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空气储能
压缩空气储能的相关文献在1999年到2023年内共计1234篇,主要集中在能源与动力工程、电工技术、机械、仪表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7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446450篇;相关期刊106种,包括西安交通大学学报、流体机械、液压与气动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2016年中国智能电网学术研讨会、中国电力规划设计协会2015年度锅炉汽机专业技术交流大会、香山科学会议第S42次学术会议等;压缩空气储能的相关文献由2062位作者贡献,包括梅生伟、薛小代、陈来军等。
压缩空气储能—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446450篇
占比:99.96%
总计:446640篇
压缩空气储能
-研究学者
- 梅生伟
- 薛小代
- 陈来军
- 陈海生
- 赵瀚辰
- 文军
- 李阳
- 杨成龙
- 卢强
- 文贤馗
- 徐玉杰
- 张世海
- 王焕然
- 张学林
- 钟晶亮
- 邓彤天
- 郑天文
- 张承慧
- 王锁斌
- 马汀山
- 宋晓辉
- 李珂
- 吕凯
- 居文平
- 张通
- 王妍
- 姜彤
- 张建元
- 姬海民
- 黄嘉驷
- 林轶
- 刘学亮
- 杨利
- 王东晔
- 王文强
- 谢宁宁
- 郑天帅
- 郭欢
- 郭祚刚
- 张雪辉
- 吴鹏
- 李前敏
- 贺新
- 吴宓
- 孙长平
- 尹立坤
- 李丞宸
- 李文
- 李瑞雄
- 蔺新星
-
-
贺新;
李丞宸;
陶飞跃;
葛刚强;
王焕然
-
-
摘要:
为了解决以光伏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发电过程中电能输出存在的随机性和波动性问题,结合热力学基本原理提出了一种双罐式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在此基础上利用多变指数提出了针对双罐式水气压缩系统的计算方法,建立了描述该系统工作过程的热力学模型并进行了分析,重点研究了系统中加热和再热后气体温度、多变指数、循环压缩装置进气压力和循环膨胀装置排气压力等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气体加热和再热后温度的升高以及多变指数的降低均会使得电—电效率和能量效率提高;在参数选取范围内,循环压缩装置进气压力应尽量小,循环膨胀装置排气压力应尽量高;综合考虑电—电效率和系统能量效率随着热力学参数的变化,系统能量效率达到46.52%时电—电效率可以达到98.57%。该研究结果可为压缩空气储能技术和新能源发电技术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
-
李斌;
王雨萌;
张庆来;
范林达;
刘雅晴;
张新敬
-
-
摘要:
为实现2060“碳中和”目标,在传统火电机组(CFPP)基础上,开发利用太阳能和储能,提出了带储热的槽式太阳能光热系统、压缩空气储能(CAES)和火电机组集成的“光火储”一体化发电系统。此系统既可克服火电机组和压缩空气储能的耦合(CFPP+CAES)系统在释能阶段从火电机组抽取热量的缺点,又能充分利用太阳能资源,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降低火电机组发电煤耗。利用EBSILON软件对该系统在火电机组100%负荷工况下的热经济性、节煤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与传统CFPP系统相比,该“光火储”系统中方案2平均热耗率降低了33.5 kJ/(kW·h),平均标准煤耗率降低了1.30 g/(kW·h);“光火储”一体化发电系统中方案2的CAES系统㶲效率可以达到68.81%,较先进绝热压缩空气储能(AA-CAES)系统提升了16.49%,且通过计算每个部件㶲损失,发现CAES系统5—8号换热器节能潜力较大;根据2019年实行的某市峰谷分时电价标准,该“光火储”一体化发电系统每年净售电收益最大为1045.49万元。
-
-
梅生伟;
张通;
张学林;
王亚洲;
王国华;
卢强;
薛小代
-
-
摘要:
储能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支撑能源结构转型升级、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技术,而非补燃压缩空气储能是极具发展前景的新型大规模储能技术之一,具有大容量、高效率、长寿命、零排放等优点。该文以某60 MW/300 MWh盐穴压缩空气储能发电国家示范项目为例,详细介绍了非补燃压缩空气储能的基本原理、技术路线、装备研发和工程实践。该项目的成功实施,标志着我国新型储能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取得重大进展,将为构建以新能源为主的新型电力系统提供储能新方案。
-
-
蒋文坤;
韩颖慧;
薛智文;
朱勇奇;
徐艳梅
-
-
摘要:
在“双碳”目标下,综合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当前世界能源向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多能互补能源系统具有系统协同优化、稳定性强、节能效率高、功能灵活、环境友好等特点,是未来能源发展的主要模式之一。储能技术在多能互补能源系统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综述了多能互补能源系统中应用的各种储能技术原理,分析了不同储能技术在国内外多能互补能源系统中的应用,并对其优缺点进行探讨,旨在为储能技术在多能互补能源系统中更好地发挥作用提供相应参考。
-
-
刘石;
杨毅;
胡亚轩;
黄正;
刘志刚;
梁崇淦;
王红星;
魏增福
-
-
摘要:
基于2060年的电力市场数据对未来储电装机容量进行估算,并对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电和电池储电进行调研,基于其结构、优缺点和性能,分析和预测它们的未来发展趋势,为可再生能源发电份额大幅度增加情况下推广储电技术提供理论依据。在未来较长时期,抽水蓄能电站仍会占储电市场的绝大部分份额;技术升级后的压缩空气储电将会迎来市场爆发,在余热回收利用的地上中小型储电领域得到商业化推广;电池在储电市场的占比将快速增长,退役电池成为未来的重要增长点。综合分析认为,储电市场前景广阔,未来较长时间将会是抽水蓄能平稳增长为主,压缩空气储能和锂电快速增长为辅的局面,从而保证双碳目标的顺利达成。
-
-
肖育江;
彭礼明;
李积霞;
罗昌德
-
-
摘要:
在“双碳”背景下,需要构建以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而压缩空气储能等大规模储能技术是电网提高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的重要技术手段。新型百兆瓦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的商业化,不仅在单机规模上,而且在低碳环保和储能效率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总结了百兆瓦压缩空气储能用发电机的特点和要求,包括高海拔、频繁启停及高效率,并介绍了该百兆瓦级发电机关键设计技术。
-
-
王波
-
-
摘要:
5月15日,世界首个非补燃压缩空气储能电站--江苏金坛盐穴压缩空气储能国家试验示范项目整套设备实现连续4 d满负荷、满时长“储能-发电”试运行,各项指标优良,标志着大规模压缩空气储能技术全流程验证成功。该项目已具备投入商业运行的条件。
-
-
-
-
摘要:
世界首座非补燃压缩空气储能电站在江苏建成投产2022年5月26日,江苏金坛盐穴压缩空气储能国家试验示范项目正式投入商业运营。金坛盐穴压缩空气储能项目是我国压缩空气储能领域唯一国家示范项目和首个商业电站项目,由中盐集团、中国华能和清华大学三方共同建设,一期储能、发电装机均为60 MW,远期建设规模达到1000 MW。项目于2017年获国家能源局立项,2018年开工建设,2021年9月30日发出第一度电,至此全面完成一期工程建成投产,标志着我国盐穴压缩空气储能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是新型储能技术商业化应用的重要里程碑。
-
-
张彪;
李阳海;
曹泉
-
-
摘要:
压缩空气储能是一种大规模物理储能技术,具有对功率和能量的长时间迁移能力、良好的平稳输出和调频调峰能力、友好的环境适应力和接入系统能力,成为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促进新能源发电高效消纳、助力双碳目标实现的优选解决方案。介绍了国内外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建模、仿真和控制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分析了压缩空气储能系统不同类型模型的建模机理及其应用场景,详述了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动态特性方面的研究进展,提炼了应用于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的控制思想。最后,对单机并网大容量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的建模方法和涉网特性进行分析探讨,厘清了研究思路,并尝试为下一阶段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的工程示范项目中的控制技术应用指明方向。
-
-
周建平;
李世东;
高洁
-
-
摘要:
在双碳目标驱动下,风能与太阳能等新能源发电迅猛发展,解决其随机性、间歇性和波动性问题,亟需配套建设储能设施。本文将“以水为介质”的重力储能定义为“水储能”,并从技术原理、经济性、环境影响和设施安全等方面,对当前主要储能形式进行综合比较,研究表明“水储能”是当前和未来支撑新能源发展和新型电力系统构建的最佳储能方式。同时,本文还对抽水蓄能、水电扩机和梯级水电储能的规划思路、调节计算、评价方法和发展模式等关键技术及相关政策进行探索,展望其发展前景,可为新能源开发和新型电力系统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
-
王磊;
武安
- 《2018国际清洁能源论坛》
| 2018年
-
摘要:
本文介绍了压缩空气储能技术及其分类,详细说明了基于盐穴储气方式的压缩空气储能技术及其优势、新建盐穴或使用已有盐穴所面临的困难.本文对湖北云应地区现有盐穴,从采层选择、压裂井到对接井选择,分步介绍了盐穴储气库选址的详细过程.本文针对湖北云应地区浅层盐穴许用压力偏低的情况,从技术和经济两个方面分析了其用于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的可行性.本文采用Aspen Plus软件,以典型浅层盐穴为例进行了建模分析,并通过初步调研,对系统建设和运行的经济性进行了评估.通过评估得到项目静态投资回收期为8.89年,总投资利润率为7.30%,投资利税率为13.95%,资本金利润率为36.56%,财务内部收益率分别为14.93%,盈利能力较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