,需要进一步的改革创新.
  • 摘要:语言是人拥有世界的方式,是人理解和建构自身及其与世界的关系的重要途径.构建话语体系是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形态的基本表达,是繁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基本体现.应该从要坚持正确的建构方向,让马克思主义理论说中国话,要承继厚重的中华文化,让传统语言焕发活力,要讲述中国自己的故事,转变西方学术话语体系,要回答中国问题,扩大中国话语体系的影响力等方面着手.
  • 摘要:中国的发展优势并没有转化为话语优势,"中国奇迹"与"话语贫困"构成了一道匪夷所思的奇特景观.在国际话语场,"中国道路"的国际话语权旁落西方,"中国模式"话出多门、话语多元,本来确定的问题却处于空前的悬疑之中,似乎陷入了"没有标准,怎么说都行"的解释怪圈之中.中国道路的话语建构,只能走以"我"为主、以"问题"为导向、以"中国实践"为中心的创建之路,积极建构"中国道路"的马克思主义学术话语体系.中国学术若能够对发生在中国的"故事"给出科学的解释和说明,若能够将"中国经验"上升为普遍性的概念体系和知识范式,若能够为人类面对的共同问题给出中国的方案,那么,西方话语垄断和话语霸权的局面必将终结,"一超主导、西强我弱"的国际话语格局终将打破,中国学术话语的世界意义必将彰显,国际学术话语的中国时代终会来临,中国的发展优势也终将转化为话语优势.
  •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运用多种方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行了进一步解读和阐述,比如用"中国梦"讲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愿景,用五百年的社会主义发展史来讲授社会主义历史发展,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讲授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从改革开放前后两个30年关系讲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传承创新,用人们接受的大实话大白话来讲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这些新的讲授方式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载体,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载体的内容与形式的结合,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理论阐述与现实推进的结合,言传与身教的结合,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普及载体从静态向动态、从具体阐述向形象隐喻、从注重承载方式向承载内容、从宏观叙事向个人情怀的变化,值得认真学习和总结.
  •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过程中产生、形成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探索过程,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与改革开放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过程以及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探索过程,是同一社会历史过程.实践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本质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发展的动力、真理性的标准,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性、开放性、革命性和创新性的前提和基础.
  • 摘要:知识有真值知识和价值知识之分,两种知识均存在是非对错的问题.正确的真值知识可谓真知、真理,错误的真值知识可谓假知、假理;正确的价值知识可谓良知、良理,错误的价值知识可谓劣知、劣理.判断真知知识对错的标准是真值知识所反映的对象而不是实践,因为实践其实是证明真值知识之正确与否的方法.判断价值知识是否正确要用价值标准,实践同样也是证明价值知识正确与否的一种方法,另一种方法是逻辑证明.
  • 摘要:建设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体系是提高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能力,增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需要,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在新时期面临的重大任务,而要建设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体系,提高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能力,就要把学术话语创新作为重点,着力提升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话语创新能力,扩大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的国际影响力.提升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创新能力,必须始终坚持学术话语创新与学术话语应用的对接和统一。
  • 摘要:"马克思与正义"是一个当代的问题,它的提出与中国社会改革对公平、正义的呼唤是密不可分的,因而马克思正义思想的当代意义也凸显为一个无法回避的焦点议题.与自由主义的市民社会正义相比,马克思厘定的人类社会正义是一个包含多个层次、内涵极其丰厚的立体概念.这决定了他的正义思想不仅是有其独特的当代性意义的,而且这种意义会在多个面向上得以昭显.今天研究、发展马克思主义正义理论,也不能只是满足于对马克思正义思想的解读,只有本乎于不断变化的现实的探索,才是最有生命力的理论研究。
  • 摘要: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实现收入分配公平合理的前提条件,要加快推进改革.要加快改革,需要明确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根本目标和具体目标,要把握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所具有的长期性、复杂性,改革要立足于初级阶段和市场经济,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将加强项层设计和实践探索相结合,既要整体推进,也要重点突破,而且必须充分利用市场和政府两种力量的作用,必须采取多种改革措施.应该说,只要有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是可以实现预期目标的.
  • 摘要:中国相继提出法制建设老"十六字方针"、"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等法治建设方针政策解决中国法治实际问题,推动中国法治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尤其是十八大以来,中国法治建设方面主要面临着三个方面的问题.为此,在过往中国法治发展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上,"法治中国"概念应运而生.构建"法治中国"话语体系,需要理清法治中国的中心、法治环节、构成要素、实现路径以及其时代特征.法治中国的话语体系具有统一性,是国家、执政党和人民意志的统一,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是适用范围与标准的统一,是维稳与维权的统一;具有系统性,执政党、国家、社会缺一不可;具有自觉性,党和国家在法治中国建设中自上而下主导,民间推动力和行业推动力自下而上地参与;具有责任性,在责任体系和责任制度具有明确的表达;具有渐进性不可一徽而就;具有宪法依托性,可以在宪法框架内寻找合理解释;具有规范性,规范、约束、监督权力的运行;具有开放性,能够兼取中西,兼容并蓄。
  • 摘要:走向崛起的中国,既需要不断总结自己发展的经验,也需要借鉴世界历史进程中大国崛起的有益经验.大国的崛起,最根本的动因在于其领先其他国家的制度安排和创新能力及由此导致的持续增长,而就其发展道路而言,则并没有一定之规,各国有各国自己的发展模式,由于时代和具体环境的不同,各国原本便应选择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政治发展道路的选择对于大国崛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在充分借鉴世界各国和国际社会一切进步的思想和经验的基础,根据中国的实际加以创造性地转化和发展。形成具有“世界表达”能力的“中国话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尤其需要以这样的“中国话语”来表达,这对于中国的真正崛起尤为重要。
  •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战略构想,为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吹响了进军号.这一战略构想科学回答了何谓中国梦、如何实现中国梦、为何实现中国梦等重大战略问题,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与大众化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梦具有丰富的内涵,它既是一个价值概念,又是一个科学概念,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价值观与真理观的有机统一。经过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国共产党已经在领导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教训,对世界现代化与中国现代化的基本规律有了深入的把握。所以有可能明确回答什么是中国梦的问题,并从顶层设计的高度提出了如何实现中国梦的道路、方法、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的战略思想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坚持和完善,对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与大众化做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
  • 摘要:话语体系承载着一个民族国家特定思想价值观念,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在世界话语体系中,"西强我弱"的局面十分明显,而构建当代中国话语体系存在诸多难点,如何克服这些困难,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
  • 摘要: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既是党和国家对哲学社会科学界提出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时代课题,也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中国学术走向世界、并在世界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的必然途径.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回答这一时代课题的重大意义,创造性地打造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学术话语体系,为进一步推进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和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贡献.打造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学术话语体系,核心是坚持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基本方向,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打造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关键是直面并反思中国实践、中国经验和中国问题,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打造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话语体系,方法是概括并提炼出具有中国特色、反映时代本质的新概念、新范畴和新表述;打造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学术话语体系,旨趣是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基础上,建构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形态。
  • 摘要:创新实践,是当代中国实践最显著的特点.创新实践,又是中国话语中最有分量的概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开辟,所有这一切巨大成就的取得,都来自于中国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即都来源于中国的创新实践。通过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实践以及党和党的领导人对创新和创新实践论述的分析,有充分理由说明,创新实践是一个反映当代中国实践和中国话语双重聚焦的概念范畴,对于这样一个具有中国特色和马克思主义底蕴的新范畴新话语,必须给以高度重视,并作出深入的理论分析。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上,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理论创新三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基本推动力量。整个人类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过程。没有创新,就没有人类的进步,就没有人类的未来。
  • 摘要:"中国话语"就是与当代中国的社会实践,确切地说,就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密切相关的观念体系、思想范畴体系或话语体系,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诊释力”,二是“主导性”。探讨与中国实践相吻合的中国话语,不是粉饰太平,不是掩盖矛盾,不是回避问题,而是要真实地反映和表述中国实践,也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特殊性质、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因而这个话语体系,应当能够充分反映中国实践所取得成就,也能充分揭示中国实践在目前的发展阶段上所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既具有解释性,又具有诊断性。
  •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深刻把握新时期新阶段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国际经济政治格局的基础上,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新的内涵,推动中国话语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话语体系,必须始终坚持以学习借鉴人类文明成果为基础,以多样化的人类文明为资源宝库,不断汲取世界其他民族文化的精华,使中国话语体系从中获得不竭的发展动力。
  • 摘要:从唯物史观和哲学认识论相统一的高度,深入研究党的群众路线的深刻内涵和内在要求,有助于增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理论自觉性和行动自觉性.共产党人是历史唯物主义者,树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同时共产党人又了解生产物质生活的实践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群众是使用实践力量的人,具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共产党人坚持唯物史观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落脚点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尊重和热爱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和服务于人民.
  • 摘要:在理论和实践的关系上,理论对于实践对象的态度是其关系状况的一种总体反映.理论对实践存在着三种不同的态度,这就是"实践的唯物主义"的态度、"实证主义"的态度和"犬儒主义"的态度.本文具体分析了三种态度的表现形式及其主要观点,并结合中国改革和建设的实践提出了理论如何面向现实和转化为实践以及继续反对和破除“实证主义”的理论倾向等方面的现代启示.
  •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系列重要讲话,其中在多次讲话中阐述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意义,并提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民生工作的着力点.本文梳理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生重要论述的主要观点,并总结其主要特点:更加凸显人民性、更加注重实效性、更加关注长期性、更加追求系统性、更加强调制度性.认真学习和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生的重要论述,对于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