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从目的论看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再现——Moment in Peking两译本之翻译策略比较
【6h】

从目的论看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再现——Moment in Peking两译本之翻译策略比较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Introduction

Chapter One A survey of the Skopos Theory

1.1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Studies

1.1.1 Tracing Back to the History of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1.1.2 Functionalist Approach at Micro Level: Linguistic Perspective

1.1.3 Functionalist Approach at Macro level: the German School

Chapter Two Culture and Translation

2.1 The Definition of Culture

2.2 Categories of Culture

2.3 Translator's Dilemma: Cultural Barriers in Translation

Chapter Three A Detailed Comparison of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Strategies Adopted in the Two Chinese Versions of Moment in Peking

3.1 An Introduction to Lin Yutang and His Novel Moment in Peking

3.1.1 Lin Yutang's Life Experience and His Great Contribution in China's Literary History

3.1.2 The Novel Moment in Peking and an Evaluation of it

3.2 The Two Translators: Zhang Zhenyu and Yufei

3.3 Similarities in strategies adopted by the two translators

3.3.1 Strategies of Language: the Beijing Dialect and Classical Chinese Adopted in Translation

3.3.2 Strategies of Translating Culture

3.4 Differences in Strategies Adopted by the Two Translators

3.4.1 Strategies to Achieve Faithfulness

3.4.2 Strategies of Arrangement: Addition of Chapter Title

Conclusion

Bibliography

Acknowledgement

作者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展开▼

摘要

作为一名享誉海内外的双语作家、学者和翻译家,林语堂(1895-1976)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特殊人物。他生于中国,但却长在一个基督教牧师家庭,而且从小在教会学校接受英文教育。为此他早年在英文上的造诣远远高于其在自己母语上的成就。在长达六十年的学术生涯中,特别是在其学术鼎盛之时,他凭借厚实的教育和在宗教、文化、哲学领域的研究成果,不仅译介了大量的中国古典文艺作品,还凭借轻松闲适的笔触著述了大量小说和小品文,共计五十余种,他当之无愧为中国人英文著述之榜魁。他的作品多以中国哲学、历史、文学及文化为创作背景,为推进中外文艺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林语堂在诸多场合表达其宏愿一告知世界以中国,告知中国以世界。其宏愿如此,并亲力为之,颇有佳绩。然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由于各种原因,林语堂的作品并未得到公允的评价和应有的认可,特别是在中国大陆。但是,近些年来,随着其作品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和接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尝试对他进行客观而公允的评价,对他的研究范围越来越广,也越来越深入,已经不断有学者对其翻译理论和实践进行研究,比如研究他的诗歌翻译和他提出的“美译”原则。 另外他的英文作品也不断被翻译过来,恢复其本来面目。但是对于其英文作品的中译研究甚少。因此本文试图探讨他的英文作品中译的文化再现问题,举其第一部也是四次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长篇小说Moment in Peking为例。该作品旨在向外国读者介绍中国文化,将其翻译成中文其实是一个再现中国文化的过程,主要的任务则是恢复其应有的本来面目。文化翻译和再现近年来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但目前流行的翻译理论大多只从宏观的角度来探讨翻译与文化的关系,研究诸如意识形态、政治、历史和文化因素对翻译的影响,因而只能提供有限的帮助。因此本文运用西方近年来兴起的翻译理论-目的论的理论原则为依据,从文化再现的角度对该作品的两个中文译本中应用的翻译策略进行比较。翻译的目的论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与传统的翻译理论相比,这一理论注重各个层面的文化差异,侧重根据翻译的目的和译文读者的特殊要求对原文进行有选择性的翻译。该理论降低了原文的地位,给翻译工作者提供了新的视角:无论是忠实的翻译还是节译或编译都是可行的翻译策略,关键在于能否实现翻译的目的。该理论也从而提高了译者的地位,发挥了译者的创造性。本文首先着重阐述目的论的兴起与发展及其相关的理论,并在第二部分简略探讨文化与翻译的相关问题。在此理论基础上,第三部分在介绍了原文作者、作品及译者相关情况后,展开作品两译本翻译策略之比较。本文的重点在于对目的论的阐述和将之运用于翻译文本策略的比较。研究的目的在于体现不同的翻译目的会导致应用不同的翻译策略,以此填补对林语堂英文作品中译研究的不足。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