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文物、戏剧文物属于《中国图书分类法》中的五级类目,该分类相关的期刊文献有168篇,会议文献有35篇,学位文献有27篇等,音乐文物、戏剧文物的主要作者有幸晓峰、王清雷、彭书琳,音乐文物、戏剧文物的主要机构有湖北省博物馆、教授武汉430060、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等。
统计的文献类型来源于 期刊论文、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1.[期刊]
摘要: 古琴之先祖乐弓,由远古猎弓演化而来。乐弓以匏瓜为共鸣器,谓之匏琴。匏琴逐渐发展为水平横置、敲击琴弦不同部位的击筑;又发展为水平横置的扁平音箱、上置数弦、下具通...
2.[期刊]
摘要: 在殷墟遗址出土的大量商代乐器中,磬是数量相对较多的一种。殷墟遗址出土的石磬按其使用的场所及其演奏的形式可以分为特磬和编磬,除此之外,殷墟还出土了少量体型较小的...
3.[期刊]
摘要: 铜鼓是古代中国南方常见的礼仪重器,其器型、纹饰及塑像表达了铜鼓制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叙写了古代南方族群丰富的社会生活与精神信仰,同时也是千百年来南方...
4.[期刊]
摘要: 辉县作为豫晋交界之地,拥有便利的交通,发达的经济,深厚的民俗信仰,娱乐和商业活动持续发展,最为突出的是戏曲在当地不断繁荣,成为当地民众的生活消遣,因此陆续修建...
5.[期刊]
从骆越铜鼓船纹看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骆越文化研究系列之三十五
摘要: 骆越铜鼓胸部有精美的写实图案,越海船纹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种.骆越是向海民族,长期的水上生活,促使造船业不断发展,推动了对海洋的开发.骆越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者,...
6.[期刊]
摘要: 利用文献调查法,总结并归纳出曾侯乙符合礼乐制度的几点研究,并对《周礼·小胥》孔颖达疏"天子、诸侯悬皆有镈",而"卿大夫、士,直有钟磬无镈也."这句话中天子诸侯...
7.[期刊]
摘要: 虢国是两周时期中原地区最重要的诸侯国之一.其开国国君为周王室最亲密的血亲之一,因此虢氏在享受周王给予高规格礼乐待遇的同时,也严格遵从与拥护西周礼乐制度.而随着...
8.[期刊]
摘要: 为了充分利用特种车辆自身典型结构进行有限区域化防护技术开发,通过轻武器侵彻试验研究特种车辆常见结构的毁伤效应,为特种车辆硬毁伤评估和结构优化提供借鉴。试验结果...
9.[期刊]
摘要: 为了充分利用特种车辆自身典型结构进行有限区域化防护技术开发,通过轻武器侵彻试验研究特种车辆常见结构的毁伤效应,为特种车辆硬毁伤评估和结构优化提供借鉴.试验结果...
10.[期刊]
摘要: 编磬,作为齐鲁礼乐文明的标志性乐器,在山东各地曾有大量出土.它们具备优越的古代音乐演奏性能,欣赏价值极高,同时包含着厚重丰饶的历史文化内涵,也彰显着无比珍贵的...
11.[期刊]
摘要: 广西和越南北部,是古代骆越族群集团的主要分布区,当地何时出现并于后来成为骆越文化标志的铜鼓,学术界至今仍然存在较多争论.通过考古类型学的比较研究,可以推定桂西...
12.[期刊]
摘要: 铜鼓音响的好坏,直接影响铜鼓本身的价值.原始调音法指铜鼓铸成以后,通过药物淬火、冷锤敲打、刮削鼓壁等三个步骤调音的方法.发展到冷水冲型铜鼓的时候,在两对鼓耳之...
13.[期刊]
摘要: 将中国茶歌的传播史划分为前现代、二十世纪和二十一世纪初三个阶段。茶歌经历了农业时代到工业时代、工业时代到信息时代的两次巨变,在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传播特征。在...
14.[期刊]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成果推介 先秦金石乐器及其铭文与乐的礼制化问题研究
摘要: 结项报告(部分)以编钟、编磬为代表的先秦金石乐器,既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极其宝贵的有形遗产,同时也是能再现古代音乐原貌的无形遗产。在中华传统文化受到极大重视的今天...
15.[期刊]
摘要: 青铜乐钟在先秦时期的礼乐制度中占有重要地位.皖江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铜采冶区域,出土了数量较多的先秦时期的青铜乐钟.通过较为系统地梳理区域内出土的青铜乐钟的种类...
16.[期刊]
摘要: 海南省现存铜鼓有三种类型,即石寨山型、灵山型和北流型.其中,北流型和灵山型,与两广南部铜鼓相类似,同属于东汉至南朝时期乌浒——俚人铜鼓.通过考察海南岛铜鼓历史...
17.[期刊]
摘要: 为了全面地了解古琴的制作工艺,为该类文物修复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以湖北省博物馆馆藏玉泉古琴漆膜、丝弦残片为研究对象,通过体视显微镜、电子探针、红外光谱仪(FTI...
18.[期刊]
摘要: 秦公钟与秦公镈于1978年1月被发掘,出土地点为陕西省宝鸡市太公庙村,纹饰精美,铭文完整,研究意义重大。文章根据《史记·秦本纪》中有关秦国立国前后的记载,对比...
19.[期刊]
摘要: 曾侯乙墓出土之五弦之琴,即先秦别称之为“筑”的复弦乐器。筑是战国末年新兴弦琴。文章考证:先秦弦琴击筑,当是上古匏琴与竹胴琴之综合、音量细弱、弦距狭窄、一弦多音...
20.[期刊]
摘要: 逆钟(4件)是一套有关西周甬钟的代表性实物标本,具有较为重要的学术价值。目前,关于其纹饰与断代尚存在争议。本文对逆钟(4件)的甬、旋、篆带和正鼓部所饰的纹饰种...
1.[会议]
摘要: 本文主要从弦乐器、管乐器及打击乐器的角度简述集安高句丽壁画墓中出现的乐器并加以分类研究,并与中原同时期壁画进行对比研究.通过对乐器壁画的分类研究与对比研究发现...
2.[会议]
摘要: 戏曲文物之发现与研究,不仅昭示着戏曲研究重心由"案头"向"场上"的回归,而且开拓了曲学研究的新领域,使之得到多元化解读.而剧场作为戏曲文物重要类型之一,自生成...
3.[会议]
摘要: 文献的记载及出土实物,使人们对汉代的琴、瑟、筝、筑这四种拨弦乐器有了清楚的了解。琴的形状有两种,一种是形若长棒,首端近方,尾端近圆的琴;另一种是有尾板的琴。琴...
4.[会议]
摘要: 1958年出版的《邓县彩色画像砖墓》一书,因出土器物的相对丰富和具有特色而震惊中外.特别是墓室中出土的关于吹奏、弹拨、敲击类乐器的组合情况与舞蹈、人物、伎乐飞...
5.[会议]
摘要: 青岛市博物馆馆藏"玉振"古琴,年代久远、价值突出,为馆藏乐器类文物中精品,是研究传统制琴工艺的代表器物.本文基于古琴断代常用的方法,以"玉振"为例,从古琴的断...
6.[会议]
摘要: 本文通过对比3件建鼓座和13件鼓座及插座的材质、外形、纹饰、尺寸、墓主身份等信息,对建鼓座及插座的类别进行了辨析.同时,对于建鼓的随葬等级、鼓座材质的运用等级...
7.[会议]
摘要: 本文通过梳理四川出土青铜乐器的主要类型、分布、功能、特征,探讨巴蜀文化与周边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巴蜀地区是中国青铜乐器出土比较集中的一个地区,主要分布和特征可以...
8.[会议]
摘要: 曾侯乙钟铭不仅真实地反映了当时高度发达的音律理论,还由此涉及一个历史悬案:宋代湖北安陆出土的2件"曾侯之钟"乐律标铭的阐释.本文对以往的相关研究所得结论作了进...
9.[会议]
先秦编钟音列结构多样性及其旋宫能力的探索——以新郑出土春秋编钟为例
摘要: 编钟音列研究发展至今,针对先秦各个不同历史阶段所呈现出的不一样的音列结构模式已有了整体性认识.面对编钟音列历时性发展的整体框架和先秦各个阶段音列结构的不同表现...
10.[会议]
摘要: 《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北京卷》收录的众多音乐文物中,有一件中国历史博物馆(今中国国家博物馆)藏的传世清代"笛色谱字调定位尺".该尺由紫檀木质地的一块木板和一个木...
11.[会议]
摘要: 埙是中国一种非常古老而有特色的吹奏乐器.本文主要从考古实物的角度出发,结合音乐文献,从其形制纹饰、音乐性能、演奏方式等几方面对7000年来古埙的发展简史作了初...
12.[会议]
摘要: 中国考古学家在近几十年发掘出来的古代乐器对音乐理论的启示远远超出了古代中国的范围.现知仍能奏出原始音高的编铙可以早至公元前11世纪,而最不同凡响、最富含信息的...
13.[会议]
摘要: 新疆作为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的要冲,造就了其东西方民族及文化交汇之地的独特历史地位,因而也就拥有为数众多、种类纷繁的音乐文物.这些音乐文物中,又以在新疆众多石窟寺...
14.[会议]
摘要: 俑,是古代陪葬用的偶人,是中国古代生命观念的产物.本文阐述了唐代的乐俑,包括乐舞俑、奏乐俑、鼓吹俑、胡乐俑和戏弄俑等.一组组生动的乐俑就像古代的乐队重生,再现...
15.[会议]
摘要: 山西临县碛口古镇黑龙庙的山门戏台具有"窑洞内外不一样""戏台唱戏不费力"和"山西唱戏陕西听"的奇妙声学效应.通过实地考察,运用声音的直射、反射、共振等声学原理...
16.[会议]
摘要: 考古器物类型学强调型与式的把握,同型器物也会显现差异,有了标准型或称基本型后,具备主要特征且变化较大者则以式分,这种学术理念其实可以用于曲调考证之中.中国传统...
17.[会议]
摘要: 周代铜钟称名之前多有限定其音律或使用场合的辞语,如歌钟、和钟、走钟、宝钟、林钟等,"行钟"亦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类别,并通常被认为是备于出征远行之用."行钟"之器...
18.[会议]
摘要: 句鑃是集中出现于东周时期吴越地区的青铜乐器.句鑃的形制、纹饰以及器用功能彰显了独特的吴越文化风格.由于文献中有关吴越历史和文化的记载很少,出土于墓葬的句鑃资料...
19.[会议]
摘要: 编磬自春秋形制定型后,在先秦一直保持着较稳定的型态.进入汉代后,在西汉早期产生了一些较隐性的形制变革,在倨句角度、鼓股比例上有了变化,显示了对先秦制磬工艺的部...
20.[会议]
摘要: 随州叶家山西周早期曾国墓地出土的5件青铜钟(镈1、甬钟4),是商周青铜钟转型时期的珍贵实物,对于青铜钟的演进、组合、技术进步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这批早...
1.[学位]
摘要: 商代晚期中国南方流行着一种大型青铜乐器,考古界一般称之为大铙。这种乐器分布地域十分广,以湖南、江西的赣江地区为核心的范围内出土最多。从音乐考古学的角度来看,江...
2.[学位]
摘要: 天琴,壮族弹拨乐器,也叫“叮、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外形。在龙州壮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中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壮族人民对“天”的信仰和凝聚信念的精神依归。...
3.[学位]
摘要: 陶埙是中国古代最重要、产生最早的并沿用至今的乐器之一,也是早期出土乐器中保存较完整的一类,有众多实物可以研究。因此,陶埙的研究对于我国早期乐器发展、制作和乐律...
4.[学位]
摘要: 本文通过对陈旸《乐书·乐图论·八音雅部》(卷109——124)的研究,来探索《乐书·乐图论·八音雅部》雅乐乐器记述的资料来源、记述逻辑、音乐思想和撰述主旨等。...
5.[学位]
摘要: 本文主要将西周早期编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野考察法对考古新发现的西周编钟进行测音与形制研究,所涉及的地区包括山西、陕西、河南、湖北等地区科学发掘出土的西周早期...
6.[学位]
摘要: 1979年江西省龙虎山崖墓中发掘了两架保存完好的十三弦筝,这两件乐器是迄今我国发现的最早的筝类乐器,该乐器的出土对研究筝的起源、形制以及演变过程等问题的学术意...
7.[学位]
摘要: 弹拨类乐器“筝”、“琴”、“瑟”同为汉乐府中的主要乐器,但在南阳汉画像石的弹拨类乐器图像中有“琴”和“瑟”,而未见“筝”,这与事实不相符,不禁令人疑窦丛生。由...
8.[学位]
摘要: 目前,有关中国吹管乐器的研究已经有大量实物出土,在很多画像砖、石窟造像、石窟壁画以及字画上都能看到吹管乐器的身影。但是对于部分吹管乐器的形制和名称的考证,学者...
9.[学位]
摘要: 云冈石窟不仅是北魏早期佛教在中土扎根发展的杰作,更加反映出艺术多样性、民族多元化交融的成果,在云冈石窟中我们能借助先人的足迹去应证历史的衍变、能通过器乐图像重...
10.[学位]
摘要: 本文是一篇隶属艺术学音乐方向的硕士学位论文,其意在于借收集整理、分类归纳山西出土先秦时期的青铜乐钟,通过对其时代形制及其测音、音列的分析,来探索我国青铜乐钟的...
11.[学位]
摘要: “鼓”是中华民族常用的打击乐器。从大量出土的文物可以看出,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有了鼓。鼓又名“乐君”“震音”“吹云”“圣牛兜”“宝过”和“送君”等。是膜鸣乐器和...
12.[学位]
摘要:
文物具有时代性,不同时期的文物反映着不同时期的生活面貌。本文通过搜集整理晋东南汉唐时期的音乐文物,去发掘晋东南地区汉唐时期所具有的音乐文化特征。
...
13.[学位]
摘要: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繁荣昌盛、兴旺发达的一个时段,当时社会稳定,经济高速发展,文化百花齐放,统治者的思想十分开放,为隋唐音乐的发展打下了丰厚的物质基础。同时哲学...
14.[学位]
摘要: 本文以大量东周时期齐国乐器考古发现作为研究材料,以考古学与音乐学、文献学研究方法相结合,并采纳其它相关学科的治学思路,对乐器这种特殊的古代文化遗存进行研究。乐...
15.[学位]
摘要: 论文以考古出土的商代乐器为研究对象,从乐器学的研究视野出发,运用音乐学、乐器学、考古学、文献学、统计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对河南、山东、山西、湖南、湖...
16.[学位]
摘要: 本文以湖南发现的铜铙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湖南卷》相关文物资料的补正和数据采集,运用音乐学、考古学的研究方法,对湖南铜铙的年代、发展状况以及音...
17.[学位]
摘要: 随着曾侯乙墓的挖掘,编钟这一象征楚文化的宫廷乐器,进入了人们的视野。编钟以其独特的音色在中华民族乐器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编钟的现存状况以及保护措施受到了相关学者...
18.[学位]
摘要: 中国古代乐器的研究,一直以来都受到艺术界和学术界的关注,并取得了显著研究成绩。由于乐器数量、出土范围等原因,乐器纹饰的研究还相对较少。随着古代乐器的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