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颈源性高血压

颈源性高血压

颈源性高血压的相关文献在2003年到2022年内共计96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中国医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5篇、会议论文11篇、专利文献550030篇;相关期刊66种,包括光明中医、实用中医药杂志、中国民间疗法等; 相关会议11种,包括第七届国际中医风湿病学术大会暨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九届风湿病学术大会、中国针灸学会经络分会第十二届全国针灸经络学术研讨会、《针灸甲乙经》学术思想国际研讨会等;颈源性高血压的相关文献由227位作者贡献,包括何宗宝、吕有魁、蔡荣林等。

颈源性高血压—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5 占比:0.02%

会议论文>

论文:1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550030 占比:99.98%

总计:550126篇

颈源性高血压—发文趋势图

颈源性高血压

-研究学者

  • 何宗宝
  • 吕有魁
  • 蔡荣林
  • 吴子建
  • 刘东岳
  • 武超
  • 何璐
  • 汪克明
  • 潘之清
  • 潘旭东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段正庭; 陈东男; 叶森林; 冯跃
    • 摘要: 颈源性高血压(CHBP)是继发性高血压的一种,因颈椎骨关节错位、椎曲紊乱,刺激或压迫颈椎动脉及交感神经,以致基底动脉缺血、脑供血障碍而出现血压偏高的病症[1]。目前研究认为颈椎退变诱发的交感神经兴奋、椎动脉血管重塑硬化是CHBP发生的病理基础[2]。
    • 陈舜; 曾维铨; 邹连玉
    • 摘要: 近年来,颈源性高血压发病率逐年上升,且随着电子设备的普及,该病的发生呈年轻化趋势,相关研究也日益增多。本文将从临床表现及诊断标准、病因病机、中医治疗现状三方面进行综述,旨在明确颈源性高血压的有效中医治疗方法和目前存在的不足,为本病的临床疾病治疗和未来研究方向提供思路。
    • 张杨; 张瑞坤; 闫坤; 姚新苗; 李桂锦; 陈智能
    • 摘要: 颈源性高血压(CHBP)属于继发性高血压,是一种起病隐匿的功能性疾病,主要表现为颈部活动不利伴随血压异常,多见于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患者。该病好发于青壮年,主要是由于现代人的工作性质多以长期伏案、姿势不端导致颈椎结构紊乱。
    • 商锰男; 李明峰; 地娜拉·加力肯; 戴晶; 邹冲
    • 摘要: 近年来有国内外文献报道显示,颈椎病发病特征已发生显著改变,具有患病率高和低龄化特点,随之针对颈源性高血压的研究治疗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中医学对颈源性高血压的认识多参考“颈项痛”“眩晕”“头痛”“痹证”等进行辨治,此文通过文献研究整理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源性高血压的手段,以期发挥中医简、便、验,廉的特点。
    • 于娟; 赵晓平; 范小璇; 王凯; 王欢; 杨永锋; 马思田
    • 摘要: 颈源性高血压(CHBP)指颈椎病变引起的高血压,好发于中青年人群,药物是目前治疗该疾病的有效方法,但因CHBP具有隐匿性及药物的潜在危害而导致临床诊疗有一定难度,因此探索CHBP发病机制、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CHBP的发病原因及病理机制,得出颈部肌肉劳损诱发交感神经兴奋、椎动脉血管被重塑后硬化是诱发CHBP并维持血压持续升高的病理基础;后期颈椎退变加重导致椎动脉持续受压,是CHBP的神经调节机制之一.
    • 赵伟辰; 单东; 许伟; 杭柏亚
    • 摘要: 目的:观察颈椎45°定点斜扳法联合牵引治疗颈源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临床诊断为颈源性高血压的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颈椎坐位电动牵引治疗,试验组在颈椎坐位电动牵引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颈椎45°定点斜扳法治疗,分别观察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血压情况、颈椎病治疗成绩评分及治疗过程中发生的不良反应.结果:与治疗前相比较,治疗3周后两组血压均降低(P<0.05),颈椎病治疗成绩评分均升高(P<0.05);试验组血压的降低、颈椎病治疗成绩评分的升高效果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6周后与治疗3周后相比较,对照组血压和颈椎病治疗成绩评分均有所反弹(P<0.05),而试验组各观察指标均无明显反弹(P>0.05).两组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由药物引起的心脑血管、胃肠道及其他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颈椎45°定点斜扳法治疗颈源性高血压,能有效缓解患者颈项部不适症状,降低血压,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高顶平; 何宗宝; 衡步元; 吕有魁; 翁立军; 蔡荣林
    • 摘要: 目的:通过对枕颈部CT图像进行数据测量,分析颈椎病患者的寰枕和寰枢关节结构性变化以及与高血压的关系.方法:选取48例符合颈椎病诊断标准的患者,依据血压检测情况将颈椎病伴有高血压的24例患者纳入观察组,将颈椎病无高血压的24例患者纳入对照组.两组均采用螺旋CT机扫描,范围从颅底至C7椎体下缘.对原始图像应用图像后处理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分别测量寰枕关节:寰枕关节与中立位夹角(AOJNP)、双侧寰枕关节与中立位夹角差值(ADBOJNP)、头颅与水平位夹角(ASHP)、寰椎与水平位夹角(AAH)、头颅与寰椎夹角差值(ADSA);寰枢关节:寰齿前间隙(ADI)、寰齿侧块间隙(LADI)、双侧齿突侧块间隙差值(VBLADI)、寰枢关节与中立位夹角(AAJNP)、双侧寰枢关节与中立位夹角差值(ADBAJNP)、枢椎与水平位夹角(AAHP)、寰枢椎夹角差值(ADAV)以及寰齿夹角(AOA).结果:两组AAH、ADSA、ADI、AAJNP(左)、ADBAJNP以及AAH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8,t=2.68,t=-2.27,t=2.023.81,t=2.28;P<0.05);两组AOJNP(左)、AOJNP(右)、ADBOJNP、ASHP、LADI(左)、LADI(右)、VBLADI、AAJNP(右)、ADAV以及AO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寰枕关节紊乱后寰椎的后移位、左右旋转以及枕-寰-枢关节混合紊乱后寰椎的旋转会牵拉刺激到局部血压相关神经,引起血压升高,其中寰椎旋转错位的相关性最强.寰椎的侧屈及前后屈伸对血压变化无实质性影响.
    • 池凌
    • 摘要: 目的 探讨针刀配合推拿治疗颈源性高血压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19年1—12月诊治的颈源性高血压患者60例,以随机数字分组法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降压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针刀配合推拿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收缩压及舒张压变化及VAS疼痛评分.结果 研究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收缩压及舒张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收缩压及舒张压均下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VAS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刀配合推拿治疗颈源性高血压临床疗效显著,有利于降低患者血压水平,保持血压平衡,减少患者疼痛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王雪; 王玉春; 刘津铭; 邵旭燕; 郭现辉
    • 摘要: 颈源性高血压是继发于颈椎病的血压升高,临床治疗中若只关注高血压的表象而忽视颈椎病的病理学基础,则不能取得良好、稳固的疗效.中医药治疗颈源性高血压重视标本兼顾,多以舒筋活络、潜阳平肝、滋补肝肾等药物同用;针灸常选取颈部腧穴以疏通经络,并常与足三里、三阴交等特定穴位配合;推拿主要采用理筋松解、正骨等恢复颈椎的生物力学平衡.中医药治疗遵循治病求本、标本兼治的原则,在提高疗效的同时,还可保持疗效的稳定.但目前针对颈源性高血压尚未形成统一的诊断标准,未来应加强对其诊断方法的探究,做到早诊断、早治疗,促进患者康复.
    • 李占标; 吕运良; 马飒飒; 袁欣; 张振燕
    • 摘要: 目的:观察针刀松解颈周腧穴治疗颈源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NSE)、神经特异性蛋白(S100β)表达的影响.方法:将60例颈源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硝苯地平控释片口服治疗,观察组给予针刀松解颈周腧穴治疗.治疗15 d后,观察两组患者降压效果及治疗前后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SOD、NSE、S100β水平.结果:观察组降压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NDI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SOD水平较治疗前升高(P<0.05),NSE、S100β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血清SOD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NSE、S100β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刀松解颈周腧穴能够通过改善颈源性高血压患者颈肩僵硬、头痛、头昏沉等不适症状,降低血压,其机制可能与改善颈周血管和神经缺血缺氧状态有关.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