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经济集聚

经济集聚

经济集聚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280篇,主要集中在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经济计划与管理、经济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71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13004篇;相关期刊208种,包括领导决策信息、甘肃社会科学、开发研究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2012年中国空间经济学年会、第十届全国区域经济学学科建设年会、区域合作理论与实践创新暨粤港澳区域经济一体化学术研讨会、2011年管理创新、信息技术与经济增长国际学术会议等;经济集聚的相关文献由398位作者贡献,包括周治平、王春宇、钟华等。

经济集聚—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71 占比:2.04%

会议论文>

论文:9 占比:0.07%

专利文献>

论文:13004 占比:97.89%

总计:13284篇

经济集聚—发文趋势图

经济集聚

-研究学者

  • 周治平
  • 王春宇
  • 钟华
  • 陆梦龙
  • 陆铭
  • 韩伯棠
  • 冯涛
  • 周光霞
  • 周法法
  • 唐利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闫明; 陈恋
    • 摘要: 城市空间结构是经济布局和产业联络模式的反映,流通业发展则进一步加速跨地区要素流转和经济关联,进而引致城市空间结构的动态演化.基于流通业发展与城市空间结构的内在关联机制,本文采用位序-规模法则和夜间灯光卫星数据所构建的中心度指数对城市空间结构予以表征,进而构建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对流通业发展与城市空间结构的相关性进行考察,同时将其空间溢出效应纳入考量;进一步地,本文采用中介效应模型重点考察经济集聚对流通业发展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中介作用.研究表明:流通业发展对于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影响具有倒U型非线性特征,流通业发展初期会提高城市空间结构中心度,而超过一定阈值后则会推动城市空间结构朝向多中心结构转变;流通业发展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具有显著空间异质特征,东部地区具有稳健的倒U型曲线特征,而中西部地区流通业发展则长期提升城市空间结构中心度;经济集聚在流通业发展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过程中中介效应显著,且这一中介效应同样具有典型的非线性特征.本文据此提出应优化流通产业布局,发挥其在空间经济布局和城市建设方面的引领作用,构建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城市生态"的建议.
    • 冯月
    • 摘要: 本文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县级行政区为样本,运用空间联立方程模型,考察人口与经济集聚的空间效应.研究发现,现阶段成渝地区人口与经济集聚存在双向促进作用,即当地人口集聚可以推动经济快速集聚,当地经济的集聚又吸引大量劳动力,促进人口集聚.不同于中国、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发展存在扩散效应的研究结论,成渝地区空间溢出效应主要表现为虹吸效应,即周边区域人口、经济集聚会抑制本地区经济集聚,周边区域经济集聚亦对本地区人口集聚有阻碍作用;然而周边区域人口集聚会促进本地区人口集聚.门槛模型估计结果表明,仅产业结构优化、公共服务完善的少数中心城市才能充分发挥经济集聚对人口集聚的促进效应.最后,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从强化中心城市、构建区域经济副中心等方面促进成渝地区协同发展.
    • 王欣钰; 张欣宇; 姚姗; 李国展; 陈汝阳
    • 摘要: 城市群的兴起是经济集聚的催化剂,经济集聚和环境污染的内在联系一直是地理学者研究的热点。本文在对国内外学者大量观点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并归纳,构建文献综述。
    • 李宝礼; 邵帅; 范美婷
    • 摘要: 探讨中国偏向中西部地区和中小城市的土地供给是否阻碍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提升中国土地资源空间配置效率,实现经济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利用2007~2018年中国285个地级市数据构建了土地行政配置协调度指数,结果显示,土地行政供给过度引致的土地行政配置失衡主要为中西部地区的中小城市,土地行政供给不足引致的土地行政配置失衡全部为东部地区的核心城市。实证结果表明:土地行政配置失衡不利于中国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减少中西部地区的中小城市的土地行政供给,增加东部地区的核心城市的土地行政供给,降低土地行政配置失衡度,有利于促进中西部地区的中小城市和东部地区的核心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机制分析与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土地供给偏向政策通过环境规制和经济集聚两种路径对中西地区中小城市和东部地区核心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产生影响。
    • 赵丽; 杨滢; 阮欣怡; 赵玉平
    • 摘要: 本文系统地梳理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发展历程,运用理论分析、文献梳理和指标分析等方法对成渝双城经济圈进行研究,利用2017年~2019年成渝双城经济圈16个市的数据计算区位熵,对现阶段的经济集聚程度和区域经济发展现状以及两者之间的影响机制进行分析,得出经济集聚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的结论。最后,针对性地提出完善基础设施、形成错位发展的空间格局、扩大对外开放和充分运用并发挥好政府宏观调控作用的政策建议,从而形成有利于成渝双城经济圈的高质量发展和丰富城市群经济发展的理论框架。
    • 白延涛
    • 摘要: 利用2010—2016年合并后的中国海关进出口数据库和工业企业数据库测算企业-产品-年度层面的质量,构建计量模型进行中国经济集聚对企业产品质量升级影响的实证检验。研究结果发现经济集聚程度的提高有助于提升中国企业产品质量。企业通过集聚到特定区域更加靠近劳动力、供应商、消费者和交通枢纽,降低了企业在用工、物流和推广方面的成本,使企业有更多的资源用以升级产品质量。同时,理清了经济集聚影响产品质量升级的作用机制,集聚所带来的效率提升和边际成本下降促进了产品质量升级。
    • 吴士炜; 余文涛
    • 摘要: 【目的/意义】人口与经济集聚是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推动力,而生态环境作为高质量发展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协调好集聚与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设计/方法】基于扩展的生产密度函数,利用中国1998~2018年289个地级市面板数据,结合空间经济学相关理论,从一线城市、二三四线城市与五线城市视角考察人口与经济集聚对雾霾污染影响。【结论/发现】人口与经济集聚对雾霾污染影响呈N型曲线关系,说明城市化与工业化推进对雾霾污染呈现先促增后促减,当超过地区土地、环境与资源承载力时,会加剧雾霾污染。进一步考察发现,中等城市人口与经济集聚对雾霾污染影响呈倒U型曲线,而超大城市集聚对雾霾污染影响表现为正相关性。稳健性检验结果进一步验证上述结论。基于此,在发挥集聚规模经济效应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同时,要注意地区环境承载力,且雾霾污染治理应以区域联治为主。
    • 钱力; 王花; 宋俊秀
    • 摘要: 基于2010-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运用空间莫兰指数检验经济集聚与相对贫困空间关联度,进一步运用空间计量SAR模型,分析经济集聚对相对贫困的空间溢出效应,并探讨空间溢出效应的地区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1)经济集聚与相对贫困具有空间关联性,且具有一定的溢出效应;(2)经济集聚对相对贫困的作用具有地区异质性;(3)交通便利、政府干预、开放程度对相对贫困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推动经济集聚发展,加强地区间协调可持续发展,优化政府科学干预等对策建议。
    • 周慧珺
    • 摘要: 人工智能在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了解其发展条件和基础对于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IFR工业机器人数据及国内统计数据对经济的空间集聚和人工智能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经济的空间集聚程度越高,越有利于该省份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工业机器人渗透度随之越高。此外,人工智能的发展对于经济集聚的依赖程度随经济发展的程度发生阶段性变化,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受经济集聚的影响有望下降。
    • 姜菁; 张晓青; 王玉琳
    • 摘要: 人口集聚是经济发展的普遍现象,为探究中国县域人口集聚的现状及影响因素,本文以2000—2019年中国县域面板数据为样本,分析县域人口集聚的时空演变特征并利用面板门槛模型实证分析县域经济集聚对人口集聚的非线性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县域人口集聚呈现多核心格局,其中华北平原、长三角、珠三角、四川盆地、东南沿海等区域的核心地位显著;东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川渝地区及广东省人口集聚程度有所减小,西部地区和南方地区的人口集聚程度普遍增加,中心城市对周边县域人口具有显著“虹吸”作用。面板门槛回归结果显示,当经济集聚跨越一定门槛值之后,其对人口集聚的促进作用将减弱,当前中国西部和东北地区县域经济集聚对人口集聚的促进作用更为突出,低发展水平县域地区仍需进一步发展经济以吸引人口集聚。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