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原原种

原原种

原原种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2年内共计558篇,主要集中在农作物、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农学(农艺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71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15773篇;相关期刊111种,包括种子、种子科技、种子世界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2013年中国魔芋产业发展研讨会、中国蚕学会第八届家(柞)蚕遗传育种与良种繁育学术研讨会、2020中国马铃薯大会等;原原种的相关文献由1363位作者贡献,包括何建栋、何隆、张涛等。

原原种—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71 占比:2.30%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15773 占比:97.68%

总计:16147篇

原原种—发文趋势图

原原种

-研究学者

  • 何建栋
  • 何隆
  • 张涛
  • 王克秀
  • 吕典秋
  • 胡建军
  • 顾占杰
  • 马磊
  • 何卫
  • 唐铭霞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周见; 杜伦静; 焦大春; 李筱姣; 彭艳; 宋宁宁; 柯剑鸿; 唐鑫
    • 摘要: 为提高马铃薯原原种繁育能力,以渝马铃薯5号的脱毒水培苗为试验对象,在高海拔地区直接栽培,研究不同浓度多效唑、不同生育期喷施多效唑对植株和原原种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始花期和盛花期各喷施1次200 mg/L多效唑,可以有效控制植株高度,其大薯率、有效薯率、总粒数分别增加39.62%、41.74%、28.83%,大幅度提高了田间直栽脱毒水培苗繁育原原种的产量。
    • 朱红涛; 廖鹏飞; 刘敏; 范永慧
    • 摘要: 云夏3×云夏4是一对含有多化性血统的二化性夏秋用种。2021年晚秋蚕期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蚕桑蜜蜂研究所进行了云夏3×云夏4原原种饲育对比试验。中日系原原种品比试验的结果,云夏3A、云夏4A全龄发育经过时间较短,云夏3B的全茧量较小、茧层率较高,云夏3A、3B的克蚁收茧量明显低于菁松A、B,云夏4A的全茧量、茧层率、虫蛹统一生命率以及克蚁收茧量明显高于皓月A、B。
    • 马阿乾静坤; 夏江文
    • 摘要: 近年来,凉山州从云南丽江引进马铃薯新品种“丽薯6号”进行大面积推广种植,为降低引进种薯成本过高及种薯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筛选出该品种在凉山州适宜的原原种繁种密度成为需要解决的问题。凉山州西昌农业科学研究所(现为凉山彝族自治州农业科学研究院)以“丽薯6号”原原种为材料,在普格县五道箐镇进行6种不同播种密度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75000~112500株/hm^(2)的密度范围内,“丽薯6号”的出苗率、株高差异较小,单株块茎重、单株结薯数和鲜薯产量以播种密度90000株/hm^(2)最高,显著高于其它处理。综合考虑,推荐凉山州及相似生态区域“丽薯6号”原原种适宜种植密度为90000株/hm^(2)。
    • 王学贵; 魏涛; 许杰
    • 摘要: 选用高质量的脱毒种薯用于大田生产及保持脱毒微型薯种性不退化是提高马铃薯产量水平最简捷、快速的有效途径。试管薯能够取代常规试管苗直接用于繁殖。同时,利用阳畦提前播种微型薯,使马铃薯微型薯的生长期避开蚜虫发生期,并且利用纱网覆盖防虫,对保持微型薯的优良种性有良好的作用。通过茎尖苗的脱毒培养,对脱毒苗的继代繁殖,转入暗培养诱导试管薯,在温室、网室种植繁育原原种,保存种性,极大地提高了脱毒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
    • 马阿乾静坤; 夏江文; 余显荣; 王岭波; 刘言; 孟群英
    • 摘要: 近年来凉山州从云南引进马铃薯新品种丽薯6号进行大面积推广种植,为降低引进种薯成本过高及避免种薯质量参差不齐的情况,筛选出该品种在凉山州适宜的原原种繁种密度成为需要解决的问题。凉山彝族自治州农业科学研究院以丽薯6号原原种为材料,在普格县五道箐镇进行6种不同播种密度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75000株hm^(2)~112500株/hm^(2)的密度范围内,丽薯6号的出苗率、株高差异较小,单株块茎重、单株结薯数和鲜薯产量以C处理,即90000株/hm^(2)最高,显著高于其它处理。综合考虑,推荐凉山州及相似生态区城丽薯6号原原种适宜种植密度为90000株/hm^(2)。
    • 崔雯
    • 摘要: 为探究马铃薯原原种小型化(单薯重 20~50 g)生产技术模式,以费乌瑞它为指示品种,在庄浪县通化镇通边村进行了原原种不同栽培密度与模式对马铃薯植株生长发育及原种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黑色地膜覆盖种植条件下,原原种播种密度为 14.7 万株 /hm;时,马铃薯植株生物学性状表现最好,原种产量和中薯率最高,分别为 3.693 7 万 kg/hm;、26.92%,可在相同生态类型区小型化原种繁育中推广应用。
    • 索海翠; 罗焕明; 王丽; 刘计涛; 李成晨; 单建伟; 安康; 李小波
    • 摘要: 冬种马铃薯是广东省特色典型的效益农业,但由于缺乏种薯本地繁种体系,限制了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壮大。为探索广东省马铃薯原种繁育采用的原原种最适规格,以不同单薯重的‘陇薯7号’和‘粤引85-38’原原种为材料,以原种为对照,进行小区试验。结果表明,2个品种原原种生育期至少较原种长9 d,随着原原种单薯重的增加,2个品种出苗率呈现升高的趋势,株高、主茎粗也呈现增加的趋势,晚疫病、早疫病、病毒病等病害的发病率均为0,在T5规格(重量为20~25 g)下2个品种产量最高,其次为T4(重量为15~20 g)和T3(重量为10~15 g),但与对照T6(马铃薯原种切块,重量25~30 g)在产量上均无显著差异(‘粤引85-38’T5除外)。第2年,将2个品种原原种繁育的种薯分别混合播种,以甘肃省种薯基地调运原种为对照,结果发现混合的‘陇薯7号’产量较甘肃省种薯基地调运原种增产2.51%,混合‘粤引85-38’产量较甘肃省种薯基地调运原种增产0.87%,且田间病毒病和晚疫病发生率在2批种薯间无差异。综合考虑生产投入成本、贮运等因素,提出T3(重量为10~15 g)为繁种的理想重量。研究为广东省低纬度种薯本地化繁育体系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 张涓; 胡小燕; 王蓉; 雷玉菲; 鲜跃荣
    • 摘要: 通过对四川省阆中蚕种场繁育的春秋兼用蚕品种“871”“872”历年原原种饲育成绩的分析,发现健康性指标稳中向好、茧质指标呈下降趋势,其种性发生了一定变化,应该及时采取品种复壮的方法对其复壮。
    • 唐梦雪; 王克秀; 唐铭霞; 胡建军; 何卫; 杨雯婷; 郭展; 王西瑶
    • 摘要: 【目的】优化布拖乌洋芋雾培原原种高效生产技术,为马铃薯原原种生产提供技术支持。【方法】以布拖乌洋芋为材料,设置清水对照(CK)、Ca(NO_(3))_(2)、GA_(3)+Ca(NO_(3))_(2)、GA_(3)+eBr、KH_(2)PO_(4)、S-3307、Ca(NO_(3))_(2)+KH_(2)PO_(4)、GA_(3)+Ca(NO_(3))_(2)+S-33078个处理,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重复4次,采用雾培方法,春秋两季连续开展外源激素及肥料调控对布拖乌洋芋雾培原原种生产影响的研究,探讨叶面喷施外源激素和肥料对马铃薯原原种生产过程中植株生长发育、内源激素变化、干物质积累及块茎产量的影响。【结果】与对照(CK)相比,春秋两季叶面喷施GA_(3)+Ca(NO_(3))_(2)、GA_(3)+eBr有利于马铃薯植株营养生长,马铃薯的株高、叶面积指数、茎和叶的干物质分配比例显著提高,其中GA_(3)+Ca(NO_(3))_(2)处理春秋两季马铃薯的株高、叶面积指数、茎和叶的干物质分配比例分别增加41.0%,111.1%,24.8%,31.5%和50.6%,109.1%,21.1%,21.5%;GA_(3)+eBr处理春秋两季马铃薯的株高、叶面积指数、茎和叶的干物质分配比例分别增加37.5%,72.2%,24.6%,30.6%和39.3%,77.3%,21.5%,22.7%。叶面喷施S-3307对马铃薯株高增加不利,但可以显著提高块茎的干物质分配比例,春秋两季提高幅度分别为34.3%和12.7%。外源激素与肥料处理对春秋两季马铃薯单株结薯数和单株结薯产量均有明显影响。春秋两季,GA_(3)+eBr处理均能获得最高单株结薯数,较CK分别显著增加63.3%和26.1%。春季,与CK相比,S-3307处理单株结薯产量显著提高,增幅为54.2%;秋季,喷施Ca(NO_(3))_(2)、GA_(3)+Ca(NO_(3))_(2)、GA_(3)+eBr处理单株结薯产量达到较高水平。【结论】定植前期叶面喷施GA_(3)+Ca(NO_(3))_(2)和GA_(3)+eBr均能促进马铃薯单株结薯数增加,春季定植中期叶面喷施S-3307能显著提高单株结薯产量,可以根据生产需要和生态条件优化制定原原种生产管理模式。
    • 甘珊; 张丽莉; 石瑛; 王堡槐
    • 摘要: 原原种生产是马铃薯种薯生产的基础环节,目前主要的生产模式是基质栽培。以椰糠+草炭混配为基质生产马铃薯原原种,因基质可多次利用、无污染、环保等优点而被广泛关注。优化不同马铃薯品种的椰糠+草炭混配基质栽培模式,为原原种生产提供技术支持,对于促进种薯绿色高效生产具有重要意义。试验以马铃薯新品种‘东农312’‘东农314’‘东农317’为试验材料,采用4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设计,比较各品种在不同密度和肥料处理下的植株生长和产量情况,筛选优化方案。结果表明,‘东农312’的最优栽培方案为扦插密度5 cm×7 cm、基肥22.0 g/0.3 m^(2)、追肥N+P_(2)O_(5)+K_(2)O 20.6 g/0.3 m^(2),产量达1.49 kg/0.3 m^(2),合格薯(>2 g)率为76.07%;‘东农314’的最优栽培方案为扦插密度5 cm×5 cm、基肥22.0 g/0.3 m^(2)、追肥N+K2O 18 g/0.3 m^(2),产量达1.56 kg/0.3 m^(2),合格薯(>2 g)率78.74%;‘东农317’的最优栽培方案为扦插密度5 cm×5 cm,基肥27.5 g/0.3 m^(2),追肥N+P_(2)O_(5)+K2O 20.6 g/0.3 m^(2),产量达1.23 kg/0.3 m^(2),合格薯(>2 g)率78.58%。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