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09'全国肩关节功能重建(成都)学术研讨会
09'全国肩关节功能重建(成都)学术研讨会

09'全国肩关节功能重建(成都)学术研讨会

  • 召开年:2009
  • 召开地:成都
  • 出版时间: 2009-03-14

主办单位: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社;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会议文集:09'全国肩关节功能重建(成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肩袖撕裂是造成肩部疼痛和功能障碍的常见原因。近年来,人口老龄化趋势及老龄人群参加体育运动的比例不断增加,肩袖撕裂的发生率逐渐增加。据文献报道,在肩部病变中,肩袖病变占约60%。60岁以下人群中,肩袖全层撕裂的发生率低于6%,60岁以上人群中达到20~30%。70岁以上人群中达到50%。Fukuda统计肩袖全层撕裂的发生率为7%,部分撕裂的发生率则是13%。本文从解剖、病因及损伤机制、病理、损伤分类、症状及诊断、治疗、适应症与禁忌症、并发症等方面对肩袖撕裂进行了介绍。
  • 摘要:肩关节周围软组织钙化比较多见,通常位于肩袖肌腱的滑囊侧。1907年,Painter首次描述了肩关节周围软组织钙盐沉积的影像学资料,并认为这是肩关节僵硬和疼痛的主要原因。Bosworth等对6061例成年工人拍摄双肩x线片,发现2.7%的人存在肩关节周围钙化,其中35%的人以前有症状。Refior等在195例肩关节尸体标本中发现22%的肩袖有微观的钙化。文献报道肩袖钙化性肌腱炎的发病率在无症状的肩关节为2%~20%,在有肩痛症状的病人中高达50%。常见的发病年龄为30~60岁,右侧较左侧多见,女性为男性的1.5倍。近年来,随着肩关节镜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些作者开始应用关节镜下钙化灶清除治疗肩袖钙化性肌腱炎,效果不错。本文从病因及损伤机制、病理过程、症状及诊断、影像学诊断、治疗、手术步骤、并发症等方面对肩袖钙化性肌腱炎进行了介绍。
  • 摘要:对于一位肩关节疾病患者的评估,需要从病史,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以及术中等多方面进行评估。其间,体格检查对于术前评估患者又是尤为重要。肩关节周围的检查通常可以按照一般检查和特殊疾病检查来进行。一般检查是指通过望,触,动对肩关节的状况有个大致的了解。望诊,需要患者完全暴露上身,主要观察肩关节双侧是否对称,肌肉有无萎缩,有无外伤和手术改变,畸形,肿块等。触诊,是要对肩部各个解剖结构的确认。分别检查肱骨大结节,肩锁关节,喙突,肱二头肌长头腱部位有无压痛点。动:是要对患者的关节活动度进行测评。一般的关节活动度的测量包括外展,上举,外旋和内旋后伸。本文对肩关节脱位的检查、肩关节前方不稳定与后方不稳定、肩关节下方松弛、肱二头肌检查等内容进行了简述。
  • 摘要:肱骨近端骨折是成人上肢骨折中常见的类型之一,其中大部分为无移位或移位不明显的骨折,通过保守治疗即可达到愈合。存在移位的较简单的肱骨近端骨折(2部分骨折),可通过闭合复位或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方法进行治疗。而对于复杂的肱骨近端骨折(3部分、4部分骨折和/或合并脱位、肱骨头劈裂压缩)的治疗,骨科医生面临巨大的挑战。对于那些粉碎、移位严重而无法重建的肱骨近端骨折,人工肩关节置换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本文对人工肩关节置换治疗的适应证选择、手术技巧、术后康复与并发症等内容进行了简述。指出通过严格的适应证选择,把握良好的手术时机,选择适当的假体,精细缜密的手术操作以及术后长期、完善的康复治疗,应用人工肩关节置换治疗复杂肱骨近端骨折可得到满意的结果。
  • 摘要:切开手术的方法大致可分为非解剖型的手术方法和解剖型的手术方法。前者包括Bristow法,Latarjet法,Putti-Platt法及Magnuson-Stack法等。解剖型的手术方法的目的在于术中纠正任何可能导致肩关节不稳定解剖结构的异常。包括Bankart修补术及关节囊成型术。本文分别对上述方法进行了简述。
  • 摘要:什么是“肩周炎”,目前有三种答案:一是冻结肩,又叫“五十肩”,frozenshoulder。这是最正确的答案。第二种是广泛的肩关节周围的疼痛。正被更准确的诊断所代替。第三种:“废纸篓”诊断:即肩关节周围的疼痛,诊断不清,冠以“肩周炎”。冻结肩主要表现疼痛和活动受限,尤其是外旋受限。但临床上,冻结肩经常被误诊为“肩峰下撞击征”;而肩袖撕裂、钙化性肌膜炎、关节炎,甚至各种肿瘤,经常被误诊为“冻结肩”,严重影响肩关节工作的开展。本文分部位,描述各个病损与冻结肩的鉴别诊断。
  • 摘要: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是肩部疼痛和功能障碍的常见原因。20世纪80年代以前,肩峰下撞击综合征(subacromial impingementsyndrome)被称为撞击综合征(impingement syndrome)。早在19世纪,一些学者已经注意到肩峰下间隙内的病变与肩部疼痛有着密切的关系。1909年,Goldthwait首先使用了“撞击”(impingement)一词,但此后很长时间,人们认为撞击发生在肩峰外端甚至整个肩峰。直到1972年,Neer才对肩峰下撞击进行了正确而详尽的描述,并沿用至今。近20年来,随着关节镜技术的不断提高,关节镜肩峰下间隙减压术(ASD)逐渐成为治疗该病的标准技术。本文从解剖、病因及损伤机制、分类、症状及诊断、影像学检查、手术步骤及并发症等方面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进行了介绍。
  • 摘要:肩关节后方不稳定发病率较低,其发病率仅占所有肩关节不稳定的2%-4%,可与前方不稳定合并存在或是多向不稳定的表现之一,故其诊断比较困难,临床漏诊、误诊较常见。肩关节后脱位是后方不稳定的表现之一,多由外伤、电击或癫痫引起。其漏诊率高达70%,其原因主要由于在临床检查中没有获得正确的及充分的影像学资料,同时与医生没有很好认识肩关节后脱位的影像学表现有关。本文对肩关节后脱位的原因进行分析,介绍了治疗原则方法。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