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哲学(581~960年)属于《中国图书分类法》中的三级类目,该分类相关的期刊文献有356篇,会议文献有9篇,学位文献有85篇等,隋、唐、五代哲学(581~960年)的主要作者有李伏清、崔海东、韩丽华,隋、唐、五代哲学(581~960年)的主要机构有山东大学、湖南科技学院、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等。
统计的文献类型来源于 期刊论文、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1.[期刊]
摘要: 中国最早讲师道的应是孔子。到唐代时,韩愈作《师说》论为师之道,从而确立了师道的尊严,并一直影响到今天的社会。柳宗元和韩愈一样,也重教讲师道,可他却不愿称自己为...
2.[期刊]
摘要: 柳宗元作为中唐著名诗人、古文家和政治家,其文学成就和政治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其诗文承载的思想与情感在后世不同时代也有着不一样的理解和评价。明末清初王夫之对柳宗...
3.[期刊]
摘要: 《天说》作为柳宗元重要的哲学代表作,批判了天能赏罚的唯心主义天命观,明确阐述了天人关系,表达了朴素的唯物思想,受到后世推崇和学习。刘基作为元末明初重要的政治家...
4.[期刊]
摘要: 韩愈,字退之,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韩愈一生仕途坎坷,几遭贬黜,但其一直致力于教育事业。他的教育思想对当时社会的教育事业的发展与进步起到...
5.[期刊]
摘要: 《群书治要》是一部系统总结唐前历史文化、堪称“百科全书式”的匡政巨著。魏徵既是《群书治要》的核心编撰者,亦是“贞观之治”的首功之臣。魏徵位居宰辅,其政论涵盖治...
6.[期刊]
摘要: 禅学对语言有限性的克服是靠对语言的解构,其“增补的逻辑”使人们“从此中读出彼”,文本的确定性消失了。为了消解语言的局限性,禅宗主张不落言诠的思,在表述中不循理...
7.[期刊]
摘要: 在儒学延长线上的韩愈,面对儒学内部的单向度发展和萎靡的现状,面对佛学和道学的挑战,以别开生面的魄力和使命担当,苦心建立儒学的道谱和自我认同,阐扬儒家的精神和价...
8.[期刊]
摘要: 天道观是古人对天地宇宙和自然现象的认知,而历代统治者为了维护其封建统治,借天命论把君权神化了.柳宗元是唐代最重要的思想家,他在继承古代朴素唯物论的基础上,提出...
9.[期刊]
摘要: "中道"是王通思想的核心,今本《中说》则是研究其思想的主要文本.王通的功夫论建立在对"道"逐步阐发的基础上,由"中以建人极"肯定人的地位,并规定了身心修炼"诫...
10.[期刊]
韩愈谪宦岭南时期的儒道实践思想——以《广利王南海神庙碑》为中心的考察
摘要: 韩愈《南海神庙碑》一文,纪写其谪宦潮州时广州刺史孔戣祭祀南海神庙一事.韩愈借颂扬孔戣"事神以诚"、"治人以明"之功德,集中表达了他的儒家思想,包含了他对所推尊...
11.[期刊]
摘要: 孔子的称呼,在魏晋南朝有一个隐微的转变:从圣人到圣师.与之相伴随的,是东晋 《论语》 诠释中"圣人作教"说的兴起,这一提法在萧梁时达到鼎盛,集中表现在皇侃的《...
12.[期刊]
摘要: 理学家面对李翱“复性说”中遗留下来的“性善如何生出不善之恶”的人性论矛盾问题,自觉地批判吸收隋唐以来儒学复兴的成果,并仍以“复性”的模式对心、性、情的逻辑结构...
13.[期刊]
摘要: 韩愈是中晚唐著名文学家,他一生著述丰富,创作了大量诗文作品,其中有些作品描述了风、雨、雷电、飓风等气象现象.这些作品虽然对气象现象描述简单,但字里行间流露出他...
14.[期刊]
摘要: 韩愈是唐代反佛斗争的一个积极人物,他以孔孟之道作为反佛斗争的武器,提出了道统说和性情三品对应论,对宋明理学的形成产生了深刻影响.李翱继承了韩愈的性发为情的观点...
15.[期刊]
摘要: 韩愈是儒家“道统”观念建构历史之中的关键人物,自韩愈开始,思考与确立自身的思想渊源和传承脉络成为儒家学说的重要内容.朱熹明确提出以“道统”来涵盖此问题,宣告了...
16.[期刊]
摘要: 刘禹锡由于久遭贬谪,加上儒门工夫陵夷,无可解脱,故转佞佛教,将之作为精神寄托与生活方式。但是他对佛教义理并未深入,多以儒、道义理格义佛教。然而他不自觉地触及到...
17.[期刊]
摘要: 刘禹锡由于久遭贬谪,加上儒门工夫陵夷,无可解脱,故转佞佛教,将之作为精神寄托与生活方式。但是他对佛教义理并未深入,多以儒、道义理格义佛教。然而他不自觉地触及到...
18.[期刊]
摘要: 唐代中期陆羽作《茶经》,不仅较为全面的规范了茶事活动,同时提出了以“精行俭德”为标志的精神性追求。这种精神追求可归纳为精、俭、和、怡四个方面。由于陆羽在其中包...
19.[期刊]
摘要: 周敦颐被尊为理学宗祖,后世对其思想的理解定于朱熹的注说,《太极图说》中“主静”遂成为理学工夫论的重要依据。明代心学也上溯“主静”,诟争不断。“主静”源于先秦儒...
20.[期刊]
摘要: 玄学局趣于在有无关系中用肯定的言说方式,有其理论的局限性。继续玄学余绪而阐扬道家者,发扬孙登的重玄之音而逐步光大,至隋唐而蔚为大观,形成重玄哲学思潮。代表人物...
1.[会议]
摘要: 本文探讨“礼典”的礼学意义,亦谨初探的性质而已。从学术史的角度看,《通典·礼典》具有重大经学研究价值,是理解中古学术史所不可或缺的一环。但百年来经学衰疲,而且...
2.[会议]
摘要: 儒、道、佛三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三教的思想与文化对中国思想史的发展影响深远.儒学自汉武帝始,一直处于"独尊"地位,但本土的道教与外来的佛教不断发展壮大,晋...
3.[会议]
摘要: 《孝经》学是经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时下经学研究正呈向上之势。历来研究孔颖达者,很少关注其《孝经》学,盖因文献不足微也。但是我们都知道在孔颖达之前有《孝经郑注》、...
4.[会议]
摘要: 面对"末学驰骋、儒学式微"的现实,在应对佛教的挑战问题上,中、晚唐儒士满怀复兴儒学的自觉意识,或标榜道统,力主辟佛,或主张"统合儒释,宣涤凝滞".两者表异实同...
5.[会议]
摘要: 本文试图通过反思韩愈对儒家文教传统的贡献及其现代意义,探讨了在现代社会,儒家的教化传统如何在国民教育的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6.[会议]
摘要: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人中国以来,历经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至隋唐时期形成儒、释、道三家鼎立的格局,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儒、释、道三家相互争论辩难、相互交融,深深影...
7.[会议]
摘要:
8.[会议]
摘要:
9.[会议]
摘要:
1.[学位]
摘要: 人性问题是中国哲学的核心问题,而性情关系又是人性论的重要组成因素;研究人性问题离不开对性情关系的考察。自先秦至汉代以来,学者们对人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逐...
2.[学位]
摘要: 宗教观是人们对宗教整体上的认识和看法。刘禹锡作为中唐著名的文学家、唯物主义思想家、政治革新家,他的宗教观在中国古代文人的宗教观中具有典型性。本文以刘禹锡的宗教...
3.[学位]
摘要: 唐玄宗李隆基《孝经注》是“十三经”中唯一一部唐人注和“御注”。自唐以来,被历代学者视为研究《孝经》学的主要文献。本文试图结合政治和经学的双重视角,通过梳理唐以...
4.[学位]
摘要: 盛唐文人出于种种原因、不同心态选择了隐居终南山。王维的一生和终南山结下不解之缘。对儒释道的兼收并蓄和圆融通用,使王维形成了自身特有的隐逸思想,既有着关注黎民百...
5.[学位]
摘要: 初唐是唐代孟学的起步阶段,士人对孟子没有专门的研究。初唐儒者在诠释经典时对《孟子》内容的大量引述,在很大程度上会激发士人对《孟子》的阅读兴趣,继而带动孟子思想...
6.[学位]
摘要: 李荣是唐初著名重玄学者,约在太宗末年生于蜀中。他活动的时期,主要发生在高宗朝。其人颇富文人气质,有相当的文笔,并能言善辩。他的哲学直承老庄并继承了成玄英等学者...
7.[学位]
摘要: 孔颖达《周易正义》继承了王弼易学的“义理”传统,主张“义”相较于“言”与“象”具有先在性,但是他又不满意王弼易学中的玄学本质特性,主张“以仲尼为宗”的儒家价值...
8.[学位]
摘要: 隋唐之际,由于受到玄学和佛教的冲击,使得自汉武帝以来形成的天人感应论地位日渐衰落,儒学的主导地位也不再稳固。王通正是生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他出生于一个世代...
9.[学位]
摘要: 王维是盛唐时期著名诗人,又是著名的佛教居士代表,因其诗画作品中蕴含深刻佛理人称“诗佛”,生前死后皆享有盛名,在诗坛上与李白、杜甫鼎足而立。王维一生学集儒、释、...
10.[学位]
摘要: 本文将对柳宗元的人生哲学进行系统的探索,总体思路是将柳宗元还原到具体的历史环境中,以他的一生历程为对象,以他的言论主张和情感变化为媒介,探究其深层的动机,进而...
11.[学位]
摘要: 深受韩愈“道统”思想影响的李翱,以传承儒家“道统”为职志,敏感于当时兴盛的佛教和道教对儒学的巨大冲击所造成的文化危机,对当时儒学乃至于整个儒学发展史进行了深入...
12.[学位]
摘要: 成玄英思想中的“自然”有两层内涵。首先,成玄英认为并没有造物主的存在,万物在形质上作为一个整体是突然地、神秘地出现,这就是“独化自生”。其次,与郭象“独化论”...
13.[学位]
摘要: 孝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儒家文化的重要思想,在中国古代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唐朝时期,西州位于中西交通要冲,受多种宗教、文化影响,形成了以汉文化为主体的...
14.[学位]
摘要: 韩愈,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首。他不仅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一位不可或缺的人物,也是中国儒家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隋唐时期佛教思想的蓬勃发展使当时...
15.[学位]
摘要: 王维于盛唐时代文名煊赫,唐代宗以为“天下文宗”、“名高希代”,与其辞章合乎社会主流意识,深得儒家“致中和”理论思想密切相关。王维具备深厚的儒家底色,辞章“怨尤...
16.[学位]
摘要: 神秀是唐代著名高僧,与禅宗六祖慧能同为五祖弘忍门下弟子,亦是禅宗北宗一脉的创始人。神秀学识渊博、禅法精深,他继承和发扬了自达摩初祖至五祖弘忍的禅学思想,并以其...
17.[学位]
摘要: 种子说肇始于一切有部而完成于大乘唯识,贯穿四谛、缘起、转依等佛教基本要义,是整个唯识理论的基础,玄奘编译的《成唯识论》以护法之论为宗,糅合多家之说,对心识结构...
18.[学位]
摘要: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盛世。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文化具有多样开放性。正是在这样的时代土壤中,佛教和道教蓬勃发展起来。儒佛道在唐朝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它们相互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