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1949年~)属于《中国图书分类法》中的四级类目,该分类相关的期刊文献有27790篇,会议文献有406篇,学位文献有6341篇等,当代文学(1949年~)的主要作者有樊星、古远清、杨剑龙,当代文学(1949年~)的主要机构有山东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武汉大学文学院等。
统计的文献类型来源于 期刊论文、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1.[期刊]
摘要: 薛忆沩的短篇小说《女秘书》中的女秘书形象带有浓重的失落感和孤独感,丧失掉很多亲密关系,她在城市的生活是动荡的,沉默着抵抗自动化的人生命运,对既定宿命有着决绝的...
2.[期刊]
创伤记忆、家庭空间、自我救赎——论蒋韵《你好,安娜》的女性书写
摘要: 《你好,安娜》是女作家蒋韵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聚焦创伤记忆中的幻与真,城市家庭空间中的怕与爱,呈现了女性成长中的孤独和恐惧、倔强和真诚,以及自我救赎中的罪与罚...
3.[期刊]
摘要: 迟子建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一部从女性角度讲述的鄂温克人民族志,以女性为中心,翻转了男性视角小说中的许多设置,构造了一个女性乌托邦.从深层次看,这部小说...
4.[期刊]
超越"现代":社会福音主义之于许地山——兼论社会福音主义对"五四"新文学的影响
摘要: "五四"时期真正主导着许地山文学创作的核心思想是社会福音主义.在此影响下,许地山的创作与"五四"思想界形成了一种张力:"革心立体"的启蒙追求关注现代人格的改造...
5.[期刊]
摘要: 在20世纪40—70年代的中国主流文学谱系中,赵树理的文学史地位经历了从“赵树理方向”到逐渐边缘化的过程。“农村题材小说”主要指20世纪40—70年代一种以农...
6.[期刊]
摘要: 20世纪90年代,当对工业文明反思和超越的“生态文明”时代到来时,中国学者在中西美学思想的基础上提出、构建了新的研究空间———生态美学。生态美学研究人与自然和...
7.[期刊]
摘要: 苏童作为20世纪80年代“先锋文学”的代表人物,在其三十多年的写作生涯中,始终坚持着“真正的先锋永远一如既往”的姿态,在内容和形式之间不断寻求诗意的创作,形成...
8.[期刊]
摘要: 20世纪90年代以后,格非的创作风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开始从80年代的那种注重形式的探索而转向对现实生活的观照。格非的“江南三部曲”呈现了他对社会、历史、人类...
9.[期刊]
摘要: 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文学场域之中,《钟山》与经济场和社会权力场进行力量角逐,获得了文学自主权,建立了自己独特的文学场。《钟山》为活跃文坛气氛、获得文学话语...
10.[期刊]
探寻现代中国文化主体性的“历史化”阐释学——论中国当代文学和文化研究的新趋势
摘要: 中国当代文学和文化研究在“新时代”的问题意识之下出现了新的研究动态,“历史化”成为学界倡导的口号。然而对于如何实践,却有不同理解和路径。从贺桂梅等一些学者的近...
11.[期刊]
摘要: 本文以萧红长篇小说《马伯乐》为研究对象,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分别从题材和语言两方面讨论文本中的戏仿现象,以理解萧红在创作上的特殊性,为研究萧红作品提供了另一种...
12.[期刊]
摘要: 沈从文小说《阿黑小史》中的故事时间顺序引来诸多讨论,小说各章发表时间的混乱和版本的差异,以及故事本身的逻辑结构都存在着许多争议。但若是跳出时间顺序的研究窠臼,...
13.[期刊]
新世纪新诗的“代际”命名与诗歌史想象——以中国1960年代出生诗人为中心
摘要: 新诗自出现伊始,命名问题便成为充满纷争的焦点,适时合理的命名往往是某个流派跻身文学史的合法性,甚至是奠定诗坛地位、影响力的有力佐证。新世纪以来新诗的“代际”命...
14.[期刊]
摘要: 现代性工程建构了时间与空间的新秩序,推动空间整体知识场域的形成。地方、地方性、地方感等正是现代性的产物,在与空间的对立关系中得到凸显。地方感的生成维系了主体与...
15.[期刊]
摘要: “朦胧派之后”诗坛有两个重要派别:“知识分子写作”和“民间立场”,于坚是后者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于坚是一个特立独行、打破常规的诗人、散文家和评论家——他从不循规...
16.[期刊]
双重规训:平台可见性与读者赋权——网络文学平台签约作者的数字劳动研究
摘要: 以J网络文学平台为研究对象,采用参与式观察与半结构化访谈的研究方法,基于马克思劳动过程理论分析范式,揭示出网络文学平台签约作者的数据劳动实践。研究发现,平台作...
17.[期刊]
摘要: 传统民俗技艺是指民间传承下来的技艺。江南传统民俗技艺是江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江南女作家地域书写的聚焦点。王安忆、王旭烽、范小青等江南女作家对具有江南地域...
18.[期刊]
摘要: 《烟火漫卷》是迟子建以文学形式对哈尔滨进行的一次全方位描绘与审视,历史、空间、文化、自然、生活等元素的交织,建构起哈尔滨的城市形象。在小说中,作者聚焦城市日常...
19.[期刊]
“我可以把你按倒在地吗?”——女性向网络文学的情绪宣泄与性别平等意识的缺席
摘要: 女性向网络文学发展迅猛,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网络现象。女性向网络文学仅有少量作品具有性别平等意识,大部分文本或是以暴力宣泄为主,或是以性虐等性暴力宣泄为主,或是构...
20.[期刊]
微观史学与非虚构文学文本叙事之比较分析——以《蒙塔尤》与《中国在梁庄》为例
摘要: 《蒙塔尤》与《中国在梁庄》分别代表了微观史学和非虚构文学两类不同的体裁,但两者彼此之间却呈现出微妙的关联。在叙事内容层面,两部作品都从微观视角塑造了一座村庄中...
1.[会议]
摘要: 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表现作家心灵世界的艺术,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即载体,表现内心情感,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
2.[会议]
建构“群众文学共同体”——以北京群众艺术馆“北京群众文学共同体”为例
摘要: 北京群众艺术馆“北京群众文学共同体”由工作站、专家库、创作平台、激励机制等组成。工作站协调由北京群艺馆及各区文化馆相关负责人担任,成员包括北京群众艺术馆及各区...
3.[会议]
摘要: 爱德华·索亚基于他的三元辩证法,发现了第三空间.他对第三空间特性的阐释和理解,为书写全球化的建城史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考维度.本文从城市第三空间的他者化倾向、扩...
4.[会议]
文化中國及其想像共同體的塑造——論《大學生活》中共同體建構與台灣女作家發表現象
摘要: 本文锁定目前港台学界未有具体研究成果之《大学生活》,援引安德森将民族国家视为「想像共同体」之概念,以阐明友联出版社透过传播媒介《大学生活》,以建构「大学生」此...
5.[会议]
摘要: 新移民女作家对家国伦理的书写,较之于同期大陆女作家尤为突出.其原因除了血缘上家国认同的集体无意识外,还有理性反思后的文化认同使然.不过,这种家国意识与她们特殊...
6.[会议]
摘要: 《青鸟故事集》中回响着一句话:“古代世界和现代一样,物比人走得速.”是为全书提纲挈领.初读物象丰沛,轨迹一以贯之,有正史之堂皇,亦有断简残章.捭阖其间,腾挪东...
7.[会议]
摘要: 中日文字之交,始自公元2世纪,可谓源远流长,史不绝书.秦皇时,徐福带领三千男女渡海以寻“不死之药”的传说,日本遣隋使、遣唐使西来与中国高僧鉴真东渡,为两国的文...
8.[会议]
摘要: 墨尔本作为澳大利亚华人最多的城市,有着较为繁荣的华文文学创作.本文介绍了墨尔本从八十年代至今创办的华文文学副刊和杂志的开办情况、文学社团的组建与活动状况以及评...
9.[会议]
摘要: 早期的马华生态文学在价值观及生态理念方面受中国影响;此外,西方生态文学思潮及生态文学的译介,也令马华生态文学受西方生态文化影响.随着时代的转变,生态文学逐渐被...
10.[会议]
摘要: 世界华文文学是一种世界性的语种文学,是一种国际性的文学现象.它和英语文学、法语文学、西班牙语文学、阿拉伯语文学一样自成体系.具体来说,世界华文文学可分为两大板...
11.[会议]
飞翔在“本土”与“异国”之间——浅述“新移民文学”的互动与跨界
摘要: 地球上的海水在流动,文学就在流动,就在变化.当今的世界华文文学,其中的一支令人瞩目的生力军,就是近三十年来风起云涌的“新移民文学”.所谓“新移民文学”的简单内...
12.[会议]
摘要: 杨逵(1906-1985),本名杨贵,出生台南新化(旧名大目降),1935年后定居台中,1985年3月12日病逝于台中.杨逵一生,实践了两种「三合一」,即农业...
13.[会议]
摘要: 史书美在2004年正式撰文创造“Sinophone”这个专有名词的时候,这个时期的史书美“去中心”的学术思路还停留在整合中国大陆之外华语文学以隔离中国大陆文学...
14.[会议]
摘要: 南中国海方圆三百五十万平方公里,公元前三世纪就已进入秦帝国的版图.中古以来,这块海域上贸易航线大开,各种文明来往交织.十六世纪初葡萄牙人来到麻六甲海峡,此后四...
15.[会议]
摘要: 《达氏麋鹿》简介麋鹿是我国的国宝、特产鹿类动物.由兴旺到衰落,由衰落到繁荣走过了艰辛的复兴之路.有若干文字加以记述和颂扬.仅出版麋鹿的书籍就有32部(其中2部...
16.[会议]
摘要: 因为发生在新时期的新启蒙思潮所要清理的是1949年后整个当代的政治、思想、文化进程,所以,置身新启蒙思潮当中的巴金,其晚年的《随想录》及其周边文本的写作所涉及...
17.[会议]
摘要: 《春城纪事》是常任侠1949-1953年间的日记集.作者长期保持着写日记的习惯,在三十年代和抗战时期也有日记存世.《春城纪事》集中于建国前后作者的行止与思想精...
18.[会议]
摘要: 1949年,中华人共和国成立,国民党政府退守台湾.晚清以来的中国现代文学一分为二,内地左翼文学成为主流,台湾则相反,为右翼文学所控制,惟有香港这个"第三空间"...
19.[会议]
文学"统战"与当代文学在新中国的重建——以《亦报》场域中的沦陷区三家周作人、张爱玲、梅娘为例(节录)
摘要: 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易代前夕,中共高层刘少奇、周恩来以及胡乔木、夏衍等文化界领导人先后指示,北京、上海保留几家内容日常、形式通俗的民间报纸,继续为其在旧社...
20.[会议]
流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历史整体性和丰富差异性——20世纪四五十年代之交文学的再审视
摘要: 问题的提出可以从一种文学史建构情况说起.谢冕主编的《中国新诗总系》是要"为中国新诗立传",其中的《1949-1959年卷》原先由洪子诚承担,"初步讨论选稿的时...
1.[学位]
摘要: 自从梁启超的“少年论述”发现少年、想象中国,涉及老年的文学书写中,老年形象多受制于相应时代的意识形态话语,表现为某种符号象征;而老年—青年代际关系通常呈以二元...
2.[学位]
论新世纪历史非虚构写作——以2010年至2019年文学期刊作品为例
摘要: 2010年,非虚构写作以追求真实的艺术与深度挖掘生活的姿态,在中国文坛掀起一阵“真实”热潮。一时间,回归真实事件的客观叙述成为挖掘现实作品创作新格局中,十分引...
3.[学位]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文学创作实践的变革发展,文学创作论观念也不断发生变化,经历了从文学创造论到文学生产论、文学写作论的发展演变。这种发展演变并不是简单的后一种理...
4.[学位]
摘要: 无论是路遥接受史上的两极化现象,还是学术界内部以路遥为方法重新认识80年代文学与历史/现实的互动,处在新时期社会转型的“交叉地带”的路遥,其重要性日益彰显,这...
5.[学位]
“泛娱乐”生态下网络文学IP的精细化运营研究——以阅文集团IP的全产业链开发为例
摘要: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文学这一新兴文学形式应运而生。网络文学在其发展过程中,被改编成影视剧、动漫、游戏等多种文本形式,作为素材的网络文学成为“网络文学...
6.[学位]
摘要: 在我国当代文论界,王元骧的文学理论研究探索始终与当代文论变革发展进程相伴随,不仅著述丰富卓有成就,而且形成了比较鲜明的特点和独特的文学理论观念。他的理论研究具...
7.[学位]
摘要: 汪曾祺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以短篇小说著称,画画是他的业余爱好,但他却以他对文学和绘画特有的敏锐力将二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造成他作品文画互通的局面。绘画与文学,...
8.[学位]
摘要: 郭文斌的创作自觉追求向传统文化靠拢,受到儒家人间伦理思想,禅家顿悟超脱思想以及道家超然逍遥思想的影响,具有圣洁、洒脱的审美情怀和审美趣味。他善于描写乡土世界的...
9.[学位]
摘要: 《清明》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鼓舞下创办的文学期刊,也是新时期文学思潮的实验场地之一,积极参与了“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的写作潮流,促进了我国...
10.[学位]
摘要: 近年来,“非虚构”渐成一种全球写作时尚,非虚构作品也持续畅销,由此对非虚构文学的理论研究提出挑战。本文以21世纪以来中国非虚构文学为研究对象,以接受理论为视角...
11.[学位]
过渡时期的《人民文学》(1976-1979)与“新时期文学”
摘要: 在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中,1976年至1979年是一个颇为特殊的历史阶段。伴随着十年“文化大革命”的结束,旧的文学观念和文艺体制面临瓦解,新的文学规范和制度...
12.[学位]
摘要: 作为当代文坛上有着独特创作风格的鄂温克族作家,乌热尔图深爱着自己的民族和那片赋予他创作灵感的土地。他将大兴安岭原始森林的自然风光、鄂温克族的日常生活和民族文化...
13.[学位]
摘要: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三毛作品传入大陆并在大众读者中引发热读浪潮,直到新世纪仍不断再版销售。然而,批评者在关于三毛的文本主题、创作风格、艺术形象等阐释上长期处于...
14.[学位]
摘要: 史铁生是我国当代文学舞台上独具一格的一位作家。21岁突遭残疾,向死而生的生命体验与感悟赋予了他强烈的主体意识。史铁生博采众长,却没有对任何一家的思想随波逐流,...
15.[学位]
试论中国“幽默文学”的建构(1932-1937)——以林语堂的文学实践为中心
摘要: 幽默文学的产生为1930年代中国文坛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且因其本身争议之集结、影响之深远,催生学界孕育了诸多研究成果。然囿于观念、方法和材料,关于“中国幽默...
16.[学位]
摘要: 上海与香港一直是一对说不尽的城市,这两座城市如同中国沿海的一对双星,一南一北,发出璀璨的光芒。近来“物质文化研究”风气大热,作为这两个城市代表作家的王安忆与董...
17.[学位]
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中的媒介生活研究——以《平凡的世界》和《钟鼓楼》为例
摘要: 茅盾文学奖是中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奖项之一,从第一届(1977-1981)到第九届(2011-2014),共有41部文学作品获奖。除《少年天子》、《张居正》、...
18.[学位]
摘要: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的写照。家庭以有限的空间演绎家庭成员的悲欢离合,浓缩全方位、多层次的社会景观,直观地呈现出特定历史环境中人的精神风貌和价值尺度。“80...
19.[学位]
摘要: “80后”女作家作为“80后”创作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初并没有得到特别的关注,然而代际意义与其女性身份的交织碰撞,让“80后”女性写作展现出独特的价值意义。...
20.[学位]
摘要: 随着上海在近现代史上的异军突起,文学中对上海的叙述也形成了其特有的地位。自《海上花列传》开创了上海叙事的先例以来,对上海的书写所采取的主动偏离主流宏大叙事的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