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至宣德(1368~1435年)属于《中国图书分类法》中的六级类目,该分类相关的期刊文献有907篇,会议文献有14篇,学位文献有37篇等,洪武至宣德(1368~1435年)的主要作者有夏玉润、晓闻、万明,洪武至宣德(1368~1435年)的主要机构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京晓庄学院、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等。
统计的文献类型来源于 期刊论文、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1.[期刊]
摘要: 当前的研究者对于明初东胜卫设置时间及废置时间看法不一。采用文献考辨和历史地理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明初东胜卫的沿革进行考证,得出以下四个结论:第一,明廷首次设置东...
2.[期刊]
摘要: 为提高预判变速运动船舶船位轨迹变化的精确性,使其轨迹运行于预设的航线并且抵达目的地,减少不必要的航向和速度调整,有必要对变速运动船舶的纵向和横向位移进行量化。...
3.[期刊]
摘要: 为建立符合现有作业习惯、便于绘算作业的极区航行方法,定义新的方向计量“旋衡度”以简化大圆航线的表达与执行,为正轴大圆投影海图设计旋衡度方向与距离量取方法;结合...
4.[期刊]
摘要: 明初洪武永乐年间,国力强盛,是明朝与周边诸国交往频繁的一个时期。傅安在此期间六次出使西域,主要出使撒马尔罕、哈烈、别失八里等地,凿通明帝国通往西域的道路,见证...
5.[期刊]
摘要: 季潭宗泐在明初佛教界有很高声望,诗文也有较高成就,同时也是元末明初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人物,不少来华日本禅僧慕其名而随其参禅悟道,学习诗文创作。以季潭宗泐与...
6.[期刊]
摘要: 南明弘光政权居明朝最大财赋区江南,以长江天险为天然屏障,废除南京守备体制,改设京营戎政制度,以驻守长江以北的江北四镇和长江中游的左良玉等军队拱卫南京。但是,弘...
7.[期刊]
摘要: 明朝藩王犯罪动机与当时的政治环境有直接联系,同时也与社会、家族和个人特点有一定关系。明太祖诸孙恰好处在明朝宗室制度的初期阶段和政策的转折点,分封制的地域化刚刚...
8.[期刊]
摘要: 自程敏政在《明文衡》中将《谕中原檄》署名为宋濂之后,宋濂是《谕中原檄》作者的说法便广为流传。实际上,这篇檄文并非出自宋濂之手。理由主要有两个:其一,朱元璋北伐...
9.[期刊]
摘要: 由于明成祖篡改实录玉牒,周王朱橚的生母到底是谁,几百年来成为谜团。因为这一问题的困扰,对于明初许多史实难有清晰的认识。前辈史家激烈地论辩过这一问题,但时至今日...
10.[期刊]
摘要: 有研究者提出,洪武八年,明政府因刑、工二部"庶事浩繁"而为其增设了四个下属机构,称"四科";也有一些研究者提出,刑、工二部的四个子部在洪武八年改为"四科",后...
11.[期刊]
摘要: 14世纪后半叶至15世纪前半叶,明朝正值明太祖在位,朝鲜则历经王氏高丽和李氏朝鲜两个朝代。这一时期中朝两国一直秉承着朝贡关系,但是由于地域文化差异及种种客观存...
12.[期刊]
摘要: 明朝建国初期,明太祖出于政治和社会的需求,利用佛教因果报应的教义劝化世人行善以利其统治而大兴瑜伽法事,在其亲自倡导和官方督办下,导致全国寺院经忏佛事席卷天下。...
13.[期刊]
摘要: 由于影响水上交通安全因素较多,分析不同影响因素的重要性对研究水上交通安全有重要意义.以问卷方式分别调查海事管理人员、船员和引航员等3类人员对影响水上交通安全因...
14.[期刊]
摘要: 广武卫指挥佥事李杰洪武元年十二月战殁,次年八月安厝南京聚宝山之阳.据《明史》记载,李杰之女于洪武十七年"册封淑妃"并"摄六宫事,未几薨".与之相左的是,解缙《...
15.[期刊]
洪武永乐时期明朝与帖木儿帝国外交关系新探——从大国争衡到平等合作
摘要: 帖木儿帝国初期帖木儿曾短暂地向朱元璋纳贡称臣,随着帖木儿统治的巩固,他不仅断绝了这种不平等的朝贡关系,还试图发动东征征服明王朝.朱棣即位之后,曾试图重新恢复明...
16.[期刊]
摘要: 明初,随着明朝政权的建立与巩固,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朱元璋,着手对战争时期崇武轻文的统治政策进行改革.由此,朱元璋兴建学校、定科举程式,以文治国被提上国家日程.陈...
17.[期刊]
摘要: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依据自身的实践经验与认识,对以往统治格局和体制进行了大幅调整,建立起明代皇权政治的根基,并明令后继子孙不得更改.朱元璋崩后,崇尚文治的建文帝...
18.[期刊]
摘要: 为确立其政权的正统性,巩固其统治基础,朱元璋不但学习儒家经典,重用儒生,而且将部分儒家理论应用到政治实践之中.朱元璋尊称孔子为万世帝王之师,并将孔子的礼乐观、...
19.[期刊]
摘要: 明代宦官参政有别于汉唐,上升到了制度层面,并以宦官知识化为先决条件.其知识化进程可上溯至洪武朝,并非通常所谓的永乐、宣德朝.在知识化进程中,识字宦官逐步走向各...
20.[期刊]
摘要: 颁布御制官德教育文献是明代统治者对臣属进行规劝、申诫的重要途径。皇帝以“君师兼任”的身份亲自对臣属进行官德教育,其劝教形式分为实例鉴戒与箴言规劝二种,内容主要...
1.[会议]
摘要: 郑和下西洋活动,大大促进了明代航海事业的发展及海上对外交通的繁荣,增长了人们的知识,扩大了人们的眼界。本文介绍了郑和下西洋对明代海洋文学的几点促进作用,包括:...
2.[会议]
摘要: @@湘潭县有一支何姓,主要分布在湘江支流涓水中下游两岸,集中居住在上星桥、射埠、锦石、排头至花石一带。其始祖于明永乐二年(1404)由江西迁来湘潭,先藏银塘,...
3.[会议]
摘要: @@洪武朝是有明一代各项制度的创立时期,明太祖朱元璋也是中国历史上强有力的君主。在他统治的时期,其官僚机制的行政效能究竟如何,尤其是各级官署中的基层行政人员-...
4.[会议]
摘要: @@一般来看,明朝洪武初年中日关系的焦点是围绕倭寇问题展开的,明太祖朱元璋试图通过外交途径实现消解倭寇、安然海疆的努力,这无疑有其根据的。或出于这种认识的强势...
5.[会议]
摘要: 公元1405年7月,明成祖朱棣“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明史.郑和传》),派郑和率领最多达两万七千八百余人的庞大船队在28年间七...
6.[会议]
摘要: 根据J.V.G.米尔斯(J.V.G.Mills)1424年的记载,到明代皇帝明成祖去世时,以及在郑和宝船六次下印度洋和西北太平洋之后,中国的国力已得到该地区的...
7.[会议]
摘要: 洪武三年(1370)三月,明廷遣莱州府同知赵秩宣谕日本.不料,怀良亲王以为赵秩系元世祖东征前夕的使者赵良弼(1217~1286)之后裔而拟加杀害.幸赵秩事先察...
8.[会议]
摘要: 明成祖即位后,逐步确立了尊崇儒学的文化政策。整理了儒家传统经典《五经》的研究成果,突出了宋儒倡导的《四书》的经典地位,对儒家经典的意义进行了深入的发掘。
9.[会议]
摘要: 明成祖朱棣五次北征蒙古,是好大喜功性格的产物。五次北征,劳而无功,反导致明朝国库空虚,民族关系恶化,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10.[会议]
摘要: 洪武年代经学有所发展,永乐时代经学靖难色彩极浓。胡广等人受朱棣旨编修《四书大全》、《五经大全》,独尊程朱传注,是明代经学之退步。
11.[会议]
摘要: 郑和从明朝永乐三年(1405年)到宣德八年(1433年)的近30年里七下西洋,行程10万余里,访问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本文通过对郑和七下西洋的原因及其七下西洋...
12.[会议]
摘要: 明初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取皇位后,永乐朝至宣德朝所纂修的官方史书,多方塑造明太祖青睐四子朱棣、欲传大位于他的史实。本文通过对新发现史料的研究,认为明太祖...
13.[会议]
摘要: 本文对明王朝统一四川后实施的治蜀政策作了全面探讨,其中包括:第一次“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政策,调整赋役、鼓励垦殖的政策,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增加粮食产量的政策。这...
14.[会议]
摘要: 郑和下西洋是中外文化交流中的盛事,这一时期,郑和将明朝先进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带到了亚非各国,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
1.[学位]
明初君主制统治政治合法性的研究——关于朱元璋时期的政治社会学分析
摘要: 政治的核心问题即国家政权问题。国家政权“有两个方面,即夺取国家政权和巩固发展国家政权。”①政治权力的建立和巩固就涉及到了政治的合法性问题。政治合法性是指政治权...
2.[学位]
摘要:
本文拟分三个章节来研究《明史·列女传》。
第一章从《明史·列女传》的编纂及其历史背景这两个角度来研究,第一节关注《明史·列女传》的演变过程,通过将...
3.[学位]
摘要: 庆元党禁发生于南宋宁宗初期,韩侂胄利用取得的政治权力为消弭理学家在朝野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影响,积极支持自己的亲信及对理学不满的臣僚对理学家大加政治抱复。面对着险...
4.[学位]
摘要: 元明交替时期是自宋末蒙古南下以来中国传统民族关系重构的继续。明初,蒙古虽退出了中原,但其迁汗廷于漠北,仍以“大元”的名义保持其政权的延续,终洪武一朝,迭与明王...
5.[学位]
明末清初政治书写研究——以时代变局中的形象塑造与身份认同为视角
摘要: 在传统中国历史上,朝代鼎革往往伴随着剧烈的政治生态变迁,催生出多元的社会文化,明末清初就是这样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以往学界有关明末清初政治史的研究成果蔚为大观...
6.[学位]
摘要: 洪武、永乐时期是明朝荒政形成和发展时期,通过对这一时期荒政和钞法的考察,笔者以为,明朝在洪武、永乐时期实施的钞法影响到了明代荒政政策。在这一时期,不仅预备仓建...
7.[学位]
摘要: 奏议是古代臣子以文字为载体干预现实,参政议政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反映了古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方方面面,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认识价值。明代洪武年间,出现了中...
8.[学位]
摘要: 宁王朱权(1378-1448),明代初期重要著述家,编撰著作多达一百三十多种,涉及范围囊括历史、宗教、文学、艺术、戏剧、医学、农学、兵法、历算、杂艺等等。著述...
9.[学位]
摘要: “靖难之役”后,明成祖朱棣为塑造自身统承明太祖的正统形象,隐去建文年号、建文帝谥庙和不修实录,“革除”了建文帝正统地位。明中期政治环境日益宽松,民间通过各种方...
10.[学位]
摘要: 朱高炽作为明朝第四位皇帝,在青年时代为燕王世子时,已经在“靖难之役”中防守北平,稳定后方,辅佐其父朱棣最终夺取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为太子时期,朱高炽“六次监国...
11.[学位]
摘要: 平越卫,洪武十五年(1382年)设,康熙十一年(1672年)裁卫设县,历时二百九十年。本文利用《中国明朝档案总汇》第60册所收平越卫武职选簿资料为中心,通过贵...
12.[学位]
摘要:
左顺门事件在大礼议乃至嘉靖朝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嘉靖朝历史研究中不能回避的一件大事。
论文将左顺门事件放在嘉靖政治乃至明代政治的大背景下去审视,通...
13.[学位]
摘要: 明朝建立初期,一个百废待兴、社会残破现象极其严重的环境摆在了“淮右布衣”朱元璋面前。体力充沛、精力过人、事无巨细必须亲躬的勤政皇帝明太祖,顺应了历史的潮流,立...
14.[学位]
摘要: “达官”即“鞑官”,实指明朝建立后归附来的包括蒙古、女真、色目等诸少数民族,在明朝诸卫所里任职各官军的通称。明代卫所里“达官”的出现,这与明朝对待少数民族的政...
15.[学位]
摘要: 明朝洪武十三年,明太祖宣布废除中书省,不设宰相,从而结束了千余年的宰相制度。宰相存废基于统治阶层需要是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的根本原因,但本质原因则是国家事务的繁...
16.[学位]
摘要: 元亡明兴,这一时期北元蒙古人不仅面临明朝对北元的军事打击,而且身处北元统治集团昏庸、朔漠地区经济困难的窘境,在内外交困的境地中,一部分蒙古人萌生了归附明朝的意...
17.[学位]
摘要: 明代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其特殊的地位。与具有“外向、开放性”国家政策的唐朝相比,明代是一个“内敛的、封闭的”时期。明代权力高度集中,在政府机构中,也设立了专门负责...
18.[学位]
摘要: 明洪武年间故元官兵归附明朝,他们被安插在内地卫所中,因中原王朝对蒙古族官兵称作“鞑靼”,故这部分人被称作“鞑官”,但随着归附明朝的故元官兵不断增多,这其中就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