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八景

八景

八景的相关文献在1935年到2022年内共计671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地理、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71篇、专利文献14047篇;相关期刊429种,包括今日上海、风景名胜、旅游等; 八景的相关文献由668位作者贡献,包括朱亚夫、陆杨、乔林晓等。

八景—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71 占比:4.56%

专利文献>

论文:14047 占比:95.44%

总计:14718篇

八景—发文趋势图

八景

-研究学者

  • 朱亚夫
  • 陆杨
  • 乔林晓
  • 刘明坤
  • 周安庆
  • 孙向群
  • 席小平
  • 薛元明
  • 佚名
  • 刘启华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向荣
    • 摘要: 清漪园中的惠山园是乾隆非常喜爱的一处园中园,那时惠山园中的山水林泉还是一个整体,仅有的少量建筑散布在山间水岸,想必惠山园一定如它的蓝本无锡寄畅园一样,充满了质朴幽远的山水诗意。乾隆曾题写惠山园八景,其中“寻诗径”位于惠山园的中心,也就是山水的交会之处。现在,惠山园早已不复原状,经后代的改建和重建,增加了不少建筑和围墙,且一些建筑的体量也增大了许多。
    • 李龙一; 张莎莎
    • 摘要: “八景”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地域山水文化景观,也是园林文化的一种历史体现。在历史演进之中,文化的蓬勃发展推动了武城“八景”诗、景、画的融合,历代文人墨客为“八景”题咏,反映了武城社会历史和政治经济的发展。而运河城镇特色与当地景观一脉相承,解读武城“八景”与古城运河发展对于了解古城演进特点、文化风土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文章通过文献分析,梳理演化历史,探究武城“八景”的景观特色、文化内涵、命名特点及内在的关联。
    • 李艳丽; 张政君
    • 摘要: 作为日本传统艺术代表的浮世绘,在其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中国及西方的深远影响,其绘画主题与素材大量借用了中国元素,完成了模仿—消化—本土化的实践。铃木春信的美人绘“风流讽八景”及“五常”系列便是中国画题的衍生,不仅反映了江户时代对儒学的吸收,而且与其背后的友人平贺源内等汉学素养的支撑也密切相关。
    • 杨晓丹(文/图); 王树声(文/图); 李小龙(文/图); 张琪瑞(文/图)
    • 摘要: 1.何谓"八景"中国本土规划历来注重对地方特色景致的挖掘凝练与统筹经营,通过遍察地域环境、辨识山水特质、巧施风景营造、融注人文意涵,建构以特色景群为引领的区域风景秩序,彰显一方人居之美。由此累代形成“八景”营造传统,亦有“十景”“十二景”“十八景”等,其义相通。此传统以简便和通俗易懂的模式,让全社会葆有“风景意识”和“风景责任”,能够自觉对城乡及周边环境进行风景发掘、营造、保护和提升,形成多样化的地方景群。
    • 摘要: 盐城,始于秦汉,兴于北宋,盛于明清."盐城八景"载录昔时盐渎胜景,或蔚为大观,或意境幽远,是盐城城市历史文化景观的精华所在.盐城古八景历史场景的再现,不仅延续"舳舻千里不绝,商贾云集之地"的传统风貌,再现历史淮南金玉汇聚之地的盛世景象,更以塑造串场河——盐城传统历史文化之河为契机,整合自然文化旅游资源,演绎盐城"因盐兴运"的历代佳话,确立"南秦淮、北串场"的文化旅游地位.
    • 吴志远; 贺明锐
    • 摘要: 清代方志的编修对“八景”的记载、传播与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清代河南方志无论从时间上还是地域上都对“八景”有较为完整的记录。通过研究河南各地区方志对“八景”的记载,深入了解“八景”从省到州府、县志的具体情况,可以看出:随着明代到清代大型官方方志编修体例变得成熟与严谨,“八景”被删除出河南省志甚至府志;与此同时,河南各州县为丰富地区文化、突出地区特色大量记载“八景”,导致清代“八景”记载出现重心向下转移的趋势。此外,清代河南方志“八景”所反映的不仅是地方景观,更是编修者的思想与社会历史影响的潮流。
    • 海克斯
    • 摘要: 横滨八景岛海岛乐园,位于日本横滨湾,拥有日本最大规模的水族馆。海族之馆超过700种、12万只海洋生物,在层楼高的巨大水族箱中遨游。起航之海海族之馆为游客特别准备的迎宾小组一黄刺尾鱼和小丑鱼在此恭候多时。海中宝石日本人称珍珠为“海的宝石”。在该展区内,游客可以亲手从牡蛎壳中取出珍珠,设计并加工成自己专属的饰品。
    • 穆迪
    • 摘要: 明代《霍邱县志》原载有"霍邱八景"诗八首,今存六首,各以"八景"之一为诗题,题下附有八位邑人的姓名与职官.乾隆《霍邱县志》将前志缺失的两首明人诗作补足.然细考八人生平,"八景"诗第二首作者朱诠为官与最末首作者戴于飞中举的时间相差六十二年,且戴于飞中举之时,第六首诗作者曾翀已卒.八人按官职大小分题赋诗缺乏现实可能性,因此"八景"诗当为后人代笔的"伪作".
    • 洪胜利
    • 摘要: 明代中后期,徽州"海阳八景"之一"寿山初旭"即已出现,直至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寿山初旭"图像才以"古城岩"为题出现在《休宁县志》中."寿山初旭"文本的生成,除受文人文化实践模式之一"八景"的影响外,清初对地方文化的重塑也对"寿山初旭"图像的构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就"寿山初旭"在"海阳八景"中的变动直至成形而言,"寿山初旭"具有塑造历史记忆和文化格局的双重作用.对"寿山初旭"的梳理,有助于厘清明清时期古城岩景观文化图像的生成状况及其发展历程,也为地方性景观及其与文化之间的互动提供参照.
    • 乔林晓
    • 摘要: 八景是中国古代最具地方意识的公共空间.所谓地方意识可以用文化地理学研究中的"地方感"来形容,著名美籍华人地理学家段义孚认为,"地方感"就是"从纯空间向……某种强烈的人文地方"的转换,他还用"恋地"一词表达这种情感.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