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对人教社新编高中语文教材的分析与评价
【6h】

对人教社新编高中语文教材的分析与评价

代理获取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章 教材评价分析的理论基础

一 教材的概念界定

二 国内外教材评价理论综述

三 语文教材评价标准

(一) 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

(二) 教材的功能和新课程对语文教材的要求

(三) 语文教材的评价分析的维度与标准

第二章 对教材的文本分析和评价

一 教材的知识体系

二 教材的选文

三 教材对教学方法的设计

四 教材对练习活动的安排

五 编写制作水平

第三章 问卷调查及分析

一 调查时间、对象及方法

二 调查内容、结果及分析

(一) 教师对教材的看法和意见

(二) 教师对教材的使用方式

(三) 学生对教材的喜爱程度

(四) 学生的学习方式、对教材的使用方式和效果

三 小结

第四章 对新教材的综合评析及改革建议

一 综合评析

(一) 从文化内涵维度的评析

(二) 从知识与科学性维度的评析

(三) 从认知与心理发展规律维度的评析

(四) 从编制水平维度的评析

二 改革建议

(一) 对教材或课程的意见

(二) 对教材的教与学的方式的意见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展开▼

摘要

在国外,教材分析与评价理论作为课程评价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形成比较成熟的标准和模式,并有效地促进了教材的发展。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教材建设和教材评价机制相对滞后,我们对教材既没有选择的自由,也没有形成科学客观的教材评价的标准和模型。20世纪九十年代以后,我国的教材建设取得了较大的突破,教材多样化日趋明显,中小学校在教材的使用上拥有了更多的选择机会。与此同时,教育工作者们日益感到确立一套客观、科学的教材分析评价标准和模式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编高中语文教材于1997年在两省一市试验,2000年秋在全国推广使用,到2002年止,全套教材已经替换完毕。这套新教材跟旧教材相比,有很大变化。如何看待这些变化?以什么样的标准对教材的质量和价值进行评价?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课题。根据本次课程改革的需要,我这次对这套教材的分析评价将服务于两个目的:为基层单位选择使用教材提供参考依据;向教材编写单位提供改进教材的参考意见。以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精神为出发点,根据教材的功能和语文学科的特点,参考国外的教材分析评价理论,我确定了语文教材评价分析的四个维度二十条标准,并以此为依据提出问题,收集资料,编制问卷,对新教材进行相对客观、科学的分析和评价。分析评价的步骤将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文本分析。通过文本阅读,了解新教材的文本实体,并参照国内外同类教材,对新教材做出一般性的介绍和分析,包括对教材的体系、教材的选文、教材对教学方法的设计、对练习活动的安排以及教材的编制水平等的分析。
  第二步,调查分析。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收集反映教材质量的动态资料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调查内容包括:教师对教材的看法和意见;教师对教材的教学方式;学生对教材的喜爱程度;学生对教材的使用方式和学习方式变化情况。调查的结果采用社会科学统计的权威软件SPSS进行统计,保证了数据统计分析的准确性。
  第三步,综合评价及改革建议。在前两步的基础上,从四个维度出发对教材进行综合评价:从文化内涵维度评析,新教材体现了新大纲的精神,体现了主流文化与多元文化观的辩证统一,具有较鲜明的时代文化特点和现代意识,注重选文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注重文学作品的情感熏陶和潜移墨化的作用,但在激励学生探索、创新和实践等方面表现不够理想。从知识与科学性维度评析,新教材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反映了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结构,建立了阅读与写作、口语交际分编的体系,但还有待完善。教材注意留出一定空间,以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但对不同层次学校、不同发展水平和个性学生的适应性有待加强。从认知与发展规律维度评析,新教材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教材各方面的能力要求和训练目标序列清楚,体现了各项基本能力自身的规律性,能做到循序渐进。教材注意留给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的空间,培养自学能力,发展学生个性。不足的是,教材对知识的呈现方式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另外高一册教材与初中教材衔接不力,起始程度要求过高。从编制水平维度评析,新教材的编制和制作工艺水平较高,在形式、外观和版式上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但新教材也难免出现了一些疏漏,有待修正。建议语文教材增强其适应性、开放性、动态性和创新性。在教材的教学和使用上,建议正确认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辩证关系,重视诵读练习,课内教学与《语文读本》配合使用,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新课程改革正在向前推进、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即将出台、语文教材待进一步改革的背景下,本文对新教材的分析评价是一个有价值的课题,它可以帮助人们对新教材的质量和价值做出相对客观、科学的判断,或者提供判断的依据供教材编写者、使用者在推广、选择和使用教材时作决策的参考。本文的尝试还将有助于语文教材评价模式的形成。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