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批评史属于《中国图书分类法》中的四级类目,该分类相关的期刊文献有1707篇,会议文献有68篇,学位文献有187篇等,文学批评史的主要作者有黄念然、张利群、胡建次,文学批评史的主要机构有复旦大学、山东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等。
统计的文献类型来源于 期刊论文、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1.[期刊]
摘要: 桐城派在新文化运动的猛烈冲击下逐渐淡出历史舞台,迅疾进入民国各类文学理论批评史书写中,为民国学者高度关注和研究,这是桐城派作为古文流派再次走向经典的重要途径之...
2.[期刊]
摘要: 詹锳是20世纪“龙学”史上的大家,他以《〈文心雕龙〉的风格学》一书创立了体系完整的“《文心雕龙》风格学”,而其《文心雕龙义证》则是一部融合会注与集成之功且具个...
3.[期刊]
摘要: 自唐代开始在中国古代书论和文论中就存在着“老”这一审美范畴,可是当代学者对它的关注度不高。书法和文学的“老”这一审美范畴,往往和书法家、文学家年龄的老有较高的...
4.[期刊]
摘要: 香山黄氏家族自元朝末年入粤至清末民初传衍五百年,是岭南历史上绵延最久的文学世家。在世家谱系建构的过程中,历经数代接力编纂的《黄氏家乘》扮演着重要角色。《黄氏家...
5.[期刊]
摘要: 陈师道不仅是杜诗的优秀学习者,而且提出了一套较为可行的学杜方法:杜诗“无不有”、“有规矩”故可学;指出善学者不可满足于窃取杜诗的语句,而应该“体其格”“高其意...
6.[期刊]
摘要: 明前期100余年间,以温婉平和著称的宋之问诗受到各选家重视,重要选本录宋之问诗数量多居初唐诗人前列,远超陈子昂、王勃等大家。明中期,前后七子主张“诗必盛唐”“...
7.[期刊]
摘要: 米欧敏教授的新作《椒房之后:历史与小说中的赵飞燕》是首部研究赵飞燕题材小说的学术专著。该书以《赵飞燕外传》为研究对象,通过文本细读,提出了"丝枕文学"的概念,...
8.[期刊]
摘要: 叶凯蒂《晚清政治小说:一种世界性文学类型的迁移》是西方学者以跨文化视角研究晚清政治小说的著作。该书将晚清政治小说视为一种世界性文学类型迁移的产物,重点考察了两...
9.[期刊]
摘要: 近年《文心雕龙》的翻译注释著作不少,但发现一些本来已经接近原意的研究成果却没有被注意吸收,结果抄来抄去距离原意反而越来越远。这就影响了对原著的理解和把握,尤其...
10.[期刊]
摘要: 中国狐文化源远流长,历久弥新。美国汉学家韩瑞亚的《异类:狐狸与中华帝国晚期的叙事》一书通过物种史、文体史的梳理,阐明了狐狸的边缘性特征。作者考察了狐狸作祟、狐...
11.[期刊]
摘要: 《文心雕龙》一书,广大悉备,为中国传统文化之大系统。其中,训诂学的内容也相当丰富。刘勰主张训诂文字必须“要约明畅”,反对繁杂冗长;释词要确切,目的在于“明正事...
12.[期刊]
摘要: 百年中国新(现代)文学史中的郭沫若书写经历了三个阶段。民国时期,郭沫若进入新文学史的版图,但其重要性并没有凸显,核心作家的地位在文学史秩序中并没有确立。“十七...
13.[期刊]
摘要: 魏爱莲的《小说之家》研究晚清衢州詹氏文学家族,将詹氏兄弟关于女性的作品置于家庭脉络中审视,以此探讨传统母教与古典文学为晚清新文学提供的资源。家族视角并不能完全...
14.[期刊]
摘要: 司马迁《史记》对史统与文统的融合奠定了其在古文文统谱系中的重要地位。《史记》笔法对欧阳修的著述产生了深刻影响,“史迁风神”的叙事和言志传统为“六一风神”的形成...
15.[期刊]
摘要: 在对小说叙事结构和叙事技巧的探索上,莫言从模仿西方、极力展现先锋性和现代性逐渐走向了对传统文学的致敬和回归,对传统叙事结构的吸收和借鉴使其文本结构呈现出多元化...
16.[期刊]
摘要: 中国古典文学中瘟疫书写的篇章十分丰富,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以瘟疫为背景的诗歌。诗歌中的瘟疫书写从唐代起逐渐增多。唐宋以来,关于瘟疫的救灾记、上疏奏表等...
17.[期刊]
摘要: 朱穆,东汉南阳郡宛人,出身缨冠世家,方正不阿,文学上颇多建树。现存作品主要包括《奏记大将军梁冀》《再奏梁冀》《又奏记梁冀》《上疏请罢省宦官》《崇厚论》《与刘伯...
18.[期刊]
摘要: 刘勰创作观中有大量的隐喻话语,因“诗乐舞三位一体”“诗画本一律”的原初相关性,乐画之喻就是这些隐喻话语的范型之一。在整个创作过程中,不论是由“神”及“形”,还...
19.[期刊]
摘要: 沈德潜在叶燮的基础上对诗人主体作了进一步提升。他站在今人的立场上,强调古今性情相通,师古应该依据“性之所近”,超越格调派的“以古人格调写今人性情”;他重视诗人...
20.[期刊]
摘要: 刘若愚《中国文学理论》完稿于1973年,至今已近半个世纪。国内学界对《中国文学理论》的接受,从整体探讨刘若愚对艾布拉姆斯“四要素”分析图示的改造恰切与否,到具...
1.[会议]
二十年文论话语检讨:浪漫的学说,虚妄的逻辑——以"失语说"、"日常生活审美化"为例
摘要: 通过对二十年文论话语的深刻检讨,会发现此起彼伏的话语论争背后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学说的浪漫意旨下掩盖的虚妄逻辑:价值判断虚无,文论指向漂移.回顾二十年来文...
2.[会议]
摘要: 反抗性话语在当代文论中呈现泛滥之势,激进的政治话语与文艺理论的结盟形成一种特别值得人们重视的现象.如何评价和反思文艺理论的激进化也成为亟待文论研究者思考的问题...
3.[会议]
摘要: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以为《补江总白猿传》乃是“唐人以谤欧阳询者”,此说影响颇大。本文考察自上古至初唐时期人们的信仰观念,对《补江总白猿传》之编撰意图提出反思。
4.[会议]
摘要: 王实甫《西厢记》被誉为“天下夺魁”,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到了明清时期,《王西厢》又成了戏曲评点的主要对象,在文学批评史上绽放异彩。《西厢记》“情词之宗”...
5.[会议]
摘要: 《韩国所见中国古代小说史料》由中国学者陈文新、韩国学者闵宽东合作完成,是中文图书中第一部关于韩国所见中国古代小说研究资料的系统而完备的专著。本文就其编写宗旨和...
6.[会议]
摘要: 胡应麟的小说理论研究从整体而言具有三个重要特点,即郑重审慎的研究态度、以文学艺术标准取代传统史家品评标准和传统与新变的矛盾挣扎。这些特点使胡应麟的小说理论具有...
7.[会议]
摘要: 二十世纪前二十年的金圣叹史实研究,主要侧重在生平简介、著述整理和轶事汇辑等方面,成果稍可称道者唯有著述整理。其他如燕南尚生和江南孟森的有关观点,虽多为稗贩耳食...
8.[会议]
摘要: 长期以来,现代文学史写作都被冠以中国某某史的大名,事实上却往往以汉民族文学史的面貌出现.目前,这一问题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重视,面对过去的文学史观存在的种...
9.[会议]
摘要: 中国人从20世纪初开始编写文学史,有通史、断代史和文体史.不论何种体例,分期是其主要标志.有的主张以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为分期的依据,有的主张以文学自身演变的历...
10.[会议]
摘要: 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文论"是一个异常突出的提法.从"古代文论"、"现代文论"到"中国文论",再到"中华文艺思想"这一命题显示出强烈的文化自觉诉求."...
11.[会议]
摘要: 学界对于中国近代文学理论批评史领域的主要(重要)文献的收集、整理、研究,似乎尚有忽视与遗漏。其实,叶德辉《非幼学通议》、杨度《“游学译编”叙》和《大陆》杂志的...
12.[会议]
摘要: 堪舆文学的双进性表述是指同一客观环境从两个不同层面(一般层面的风景审美和更深层面的风水审美)所进行的文字表述或形象描写。这种文字表述包括多种文学艺术表现形式,...
13.[会议]
摘要: 就近几十年的研究来看,中国文论早期形态研究问题意识的产生,应该有着更为复杂丰富的思想系谱与知识链接,无论是新近面世的多种简帛文献,还是海外汉学家丰硕的研究成果...
14.[会议]
摘要: 在中国古代文论研究中提倡"大文论"观念与"国学"视野,是出于如下四个方面的学术旨趣:彰显中国古代文论自身的"大文论"品格,强化对于研究对象的历史语境还原,深化...
15.[会议]
摘要: 论文以百年文学理论的反思为中心命题,提出和论证了一百年来中国和世界发生的历史巨变,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四种革命:社会革命、科技革命、信息革命、绿色革命.伴随着...
16.[会议]
文学理论:作为思想与观念生产的学科——20世纪西方文论知识生产的启示
摘要: 在对百年文学理论学术路径反思的过程中,从思想与观念生产的层面进行探讨,是一个带有学科本体价值与面向未来理论建设的话题.文学理论科学的身份内涵及价值规定到底是什...
17.[会议]
摘要: 作为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创建者的郭绍虞,对中国文学批评史的书写具有明显的以现代西方观念为主导的倾向.对文笔论的研究贯穿了他半个世纪的学术生涯,尽管他的研究有前后...
18.[会议]
摘要: 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发生与近代学制密不可分.这一课程最初的萌芽来源于《奏定大学堂章程》(1903)的"古人论文要言".先后在大学讲堂讲授文学批评史的是陈钟凡、郭绍...
19.[会议]
一从"通史性"到"专题性"——"中国文学批评史"教学改革尝试谈
摘要: "中国文学批评史"作为高等学校中文系(或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以及其他专业的必修课(也有的是选修课),长期以来受到了人们的广泛重视.而且,伴随着这一学科在20...
20.[会议]
范式转换与批评史学科重构——试探以关键词为纲撰写"中国文学批评史"
摘要: 几乎所有回顾和总结二十世纪百年来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研究发展历程的论著,首先都把学术关注的目光投向文学批评史的撰写.现行的中国文学批评史教材在编撰体例上或以时代为...
1.[学位]
摘要: “文如其人”作为一个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传统命题,它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先秦时期“文如其人”命题的思想萌芽就已出现,经过长年的发展,历代文论家对本命题的解读逐渐...
2.[学位]
摘要: 李长之是一位活跃于20世纪30、40年代的颇有成就的美学家、批评家。作为一位文学批评家,身处以国家民族救亡为主题的时代语境下,李长之自觉地担负起中国现代文化建...
3.[学位]
通向古典精神的传统再造——抗战时期李长之“文艺复兴论”思想研究
摘要: 抗战时期李长之围绕着“中国的文艺复兴”这一命题展开了一系列的论述,本文将之命名为“文艺复兴论”,而《迎中国的文艺复兴》乃是体现这一思想的核心文本。本文试图分析...
4.[学位]
摘要: 夏里甫汗·阿布达里长期从事研究新疆哈萨克族文学以及新疆当代少数民族文学,他密切关注社会动态,勇于探索发现,在所研究的领域取得了较为丰富的学术成果,目前对夏里甫...
5.[学位]
摘要: 辽金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二次民族大融合的准备时期,这一时期,契丹、女真、鲜卑等少数民族与汉族共同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相互交流融合。各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使这一时期...
6.[学位]
摘要: 作为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毛泽东不止在革命、理国、治军上卓有建树,在文学上也有极深的造诣。毛泽东一生热爱诗书,笔耕不辍,对古典小说有独到的见解与阅读感...
7.[学位]
摘要: 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郭绍虞、罗根泽等人的研究为该学科的建立打下基础。略晚于他们,朱自清也展开对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研究工作。...
8.[学位]
摘要: 中国文学批评史学是20世纪初中国学术文化成就的一个重要方面。郭绍虞、罗根泽可以称得上是这一学科的领军人物,二人的同名扛鼎之作《中国文学批评史》在1934同年出...
9.[学位]
摘要: 1920年代,在“整理国故”运动与西方文学思潮的影响下,中国学术界发生了巨大变化,文学批评不仅获得了一般的承认,而且地位也上升为文学的一类,成为一门现代学术科...
10.[学位]
摘要: 《战国纵横家书》是1973年出土于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的帛书,为研究战国中后期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史料。出土至今,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但是,整理四十多年...
11.[学位]
摘要: 《文学理论》是美国文学理论家韦勒克的代表著作,它传入中国后,引发了国内文学研究领域诸多问题的探讨和论争。在顺应性解读的同时,中国学界对《文学理论》也存在着不少...
12.[学位]
摘要: 长期以来,学界习惯于把郭沫若的生平分为这样两个时期,新中国成立之前为前期,成立之后为后期。本文即把郭沫若前期的诸多文艺论著作为校勘和研究的对象,所谓论著,是指...
13.[学位]
摘要: 李广田(1906-1968),出生于山东邹平县小杨家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评论家、教育家和民间文艺工作者。1948年至1952年...
14.[学位]
摘要: 吴宓是近代著名的学者,也是一位激情严肃的诗人。他处在文学由古典向现代转型时期,占有绝对话语权的新文学派主张废除文言格律,提倡白话文写作。在诗歌创作方面,白话新...
15.[学位]
摘要: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西学东渐以及各国文化运动的深入,中国的现代文艺批评概念开始酝酿并且成熟起来,开始从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变。20世纪初期以来,对中国传...
16.[学位]
摘要: 文学评点是中国文学批评的重要形式,但是目前学术界对文学评点的研究尚在初创阶段,不论是文学评点史还是文学评点作家的研究,均不够深入完善。提起古代的文学评点大家,...
17.[学位]
摘要: 朱东润是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建立的奠基者之一,他与郭绍虞、罗根泽一起被称为开创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的“华岳三峰”。他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以其“见解警辟、取材精...
18.[学位]
摘要: 外国文论是西方世界社会现实、文化思潮和文学实践的共同产物,流派众多,蔚为大观。新中国成立以来,以苏俄、德国、美国、英国、法国等为代表的外国文论,以独特的理论方...
19.[学位]
摘要: 文学评点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对文本进行阐释。作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文学评点家,金圣叹在其所评诸书中不但多有领异标新,别开生面的阐释,而且提出了一些明确的阐释美学命...
20.[学位]
摘要: 指瑕,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学批评话语,是批评者针对文学创作存在之弊病所发出的议论,最早将之运用在文学理论上的是刘勰《文心雕龙·指瑕》。以《文心雕龙》为原点向前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