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语文生态文学作品的教学策略初探
【6h】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语文生态文学作品的教学策略初探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一、绪论

二、生态文学及其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出现的必要性

(一)关于生态文学

(二)初中语文教材中生态文学作品出现的必要性

(三)初中语文教材中生态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

三、初中语文生态文学作品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一)教材内容的设置有失均衡

(二)教师本身生态意识薄弱

(三)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低

(四)教学评价方式单一

四、初中语文生态文学作品教学策略

(一)提高教师的生态意识

(二)改善教材中作品编排比例

(三)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四)改变教学评价方式

五、结语

参考文献

附求1:《罗布泊,消失的仙湖》教学案例分析

附录2:2010年甘肃兰州中考阅读题《那一片消失了的苇塘》

致谢

展开▼

摘要

人类起源于大自然,依赖于大自然。人类的历史就是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史。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生态危机日益严重,人类正面临着灭顶之灾。
   尤其是20世纪以来,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学研究一跃而成为显学,并迅速渗透到哲学、伦理学、社会学、文学等社会科学领域。美国海洋生物学家、生态文学家卡森的《寂静的春天》的问世,更是将生态文学之风扩展到全世界,并引起了生态文学家的创作高潮。中国的生态文学起步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沙青、徐刚等人的报告文学为代表。随后发展迅速,许多作家积极投身到生态文学创作行列,产生了一大批体裁各异的生态文学作品,并创办了数个生态文学杂志和网站,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随着经济发展,我国所面临的生态问题日益严峻,已经严重制约了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当前对全民族的生态意识的培养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尤其对于祖国未来的建设者——青少年一代来说,尊重和爱护自然,走出长期以来人与自然二元对立思想的误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健康生态观念就显得更加重要。
   值得庆幸的是,当前初中教材已经将生态文学作品选编入内,开始对初中生进行生态文化意识教育,但是由于缺乏相关经验和研究背景,使我们在生态文学作品的教学中出现了一些不理想的现象。本文的写作动机即源于此。笔者希望通过自身的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的探索,对初中语文生态文学作品的教学提出建议,希望能得到专家的指正,为后来的研究者省却一部分精力。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