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颌面部间隙感染

颌面部间隙感染

颌面部间隙感染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82篇,主要集中在口腔科学、临床医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0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47387篇;相关期刊121种,包括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基层医学论坛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山东省第十七次麻醉学学术会议、2003年全国医学影像技术学术会议等;颌面部间隙感染的相关文献由378位作者贡献,包括孔亮、李云鹏、张浚睿等。

颌面部间隙感染—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70 占比:0.36%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47387 占比:99.64%

总计:47559篇

颌面部间隙感染—发文趋势图

颌面部间隙感染

-研究学者

  • 孔亮
  • 李云鹏
  • 张浚睿
  • 陆斌
  • 牛强
  • 丛丙峰
  • 曹强
  • 李海强
  • 郭威孝
  • 孙昊轩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岳磊; 霍海洋; 崔怡; 张英怀; 杨威
    • 摘要: 目的分析儿童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特点,为该病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0至2020年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107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儿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住院天数和发热天数与最高体温、入院时C-反应蛋白(CRP)值的相关性。结果107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儿男女比例为1.28∶1.00;下颌下间隙感染最为常见,腺源性感染为主要感染源,金黄色葡萄球菌为易感菌;单纯抗炎治疗55例,自行破溃5例,脓肿切开引流47例;治愈率为96.26%;发热天数与最高体温、入院时CRP值呈正相关性(r值分别为0.054、0.206,P<0.05);住院天数与最高体温、入院时CRP值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473、0.226,P<0.05)。结论单纯抗炎治疗及手术治疗均为儿童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有效治疗方法。住院天数和发热天数与最高体温、入院时CRP值具有相关性,对病情评估具有临床意义。
    • 朱晗懿; 石欢; 郑凌艳
    • 摘要: 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descending necortizing mediastinitis,DNM)是口腔颌面部感染的重症并发症,最常见的病因为牙源性感染和咽部感染,当感染沿着颈部间隙扩散至纵隔时,临床表现为颌面部肿胀,颈胸部发红、肿胀,呼吸困难等。DNM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可有效降低死亡率。目前,DNM的治疗尚无标准化的通用指南,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式多为外科手术清创引流联合抗生素治疗。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有关DNM诊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于洋; 魏清
    • 摘要: D-二聚体(D-Dimer)是来源于纤维蛋白单体经过FXIII交联后,再经纤溶酶水解作用所产生的一种特异性的降解产物,可以直接反映在人体内凝血功能和纤溶活性酶的状态。近年来,临床上常用D-Dimer来监测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和血栓性疾病。但是随着近些年更加深入的研究发现,D-Dimer在恶性肿瘤、肝脏疾病、肺栓塞、妊高症孕妇、脑梗死、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中也有明显的改变,联合其他检查可提高疾病诊断的特异性与灵敏度。
    • 许桂坤; 黄艳玲(综述); 龙洁(审校)
    • 摘要: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是颌面外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感染常累及颌面部多个潜在间隙,若感染不能有效控制,其会快速弥散到邻近组织器官引起严重并发症,如气道阻塞、纵隔炎及坏死性筋膜炎等,甚至出现患者休克或者死亡。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加重,伴有糖尿病、高血压等系统性疾病的颌面部间隙感染发病率也不断升高。由于其发病急、进展迅速且多出现严重并发症,如何正确诊治该类疾病是口腔颌面外科医师需要应对的临床挑战。本文对影响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发生发展的因素进行了回顾分析,同时对致病病原菌的分布、细菌的耐药情况以及当前对该类急症的治疗进展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 李治冶; 张浚睿; 孔亮; 陆斌; 牛强; 李海强; 丛丙峰; 李云鹏
    • 摘要: 目的评价“思维导图结合清单”教学法在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实习带教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7月至2021年10月在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颌面外科病房实习的口腔专业本科生40名。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配至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0名。其中实验组采用“思维导图结合清单”教学法进行临床实习带教,对照组采用“传统帮带”模式进行临床实习带教。通过调查问卷和出科考试比较两组的实习效果。结果本研究实际发放调查问卷40份,共收回4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实验组“临床实习明显巩固了我的相关理论知识”“临床实习明显提高了我的医患沟通能力”“经过临床实习,我现在完全掌握了颌面部间隙感染的诊疗流程”的自我评价分数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我认为‘思维导图结合清单’教学法在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实习中十分重要”的自我评价得分为(4.6±0.6)分。实验组出科考试成绩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思维导图结合清单”教学法可明显提高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实习带教效果,值得在教学中进一步推广。
    • 周易; 毕文婷; 徐鑫宇; 胡敏; 刘华蔚
    • 摘要: 目的:观察采用VSD负压引流治疗老年人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2021年3月就诊于我科的老年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患者资料54例,其中22例采用VSD负压引流,32例采用常规半管引流。对两组病人治疗效果、平均住院时间、治疗期间疼痛评分、术后换药时间、院内交叉感染发生率等进行分析,统计数据处理采用t检验、χ~2检验。结果:采用VSD负压引流治疗组的病人平均住院时间(10.0±4.3d)明显短于常规治疗组(16.3±9.2 d)(P<0.05);治疗期间患者疼痛VSD组(3.8±0.8)明显轻于对照组(7.6±0.8)(P<0.05);术后换药时间VSD组(16.7±3.5min/d)相较对照组(65.0±8.8min/d)显著缩短(P<0.05);院内感染发生率VSD组2例(9.0%)低于对照组10例(29.4%)(P<0.05)。结论:VSD负压引流用于老年人颌面部多间隙感染,能够明显促进感染伤口愈合,减轻患者疼痛,减轻医务人员日常工作强度,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 陈驿灵; 王璐
    • 摘要: 目的 对颌面部间隙感染合并糖尿病患者采取临床护理干预后的效果展开分析.方法 将2018年4月—2020年4月期间收治的84例颌面部间隙感染合并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性质随机分组,常规护理的42例纳入对照组,实施优质护理的42例纳入研究组.观察两种临床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结果 研究组在优质护理干预下空腹血糖以及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均有明显下降趋势,较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研究组内患者护理满意度(97.6%),高于对照组(80.9%),P<0.05.结论 对颌面部间隙感染合并糖尿病患者采取临床护理干预后能够有效改善血糖水平同时可以提升护理满意度.
    • 孙昊轩; 崔京京; 王健; 李东振
    • 摘要: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经问世以来,成功用于治疗急性创伤、烧伤、糖尿病足等难愈性创口,目前已成为临床研究热点之一.随着使用技术的不断完善,其治疗范围亦日渐扩展.近些年部分学者将其应用于治疗颌面部间隙感染已获得肯定疗效,但在应用当中亦出现诸多问题,这使得该技术应用于颌面外科后的使用规律应进一步探索.
    • 王亮; 刘小静; 杨丹; 王文; 马丽; 韩鹏鹏; 李刚
    • 摘要: cqvip:肺炎克雷伯菌是医院获得性和社区获得性感染中常见的条件致病菌,高黏液表型的定义为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hv KP)[1],具有极强的播散能力,能引起严重的侵袭、转移性感染[2]。颌面部间隙感染主要是指由病原菌侵入口腔颌面部及颈部以上潜在性筋膜间隙所致的一种急性炎症性疾病,常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吞咽困难及呼吸道梗阻等,可发展至全身感染并发脓毒症。
    • 孙昊轩; 崔京京; 王健; 张曦; 李东振
    • 摘要: 目的:探讨应用自制负压引流装置行小切口负压引流治疗颌面部间隙感染的疗效.方法:2018年5月—2020年5月就诊于河北省眼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的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92例,随机分为小切口负压组(47例,采用自制负压引流装置治疗)和传统治疗组(45例,使用传统切开引流方法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和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结果:小切口负压组与传统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血白细胞计数和C反应蛋白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小切口负压组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瘢痕长度、换药次数均低于传统治疗组(P<0.05).结论:采用自制负压引流装置联合小切口引流治疗能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减少瘢痕遗留,并减少患者治疗费用,适合在基层医院应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