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食管病变

食管病变

食管病变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07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肿瘤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9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6140篇;相关期刊86种,包括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中华消化内镜杂志、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首届中日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高峰论坛、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2007年度消化系病学术年会、第十一届全国中医风湿病学术研讨会等;食管病变的相关文献由285位作者贡献,包括周英智、李会庆、胡瑞霞等。

食管病变—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9 占比:1.59%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6%

专利文献>

论文:6140 占比:98.35%

总计:6243篇

食管病变—发文趋势图

食管病变

-研究学者

  • 周英智
  • 李会庆
  • 胡瑞霞
  • 赵德利
  • 仲晨曦
  • 刘变英
  • 叶波
  • 周平红
  • 周立雪
  • 姚礼庆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杨彩玲; 覃秀梅; 陈丹
    • 摘要: 目的:探讨纤支镜引导插胃管在食管病变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20年1—12月我院收治的168例食管病变患者,随机分成常规组与研究组,各84例,常规组行常规胃管置入法,研究组在纤支镜引导下插胃管,观察两组插管时间、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监测心率、血压、氧饱和度的变化。结果:常规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89.29%,低于研究组的1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纤支镜引导下插胃管可缩短插胃管时间,提升一次性置管成功率,降低恶心呕吐发生率,对患者刺激性较小,值得临床推广。
    • 摘要: 研究人员将在1979—2014年期间获得的食管活检的组织病理学数据与瑞典几个基于国家人口的登记相关联。患者从第一次活检日期后的2年起开始接受随访,直到癌症、死亡、移出、食管/胃切除术或随访结束(以2016年12月31日为准)。估算标准化发病率作为相对风险的衡量指标,并以瑞典普通人群为参考。在831394人·年的随访中,共确诊了367例食管腺癌(EAC)。
    • 徐震; 董彩军; 马振华
    • 摘要: 目的分析食管病变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后食管狭窄的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50例2015年11月-2020年12月该院收治的食管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ESD治疗,根据患者经ESD治疗后是否出现食管狭窄,将其分为狭窄组(26例)和未狭窄组(124例)。统计食管病变患者经ESD治疗后食管狭窄的发生情况,分析狭窄组和未狭窄组一般资料,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食管病变患者经ESD治疗后发生食管狭窄的危险因素。结果150例食管病变患者经ESD治疗后,发生食管狭窄26例,食管狭窄发生率为17.33%。狭窄组病变长度≥5 cm、固有肌层损伤、创面环周黏膜缺损程度≥7/8周、无预防狭窄措施、病变浸润深度为m3~sm1的患者占比分别为23.08%、30.77%、23.08%、73.08%和46.15%,均高于未狭窄组的7.26%、6.45%、5.64%、39.52%和7.26%(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变长度≥5 cm、固有肌层损伤、创面环周黏膜缺损程度≥7/8周、无预防狭窄措施、病变浸润深度为m3~sm1均是食管病变经ESD治疗后发生食管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OR=3.077、3.370、3.445、2.762和2.659,P<0.05)。结论食管病变患者经ESD治疗后,食管狭窄发生率较高,发生食管狭窄的危险因素包括:病变长度≥5 cm,固有肌层损伤,创面环周黏膜缺损程度≥7/8周,无预防狭窄措施,病变浸润深度为m3~sm1等,临床可据此对食管病变患者的治疗及护理方案进行调整,以降低食管病变经ESD治疗后发生食管狭窄的风险。
    • 邹燕婷; 宁柳心; 马丽黎; 蔡瑜; 张顺财; 徐蓓莉
    • 摘要: 目的探讨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roprotein convertase subtilisin/kexin type 9,PCSK9)作为食管病变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术后早期感染预测指标的价值。方法纳入2017年3月至2017年10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65例浅表肿物行食管ESD患者。术后监测患者体温,定义体温≥37.5°C为ESD后发热,对体温≥38°C的患者进行血培养。同时检测患者血液中的PCSK9、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和其他标志物如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WBC)、C-反应蛋白(C-reaction protein,CRP)和白介素6(interleukin 6,IL-6)等。结果37例患者出现发热,其中12例患者接受血培养,其中1例显示阳性结果。血PCSK9、LPS、WBC、CRP和IL-6均在发热组增加;与37.5°C≤体温<38°C的患者相比,在体温≥38°C的患者中,只有PCSK9和IL-6显著增加。体温≥38°C的患者PCSK9平均水平为(355.29±56.17)ng/mL,而37.5°C≤体温<38°C患者的平均PCSK9水平为(304.19±60.91)ng/mL(P=0.020)。在体温≥38°C的患者中,血PCSK9和LPS水平正相关(r=0.720,P=0.011)。结论PCSK9可作为食管ESD患者术后感染的早期敏感生物标志物。
    • 聂艳红; 聂平会; 宋姗姗; 张春芳; 陈昊
    • 摘要: 目的 探讨食管基底层型高级别异型增生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收集9例食管基底层型高级别异型增生的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D2-40、p53、Ki-67的表达,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男性6例,女性3例;男女比为2∶1,发病年龄52~76岁,中位年龄65岁。内镜下病变区黏膜微发红,碘染色不着色或淡染,边缘不规整。窄带光成像病变呈褐色或茶褐色,放大内镜下黏膜血管清晰可见,并且增粗,不同于食管炎的表现。鳞状上皮基底层细胞核大、多形、深染、极性丧失、核重叠、核分裂可见,染色质粗糙。部分病例可出现正常上皮下方收缩裂隙样改变,类似于乳腺Paget样浸润模式生长,与非肿瘤区有明显的界限。结论 食管基底层型高级别异型增生为结构低级别异型、细胞高级别异型,易误诊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或不典型增生等,发展成浸润性鳞状细胞癌的风险较大。熟悉其临床病理学特征,联合检测D2-40、p53、Ki-67有助于明确诊断。
    • 胡丙根; 周超钦
    • 摘要: 目的 探讨内镜下食管黏膜碘染色对食管癌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2月至2019年10月本院收治的食管病变患者85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内镜下食管黏膜碘染色,以组织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内镜下食管黏膜碘染色对食管癌的早期诊断价值.结果 85例食管病变患者中,经组织病理检查确诊有20例为食管炎;50例食管异性增生(食管轻度异性增生20例、食管中度异性增生16例、食管重度异性增生14例);15例为食管癌.碘染色前食管病变中食管炎、食管轻度异性增生、食管中度异性增生、食管重度异性增生、食管癌的检出率分别为50.00%、20.00%、35.71%、43.75%、40.00%,均低于碘染色后的95.00%、75.00%、85.71%、81.25%、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碘染色检查前食管癌的准确性为83.53%、灵敏度为80.00%、特异度为84.29%、阳性预测值为52.18%、阴性预测值为95.16%.结论 将内镜下食管黏膜碘染色用于食管癌的早期诊断中,临床检查的准确性、灵敏度及特异度均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丁蕾蕾; 贾程普; 焦月; 张澍田
    • 摘要: 目的 分析比较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中应用1940 nm铥激光联合高频电刀与单独应用高频电刀治疗食管早癌或癌前病变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5年3月至2017年8月因诊断食管早癌或癌前病变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消化中心接受ESD治疗的54例病例纳入回顾性分析,根据ESD术中是否应用1940 nm铥激光分为铥激光组(n=26)和高频电刀组(n=28).通过分析操作时间、切除速度、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等评价1940 nm铥激光在食管ESD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 54例操作均成功,整块切除率均100%,铥激光组及高频电刀组的完全切除率分别为88.5%和82.1%、治愈性切除率分别为80.8%和75.0%、切除面积分别为(27.37±20.17)cm2和(22.19±12.22)cm2、操作时间分别为(68.04±31.59)min和(82.89±45.04)min,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铥激光组的切除速度为(44.03±33.25)mm2/min,高于高频电刀组[(28.97±18.09)mm2/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铥激光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7.6%,明显低于高频电刀组(3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局限于食管上皮层M1的食管病变,铥激光组及电刀组的切除速度为(50.67±41.53)mm2/min,高于高频电刀组[(22.38±5.91)mm2/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食管早癌或癌前病变ESD治疗中应用1940 nm铥激光联合高频电刀相较于单独应用高频电刀的安全性、有效性具有一定优势.
    • 李静慧
    • 摘要: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食管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38例2017年3月~2019年3月于我院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食管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术前术后的病理结果 、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治疗效果.结果 38例食管病变中,共切除45处病灶,病灶范围均在25 mm内,最大为23.4 mm×1.7 mm,最小为0.7 mm×0.4 mm;单个病灶患者31例(81.6%),2个以上病灶者7例(18.4%);出现食管间质瘤3例(7.9%),上皮内瘤变3例(7.9%),食管糜烂2例(5.3%),早期食管癌7例(18.4%),平滑肌瘤23例(60.5%);平均手术时间为(49.31±1.24)min;术中平均出血量为(31.24±5.21)mL;术后随访38例患者6个月,未出现肿瘤局部残留、复发及转移情况.结论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食管病变的疗效十分显著,可以将病变完整切除,且预后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 陈孟君; 李伊敏; 程树红; 张志坚
    • 摘要: 目的:探讨窄带成像技术结合放大内镜(narrowband imaging combined with magnifying endoscopy,NBI-ME)观察食管病变后食管上皮乳头内毛细血管袢(intraepapillary papillary capillary loop,IPCL)改变的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食管病变患者64例,所有患者进行NBI-ME及普通白光内镜检查,观察IPCL的形态,并对病变区行病理活检.比较NBI-ME及普通白光内镜的图像清晰度评分,分析NBI分级及NBI检测的IPCL分型与病理诊断结果的关系,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分析NBI-ME癌前病变及早期食管癌的诊断效能.结果:64例食管病变患者中,早期食管癌18例(28.13%),高级别瘤变5例(7.81%),低级别瘤变16例(25.00%),食管炎25例(39.06%).NBI-ME的图像清晰度评分明显高于普通白光内镜(P<0.05).食管炎NBI分级以Ⅲ级和阴性为主;低级别瘤变NBI分级以Ⅱ级和Ⅲ级为主;高级别瘤变和早期食管癌NBI分级均以Ⅰ级和Ⅱ级为主.食管炎IPCL分型主要呈Ⅱ型(84.00%);低级别瘤变IPCL分型呈Ⅱ、Ⅲ型,其中Ⅲ型占68.75%;高级别瘤变的IPCL主要呈Ⅲ型,占80.00%;早期食管癌IPCL分型主要呈Ⅳ型,占83.33%.NBI-ME诊断癌前病变与早期食管癌的灵敏度为87.18%,特异度为100%,漏诊率为12.82%.结论:NBI-ME能够细致观察食管病变患者的IPCL,其对癌前病变及早期食管癌的诊断效能较高.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