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单胞藻

单胞藻

单胞藻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179篇,主要集中在水产、渔业、植物学、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8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45篇;相关期刊58种,包括海洋科学、福建水产、河北渔业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第二届海峡两岸航运科技学术研讨会、第四届全国海珍品养殖研讨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中国动物学会甲壳动物分会学术讨论会等;单胞藻的相关文献由374位作者贡献,包括宫庆礼、赫勇、邓志科等。

单胞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8 占比:71.51%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3.35%

专利文献>

论文:45 占比:25.14%

总计:179篇

单胞藻—发文趋势图

单胞藻

-研究学者

  • 宫庆礼
  • 赫勇
  • 邓志科
  • 邓正华
  • 周丽
  • 孙建明
  • 李有宁
  • 王雨
  • 陈明强
  • 于刚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邓正华; 翟子钦; 魏海军; 赵旺; 陈明强; 李有宁; 黄星美; 张钰伟; 王雨
    • 摘要: 【目的】明确织锦巴非蛤幼虫在不同发育时期饲喂单胞藻饵料的合适种类,为织锦巴非蛤的苗种规模化人工繁育提供饵料投喂策略及参考依据。【方法】以从广西北海市铁山港区自然海域捕捞的织锦巴非蛤2龄贝为亲本,人工培育D形幼虫,在幼虫培育期间分别投喂小球藻、微绿球藻、杜氏盐藻、亚心形扁藻、湛江等鞭金藻、球等鞭金藻、绿色巴夫藻、牟氏角毛藻和三角褐指藻,显微镜下观察幼虫在不同时期对不同种类单胞藻的摄食情况和消化效果。【结果】织锦巴非蛤初孵幼虫(D形幼虫)大小(壳长×壳高)为(82.49±3.02)μm×(63.98±2.16)μm,于4 dph(孵化后第4 d)发育至壳顶前期(115.89±3.86)μm×(101.62±3.80)μm,13 dph进入变态期(205.61±15.84)μm×(182.61±13.53)μm,于15 dph变态至稚贝(225.63±8.99)μm×(198.65±8.25)μm。织锦巴非蛤幼虫在运动过程中也伴随着摄食,通过纤毛的摆动形成水流,单胞藻则随着水流方向进入幼虫口沟,在口沟纤毛摆动下进入胃内,胃内的单胞藻在微绒毛摆动下快速旋转并消化。织锦巴非蛤幼虫在1 dph时能摄食小球藻、微绿球藻、绿色巴夫藻、湛江等鞭金藻和球等鞭金藻,在4 dph时有少量幼虫开始摄食杜氏盐藻,至10 dph时幼虫开始摄食亚心形扁藻和牟氏角毛藻,整个浮游幼虫期均不摄食三角褐指藻。在9种单胞藻饵料中,小球藻和微绿球藻较其他种类更难消化。【结论】在织锦巴非蛤幼虫培育过程中,幼虫开口饵料宜选择湛江等鞭金藻、球等鞭金藻和绿色巴夫藻,在10 dph时适宜投喂杜氏盐藻,至13 dph时可投喂牟氏角毛藻和亚心形扁藻;在其他易被摄食和消化单胞藻种类充足的情况下,一般不选取小球藻和微绿球藻作为幼虫培育的首选饵料。
    • 王永旺; 于瑞海; 刘洋; 李海昆; 李春华
    • 摘要: 为确定小刀蛏(Cultellus attenuatus)苗种规模化繁育的最适条件,本文比较了不同盐度、培育密度和单胞藻对小刀蛏幼虫生长、存活和变态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培育盐度的增加,幼虫的生长速率、存活率及变态率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低盐和高盐条件均不利于幼虫的生长和存活;幼虫适宜的存活盐度为15~30,适宜生长的盐度为20~25,均衡存活和生长两个指标,最适合幼虫的盐度为20~25。随着培育密度的增加,幼虫的生长速度、存活率及变态率逐渐下降,D形幼虫至壳顶幼虫前期的最适培育密度为5个/mL,壳顶幼虫后期至匍匐幼虫的最适培育密度为1个/mL。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和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混合投喂对小刀蛏幼虫的生长、存活及变态促进效果最好。实验结果表明,在盐度20~25,前期培育密度5个/mL、后期培育密度1个/mL,混合投喂球等鞭金藻和小球藻(1∶1)条件下可以取得较好的培育效果。
    • 于宗赫; 黄文; 马文刚; 霍达; 刘文广; 许强
    • 摘要: 为了考察海洋红酵母是否适合作为替代饵料用于玉足海参浮游幼体培育,实验利用牟氏角毛藻和海洋红酵母单独投喂和按照一定比例混合投喂,对玉足海参浮游幼体生长、发育以及成活率的影响进行研究.将牟氏角毛藻液与海洋红酵母稀释液分别按照4 ∶0、3∶ 1、2 ∶ 2、1∶3和0∶4的体积比混合后投喂玉足海参浮游幼体,依次标记为A、B、C、D和E组.结果显示,仅投喂角毛藻的A组幼体的生长和发育速率最快,实验开始后该组幼体可以在第10天进入大耳幼体阶段,第18天进入樽形幼体阶段;同时,A组幼体的成活率最高,至实验结束时其平均成活率为58.73%±2.75%.相比之下,整个实验过程中D和E组幼体一直停滞在小耳幼体阶段,且无法形成球状体;其中E组幼体的体长一直呈负增长状态,至实验结束时其平均成活率仅为22.22%±5.50%.研究表明,随着饵料中海洋红酵母比例的增加,玉足海参浮游幼体的生长、发育及成活率均受到不利影响.因此,海洋红酵母并不适合作为替代饵料用于玉足海参浮游幼体培育.
    • 尚俊峰1
    • 摘要: 轮虫生活力强、繁殖迅速、营养丰富、不易污染水质,是一种在鱼、虾、蟹等人工育苗阶段被大量用作活饵料的小型浮游动物之一,特别是河蟹溞状幼体最佳的基础生物饵料,在河蟹土池育苗中应用广泛。轮虫培育的数量是否满足蟹苗生长需求.
    • 刘英霞; 刘英梅
    • 摘要: 从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的基础环境因子和控制因子等各方面阐述如何提高轮虫增殖率.褶皱臂尾轮虫的适宜繁殖条件:最适pH值7~8,最适温度35°C,最适盐度18‰,比重1.016,光照4 400~10 000 lx,溶氧1.5 mg/L以上.轮虫接种密度以1个/mL为宜,池中轮虫繁殖密度以100个/mL为宜.提倡用光合细菌+扁藻投喂轮虫,慎用酵母培养褶皱臂尾轮虫.在适宜条件下,经10d的培养,褶皱臂尾轮虫可由原来的1个/mL增殖到1 500~2 000个/mL.
    • 严俊贤; 吴开畅; 邓正华; 于刚; 马振华; 李有宁; 陈明强; 王雨
    • 摘要: 水温28°C下,给长肋日月贝浮游幼虫单独投喂球等鞭金藻、牟氏角毛藻、绿色巴夫藻、酿酒酵母、海洋红酵母5种饵料,再将海洋红酵母分别与其余4种饵料以细胞数量1︰3混合投喂,以优化长肋日月贝幼虫的营养供给,提高幼虫生长率和成活率.24 d的培育结果表明,在单一饵料组中,特定生长率依次为球等鞭金藻>绿色巴夫藻>牟氏角毛藻>海洋红酵母>酿酒酵母,球等鞭金藻组的成活率最高,摄食酿酒酵母的幼虫在12 d内便全部死亡,且投喂海洋红酵母不利于浮游幼虫的生长与成活.而各种饵料搭配海洋红酵母的投喂组幼虫特定生长率较相应的单一投喂组高,但成活率普遍较低,绿色巴夫藻+海洋红酵母混合投喂的长肋日月贝浮游幼虫的生长最快,成活率最高.
    • 邓正华; 陈明强; 王雨; 黄桂菊; 于刚; 吴开畅; 李有宁
    • 摘要: 设计并进行3个试验,研究培育合浦珠母贝幼虫的最佳饵料:(1)在10个500 m L的烧杯中,分别加入密度为105个/m L的绿藻门、金藻门和硅藻门的10种单胞藻液400 m L和饥饿的幼虫(5个/mL),摄食1 h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幼虫对单胞藻的摄食和消化;(2)在育苗池中,给幼虫投喂湛江叉鞭金藻、绿色巴夫藻及两种单胞藻以数量比为1:1的混合藻,每组饵料均设3个平行,观察幼虫的生长与成活;(3)在20 L桶中,幼虫密度为5个/m L,分别投喂密度为2×103、20×103个/m L和40×103个/mL的湛江叉鞭金藻,每种密度亦设3个平行,观察幼虫的生长与成活状况.试验结果显示,所有日龄幼虫均能摄食小球藻、微绿球藻、湛江叉鞭金藻、绿色巴夫藻和球等鞭金藻,其中幼虫易消化湛江叉鞭金藻、绿色巴夫藻和球等鞭金藻,难以消化小球藻和微绿球藻;不摄食亚心形扁藻、三角褐指藻和小新月菱形藻;随着幼虫的生长,部分或极少数幼虫摄食少量的杜氏盐藻和牟氏角毛藻.湛江叉鞭金藻与绿色巴夫藻混合投喂时,幼虫的生长速率和成活率均显著高于两种单胞藻的单独投喂(P<0.05);单胞藻投喂密度过高不利于幼虫的生长和成活.因此,在合浦珠母贝幼虫培育中应以易摄食和消化的湛江叉鞭金藻、绿色巴夫藻以及球等鞭金藻作为主要饵料,并进行混合搭配,少量多次投喂.
    • 陈建华; 张庆起; 高焕; 阎斌伦
    • 摘要: 通过脊尾白虾幼体饵料搭配的比较试验,研究了海水小球藻、中肋骨条藻分别与虾片和卤虫无节幼体搭配投喂对脊尾白虾幼体的变态速率、存活率及体长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单一使用虾片的育苗效果较差,幼体发育至2期溞状幼体后开始大量死亡,只有约30% 的幼体变态成3期溞状幼体;投喂卤虫无节幼体与中肋骨条藻搭配组的脊尾白虾幼体组在第8 d时有46% 的幼体变态为仔虾,至第10 d时幼体100% 变态为仔虾;此外,卤虫无节幼体与中肋骨条藻搭配组幼体的存活率为92%,其幼体在1期仔虾平均体长为5.199 mm,平均日增长达到0.3079 mm/d.由此可见,卤虫无节幼体与中肋骨条藻搭配有利于脊尾白虾幼体的生长发育,可用于脊尾白虾育苗生产.
    • 王笑月; 谢玺; 李大成; 刘卫东; 于佐安; 李石磊
    • 摘要: 在水温23~26°C,盐度32‰条件下,研究了几种饵料单独投喂及混合投喂对分叉小猛水蚤(Tisbe furcata)生殖量的影响,以探索培育该蚤适合的饵料品种及投喂方式.结果表明,饵料品种中,两种金藻(球等鞭金藻3011和Sarcinochrysis marina Geitler)不适合作为分叉小猛水蚤的饵料;两种硅藻(小新月菱形藻和多枝舟形藻)及代用饵料可以作为分叉小猛水蚤的饵料,但需要与亚心形扁藻混合投喂才能取得理想效果;亚心形扁藻最适合作为分叉小猛水蚤的饵料,与硅藻、金藻或代用饵料混合投喂效果均非常理想.投喂方式总的来说是混合投喂优于单独投喂,各种饵料单独投喂时均不能取得非常理想的效果,混合投喂时混有亚心形扁藻的任何组合都取得了非常理想的效果.
    • 夏立萍; 景斐; 胡利腾; 朱爱意; 张建设
    • 摘要: 在静水实验条件下,研究了不同饵料种类和浓度对太平洋真宽水蚤存活率、产粪数和产卵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食物碳含量为1.0 mgC/L的条件下,不同饵料投喂后,太平洋真宽水蚤的存活率、产粪数和产卵量有明显的差异(P0.05).实验进一步研究了不同浓度亚心形扁藻和中肋骨条藻对太平洋真宽水蚤生物学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亚心形扁藻对太平洋真宽水蚤的产卵量无显著影响(P>0.05);不同浓度的中肋骨条藻对太平洋真宽水蚤的存活率、产粪数和产卵量差异性显著,且随着浓度的升高其存活率、产粪数和产卵量逐渐减少(P<0.05).投喂亚心形扁藻和中肋骨条藻饵料浓度为2.0 mgC/L时效果最好,表明此浓度条件下的亚心形扁藻和中肋骨条藻是太平洋真宽水蚤相对适宜的饵料,可为人工培养太平洋真宽水蚤作为水产活体生物饵料奠定基础.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