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时
原子时的相关文献在1964年到2022年内共计316篇,主要集中在天文学、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电工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70篇、会议论文17篇、专利文献13363篇;相关期刊44种,包括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年刊、时间频率学报、天文学报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2013无线电、电离辐射计量与测试学术交流会、2011全国时间频率学术会议、第三届全国虚拟仪器学术交流大会等;原子时的相关文献由180位作者贡献,包括董绍武、高玉平、王正明等。
原子时—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3363篇
占比:97.90%
总计:13650篇
原子时
-研究学者
- 董绍武
- 高玉平
- 王正明
- 童明雷
- 赵成仕
- 王宏博
- 屈俐俐
- 张升康
- 易航
- 曾选科
- 朱幸芝
- 李变
- 李景镇
- 柯熙政
- 王力军
- 王学运
- 王波
- 王海峰
- 王淑伟
- 罗近涛
- 胡锦伦
- 蔡懿
- 陆小微
- 高超
- 卢敬叁
- 朱江淼
- 李天初
- 李孝辉
- 江涌
- 漆溢
-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 付桂涛
- 刘志英
- 刘春侠
- 刘进元
- 史丰丰
- 吴庆阳
- 姜锡山
- 张秀文
- 张越
- 彭钰莹
- 徐世依
- 惠彬
- 朱启凡
- 朱永乐
- 李兆南
- 李强
- 李琳
- 杨嘉明
- 杨帆
-
-
周庆勇;
刘晓刚;
明锋;
张奋;
贺珍妮;
魏子卿;
闫林丽;
孙鹏飞;
刘思伟;
冯来平;
姜坤;
王奕迪;
朱永兴
-
-
摘要:
中国综合定位导航授时(positioning navigation timing,PNT)体系是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eiDou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BDS)为核心的多源信息融合系统,高精度的毫秒脉冲星计时能够增强BDS时间基准的长期稳定性,并能维持未来深空用户的时间基准.本文提出了一种改善BDS时间基准长期稳定性的脉冲星时地面服务系统,概述了该系统的初步设计与功能,同时研究了天地基脉冲星时建立方法,利用3颗毫秒脉冲星的国际脉冲星计时阵(international pulsar timing array,IPTA)地面射电、"中子星内部成分探测器"(neutron star interior composition explorer,NICER)空间X射线计时数据以及500 m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ive-hundred-meter aperture spherical radio telescope,FAST)模拟数据,分析了天地基脉冲星时的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基于IPTA数据的PSR J0437-4715地基脉冲星时的年稳定度为3.30×10-14,10年的稳定度为1.23×10-15.脉冲星红噪声会降低脉冲星时稳定性,PSR J1939+2134地基脉冲星时的年稳定度为6.51×10-12.同时研究发现脉冲到达时间(time of arrival,TOA)的精度是制约天基脉冲星时稳定性的重要因素,基于NICER空间X射线计时数据的PSR J1824-2452A天基脉冲星时年稳定度为1.36×10-13.最后模拟分析了FAST将来对脉冲星时的贡献,在不考虑红噪声的影响下,基于FAST的PSR J1939+2134地基脉冲星时的年稳定度为2.55×10-15,10年稳定度为1.39×10-16,20年稳定度为5.08×10-17,显示了FAST强大的脉冲星观测能力.FAST计时观测将有力地提升中国地基脉冲星时系统建设水平,也能增强中国综合PNT系统时间基准的长期稳定性.
-
-
-
房芳;
张爱敏;
李天初
-
-
摘要:
本文回顾了时间频率发展历程,从最初天文观测校准天文摆钟、石英钟或原子钟守时,产生天文时;到后来原子钟的发明和利用天文时准确标定铯原子频率,奠定了铯原子秒定义的基础.在原子秒时代,采用铯喷泉基准钟复现秒定义,驾驭国际原子时,从而建立国际通用原子时标.展望未来,面对基于光钟重新修改秒定义路线图的要求,定位为计量型的光钟需要考虑相对论频率偏移效应,并在此基础上参与驾驭国际原子时.
-
-
-
-
鱼丸1
-
-
摘要:
你站在入口前,巨大而沉重的金属门缓慢震颤着打开,发出刺耳的摩擦声,最终滑向一侧。警示灯闪烁,警报拉响,提醒着你即将做出的决定必将是命运性的。在规模巨大的地下避难所度过了几乎长达一生的安稳、隐秘生活后,你被逼入绝地,不得不选择离开。一旦做出这样的决定便无法回头.你深吸一口气,鼓起所有勇气穿过通道出入口。当阳光将你包围时,你第一次看到曾经生活的世界、那个曾经辉煌的原子时代已经因为核战而终结。
-
-
丁勇恒;
童明雷;
赵成仕
-
-
摘要:
毫秒脉冲星自转的高度稳定性,使之成为一种理想的时间尺度,称为脉冲星时.但影响脉冲星时稳定度的因素仍有很多,例如观测白噪声、计时红噪声、参考原子钟钟差、太阳系历表误差、宇宙中的引力波等等.为建立高精度的脉冲星时,主要分析3种因素如何影响脉冲星时的稳定度,分别是参考钟钟差、太阳系历表误差以及随机背景引力波.利用TEMP02软件,结合Parkers脉冲星计时阵(PPTA)的真实观测数据和模拟数据来具体分析各个不同因素对脉冲星时的影响.我们发现在对所有脉冲星计时模型参数拟合后,历表误差对脉冲星时稳定度的影响较小,而参考原子钟钟差和引力波对脉冲星长期稳定度影响比较大.
-
-
-
董绍武;
屈俐俐;
袁海波;
王燕平;
赵书红;
张虹
-
-
摘要:
简要介绍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守时工作的最新进展以及精密时间信号拓展应用情况.通过持续开展时间产生和保持所涉及的相关技术研究,加强和发展我国标准时间UTC(NTSC)系统的技术基础条件,使我国的守时工作取得突破,各项性能实现国际先进水平,国家授时中心时频基准实验室成为国际原子时TAI系统中最重要的守时单元之一.
-
-
-
张俊艳;
李林花
- 《2013无线电、电离辐射计量与测试学术交流会》
| 2013年
-
摘要:
有效地降低和改善原子时的不确定度是原子时准确度和稳定度提高的关键途径之一.本文根据地方原子时尺度产生的原理,分析研究了不确定度评定在地方原子时与国际UTC比对的时间偏差、稳定度和准确度等方面的具体应用,对评价地方原子时测量结果的可信性和使用价值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考依据,并对降低和改善不确定度的方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
-
-
-
董绍武;
侯娟
- 《第三届全国虚拟仪器学术交流大会》
| 2009年
-
摘要:
国际原子时TAI是由伞世界约65个时间实验室的合作而形成的,其构成有三要素:原子钟、用于远程原子钟比对(连接)的技术手段以及原子时间尺度算法。当前,国际标准时间的连接采用组合方法,大部分的守时实验室采用GPS共视法。卫星双向法时间频率传递(TWSTFT)技术作为当前实用的具有最高精度的时间同步手段正得到广泛的重视和应用。国际原子时时间比对的不定值范围依所使用的技术而定,从几百皮秒到几十纳秒。本文对当前国际原子时TAI时间比对手段中A类和B不确定度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
-
-
-
高玉平;
漆溢;
王正明
- 《2005年全国时间频率学术交流会》
| 2005年
-
摘要:
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为"我国综合原子时建立与保持的研究"项目研制的双频多通道GPS时间传递接收机NTSCGPS-2,不仅具有远程时间比对的功能,还增加了JATC需要的本地钟比对功能和精密定位功能,在不增加其它比对设备的情况下,满足JATC项目对远程时间比对的要求.NTSCGPS-2的具体性能特点如下:●采用双频观测,可实测电离层影响;●远程(西安-上海、西安-澳门)时间比对精度达到:2ns;●具有本地钟间比对功能,在正常共视观测的同时,还可进行2个本地钟间的比对;●具有精密定位功能:相对定位精度为5厘米。
-
-
董绍武;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王正明
- 《2005年全国时间频率学术交流会》
| 2005年
-
摘要:
近年来,国家授时中心守时实验室通过对原子时算法、GPS进行远程时间比对数据处理方法的深入探讨和研究,通过编制了大量计算、实时监测和分析软件、认真严格地维护守时设备及钟房环境,使地方协调时UTC(NTSC)和独立原子时TA(NTSC)的准确度和稳定度水平稳定提高,进入了国际先进水平的行列.本文主要就国家授时中心在过去儿年来时间保持的进展情况,包括协调时UTC(NTSC)的精细控制、远程时间比对数据处理方法的研究、原子时TA(NTSC)的稳定保持以及新的守时硬件设备的研制和使用情况作简要介绍。
-
-
王正明;
袁海波
- 《2005年全国时间频率学术交流会》
| 2005年
-
摘要:
氢钟和铯钟作为两种不同类型的频标,从统计的角度上来说,它们在短期和长期频率稳定度方面的表现为时间频率领域中的学者们共识.随着技术的改进氢钟近年来在长稳方面有所提高.本文根据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NTSC)新进口的2台美国氢钟(Sigamaτ)近一年来实验数据的分析,定量说明氢钟不同采样间隔的频率稳定度,并与铯钟的性能做比较.同时根据这两种类型频标的性能取长补短,探讨一组铯钟和两台氢钟联合守时的方案和地方原子时计算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