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2016国际儒学论坛暨亚洲文明交流互鉴北京国际学术研讨会
2016国际儒学论坛暨亚洲文明交流互鉴北京国际学术研讨会

2016国际儒学论坛暨亚洲文明交流互鉴北京国际学术研讨会

  • 召开年:2016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6-07

主办单位:;国际儒学联合会;;中国社科院;;

会议文集:2016国际儒学论坛暨亚洲文明交流互鉴北京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在西方价值观逐渐失去垄断地位的大背景下,推动亚洲各国文化的互相了解显得尤为重要.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不仅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机遇,也为参与的国家创造了文化交流的机会.2015年中俄就亚欧经济联盟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项目合作事宜达成一致.一个世纪前亚欧主义这一文化概念就己在俄国形成,这要比上述提到的亚欧经济联盟成立时间要早.本篇论文着重从细节方面阐述自上世纪20年代以来俄国亚欧理念的重要性,并追溯其发展至今的历程.当今世界没有完全独立的文化,中国文化受西方影响颇多,也能看到俄罗斯文化对亚洲文化影响的不断开放.现在中国注重与邻国的交流与合作,因此抛开西方对中国的偏见,开展中俄文化传统与价值观的直接对话是非常重要的.现代中国价值观还在形成当中(比如在国际关系中更看重道德义务而非物质上的好处,"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宣传十二条核心价值观等等).中国希望通过讲述"中国故事"来向外界详细说明中国国家发展道路的历史根源,强调中国和平的意愿,中国也愿意承担更加重大的国际责任.中国呈现自身价值观与理念的方式考虑了外界不同的想法,也减少了文化间发生冲突的可能性.本篇论文将会对中国这些动态与后苏联时期的俄罗斯民族价值观进行比较.应仔细研究中国发展的理念,这些理念不应该因为与"西方价值观"不一致就被否决.亚洲文化间的交流为增加中俄互相了解提供了新视角.
  • 摘要:儒家全球社会在西方建立起自身占据支配地位的、具有侵略性的全球秩序数百年后,全球社会将经历一次规模空前的文明变革.亚洲民族正在崛起,西方民族正处于混乱和衰退之中;与此同时,中国小心谨慎,已经成为全球秩序的领袖.儒家文明亚洲人民通常会在不利的环境中取得成功,这离不开儒家文明所倡导的注重集体、好学、踏实、谦虚的社会价值观.而这一点却很少为外人所知.西方的衰落源于其文明的劣势,这种劣势是他们汲汲于金钱的特性中所固有的,它伪装于民主和人权的说辞之中.儒学的进展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基础设施的完善,不同的亚洲群体集合在一起,受到各种文明的影响,他们正在极力地应对西方的经济入侵.儒学价值观在穆斯林、佛教、日本神道教、基督教和其他宗教民族中蓬勃发展,在掌握西方具有欺骗性的、以前所向披靡的政治和经济策略的同时,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得到了巩固.儒学的影响无处不在促使儒学成功的特质似乎能够塑造未来的全球秩序并复兴其他的传统文明.由于许多关键的决策深受中国的影响,如果没有精通中国儒学价值观以及能接触古老历史与智慧之道的专业人才,很少国家会充分利用这些机会.培养儒家人才培养和具备弘扬儒学价值观的人才的最好方式,很可能是遵循传统的(如果说很难和很少有人理解的话)中国教育途径.就是学生在很小的时候就死记硬背中国古代典籍.以这种独特方式教育出来的人才因以下几点而受到高度重视:他们开明、务实、谦逊,能够在尊重传统的同时处理好西方经济优先发展中出现的棘手问题;能够纠正西方在合成药物、加工食品和化学农业中普遍存在的有害行为;面对先进技术和产业的挑战,能够创造性地充分利用儒学思想解决相应的问题.
  • 摘要:根据J.V.G.米尔斯(J.V.G.Mills)1424年的记载,到明代皇帝明成祖去世时,以及在郑和宝船六次下印度洋和西北太平洋之后,中国的国力已得到该地区的认可,许多国家受到了中国的保护和物质资助.中国海军舰队包括驻扎在南京附近的400艘战舰、沿海警卫站的2700艘战舰、400艘武装运输船队以及250艘宝船.而且众所周知,在明朝后期,帝制中国的英雄时代结束了,但在笔者看来,郑和下西洋对地理知识和航海专业知识所产生的影响非常重大,同时也并未得到充分的研究.由于本人对航海历史感兴趣,研究过印度洋和大西洋的航海航行和导航技术,发现人们有时并没有充分考虑过中国对航海和地理科学的贡献.如果更为公正地研究这个问题,不得不承认,尤其是在郑和宝船舰队下西洋期间(15世纪的前30年),地理知识已经获得了长足发展,这使得亚洲文明能够发展和增强亚洲的价值观,同时也对世界文明和人类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与航海技术的发展相关的地理知识反映在了历史文献当中,这值得更为细致的关注.笔者上文提及自身对航海和地理知识方面感兴趣,本文的目的是更加深入地研究在郑和下西洋期间中国所做的文字记载,比如,明代马欢的作品或者茅坤"文抄"以及其他作品一样,将分析它的特点、对其他作品的影响,以及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 摘要:以色列与中国交往的历史相对比较短,直到上世纪70年代两国才开始建立比较密切的关系,那时中国在后毛泽东时代改革框架下决定向以色列寻求技术支持.1949-1978年间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以色列的关系冷淡,甚至时常处于公开对立的边缘.当时两国政府间几乎没有交流,更不用说两国人民间有什么交流了.两国拥有的古老文化都可以追溯至3000年以前,虽然以色列现代复兴始于1948年,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是1949年.过去的四十年里,以色列加深了对中国的了解并且意识到中国人民身上有很多值得学习的特点、想法、理念以及准则.这些都强调了家庭关系的重要性,并应当以学习中心,尊敬圣贤、教育、传统,坚持和谐、耐心以及三思而行的原则.以色列人开始尊重中国政治和经济机构相对比较慢的行为方式,因为中国政府做决定前会进行调查研究,最后再努力与别的国家达成共识.以色列人的急性子众所皆知,以色列人喜欢寻求非传统的办法解决问题,这需要他们戏考并学习中国解决问题的传统方式.以色列人追究即刻得到结果,急切地努力想展现短时间内取得的成就.一般以色列人被认为是走捷径的人,不走正规渠道,倾向躲避,甚至经常无视公认的商贸规则.究其原因,这和以色列的地缘战略情况有关,以色列长期被周边国家包围,有时候会与周边邻国开战,以色列依赖外国为其供给重要资源、武器、人力和资金.这样的背景下感觉长期解决进程不能解决以色列当下的问题并且应当使用非传统方法.这与中国人的思考与做生意的方式相抵触,应当确认识并解决这些冲突.
  •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满清时期中国人对哈萨克人的早期观念的历史意义及影响.17世纪晚期到18世纪早期,人们对于哈萨克人的具体观念,无论是正确还是曲解,都是在清朝统治时期形成的.其中两种观念尤其引人注目:第一个是将哈萨克人与中国人对"天马"或"汗血宝马"的历史概念联系在一起,由此引出"哈萨克=大宛"的类比;第二个观念是哈萨克统治者与成吉思汗历史传承的关联.认为,这些观念深刻影响了清帝国对中亚人民的政策,同时也影响了哈萨克-清关系的形成和早期发展情况.此外,这两种观念还引发了相当多的历史问题.为了理清这些历史问题,需要从更为客观的历史视角对最新发现的史料进行比较研究.
  • 摘要:本篇论文是有关鲁迅研究的初步调查,鲁迅是中国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在上世纪50年代的泰国来说也是如此.本论文通过鲁迅手稿、回忆录以及档案研究来调查鲁迅作品泰语版本早期的发展情况,特别是作品早期的翻译与讨论以及作品出版情况与泰国社会背景的关系.为此本论文首先将阐述当时从事鲁迅研究的社会政治背景,其次会讲述鲁迅作品是如何翻译的、以及翻译的时间和作品翻译的参与人员.研究结果显示20世纪50年代泰国的鲁迅研究与作品出版的社会政治背景密切相关.
  • 摘要:亚洲文明在很多方面有着共同的特征,如儒家和佛教,在哲学和伦理思想领域都存在着简明和现代的特点.儒家思想教导人要忠于自己、家庭、朋友和统治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倡导正义和平,强调社会道德准则,这形成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佛教诞生于印度,其哲学思想和伦理道德与儒家思想的基础是一致的.佛教思想的本质是追求幸福的途径,其中德行最重要的两部分,即在佛教中获得幸福的两种方式,是"五戒"和"八戒"."五戒"要求不得伤人,包括(1)身体;(2)精神;(3)性欲;(4)言语;(5)行为.遵循五戒,不伤害任何事物、人或动物,即可与之建立良好的关系."八戒"中则增加了三条戒律:不得伤己,即不得放纵享乐.因此,人们要控制自己的五种感官,即眼睛(视觉)、耳朵(听觉)、鼻子(嗅觉)、舌头(味觉)和身体(触觉).当今社会以现代化、机械化、西方化和技术进步为主要特征,处处充斥着压力、紧张与不和谐.亚洲的哲学思想,如儒家思想和佛教思想,定能为现代社会重建和平、繁荣、和谐和公平,为人民带来灵感和启发.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