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脱媒
金融脱媒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765篇,主要集中在财政、金融、经济计划与管理、贸易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62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92809篇;相关期刊316种,包括商情、商场现代化、现代商业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第七届中国经济学博士后论坛、第三届中小企业融资论坛、第7届WTO与中国国际学术年会等;金融脱媒的相关文献由863位作者贡献,包括陈斌、宋宣学、张孝君等。
金融脱媒—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92809篇
占比:99.18%
总计:93574篇
金融脱媒
-研究学者
- 陈斌
- 宋宣学
- 张孝君
- 曾刚
- 李霖
- 胡红业
- 董希淼
- 钟正生
- 马岩
- 丁振辉
- 于建克
- 任永开
- 任红
- 伍戈
- 侯胜旺
- 傅姜来
- 冉晓燕
- 刘张君
- 刘志强
- 刘春灵
- 刘晓飒
- 刘海峰
- 刘金平
- 刘雨晨
- 卢鸿鹏
- 史晨昱
- 吴雨
- 唐旭
- 娄飞鹏
- 孔贇
- 孙兆斌
- 孟德阳
- 宋旺
- 封思贤
- 巴曙松
- 应展宇
- 张伟芹
- 张俊
- 张哲铭
- 张静
- 彭阳
- 徐宝林
- 徐小怡
- 徐彦杰
- 易圣蛟
- 曾一村
- 本刊编辑部
- 朱国晓
- 朱晨
- 李放
-
-
顾海峰;
卞雨晨
-
-
摘要:
选取2011—2020年中国16家上市银行年度数据对数字金融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1)数字金融对银行系统性风险具有促进作用。相对于国有银行部门,数字金融对非国有银行部门系统性风险的促进力度更大。(2)数字金融通过金融脱媒渠道促进了银行系统性风险,并通过银行业竞合、风险承担及贷款集聚渠道抑制了银行系统性风险。金融脱媒渠道的促进作用对冲了银行业竞合、风险承担及贷款集聚渠道的抑制作用,由此促进了银行系统性风险。“数字金融—金融脱媒/银行业竞合/风险承担/贷款集聚—银行系统性风险”的传导渠道均有效。(3)城镇化水平提高会加剧数字金融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促进作用,内需市场规模提升会减弱数字金融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促进作用。(4)数字金融在保险与投资功能渠道促进了银行系统性风险,在货币基金功能渠道抑制了银行系统性风险,但在支付、信贷、信用等功能渠道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无效。研究成果将为规范中国数字金融发展及防范银行业系统性风险提供理论指导与决策参考。
-
-
丁振辉
-
-
摘要:
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液,在当前我国间接融资为主体的融资结构下,商业银行对促进国民经济增长、推动金融要素运转发挥着巨大作用。随着金融脱媒趋势不断加强和利率市场化进程不断推进,商业银行公司信贷同质化竞争的情况也愈演愈烈。十四五规划提出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健全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对商业银行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站位新发展阶段,商业银行要力争在同质化竞争格局中走出一条差异化服务的道路。
-
-
范鑫悦
-
-
摘要:
本文运用19家上市银行2008—2020年的数据,实证研究了金融脱媒对我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资产方脱媒与非利息收入占比呈正相关关系,负债方脱媒与其呈负相关关系,且脱媒程度越高,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越多。
-
-
陈婷
-
-
摘要:
受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等因素影响,商业银行高度依赖利差的经营模式难以为继,发展中间业务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尤为突出。作为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增量的核心引擎和优化收入利润结构的重要抓手,信用卡业务的重要性逐步凸显。信用卡业务收入的增长取决于活跃客户规模和活跃客户户均消费额,在客户规模一定的基础上,活跃率直接影响着信用卡消费规模,对商业银行中收增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
郑敏
-
-
摘要: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快速推进,资管新规逐步落地,零售业务转型日新月异,私行业务和财富管理方兴未艾。如何在激烈的同业竞争中“中流击水”,着力推动私行业务发展和财富管理转型,培育专业、优秀的财富顾问精英团队成为当务之急、重中之重。在总行“壹私行”品牌战略及省分行“创服务品牌”战略引领下,2019年以来,农行福建省分行立足全省70家财富管理中心及理财中心,以零售业务转型为契机,因势而谋、应势而动.
-
-
游宗君;
周书通
-
-
摘要:
随着各国不断加大央行数字货币(CBDC)的研发力度,央行数字货币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通过文献梳理,进一步阐释CBDC的基本概念和机制设计,详细分析CBDC在金融脱媒、货币政策、支付体系、数字普惠金融和用户隐私保护等方面带来的经济影响,并分别进行评述与展望,为推动央行数字货币的实践提供借鉴和启示。
-
-
施先旺;
刘琪;
李腾
-
-
摘要:
本文以2008-2018年我国发行公司债、企业债和中期票据的公司为对象,考察债券信用评级标准的时间序列变化,以研究我国债券信用评级质量的演变.研究发现:我国债券信用评级标准呈逐年放松态势;并且,上述现象仅存在于“发行人付费”的评级机构中;当评级市场竞争更为激烈、发行人首次获得评级或评级机构首年进入某地区时,评级标准放松现象更为明显;相比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债券评级标准放松的现象也更为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债券投资者识别出了评级公司较低的评级标准,并要求了更高的风险溢价;同时,还排除了评级机构放松评级标准是由于发行人信用资质更好所致的替代性解释.本文研究表明,“发行人付费”下评级机构与发行人间的利益冲突是导致我国信用评级标准放松的根本前提,金融脱媒加剧了评级公司间的业务竞争,从而进一步促进评级标准放松.
-
-
吴晓求
-
-
摘要:
(一)市场的力量金融管制压力、经济体制市场化、居民收入增长三个因素共同推动金融的脱媒。金融脱媒后,金融功能、秩序、结构都会发生变化。在中国,财富管理、风险管理这些市场行为比重会迅速提升。同时,中国资产结构也在发生重大变化。中国金融脱媒趋势一定时期内受到政策规则的约束。
-
-
张晨
-
-
摘要:
近年来互联网与商业、金融等领域紧密融合,催生出新型金融业务模式。在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和金融改革深化的过程中,金融脱媒现象尤为突出,这对金融市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金融脱媒使原本单一的金融市场不断完善,使之构建与发展成为多层级的金融市场。同时,金融脱媒现象对于现阶段传统商业银行的持续稳定发展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本文通过对金融脱媒的产生背景、形成原因及其表现等方面的探讨,分析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提出商业银行面对金融脱媒时应采取的措施,为实现金融市场良性持续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
-
赵大伟;
周有容
-
-
摘要:
商业银行掌握大量客户资金往来、账户管理信息,人工智能在商业银行的应用将有效改善商业银行零售服务水平,提升客户体验,缓解商业银行面临的金融脱媒、激烈市场竞争等困境,有望成为商业银行下一个利润增长点。
-
-
-
Fan Yongqin;
樊永勤
- 《第7届WTO与中国国际学术年会》
| 2008年
-
摘要:
信用中介是商业银行最主要的职能之一,商业银行在资金融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特别是股票市场的发展,直接融资所占的比率有所增加,而通过商业银行间接融资的比率有所下降,表现出金融脱媒的现象.金融脱媒的出现加剧了商业银行的竞争,也加剧商业银行经营的风险,同时给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带来较大的影响.本文在收集大量文献资料及数据资料的基础上运用理论研究的方法,重点论述了金融脱媒在我国的表现及金融脱媒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