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方法属于《中国图书分类法》中的三级类目,该分类相关的期刊文献有924篇,会议文献有312篇,学位文献有113篇等,考古方法的主要作者有王旭东、苏伯民、李最雄,考古方法的主要机构有敦煌研究院、兰州大学、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等。
统计的文献类型来源于 期刊论文、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1.[期刊]
摘要: 考古发掘中经常遇到叠压复杂的脆弱质遗存,对这类遗存的提取是一个难点。以河北行唐故郡遗址CMK2五号车的左侧车轮遗迹为例,介绍了一种使用薄荷醇临时固型结合刚性支...
2.[期刊]
摘要: 霉菌是纸质文物保存过程中常见的一类病害。据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统计,现存有大量古籍、字画、档案等纸质文物,其在保存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霉变。为了更好地防治...
3.[期刊]
摘要: 新疆山普拉墓地出土了大量珍贵精美的古代纺织品文物,有效的保护修复手段有利于文物发挥其重要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文章以四件新疆山普拉古墓群出土的双口折叠袋为保...
4.[期刊]
“数字壁画建筑”敦煌壁画中建筑的数字化构建——以敦煌莫高窟第361窟南壁西起第一铺壁画图像中佛寺建筑为例
摘要: 本文以敦煌壁画中的建筑为例,结合中国唐代古典建筑特点,提出了一种从二维壁画图像到三维信息模型的数字化技术方法。首先对壁画全景与建筑特征进行分析与解读,通过建筑...
5.[期刊]
摘要: 我国土遗址资源丰富,“十一五”以来,开展了大量土遗址病害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系统总结梳理了“十一五”以来土遗址病害研究的新进展,结果表明:干旱区土遗址病害认...
6.[期刊]
摘要: 命名实体识别是自然语言处理基础任务之一。针对“数字敦煌”项目应用命名实体识别技术存在的实体边界难以确定等问题,通过构建小规模敦煌石窟专有名词数据集,对基于BE...
7.[期刊]
摘要: 为尝试比较汞同位素分馏数据来跟踪朱砂矿源,对成都市青白江区双元村战国墓地11个墓中的朱砂样本进行汞同位素测定。汞同位素分馏值彼此相似,应来自同一矿源。δ202...
8.[期刊]
摘要: 文物复制是文化遗产(尤其是超大型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三维激光扫描、3D打印等新兴技术的发展为文物复制提供了新的思路。本研究以云冈第18窟...
9.[期刊]
摘要: 闪光灯在博物馆内总被禁止使用,但其对藏品的影响存在争议。国内外在这方面的研究较少,且已有的实验不能真实反映游客在博物馆内使用闪光灯的情况,除此之外评价指标集中...
10.[期刊]
摘要: 故宫奉先殿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祖先的家庙,地位仅次于太庙。奉先殿始建于明成祖时期,现存建筑主要建于康熙时期,其上保留了为数不多的清初彩画,是研究清初彩画的珍贵实...
11.[期刊]
摘要: 封护措施对文物保护修复具有重要的意义,封护保护能有效阻隔环境因素(水分、氧气、空气污染物)对文物的影响,提高文物的耐腐蚀性。目前丙烯酸树脂B72和有机硅在文物...
12.[期刊]
摘要: 亚洲的近代工业受到英国工业革命的巨大影响,亚洲的工业遗产研究和保护也是在国际工业遗产保护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日本产业遗产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工业遗...
13.[期刊]
摘要: 通过对炳灵寺石窟第128窟连续一年的微环境监测数据分析,结合游客参观统计,探究了游客量对炳灵寺第128窟微环境的影响;其中CO_(2)浓度与游客量呈正相关,窟...
14.[期刊]
摘要: 水的长期作用是南方地区露天砂岩石质文物表层劣化的主因。该文以沈府君阙表层剥落为对象,通过病害特征和赋存水环境调查,结合新鲜岩样与表层剥落岩样微观结构、矿物成分...
15.[期刊]
摘要: 传统上,合成高分子树脂是骨质文物加固保护中常用的材料,但长期的应用实践表明此类材料存在耐候性不良、与骨质文物兼容性差等问题。近年来,耐候性优良且与骨质文物兼容...
16.[期刊]
摘要: 近十年来,太赫兹技术在各个领域都有了越来越多的应用,它在考古学与文物保护中的应用也有了初步发展。本综述基于国内外研究现状,重点回顾了基于光子学的太赫兹检测技术...
17.[期刊]
摘要: 乳鱼亭彩画是江南地区园林建筑彩画的重要遗存。为对其有效保护,通过显微分析、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分析(ESEM-EDS)、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XRF)等检测...
18.[期刊]
摘要: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推动纺织品文物保护,总结了目前纺织品文物的修复方法,以及基于深度神经网络图像修复研究现状,并对纺织品文物修复的前景...
19.[期刊]
摘要: 实验考古与实验室考古是近年学界常有提及的学术名称,虽一字之差,含义却不尽相同。在源属方面,实验室考古是中国考古学发展的结晶,而实验考古是欧美考古学进程的产物。...
20.[期刊]
摘要: 古书画中所记载的文字是了解历史的珍贵资料,对褪色文字进行提取和识别是挖掘和展示历史价值的基础。本工作首次提出基于光谱增强指数与LeNet-5相结合的古书画褪色...
1.[会议]
摘要: 开展工业CT在文物考古领域无损检测技术研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文中介绍了工业CT无损检测技术在生物考古技术研究领域的应用.其应用主要有五个方面:第一是检测对象...
2.[会议]
摘要: 本文对汤家墩遗址出土冶炼遗物初步检测分析表明,3件铜器样品合金组成各不相同,分别为铜锡铅、红铜和铜锡铅砷等;汤家墩一期开始使用冰铜冶炼技术,是我国使用硫化矿冶...
3.[会议]
摘要: 考古发掘现场脆弱文物遗迹提取关系到遗迹长期保存及后续保护修复,因此要求提取方法科学、严谨,所用材料安全、有效.本文以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实际出发,总...
4.[会议]
摘要: 洞穴水下考古和地表水域水下考古相比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本文通过人员组成、遗址形成原理、地下河水文信息、遗址价值与环境价值考量、应急预案等方面,探讨该特殊性所在...
5.[会议]
摘要: 本文拟通过对圆周记录法、软参考线记录法、硬参考线记录法、相对基点记录法、分区记录法等中国以往水下考古工作中一些记录方法的初步总结和分析,为今后水下考古发掘过程...
6.[会议]
"南澳Ⅰ号"发掘及原址保护技术——大型框架在发掘与保护中的运用
摘要: "南澳Ⅰ号"2012年度的发掘与保护,创造性地采用了大型框架技术,框架长32米,宽12米,沉降后内部尽空高1.5米,16个吸力锚桩脚,采用主体800毫米,横梁...
7.[会议]
扇形扫描声呐与光学立体摄影测量仪在水下文化遗产调查、监测与展示中的运用
摘要: 本文介绍了使用声学和光学方法来探测一系列位于浅水和深水环境中的考古遗址的成功案例.康斯堡MS1000扇形扫描声呐(Kongsberg MS1000sector...
8.[会议]
凝视聚束模式TerraSAR-X数据在埃及和阿尔泰山脉考古中的应用前景
摘要: 从事非破坏性研究在考古学中至关重要.在现代考古学中,大区域景观考古相对于传统的分析单体建筑或城市而言变得越来越重要.相对于传统的费时费力的考古挖掘方式,采用现...
9.[会议]
科技为传统田野考古装上火眼金睛——以2012年度山东章丘东平陵故城冶铁区考古为例
摘要: 2012-2013年度,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领队培训班在山东省章丘市东平陵故城展开,具体教学培训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汉唐室承担,对东平陵故城内第V区,东平陵城...
10.[会议]
摘要: 对文物进行取样是为了能够在对文物做充分了解和研究的基础上,采取合理有效的保护措施.制定文物取样的原则有利于对文物损伤的最小化和文物的科学研究.同时,文物取样也...
11.[会议]
摘要: 彩绘显微研究是彩绘文物中常用的研究方法与考古学的基本方法(地层学和类型学)不仅十分相似,而且英文术语单词也具有一致性.彩绘文物在中国又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文物类别...
12.[会议]
摘要: 逻辑学是关于思维规律的学说,逻辑学的本质是寻找事物的相对关系:用已知的材料推断未知的事实,寻找事物变化和发展的线索.在古画的鉴定研究中,值得应用的是研究推理的...
13.[会议]
摘要: 书画艺术只要一谈到物质性,层次上似乎就差些,总是没有谈论精神性来得高尚.相较精神层面,物质性的东西感觉就是比较枝微末节,离风格表现距离较远,而且难登大雅之堂....
14.[会议]
摘要: 心性,在中国古典哲学范畴内有"心"与"性"两义之论,所谓"尽心知性"矣.故心"性"化育"心趣",读书、问道、求艺,而后乐于诸事,"心趣"养"意趣",使之从艺者...
15.[会议]
摘要: 书画的鉴定与断代是书画保护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常规的鉴定依据包括内容、装帧、形式等.本文通过对书画纸张的种类和纸张内部结构的测试与分析,应用排除法、比对法和...
16.[会议]
摘要: 书画鉴定至目前为止,主要依靠目鉴,凭籍鉴定者的知识和经验,佐以资料考证,判断作品的真伪和时代,这种鉴定方法有较大的模糊性和个人主观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古...
17.[会议]
摘要: 三维扫描技术又称为“实景复制技术”,逐渐被大文博界专业人士采用。通过三维扫描技术,可以大范围、高精度、快速获取被测对象表面的三维坐标数值和空间点位信息,并建立...
18.[会议]
摘要: 水下考古学自诞生至今不过几十年,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它在诸多方面仍存在着空白和不完善之处,需要水下考古人员在日常工作实践中边做、边学、边总结.文章拟从笔者水下...
19.[会议]
摘要: 田野考古发掘过程中,文物遗迹的复合黏接现象给考古现场的清理工作带来不便.为了进行考古信息提取和保护文物,考古工作者对现场难以清理或保护条件不充足的遗迹进行整体...
20.[会议]
摘要: 工程建设场地的地下文物勘查工作越来越受到国家重视,传统勘查方法工作效率低,难以满足时效性要求,综合物探方法以其高效、无损的特点成为传统方法的有力补充。介绍了探...
1.[学位]
摘要: 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明之一,丝绸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技术和社会内涵,为考古学、历史学、技术史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已出土的丝绸残片表明丝绸的起源应不晚于550...
2.[学位]
摘要: 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数字考古资料产生出来,对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随着考古数据越来愈多,在查阅、分析这些数据时,多余重复的那...
3.[学位]
摘要: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生产纺织品的国家之一。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就掌握了简单的纺织技术,通过搓、编、织将野生的麻做成衣服,以取代防寒保暖、遮羞蔽体的动物毛皮。随着农业...
4.[学位]
摘要: 地球物理考古技术以考古目标体与周围土壤介质的物性差异为基础,用专门的设备仪器采集这些异常场数据,然后分析异常的特征,从而推断地下考古目标体的位置、大小、深度、...
5.[学位]
摘要: 随着考古发掘工作的开展和数字化考古的广泛推广,发掘的文物数据与日俱增,这些都是古老的中华文化留下的印记,对研究古代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有重要意义。而处理重复的...
6.[学位]
摘要:
考古学作为一门近代科学,最早是由外国人传入中国的。很多外国学者在当时的中国领土上进行了大量的考古调查和研究,胶东地区的先秦考古活动正是在此背景下展开的。
7.[学位]
摘要: 本文是以位于赣粤地区的梅关古道作为研究对象,以文物学、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为主,结合梅关古道实地调查分析,从文化线路的视野剖析梅关古道历史演变过程,以及所具有的...
8.[学位]
摘要: 本文对殷墟小屯村中村南甲骨刻辞类纂进行了探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殷墟小屯村中村南甲骨》(以下简称《村中南》)正文部分收录了514片甲骨,另附出自小屯...
9.[学位]
摘要: 数字考古是数字地球重要的研究内容,田野考古作为考古研究一手资料获取的基本方法,其具有动态、分层挖掘、阶段性成果等特点,及时、准确记录各阶段出土的遗迹、遗物是考...
10.[学位]
摘要: 数字化技术的发展,网络的普及,人们对网络的需求也在与日俱增。人们通过网络购物、投资、娱乐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这样就为网络平台的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信息平台是数...
11.[学位]
摘要: 湖南地区典藏、出土的仿古铜器数量可观,品类丰富,颇具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其中,礼器占大宗,主要为儒学、祠庙中使用的各种祭祀用器。种类有炉、尊、觚、壶、簋、爵、...
12.[学位]
摘要: 关于带钩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但都是简单的提及或是收录图例。带钩的发展有两个兴衰更替的时期,第一时期是春秋至东汉,第二个时期是自宋到清末,在诸多关于...
13.[学位]
摘要: 考古学(Archaeology)是一个人文学科,它是我国历史学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其他国家而言,这个学科属于人类学科一部分,而一些国家将其归为艺术史。其宗...
14.[学位]
摘要: 汝、钧、官、哥、定是著名的宋代五大名瓷。科技工作者通过现代的实验手段,对宋代五大名瓷做了各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但是对于现代窑口生产的高仿陶瓷做...
15.[学位]
摘要: 考古学跨学科研究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精细化、多学科已经成为新时期考古学资料获取和后期研究的必然要求。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田野考古数字化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它主...
16.[学位]
摘要: 考古现场发掘过程中,大量出土文物由于环境的突变呈快速劣化趋势。如何对这些易损坏的出土文物进行有效保护是考古工作中最关键也是最复杂的问题之一。系统调查和科学分析...
17.[学位]
摘要: 在西方殖民主义向全球急剧扩张的19世纪里,中国也在1840年的鸦片战争之后被迫卷入世界殖民体系中。此间西方考古学日趋成熟,并渐次传入中国,晚清民国之际的学术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