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几何相位

几何相位

几何相位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55篇,主要集中在物理学、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一般工业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0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31535篇;相关期刊60种,包括长春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大学物理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六届全国磁学理论讨论会暨全国青年磁学理论讨论会等;几何相位的相关文献由383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子乐、郑国兴、乔元新1等。

几何相位—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0 占比:0.32%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1535 占比:99.68%

总计:31636篇

几何相位—发文趋势图

几何相位

-研究学者

  • 李子乐
  • 郑国兴
  • 乔元新1
  • 于肇贤1
  • 宋元军
  • 易学华
  • 陆延青
  • 陈鹏
  • 陶金
  • M.J.埃斯库蒂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许文昊; 寿一畅; 罗海陆
    • 摘要: 光的自旋-轨道相互作用是指光的自旋角动量和轨道角动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它存在于反射、折射、散射、衍射、聚焦等基本的光学过程中。在传统大尺度量级的经典光学中可以忽略自旋-轨道相互作用的影响,但在亚波长尺度下,自旋和轨道角动量之间会发生强耦合。对光的自旋-轨道相互作用的基本起源和重要应用进行了综述。首先,介绍了光的自旋-轨道相互作用的两个重要基本概念:光子角动量和几何相位理论。其次,分别介绍了自旋-内禀轨道角动量和自旋-外禀轨道角动量两种相互作用的基本原理。然后,重点介绍了光自旋-轨道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以及代表性应用。最后,对光自旋-轨道相互作用相关研究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 樊志华; 吴雨霏; 马晓燠; 周绍林
    • 摘要: 将相变介质的有源调控属性与基于广义斯涅尔定律的相位型超表面相结合,实现了可重构的近红外全息超构器件。当集成的锗锑碲化合物(GST)相变介质处于非晶态时,各向异性的超构单元可实现宽带范围内(1.55~2.8μm)交叉极化转化率为~80%的几何相位调控,进而实现近场全息相位生成以及远场全息成像,即器件处于"开"态。当GST相变为晶态时,超构单元交叉极化效率被极小化,全息相位以及远场全息图像被关闭,器件处于"关"态。本文提出的相位型开关器件将在空间光调制、波前工程、全息成像等有源光子及光电集成应用中展现出极大潜力。
    • 刘硕卿; 陈世祯; 罗海陆
    • 摘要: 光子自旋霍尔效应是指光束在非均匀介质中传输时,自旋角动量相反的光子在垂直于入射面的方向发生的横向自旋相关分裂。光子自旋霍尔效应可以和电子自旋霍尔效应作类比:自旋光子扮演自旋电子的角色,折射率梯度扮演外场的角色。光子自旋霍尔效应源于光的自旋-轨道相互作用,和两类几何相位有关:一类是动量空间的自旋重定向Rytov-Vlasimirskii-Berry相位;另一类是斯托克斯参数空间的Pancharatnam-Berry相位。光子自旋霍尔效应对物性参数非常敏感,结合量子弱测量技术,在物性参数测量、光学传感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本文将简单分析光子自旋霍尔效应的物理根源,回顾近几年不同物理系统中光子自旋霍尔效应的研究进展,介绍光子自旋霍尔效应在物性参数测量中的应用。最后,展望其在光学模拟运算、显微成像、量子成像等领域的可能发展方向。
    • 张雪妍; 郁步昭; 王吉明; 吴彤; 赫崇君; 刘友文; 路元刚
    • 摘要: 为了实现电介质超表面的聚焦功能和对光场相位的调控,采用几何相位调制原理设计微元结构及空间分布,以SiO_(2)为基底、亚波长TiO_(2)椭圆柱的六边形晶胞为基本结构,设计了一种相位突变呈抛物线梯度分布的聚焦超表面,适用于480nm~580nm波段。基于此结构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发现该结构对线偏振光聚焦,其归一化后的半峰全宽约为428nm,而对矢量光聚焦约为258nm,获得了更出色的聚焦效果。研究了3阶和4阶Ince-Gaussian矢量光场通过该超表面后的聚焦特性,得到了聚焦场能保持入射矢量光场的基本空间结构,但中心结构信息会有损失的结果,即Ince-Gaussian矢量涡旋光场由于涡旋相位的存在,聚焦后会呈现破缺的空间结构。结果表明,超表面结构和入射光场矢量结构之间的匹配程度是影响聚焦特性的重要因素。该研究为理解复杂矢量光场的超表面聚焦机理提供了参考。
    • 樊俊鹏; 王小召; 张建新; 张震; 孙偲; 胡启勇
    • 摘要: 基于金属-光敏硅组合圆环提出了一种光可调太赫兹超表面,可用于实现多功能的波前操控。该超表面单元由正反两面的结构层和中间介质层组成,其中结构层是开口方向相反的金属环,开口处由光敏硅进行填充。在光照强度较低时,超表面可以将入射的圆极化波转换为交叉极化的透射波;随着光照强度升高,透射波将逐渐被完全抑制。根据几何相位原理,通过旋转金属-光敏硅组合圆环,透射的交叉极化波会携带额外的相位因子,并可实现完全的2π范围相位覆盖。通过合理排列超表面单元结构,可以对透射波的波前实现任意操控。利用提出的光可调超表面,在较低光照条件下实现了高效的异常折射、透镜以及轨道角动量产生器;在较高光照条件下,抑制了其透射效率,可有条件地选择应用功能,表现出较好的灵活性。提出的光可调超表面在太赫兹成像、通信、雷达等方面具有较大的潜在应用价值。
    • 余丽红; 沈冬; 郑致刚
    • 摘要: 提出了一种以硅基液晶空间光调制器(LCOS SLM,以下简称SLM)为基础的投影拼接式光取向技术。通过结合SLM和二维移动平台可以实现任意尺寸、任意几何相位图案化分布的液晶光学元件的制备。基于此技术,通过连续扫描曝光的方法制备了多种液晶光学元件:一维偏振光栅、二维光栅、微透镜阵列和全息图。实验结果表明:通过该技术可以实现连续相位分布的光学元件的制备和扩大光学元件的口径;尺寸为25.4 mm×25.4 mm的一维偏振光栅的衍射效率达到98.32%,且各区域误差不超过1%;可以仅改变加载到SLM上的曝光图样,实现二维周期性或其他复杂图案的液晶光学元件的制备。基于SLM的投影拼接式光取向技术具有高分辨率、高效率、工艺简单、可实现任意尺寸光学元件制备等特点,可以进一步推动液晶光学元件的发展和实际应用。
    • 杨睿; 于千茜; 潘一苇; 陈思涵; 张宸; 叶宏; 周鑫尧; 时阳阳; 万帅; 刘阳; 李仲阳
    • 摘要: 片上超表面是将超表面引入到集成光波导上以实现对导波的任意调制,它为导波与自由空间光波之间的转换提供了一个方便且通用的平台。尽管之前在片上全息方面已经做出了一些探索,但在扩展编码自由度和多路复用方面仍需突破。本文提出并实验验证了一种基于片上超表面的多路复用全息显示器件。通过迂回相位和几何相位的融合,使片上超表面将导波以圆偏光的形式耦合到自由空间中,以打破此前片上超表面沿传播方向上相位简并的局限性,进一步扩展了编码自由度。同时使用模拟退火相位优化算法和多路复用技术,实现了可独立编码的四通道远场全息显示复用。本文的设计方法以片上超表面的多功能集成,为具有高信息存储容量的集成光通信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 李海鹏; 吴潇; 丁海洋; 辛可为; 王光明
    • 摘要: 多功能器件的设计是推动新一代电磁系统发展的重要力量,而超构表面因其对电磁波的幅度、相位和极化等特性的灵活调控在多功能器件领域备受关注.传统的多功能超构表面是利用各向异性单元对相互正交的线极化波具有不同响应的特性,从而设计出适用于线极化的多功能器件.本文提出了一种缝隙加载的环I形复合超构表面单元,通过单元臂长和旋转角度的调整实现了对圆极化电磁波传输和几何相位的独立控制.利用上述两种相位的共同作用,打破了左旋和右旋圆极化电磁波操控中存在的固有关系,为圆极化双功能器件的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在此基础上,利用复合超构表面分别设计了异面偏折器和定向/涡旋光束产生器,实验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两种反射型圆极化双功能器件在9—13 GHz的宽频带范围内均能良好工作.
    • 张晓冬; 刘素娟; 翟凤潇; 孔德鹏; 王丽莉
    • 摘要: 基于几何相位原理,对近年来使用超表面(等离子体超表面、全介质超表面、金属间隙型超表面、多功能超表面)产生涡旋光束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指出:基于几何相位的超表面设计简单,产生的涡旋光束无色散,在近红外波段,具有等离子体超表面加工简单、频段宽,全介质超表面透过率高等特点;在中红外波段,具有金属间隙型超表面反射率高、无色差等特点;多功能超表面可以用于轨道角动量的复用和解复用,同时产生矢量、标量涡旋光束等功能.随着微纳加工技术的不断成熟,未来超表面将会向着低损耗、宽频段、可调控、多功能等方向发展,并进一步拓展其在集成光学领域的应用.
    • 张飞; 蔡吉祥; 蒲明博; 罗先刚
    • 摘要: 超构表面是一种二维的超构材料,能在平面上实现对光波相位、振幅、偏振等参数的灵活调控.相位型超构表面可突破经典折反射定律,使得光场调控不再依赖于曲面光学元件,为实现光学系统的平面化、集成化和多功能化提供了有效途径.特别地,通过对传输相位和几何相位协同调控,能够有效解决传统超构表面存在的功能单一、带宽受限、可调谐性差等原理性问题.文章介绍了复合相位调控的实现原理和方法,以及复合相位超构表面的典型应用及特点,最后对复合相位超构表面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