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第二十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
第二十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

第二十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

  • 召开年:2011
  • 召开地:张家界
  • 出版时间: 2011-08

主办单位: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会议文集:第二十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脂肪性肝病是一种常见病,根据有无大量饮酒史可分为酒精性脂肪肝(alcoholic fatty liver,AFL)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disease,NAFLD),前者是酒精性肝病(alcoholicliver disease,ALD)的一个类型,它们都可发展为终末期肝病,包括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和肝癌。ALD是世界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主要原因,发生肝硬化和肝癌的机会要远超过NAFLD,且病死率较高。在临床工作中,两种疾病因无特异的临床表现,鉴别主要依赖于饮酒史,但一些患者的饮酒量介于两者诊断(指南)标准之间,此外回忆和估计的饮酒史并不可靠,而作为两种不同原因诱导的疾病,还可能存在重叠的情况。因此NAFLD与ALD的鉴别是十分必要但有一定的难度。本文就近年来流行病学、自然转归、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研究结果对两者进行比较鉴别。
  • 摘要:目的:研究健脾活血方对Lieber-DeCarli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无酒精液体饲料组、酒精液体饲料组和健脾活血方干预组,每组10只,实验时间为8周。实验结束处死大鼠,采集血标本和肝脏组织,检测血清ALT、AST活性以及门静脉血浆LPS水平。肝组织行HE染色和油红O染色检测肝脏病理改变。收集大鼠粪便,Bead beating法从大鼠粪便中抽提肠道菌群总DNA,进行ERIC-PCR指纹图谱检测,对图谱作相似性聚类分析。结果:酒精液体饲料组大鼠ALT、AST活性明显升高,HE染色和油红0染色显示肝组织内脂肪沉积明显;健脾活血方明显改善肝脏生化指标和病理改变。酒精液体饲料组大鼠门静脉LPS水平明显升高,干预组显著下降。ERIC-PCR指纹图谱的聚类分析发现酒精液体饲料组大鼠肠道细菌群落发生了明显改变,而健脾活血方能够部分恢复肠道细菌群落的正常结构。结论:健脾活血方能够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发挥明显的保肝作用。
  • 摘要:目的:评估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及其变化率(△MELD)在预测HBV相关肝衰竭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选取HBV相关肝衰竭患者98例,随访24周,收集相关临床资料,计算MELD、△MELD分值。比较不同时间点存活与死亡患者MELD及△MELD分值,应用ROC曲线下面积比较MELD及△MELD预测预后的准确性,以最佳临界值分组,比较不同组别不同时间点的病死率;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运用生存分析方法比较各组生存率变化。结果:98例患者24周内死亡52例,存活46例,死亡组与存活组间MELD、△MELD分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ELD≥23组8、12、24周病死率均明显高于MELD<23组,△MELD>4.5组病死率也高于△MELD<4.5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判断患者12、24周预后△MELD的AUC(0.823、0.815)明显大于MELD的AUC(0.680、0.684)(P<0.05):生存分析显示以最佳临界值分组,各组间累积存活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系统适用于我国HBV相关肝衰竭患者预后的预测;△MELD评估预后的准确性要高于初始MELD,有着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摘要:目的:通过对451例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临床治疗方案的总结分析,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的疗效以及对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建立EpiData数据库。根据患者的不同治疗方案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和西医治疗组,观察治疗第4周和第8周不同治疗方案对患者生化指标、生存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总有效率的影响。结果:中西医结合组在降低胆红素(TBIL)及升高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方面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中西医结合组的并发症发生率降低、生存率提高(P<0.0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具有良好的效果,可更好的消退黄疸、改善凝血酶原活动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 摘要:数据显示,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HBV感染的最有效策略。虽然全球乙肝疫苗计划免疫实施以来,急性乙肝发病率下降80%以上,但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仍占有较大比例人群,就中国而言仍有2000万。对于慢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是关键措施。而优化抗病毒治疗策略是根据患者基线特点,如ALT水平、病毒载量等选择适当药物,并通过治疗过程中对患者应答的监测,对早期病毒学应答欠佳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达到更佳的长期治疗效果。本文介绍了慢性乙型肝炎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疗法,分析了复发再治疗问题。
  • 摘要:目的:通过对比分析104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以下简称乙型慢重肝)患者病程第一、三、五、八周的主要症状体征及舌脉象的分布情况,分析其中医病理变化,探讨其病因病机及其演变过程。方法:采用前瞻性、纵向动态性观察方法,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统计乙型慢重肝病程第一、三、五、八周的症状体征出现频数和频率。结果:乙型慢重肝病程第一、三、五、八周出现频数大50%的症状体征和舌脉象:乏力、食欲减退、小便黄如浓茶、身目黄染(黄色鲜明或晦暗)、腹胀、神疲懒言、恶心呕吐、口苦、口臭、烦躁不安、便秘、口干(欲饮或不欲饮)、肢体困重、失眠、小便减少、移动性浊音阳性、腹部压痛、腹大如鼓、性功能减退、口唇暗红、面色晦暗、朱砂掌、红痣/蟹纹、爪甲不荣、情志抑郁、双目干涩、夜尿频多、腰膝酸软等28个症状体征,舌红、舌下脉增粗或迂曲、舌苔厚、舌苔腻、舌苔黄、舌苔白等6种舌象,脉数、脉滑、脉弦、脉实、脉细、脉沉等6种脉象。它们频率不同地出现在病程第一、三、五、八周。结论:乙型慢重肝的病因是湿热、疫毒、热毒、血瘀、本虚。病机:热毒夹湿,与血瘀相搏,耗伤人体气阴,导致肝脾肾功能失调,继之,血瘀加重,水饮、痰浊内生。病机演变规律:疾病初期,热毒夹湿与血瘀相搏,耗伤人体气阴,气阴亏虚,肝脾肾功能失调;继之,正虚邪恋、血瘀内阻、水饮内生;疾病后期,热退正虚,形成正虚痰瘀互结的局面。
  • 摘要:目的:观察温肾利水法联合前列地尔对肝硬化并发肝肾综合症患者肝、肾功能及尿量的影响。方法:将57例肝硬化并发肝肾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28例,常规予限钠、支持、保肝、利尿、补充自蛋白、抗感染、应用学血管扩张刘及促肝细胞生长素等对症治疗,前列地尔10ug静脉滴注,每日一次。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自拟温肾利水中药汤剂口服(药物组成:附子6g 肉桂6g 红芪20g 巴戟天6g 茯苓15g 牡蛎20g 菟丝子10g 白术15g女贞子10g 枸杞子12g 泽泻20g 车前子15g等)每日一剂,由医院制剂室煎制,真空包装100ml,一日两次。两组均以三周为一疗程。治疗3周为1疗程,1疗程后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腹水和肝、肾功能及尿量变化。结果:治疗组在改善临床症状,改善肝、肾功能方面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显效18例(62.07%),有效7例(24.13%),无效4例(13.79%),总有效率86.21%;对照组显效14例(50%),有效5例(17.86%),无效9例(32.14%),总有效率67.86%。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温肾利水法联合前列地尔在肝硬化并发肝肾综合征的治疗上能更好地改善临床症状,缩短腹水消退时间,改善肝、肾功能,延缓和阻止病情的进展。尤其适用于肝肾综合症处于氮质血症期的患者,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 摘要:目的:了解慢重肝患者的长期生存情况,分析影响其生存的相关因素。方法:随访于2006年~2009年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住院治疗的365例慢重肝患者,对性别、年龄、临床分期、并发症、化验指标、治疗方式、抗病毒治疗、中医证型等病例资料进行生存分析。结果:平均随访时间为47个月,失访46例,实访319例,失访率为12.60%。实访319例患者生存率为36.36%,中位生存期为3±1个月。高年龄组远期生存率较低年龄组低(P<0.05),男、女生存曲线无明显差异(P>0.05),早、中、晚期患者的远期生存率依次降低(P<0.05),虚证组的远期生存率低于实证组(P<0.05),中西组的远期生存率高于西医组(P<0.05),抗病毒组的远期生存率高于非抗病毒组(P<0.05),不同病毒载量分组下生存曲线无明显差异(P>0.05)。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慢重肝患者生存的最主要影响因素为:CHE、治疗方式、PTA*TBIL*并发症*分期(P<0.05)。结论:慢重肝虽然近期病死率高,但发病12个月以后仍生存的患者病情较稳定;慢重肝患者的长期生存率与年龄、临床分期、辨证分型、治疗方式、是否抗病毒治疗均有关系,而性别与预后无关,病毒载量与预后的关系尚需进一步研究;影响慢重肝预后的关键因素为CHE、治疗方式、PTA*TBIL*并发症*分期。
  • 摘要:目的:探讨黄曲霉毒素B1(AFB1)诱导性大鼠肝癌模型超微病理特征以及HER-2 mRNA表达变化规律。方法:用AFB1(400μg/kg)间断腹腔注射雄性wistar大鼠制作肝癌模型,电镜观察大鼠肝组织超微结构。不同病变肝组织中c-myc、HER-2 mRNA的表达用RT—PCR技术检测。结果:本组大鼠肝癌模型中,肝细胞呈变性损伤,异型性到癌变;线粒体由增生肿胀到枯竭、空泡变;糖原颗粒呈渐减少等特征性变化。观察到典型肝细胞吞噬细胞现象。c-myc mRNA在损伤病变、早期癌变和癌变组织中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大鼠肝组织(F=4.81,P=0.035;F=12.43,P=0.000和F=12.57,P=0.000)。HER-2 mRNA在早期癌变组织、癌变组织中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大鼠肝组织和损伤病变肝组织(F=10.89,P=0.001;后者F=11.48,P=0.000);结论:AFB1诱导性大鼠肝细胞出现变性、异型性及癌细胞渐变的超微结构特征,c-myc、HER-2异常表达参与AFB1诱导性大鼠早期肝癌的发生。
  • 摘要:目的:以苦参素胶囊为对照,评估紫珠胶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的抗病毒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多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的对照研究。413例CHB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紫珠胶囊)310例和对照组组(苦参素胶囊)103例,用药时间24周。于12、24周由中心实验室检测血清HBVDNA和HBV标志物,每隔4周随访患者,记录中医症状积分以评价中医证候疗效,记录不良事件和实验室异常的数据,以监测研究药物的安全性。结果:两组患者的基础人口学、临床和病毒学特征相似。经过24周的治疗,治疗组抗病毒综合应答率为42.58%,其中HBVDNA下降超过2个Log对数级比率为54.84%,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HBVDNA阴转率为33.23%、HBeAg阴转率为31.93%、e抗原血清转换率为13.08%;治疗组中医证候改善率87.42%,优于对照组(P<0.0001);两组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基本相似,紫珠胶囊组0.63%,苦参素胶囊组2.89%。结论:紫珠胶囊具有较好的抑制乙肝病毒的作用,对中医临床证候有显著改善效果,且安全性好。
  • 摘要:目的:观察不同拆方制剂对骨髓干细胞转化肝细胞的影响,为进一步探索左归丸的有效成分奠定实验基础。方法:利用透过性支持物(聚酯Transwell 透明嵌套)建立骨髓干细胞-肝组织细胞共培养体系,采用水煮醇提方法提取制备左归丸草本药制剂和动物药制剂加入共培养体系。骨髓干细胞与肝组织细胞共培养7、14、21、28、35d时分别取透过性支持物中的骨髓干细胞爬片用PAS法检测糖元,ICE法检测肝细胞标志物(AFP、CKl8、ALB)。结果:粗提制剂浓度高于1.56mg/ml时,影响骨髓干细胞的存活,而浓度1.56mg/m1时,共培养条件下骨髓干细胞的糖原、AFP、ALB、CK18的表达量,平行对照各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骨髓干细胞对培养条件比较苛刻,一般的中药粗提制剂不适于骨髓干细胞-肝组织细胞共培养体系的实验。
  • 摘要:慢性乙型肝炎是我国各种病毒性肝炎中发病率最高,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传染病。长期以来,中医药在我国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等病毒性肝炎的临床防治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进一步提高中医药防治慢性乙型肝炎的能力,需要突破“证候生物学基础的阐释”这一瓶颈,包括其研究方法学上的创新。而本成功探索了病毒性肝炎中医证候生物学的研究方法;揭示了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候的生物学基础及科学内涵,并通过其课题研究为载体,初步建立了病毒性肝炎证候生物学基础研究平台,为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以实现对慢性乙型肝炎证候客观化并服务于临床评价的突破,提高中医药防治慢性病毒性肝炎的能力和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展示了证候生物学基础研究和实现证候客观化突破的良好前景。
  • 摘要:目的: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有效性,探索优化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方法:采取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试验设计,以阿德福韦酯为平行对照药物,对59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为期48周的临床研究,根据患者入组时情况和生化学及乙肝病毒标记物(HBV-M)动态变化进行药物转换,试验组使用中药联合阿德福韦酯,对照组使用中药安慰剂联合阿德福韦酯。对0、12、24、36、48周访视点的检验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48周试验组HBeAg消失率较对照组提高11.78%,试验组HBeAg值低于对照组。试验组24-48周HBV-DNA下降速率高于对照组(FAS数据集分析)。结论:中药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较单纯使用阿德福韦酯存在一定优势,中药的免疫调节功能可能在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中起到一定作用。
  • 摘要:为进一步规范慢性乙型肝炎的诊疗方案,提高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在原有的基础上,经多次论证和协商,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肝胆病专业委员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世界中医药联合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共同组织专家编写了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药诊疗专家共识。该共识在系统文献荟萃的基础上,基于目前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实践,遵照循证医学的原则编写,供临床医师参考。
  • 摘要:目的:通过对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慢加急性(亚急性)、慢性乙型肝衰竭(下同)受试者进行早期个体化复杂干预的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筛选有效治疗方案,减少并发证的发生,降低病死率。方法:1、试验设计:采用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将962例纳入对象按照试验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与对照组(西医治疗组)2:1的比例,随机分配入试验组和对照组。按入组情况分,试验组667例,对照组295例,按疾病诊断分,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511例,慢性肝衰竭451例。2、观察指标:中医临床症状分级评分表、并发症、实验室检测指标、辅助检查项目、生存质量、不良反应。3、疗效评价指标;(1)主要评价指标: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2)次要评价指标:有效性评价、中医临床症状改善率、MELD评分变化、生存质量改善情况。结果:该方案在全国20个分中心近2年的研究观察,结果表明:所有入组患者48周总的病死率为37. 08 %,与回顾性预后研究病死率(56.1%)比较降低了19.02%。结论:通过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结果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可以明显降低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的病死率,提高生存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改善MELD评分,提高临床疗效,改善中医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和生存质量。对于在失代偿期肝硬化基础上发生的慢性肝衰竭,由于预后较差,有条件者宜行肝移植。
  • 摘要:十一五期间中医治疗传染病领域可圈可点,循证医学观念的普及与临床研究方法学的进步,增加共识,行业大协作精神是基础,取得中医药治疗甲流感的成功,随机对照说明治疗普通型中医药与奥司他韦疗效相当:积极参与了手足口病的治疗。现代医学背景下中医切入高难度,单纯中医药抗病毒不是强项,配合抗病毒药物提高疗效是临床所需。本文介绍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肝、重型肝炎能显著提高疗效,对乙肝病毒携带者、难治性丙型肝炎中药抗病毒治疗初获显效,并阐述了重大专项外的新思路、新展望。
  • 摘要:丙型肝炎是一种主要经血液传播的慢性进展性肝脏疾病。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约50%-85%可转化为慢性感染。HCV慢性感染可导致肝脏慢性炎症坏死及纤维化,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HCV感染后的疾病进展与HCV的病毒复制活跃有密切的关系,经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后能控制病毒的复制和肝脏的炎症活动,并阻断疾病的进展,可减少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向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发展的概率,也可阻断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转化为肝硬化和肝癌的可能,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病人的寿命。慢性丙型肝炎抗病毒的治疗目标是清除体内丙型肝炎病毒。治疗后能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SVR)者,99%的患者可达到临床治愈的目标。因此,抗病毒治疗是治疗丙型病毒性肝炎的关键措施。只要没有干扰素使用的禁忌症,所有的丙型肝炎患者均应进行抗病毒治疗。
  • 摘要:目的:探讨FibroScan在乙肝肝硬化食道静脉曲张程度判断中的作用。方法:选择我院135例进行FibroScan检测的乙肝肝硬化患者,获取FibroScan检测值(LSM),同时行胃镜检查以进一步明确食道静脉曲张程度。结果:食道静脉曲张重度组LSM显著高于食道静脉曲张中度以下组(P<0.05)。结论:FibroScan在判定乙肝肝硬化食道静脉曲张程度方面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 摘要:目的:本文以NK细胞激活剂Poly I:C为阳性对照,予小腹腔注射CCl4模拟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旨在观察连续5天预防用药虫草菌丝对CCl4诱导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作用,并探讨其调节肝脏NK细胞数量及活性的抗急性肝损伤作用机制。方法:C57BL/6雌性小鼠85只,清洁级,8周龄,体重22±1g。按体重分层随机分为5组:正常组(N,n=17)、正常加虫草组(CN,n=16)、模型组(M,n=18)、虫草组(C,n=1.7)、Poly I:C组(P,n=1.7)。正常组与模型组均予双蒸水.4ml/kg灌胃,每天一次,连续5天;虫草组与正常加虫草组予虫草菌丝120mg/kg灌胃,每天一次,连续5天;Poly I:C组予Poly I:C 1mg/kg腹腔注射,2天1次,连续3次。模型组、虫草组、Poly I:C组小鼠予第6天皮下注射50%CCl4,剂量为6ml/kg;正常组、正常加虫草组小鼠予相同时间相同部位皮下注射等剂量橄榄油。所有小鼠于第6日皮下注射四氯化碳后20小时处死,试剂盒测定小鼠血清ALT、AST、T.Bil水平及肝组织匀浆上清中IL-6、IL—10、MCP-1、IFN—γ、TNF、IL-12p70、IL—15等细胞因子水平;梯度离心法分离小鼠肝脏淋巴细胞后细胞计数,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肝脏NK1.1+CD3细胞数量,及NK细胞表面NK1.1+CD3-NKG2D+、NK1.1+CD3-Ly49A+受体的表达。结果:各组小鼠均无死亡,行动及饮食饮水不受限。结论:连续5天使用虫草菌丝对正常小鼠无肝损伤作用,对正常小鼠和CCl4急性肝损伤小鼠肝脏淋巴细胞和肝脏NK细胞数量均有上调作用;虫草菌丝有显著抗急性肝损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IL-15促进肝脏NK细胞活性有关,并与下调肝脏IL-6、MCP-1、TNF等促炎因子和上调IL-10、IFN—γ、IL-12p70等抗炎细胞因子从而抗急性肝细胞损伤有关。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