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企业史

企业史

企业史的相关文献在1959年到2022年内共计266篇,主要集中在经济计划与管理、工业经济、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66篇、专利文献15706篇;相关期刊195种,包括报林求索、南洋问题研究、南风窗等; 企业史的相关文献由226位作者贡献,包括吴晓波、林立强、林金枝等。

企业史—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66 占比:1.67%

专利文献>

论文:15706 占比:98.33%

总计:15972篇

企业史—发文趋势图

企业史

-研究学者

  • 吴晓波
  • 林立强
  • 林金枝
  • 苏小和
  • 傅国涌
  • 夏南
  • 夏南林
  • 居正
  • 张伟东
  • 张格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林立强
    • 摘要: 近年来中国企业史研究在经济史研究中日益活跃,企业史研究范式的创新问题也随之受到极大关注。作为企业史研究的新视野,中国企业史管理学范式的再思考可通过对库恩范式理论的重新解读,重点围绕“管理学范式是什么”这个元问题展开。以美国为个案的管理学范式形成与演变过程、管理学范式的构成成分、管理学范式三个典型范例的具体分析等,可为在中西比较视野下重拾中国企业史管理学范式话题提供借鉴。学界应尽快构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多种研究范式并存的企业史研究话语体系,加快企业史学科从目前尚不成熟的“前科学”阶段向“常规科学”阶段迈进的步伐。
    • 李玉
    • 摘要: 企业史:企业之根 企业的历史不只是企业发展的内史,还是企业所处时代的历史.企业历史是企业的发展记忆,是可以共享的财富.学习企业历史能够促进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无形中发展为企业的隐性资产.企业历史在传统上被理解为企业从无到有逐步建立与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在时间维度上应当体现出明显的跨越, 少则十几年,多则上百年.如今, 大众对于企业历史的理解应当有一个更新,即"新企业同样可以有大历史",新的企业没有充足的企业发展史,但仍可以被时代赋予历史与价值, 如:在企业愿景、企业价值观、企业成立方面切入.新企业对于企业的定义,企业社会性的理解、如何承担社会责任等,都可以作为新企业的时代历史.这种时代历史,可通过企业的经济史、文化史、社会史三大方面进行挖掘,最终在社会服务、社会效应对经济效应的促进等方面体现.因此, 在讲述企业发展故事的过程中,企业发展的时间长短,不应该成为展现企业历史的一个局限.
    • (韩)申茂哲; 侯冠宇; 虎琳; 蔡宏雨; 张骞予(译); 姜鑫(校)
    • 摘要: 家族企业是一种悠久的企业组织形态,在世界经济史中占据重要位置。本文在回顾罗斯柴尔德家族发展史的基础上,阐明资本主义背景下的家族企业如何发挥积极作用,促进经济发展。研究表明,家族是维系国家与市场间平衡的纽带,家族企业以信任为基础来调节市场失灵。银行业以家族企业为依托,一是因为具有宽广的人脉;二是因为银行业着眼于货币积累而非提高技术创新的行业特征。
    • 黄若娜
    • 摘要: 美国企业史是当今世界企业史研究的重要阵地及主要发源地,发展中国的企业史研究必不可少地从中汲取历史经验和学术成果.而关注美国企业史,又始终绕不开小艾尔弗雷德·D·钱德勒(Alfred D.Chandler Jr.)这位企业史大师.回顾和总结钱德勒与美国企业史的研究可以发现,国外的研究较为深入,表现在大家著作与精品文章兼备;而中国由于企业史学传入时间稍晚,目前各项研究程度都不十分深入,载体大多表现为期刊论文,专项著作尚未出现,留给学者努力的地方还有很多.
    • 张格
    • 摘要: 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校历史专业教学中逐渐增加了对经济史、商业史、企业史的授课内容,但在教学过程中难以给予学生商业与企业的直观感受.通过建立校企合作课程体系,能在高校历史专业教学中加深学生对企业史与商业史的认识,直观地感受我国经济发展态势.与教育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双方可以在历史专业教学上实施互补,完善彼此的课程体系,并丰富学生的社会实践.虽然目前在高校历史教育中构建校企合作课程体系存在困难,但益处颇多,值得深思.
    • 张格
    • 摘要: 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校历史专业教学中逐渐增加了对经济史、商业史、企业史的授课内容,但在教学过程中难以给予学生商业与企业的直观感受。通过建立校企合作课程体系,能在高校历史专业教学中加深学生对企业史与商业史的认识,直观地感受我国经济发展态势。与教育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双方可以在历史专业教学上实施互补,完善彼此的课程体系,并丰富学生的社会实践。虽然目前在高校历史教育中构建校企合作课程体系存在困难,但益处颇多,值得深思。
    • 兰日旭
    • 摘要: 中西企业发展路径的差异,推动了中西产业分化,成为中西大分流的一支重要驱动力量.大分流之前,秦汉以来中国的盈利行业向官营企业经营集中,在含有一定技术的工匠们规模化生产下引致了技术溢出,促成了“李约瑟之谜”前半段技术发明领先于世界的成就,而所生产的产品,受专卖制度等影响,难以形成市场导向的生产需求机制.宋代以来,虽然允许民间参与官营行业产业链中的某个环节,但至晚清期间民间能够参与的环节基本集中在销售领域,带来了商帮的崛起,借助商业活动民间积累了大量财富,而受高利行业向官营集中、牙行制度等限制,民间积累的资本长期投向了非生产性领域,无法实现向近代产业投资的转化.欧洲在古罗马帝国崩溃之后,长期处在争霸战争的分裂、竞争状态下,企业在安全环境的引领下日益向城市集中.在资源禀赋差异下,城市之间联系日益紧密,区域性市场在欧洲地区发展起来,集中于城市的企业日益呈现创新和向市场导向的转化,从而为欧洲地区的企业向近代企业的转型奠定了物质、技术与制度基础.
    • 郭年顺
    • 摘要: 企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织载体和微观基础.本文通过梳理现代经济学诞生以来企业理论和企业史研究领域的代表性文献,识别出主流新古典经济学“缺失企业”和将企业“黑箱化”的现象及原因,然后首次展现出经济学和管理学领域发展出来的两条打开企业“黑箱”的学术路径:契约—激励视角和能力—知识视角.本文从理论起源、核心概念、研究主题、发展过程和研究现状方面,分别对这两条由不同学科主导的学术研究路径进行评述.本文认为,这两条研究路径本质上相互竞争又相互补充.而相比于经济学领域发展得相当完善的契约—激励视角,主要从管理学和演化经济学发展而来的能力—知识视角则首次复兴了经济学中被长期忽略的“生产力研究”传统,因而蕴含更大的研究潜力.本文提出以下研究方向:探索从理论和方法上整合两个研究视角的可能性;进一步挖掘能力—知识视角的学术潜力;加强中国本土化的企业理论和经验研究.
    • 吴晓波123
    • 摘要: 尽管任何一段历史都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性,可是,1978年-2018年的中国,却是最不可能重复的。关于这40年,我写过两本中国企业史——《激荡三十年》和《激荡十年,水大鱼大》。两本书以2008年为界,有朋友对比过两本书之后,特意向我发信息说,前者富于诗意,而后者的理性意味更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