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区域平衡

区域平衡

区域平衡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126篇,主要集中在农业经济、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经济计划与管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9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128117篇;相关期刊107种,包括求实、发展研究、决策与信息(下旬刊)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第八届中国仓储物流创新与发展高峰论坛、2014年四直辖市照明科技论坛(重庆)、2012年中国土地科学论坛——社会管理创新与土地资源管理方式转变等;区域平衡的相关文献由169位作者贡献,包括刘文峰、姚剑峰、姚国强等。

区域平衡—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9 占比:0.09%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28117 占比:99.90%

总计:128240篇

区域平衡—发文趋势图

区域平衡

-研究学者

  • 刘文峰
  • 姚剑峰
  • 姚国强
  • 丁磊明
  • 倪国强
  • 刘媛媛
  • 刘成琳
  • 刘鹏
  • 吴文良
  • 周越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童志怡; 沈锋; 毛家怡
    • 摘要: 国家级新区是承担国家重大发展和改革开放战略任务的综合功能区,在各地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风向标作用。目前,全国已先后设立19个国家级新区,本文在分析国家级新区发展路径的基础上,选取第三产业占比、GDP增速比、建成区面积和常住人口等指标,对国家级新区的发展阶段和产城人融合程度进行了评价,并结合浙江省省级新区基本情况,从空间、功能、职能和路径四个维度,对浙江省省级新区建设提出注重山海区域平衡、突出改革创新味道、处理好与行政区关系和把握好产城人发展节奏四点建议。
    • 孔晓瑞; 朱贺; 徐敏
    • 摘要: 基于“基础-应用-影响”框架构建既体现浙江特色又适应浙江发展战略的数字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耦合协调模型测度浙江省数字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及可持续性,并结合数字经济发展特征,在常规距离矩阵下引入技术距离矩阵分析浙江省各地市数字经济发展的空间集聚与溢出效应。研究发现:浙江省数字经济地区差异性强,呈现以“杭州-宁波”为中心点,以嘉兴为过渡点的空间分布特征;衢州、舟山和丽水数字经济发展协调性较差;地市间数字经济的发展呈现出集聚效应,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和对外开放能促进各地市及周边地区数字经济的发展,但各地市技术人才引进出现“此消彼长”的内卷现象。
    • 徐嘉钰; 刘茜
    • 摘要: 采用包含环境要素的SBM模型测算我国2011—2019年30个省(区、市)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将其作为代理指标衡量经济增长质量。构建个体固定效应、中介效应和面板门槛模型,探讨数字普惠金融对提升地区经济增长质量的作用机理。研究发现:(1)数字普惠金融可以显著提升地区经济增长质量,集中体现在推动区域技术进步,且通过稳健性和内生性检验;(2)数字普惠金融对经济增长质量具有异质性作用;(3)数字普惠金融可以通过产业结构优化和绿色技术创新提升经济增长质量;(4)数字普惠金融对经济增长质量存在基于产业结构优化和绿色技术创新的单门槛效应,且当跨越门槛时均存在正向促进作用。据此,建议在健康的普惠金融制度环境下,因省施策,积极发展绿色技术创新和优化产业结构,以期为我国发展数字普惠金融的同时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证支撑。
    • 摘要: 图书简介:《中国经济2022:城市深化与产业重组》在剖析世界和中国经济形势的基础上,梳理未来经济动向与发展新亮点、新机遇。全球经济“危机四伏”,粮食、能源、财政、气候等多重危机叠加,进入不确定年代;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新冠肺炎疫情、地缘冲突、逆全球化进一步重创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恶化本已严峻的经济形势。中国经济必须迎接外部挑战,完成自身的重大历史转折——产业升级、区域平衡、共同富裕。
    • 林晓东
    • 摘要: 随着房地产去金融化,行业从过去的类金融属性转向民生和消费属性。在2022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中央坚持“房住不炒”总基调不变,再次提及“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坚持租购并举,加快发展长租房市场,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此外,城市更新已升级为国家战略,城市发展已经进入了城市更新的重要时期,企业城市更新业务未来拓展机遇也将明显增加。政府代建仍将是代建市场的重要支柱,发展空间庞大。作为很早便开展政府代建的企业,绿城管理多年来始终如一地通过积极且专业的政府代建服务,构建高品质政府代建范本。
    • 尹恒
    • 摘要: 原始社会后期,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迅速增长。为了满足迅速增长人口的经济需求,已经进入父权管理阶段的各个氏族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拓展自然空间、强化领地统属的方式增加生活物资的获取来源。持续不断地疆域拓展,不可避免地侵蚀其他氏族的领地,打破原有的区域平衡,引发氏族之间的武装冲突。随着武装冲突的不断升级,各氏族逐步意识到,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入侵者,仅靠自己一族之力捍卫生活领地非常吃力。于是,氏族之间便通过各种形式结成氏族联盟,以共同防御来自各路的入侵者,并在不断拓展疆土中占得先机。之后,战争区域日渐宽广,战争规模日益扩大,氏族联盟受到血缘关系的制约,其规模已明显跟不上发展的需要。在生存和发展的召唤下,氏族联盟之间必须形成更大规模的部落联盟,用以扩张生存领土,抵御外族入侵。部落联盟的产生,对当时社会生产力的稳定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也为后来国家的社会组织结构的形成奠定了有效基础。
    • 郭军; 彭超
    • 摘要: 随着粮食生产布局变迁、区域间粮食供需矛盾不断加剧,我国粮食产销区域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完善粮食产销区域平衡机制迫在眉睫。基于此,本文梳理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三大粮食区域定位与职责的演变趋势,并结合当前粮食产销区域平衡现状以及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进行深入分析,认为当前中国粮食产销区域平衡主要面临着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不健全、主销区与产销平衡区粮食自给率不断下降等问题,同时区域粮食收储安全保障供应体系薄弱,国家粮食供应安全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仍旧面临着严峻挑战。对此,本文提出破解当前区域粮食生产困局,完善粮食产销区域平衡机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对策和建议。
    • 罗浩轩
    • 摘要: 内陆区域内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空间结构通常按照"核心—边缘"模式演化.通过对要素禀赋结构、规模经济和区域发展考察发现,作为全国首位度最高的成都市,尽管相较于周边市(州)展现出了更快的资本深化水平和更强的规模经济,但城市间要素禀赋结构趋于收敛,且劳动生产率差距缩小.面板数据分析表明,周边市(州)到成都市的距离与其城市劳动生产率呈现类似U形的"W"曲线关系,出现了以川南经济区为第二增长极的空间结构演化趋势.成都市展现的良性经济集聚驳斥了"一个省养一座城"的观点,带来的启示是内陆省域可通过经济制度改革获得改革红利,应改革以地区经济总量为指标的考核方式,鼓励非中心城市融入区域"核心—边缘"结构,在打造第二增长极时以市场潜力为参考标准.
    • 梁兴辉; 袁裴培
    • 摘要: 鉴于以往区域平衡测度研究主要关注区域之间的整体平衡程度,少有关注区域个体的不平衡状态,文章将定量研究区域个体在区际的不平衡状态。首先提出发展不平衡指数概念,从机会平衡和结果平衡出发建立测度指标体系,然后借鉴熵权TOPSIS法构建测度模型,最后基于2015年和2017年中国31个省份的数据,从全域、地区和邻域三种区域参照系测算出31个省份的发展不平衡指数,并进行比较分析。
    • 华树春; 钟钰
    • 摘要: 对我国区域粮食供求平衡政策演变进行梳理,从国家层面、区域层面以及省域层面对不同粮食品种自给率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阐释了粮食区域平衡与粮食安全的辩证关系。研究发现,2000—2018年,从区域层面来看,各粮食品种生产量与自给率均呈现明显的空间集聚,粮食产量与消费需求变动在区域间呈现逆向流动趋势,23个省份的小麦、21个省份的稻谷以及19个省份的玉米已经不能做到自给,粮食安全问题从总量矛盾演化为区域调剂、品种结构平衡问题,尤其是局部区域粮食供应的风险和隐患在持续加大。建议在加强区域间粮食流通体系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压实和强化产销平衡区与主销区的粮食生产责任,划定主销区口粮自给率底线,在粮食生产能力上给予主销区与产销平衡区同等政策支持,从战略高度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