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论属于《中国图书分类法》中的六级类目,该分类相关的期刊文献有646篇,会议文献有54篇,学位文献有14篇等,方论的主要作者有马金超、袁红霞、马大正,方论的主要机构有山东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河南中医学院等。
统计的文献类型来源于 期刊论文、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1.[期刊]
摘要: 《黄帝内经》“阳化气”理论提示,气从阳化阴精而来,要想体内之气源源不断,首先要保证人体阴阳之气充足,使气化有源,源有所化。仲景根据虚劳病不同的特点,以桂枝汤为...
2.[期刊]
摘要: 关于麦门冬汤的证治,历代医家认识不一。宗“火逆”之说立论者,多拘泥于“虚热肺痿”一证,对麦门冬汤证病机的阐释囿于“阴亏虚热”,实离仲景之意远矣。麦门冬汤证病机...
3.[期刊]
基于“态靶辨证”分析葛根芩连汤加减在早中期糖尿病肾病的治疗作用
摘要: “态靶辨证”之“态”为整体证候及特征,“靶”为疾病具体的症状或异常指标。从“态”来看,热邪在早中期DKD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了主要作用。从“靶”来看,早中期DKD...
4.[期刊]
摘要: 汉代及汉代之前,中医学分为两大学术体系,即医经体系与经方体系,《汉书·艺文志》阐述了经方医学体系的概念及医经与经方两大体系的区别。中医学的科学性体现在其具有循...
5.[期刊]
摘要: 部分注家认为《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所载之竹叶汤是治疗妇人产后中风兼阳虚的方剂,此说亦被高校教材所采纳。然该方实属治疗妇人产后中风欲做痉病之剂,...
6.[期刊]
摘要: 续命煮散是流传及应用千余年、论治中风病非常有价值的方剂。本文总结了许家栋教授回溯续命煮散的出处渊源,分析其组方,并基于《伤寒杂病论》阐析其内含解表法、溢饮法、...
7.[期刊]
摘要: 四逆汤出自《伤寒论》少阴篇,可回阳救逆,主要用于阳虚阴寒证;封髓丹首见于元代《御药院方》,可“降心火,益肾水”,演化到明清时则成为主要用于遗泄病证的主方。笔者...
8.[期刊]
摘要: 白虎汤在《伤寒论》中用以治疗病后余热或阳明气分热证。但是,宋本《伤寒论》白虎汤中“热结在里”,不仅用于白虎汤证,也用于阳明燥屎内结证,而阳明燥屎内结证与白虎汤...
9.[期刊]
摘要: “神机气立”理论源于《黄帝内经》,可用于分析人体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神机气立是人体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也是人体“生化”的物质保障,一旦有损,病变立见;一旦有...
10.[期刊]
摘要: 卫出下焦,其根于肾,肾寓元阴元阳,卫气的生成、运行皆与肾相关。肾合三焦、膀胱,而三焦、膀胱为腠理毫毛之应,相互协同,维持人体正常水液代谢。故卫阳之生成、运行、...
11.[期刊]
摘要: 《金匮要略》中竹皮大丸为治疗产后虚热烦呕之方,但观竹皮大丸方药组成,以清热祛邪为主,并无明显补药,方药组成与虚热病机似不相符。故竹皮大丸证病机当为“素体中虚,...
12.[期刊]
摘要: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法分析桂枝汤的用药规律,为桂枝汤的中医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检索古今医案云平台V2.2.3从建库至2020年12月治疗有效的桂枝汤方,...
13.[期刊]
摘要: 《中医内科学》中对于淋证一病,仅讨论了热淋、石淋、血淋、气淋、膏淋、劳淋六个证型的证治,但中医古籍中不乏对冷淋一证的记载与论述。冷淋病机为肾阳不足,膀胱气化不...
14.[期刊]
摘要: 敦煌出土医药文献对中国医学的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贡献,其中保存了一部分佛道医药文献。本文对敦煌佛道医药文献中的医方进行统计共计122首,将其内容与传世医书中保...
15.[期刊]
摘要: 目的:分析桂枝汤在温病中的应用规律。方法:以“桂枝汤、风温”“桂枝汤、春温”“桂枝汤、暑温”等17组主题词在《中华医典》数据库中进行检索。结果:检索到相关文献...
16.[期刊]
摘要: 当归芍药散证归属少阳病,核心病机为血虚血瘀,水湿停滞。当归芍药散中三水药与三血药共奏养血祛瘀利水之功。临床症见头晕、心悸、腹痛、小便不利等疾病,只要符合当归芍...
17.[期刊]
摘要: 《孟河四家医集》由张元凯、时雨苍等学者历时数年,经过广征博采整理而成的一部大型医籍.它总结了江苏孟河主要著名医家费伯雄、费绳甫、马培之、巢崇山、巢渭芳、丁甘仁...
18.[期刊]
摘要: 黄连阿胶汤首见于《伤寒论》,是仲景经典方中的代表方剂,诚如:"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而心肾二者又属于少阴经,故黄连阿胶汤对...
19.[期刊]
摘要: 温经汤首载于《金匮要略》,《妇人大全良方》之温经汤(名同方异)亦由此发展而来。后世医家多将《金匮要略》之温经汤归为妇人调经之暖剂,临证凡证属虚寒者,滥而用之,...
20.[期刊]
摘要: 温胆汤源于南北朝时期姚僧垣《集验方》,历代医家对其主治应为“胆寒”还是“胆热痰扰”众说纷纭。胆虚寒证在《黄帝内经》中初见端倪,温胆汤的创设既遵循“寒者温之”原...
1.[会议]
摘要: @@古方当归芍药散首载于《金匮要略》,由当归、川芎、芍药、白术、茯苓、泽泻等6味药组成,原方主治妊娠“腹中疼痛”,以及妇人杂病“腹中诸疾痛”。该方具有柔肝潜阳...
2.[会议]
摘要: 通过梳理,发现《千金方》妇人7卷尤重胎前产后病的防治。孕期按月调理,起居饮食,精神调摄都详备方案,并列各时期的防流产方;临产详列禁忌和注意点以防难产;产后调护...
3.[会议]
摘要: 宋儒理学是传统儒学吸取非儒思想使自身理性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其目的是为封建统治提供严密的理论依据,以保证封建秩序的正常运行。宋儒以探求人先验的内在道德原则为目...
4.[会议]
摘要: 中医医案始于西汉仓公淳于意的“诊籍”。淳于意,西汉文帝时为齐国太仓长,因此被称为“仓公”。精于医学,为人治病多验。后因得罪权豪,被押送至长安,将受肉刑,得其少...
5.[会议]
摘要: 经方医学通常简称"经方",具有独特理论体系,其代表著作《伤寒杂病论》上承《神农本草经》与《汤液经法》.主张六经来自八纲,辨方证是辨证论治的尖端.六经统摄,方证...
6.[会议]
摘要: 笔者通过全国经方论坛学习对"方证对应"有较深的感悟和体会,认识到六经即是疾病六类症候反应,六经发病机制,执简驭繁的六经辨证方法,方证对应是辨证论治的尖端等四项...
7.[会议]
摘要: 经方是中医祖先留下来的治疗基本的宝贝,历时两千多年的实践验证有非常好的疗效,这里有大量的古代和今人的医案为证。他确实能为病人解决痛苦,值得继承下来并广泛应用于...
8.[会议]
摘要: “经方”与“时方”表面上是时间先后的关系,而根本上是辨证指导思想即所属理论体系不同。经方医学通常简称“经方”,是以“六经统摄,方证相应”为鲜明学术主张的独特辨...
9.[会议]
摘要: 历代医家对肾气丸中丹皮的作用存在不同认识,多数医家认为是清泻肝火,根据丹皮在《金匮》中的应用规律,丹皮功用当为活血化瘀。肾气丸中用干地黄、山萸肉,山药补肾阴;...
10.[会议]
摘要: 五苓散不但能温阳化气利水,而且能健脾祛湿,使体内滞留过多的水液排出体外,水液代谢正常,机体状态才能改善。凡是由于脾虚水湿泛滥于肌肤经脉引起的病变,无论男女老少...
11.[会议]
摘要: 《太素》设方乃上善对《内经》治疗理论的分类阐发,分为:知古今、知要道、知方地、知形志所宜、知祝由、知针石、知汤药、知官能,八个专题.本文从时代与地域不同,病治...
12.[会议]
摘要: 《黄帝内经》反复强调学医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方可言道",中医学是一门会通天文历法、气象物候、宇宙哲学、社会人文等自然社会多学科的复杂文化体,只有...
13.[会议]
摘要: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一书用理气药的种类较少,只有枳实、厚朴、橘皮、旋复花、薤白、柴胡和苏子等,而苏子应用仅一方次,是在《金匮要略》后三篇中治蟹中毒而设,是作为...
14.[会议]
摘要: 从《内经》导源而来的五味药性理论经过千百年来无数医家的临床实践验证和继承发展,逐渐丰富完善成五味合化理论。“五味合化”理论是中医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张仲景虽...
15.[会议]
摘要: 根据《伤寒杂病论》方治疗的病证证据,进行排序索引,同时获得了《伤寒杂病论》各方治疗的常见病证,根据常见病证使用的方剂,确立了优势病证的客观分型,为中医学病证分...
16.[会议]
摘要: 自术附子汤证载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174条和《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并治第二》篇第23条.两书原文叙述略有差异,文义一致.《伤寒论》174条:"伤...
17.[会议]
摘要: 通过对《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桂枝汤类方原文进行梳理和分析,发现桂枝汤原方具有解肌发汗、调和营卫与滋阴益阳、调和阴阳的基本功效,主治病证以表证为主,病位以肌...
18.[会议]
摘要: 通过汇总《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各种地黄在不同篇章中的分布情况,研究《局方》中对地黄的应用特点,并得出《局方》所使用的地黄均可以明确辨认出其种类.地黄汁在《局方...
19.[会议]
摘要: 为了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经方在男科学方面的应用,笔者通过临床总结及文献研究发现《伤寒杂病论》中很多方剂如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桂枝茯苓丸等在治疗男科病方面有着独特的疗...
20.[会议]
摘要: 《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学的重要典籍,逻辑学是研究人类思维的学科,从中国古代名学、墨家思想以及现代西方逻辑的角度对张仲景方证理论体系进行研究回顾,对于发掘《伤寒论...
1.[学位]
摘要: 《覆载万安方》是日本镰仓时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汉方医学方书,被日本医学界推崇为
2.[学位]
摘要: 方剂作为中医药物疗法的主要形式,是中医理、法、方、药中重要的一环.处方的好坏直接影响中医的疗效,这与病人的安危和利益直接相关,同时也能反映医生的医疗水平.方剂...
3.[学位]
摘要: 该论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运用了文献学的方法开展研究,包括陈自明的生平及著作、《妇人良方》的编纂方法、《妇人良方》的著录与版本考、《妇人良方》的学术思想研...
4.[学位]
摘要: 《汉书·艺文志》著录医经7家175卷,经方11家295卷,将西汉以前的医籍著录为理论性著作的医经和记载治病医方著作的经方两类.《隋书·经籍志》著录魏晋南北朝方...
5.[学位]
摘要: 本文采取文献研究的方式,从《伤寒杂病论》的经方配伍与《内经》、《神农本草经》的组方理论及敦煌遗书《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中所载《汤液经法》等相关内容进行系统分析...
6.[学位]
基于DFL的《伤寒杂病论》麻桂合剂类方中医辨证施治模型及应用研究
摘要: 目的: 通过研究《伤寒杂病论》,基于动态模糊逻辑算法(DFL),建立《伤寒杂病论》的麻桂合剂类方中医辨证施治模型,解决《伤寒杂病论》中的症状量化、动态模糊性...
7.[学位]
“君臣佐使”组方配伍原则指导下的功法处方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临床症状复发率的影响
摘要: 目的: 1.通过对临床疗效的观察,验证“君臣佐使”组方配伍原则指导下的功法处方在降低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临床症状复发率方面的有效性。 2.找出可以有效降低神...
8.[学位]
王氏连朴饮加滑石、黄芩与茵达日-4味汤对温病湿热模型炎症因子IL-1P、IL-6、TNF-a的影响
摘要: 目的: 通过实验用ELISA试剂盒检测各药物对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的作用影响,观察记录大鼠的基本情况。 方法: 建立大鼠...
9.[学位]
摘要: 目的: 本文旨在通过对《伤寒杂病论》中麻黄应用特点的研究以及结合古今历代医家及学者对麻黄的认识及运用研究,来明确麻黄的功效,配伍应用范围,及剂量、禁忌、炮制...
10.[学位]
摘要: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所载之方现一般称为经方,后世医家运用经方治病所留下的医案称为经方医案.历代医家的经方医案数量众多,内容丰富,因其浓缩、涵盖了中医理论和临床...
11.[学位]
摘要: 方证、药证作为仲景学说的重要内容,是仲景“随证治之”诊疗模式的具体体现。以四逆汤为代表的姜附剂是仲景治疗少阴阳虚证的主要方剂,常用于治疗危急重症。本研究从方证...
12.[学位]
摘要:
目的
方药剂量与疗效的关系是历代医家临证遣方时十分关注的问题,其药物用量大小直接关系到临证疗效,自古就有“中医不传之秘在于剂量”之说。历代医家在长...
13.[学位]
摘要: 目的:以不同溶剂(水溶剂和醇溶剂)的清胰Ⅱ号提取物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acute pancreatitis,SAP)大鼠进行治疗,观察其疗效,为进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