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辐射换热

辐射换热

辐射换热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527篇,主要集中在能源与动力工程、建筑科学、冶金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05篇、会议论文124篇、专利文献394150篇;相关期刊192种,包括中国大学教学、科学技术与工程、锅炉技术等; 相关会议67种,包括2012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传热传质学学术年会、2011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传热传质学学术会议、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8年学术年会等;辐射换热的相关文献由1092位作者贡献,包括谈和平、刘林华、夏新林等。

辐射换热—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05 占比:0.08%

会议论文>

论文:124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394150 占比:99.89%

总计:394579篇

辐射换热—发文趋势图

辐射换热

-研究学者

  • 谈和平
  • 刘林华
  • 夏新林
  • 董士奎
  • 阮立明
  • 黄勇
  • 李本文
  • 宣益民
  • 张欣欣
  • 苏光辉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戚美; 路成; 陈庆光; 刘磊; 陈文毅
    • 摘要: 片式散热器具有成本低、结构简单、散热效率高等优点,是保障变压器正常生产、调节工艺介质温度的关键设备,其换热性能直接影响变压器内部绕组等金属器件的使用寿命。为提高片式散热器换热性能,达到节能环保、降低能耗的目的,在模型Y方向两侧安装散热板,并在散热板上设置不同直径的穿孔,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穿孔直径对散热板的辐射换热、对流换热和综合换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安装散热板后,散热器的总散热量提高了3.9%,出口0.3 m处油温降低了6.91 K;安装孔径为18 mm的散热板后,两侧散热板的综合传热性能分别提高了25.46%和28.76%。可见18 mm穿孔散热板为最佳选择,该研究为片式散热器的设计和改进提供了新的经验认知。
    • 周愉杰; 曹吉胤
    • 摘要: 位于国际热核实验反应堆(international thermonuclear experimental reactor,ITER)9号窗口的诊断屏蔽模块由两个黑体源和两个远程可伸缩的透镜组成,该装置的作用是产生和引导黑体辐射,以校准ITER电子回旋发射诊断的径向和斜向视图。保持发射极的温度稳定对于精准源的正常工作至关重要,针对这个问题,对电子回旋辐射(electron cyclotron emission,ECE)系统进行初步设计,优化调整发射极和恒温热源之间的距离,通过ANSYS仿真分析,获得辐射换热条件下ECE发射极不同路径的温度分布。结果表明:在恒定加热源与发射极之间的距离为4 mm时发射极的温度稳定在693~720°C,并且表面最大温差小于10°C,满足ITER中对于校准源的要求和约束。研究结果对ECE系统在辐射换热情况下热结构分析及样机的研发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 李卫杰; 谢梦茜; 涂垚杰
    • 摘要: 为明确MILD燃烧方式下炉内的传热特性和机制,建立了20 kW甲烷MILD燃烧炉的共轭传热(CHT)模型,开展了燃烧、流动及传热的耦合CFD数值模拟。通过对比模拟预测结果和试验测试数据,验证了模拟方法的可靠性。结果表明,Okafor反应机理虽能准确预测MILD燃烧炉内的温度及O、CO分布,但会过高预测NO生成量。通过对Okafor反应机理部分含N基元反应进行修正能够提高NO预测精度。通过对比耦合CHT模型前后燃烧炉内各壁面上的温度与热流密度分布,发现未耦合CHT模型时在炉膛前墙壁面出现了逆换热现象,与实际情况不符,说明耦合CHT模型在描述炉内传热特性方面精度更高。在耦合CHT模型基础上比较了MILD燃烧与传统钝体燃烧2种方式下炉内传热机制的差异,发现相较MILD燃烧,传统燃烧在所有炉壁上的温度均高20~40°C,导致传统燃烧在炉膛前墙、侧墙及后墙上的换热量比MILD燃烧分别高0.018、0.622和0.028个百分点,排烟热损失减少0.67%。进一步对各炉壁上的对流和辐射换热进行区分,发现MILD燃烧在前墙和后墙上的辐射换热量比传统燃烧分别高2.21和24.62 W,但对流换热量分别减小3.93和27.27 W。在侧墙上,MILD燃烧相较于传统燃烧辐射换热量减少290.71 W,对流换热量增加231.63 W。总体上,辐射换热在MILD燃烧和传统燃烧方式下的占比分别为70.72%和81.92%,对流换热占比分别为29.28%和18.08%。侧墙上辐射换热量的减少是导致MILD燃烧总体换热效率下降的主要原因,而更深层次的原因为MILD燃烧方式下更低的燃烧温度。
    • 贺振宗; 朱瑞韩; 董川徽; 毛军逵; 付尧
    • 摘要: 碳黑颗粒是燃烧不足的产物,通常以聚集体的形式存在。碳黑分形聚集体的多次散射特性已被证明在研究烟灰辐射特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在预测燃烧火焰中的辐射传热时很少考虑这一点。本文基于用于预测湍流扩散火焰中温度场和碳黑聚集体的灰体分形聚集体加权和(Weighted sum of gray soot fractal aggregate,WSGSA)模型,分别计算了模型不考虑辐射、Fluent软件默认辐射模型和WSGSA模型条件下的火焰温度分布和烟尘体积分数分布。结果表明,不考虑辐射会较大程度地高估火焰温度,火焰中心线温度的最大相对偏差约为64.5%。Fluent软件中的默认辐射模型将提高精度,但火焰温度仍然偏高,火焰中心线温度的最大相对偏差约为42.1%。然而,WSGSA模型获得的结果更加精确,火焰中心线温度的最大相对偏差不超过15.3%。在研究沿不同火焰高度的温度分布时也可以得到类似的结论。此外,应用WSGSA模型还可以更准确地预测烟尘体积分数。不考虑辐射以及使用Fluent软件中默认的辐射模型都会导致碳黑体积分数偏低。所有结果显示,WSGSA模型可用于有效预测CH/空气湍流扩散火焰中的温度和碳黑聚集体分布。
    • 武强; 郝小鹏; 宋健; 李国占
    • 摘要: 为进一步提高真空黑体的温度控制精度,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实验等手段对真空黑体的温度分布进行研究,推导了黑体与环境之间的热传递公式,分析了真空黑体温度分布特性。对特定的黑体结构,又进一步简化了其对应的温度场控制方程,在不损失精度的前提下,将三维模型简化为一维模型,降低了计算复杂度,缩短了仿真所用时间,同时也提高了求解过程中的数值稳定性。数值结果与实验数据吻合较好,但数值模拟所得真空黑体全局最大温差大于测量点之间温差,表明黑体的实际温度控制精度可能低于实验结果。
    • 张冰强; 向艳超; 薛淑艳; 郑凯; 钟奇; 张有为
    • 摘要: 火星大气对太阳辐射产生吸收和散射作用,同时还将与火星表面航天器发生对流换热.热设计时难以直接评估对流、辐射和导热三种换热对航天器的影响,从而确定主要的控温途径.在调研火星表面辐射、大气等热环境的基础上,从线性化传热系数和对流辐射比的角度对比分析了辐射、对流和导热对航天器的影响.器表辐射传热系数随光学属性和温度的变化范围为0.3~1.4 W/(m2?°C),对流传热系数随风速变化为0.2~1.5 W/(m2?°C),器内导热传热系数可控制在0.25 W/(m2?°C)以下.结果表明,太阳辐射较火星表面和天空辐射而言是主要外热源,航天器表面的辐射和对流换热为两条并联换热途径,两者均可成为主要换热途径,器内导热传热是控制航天器内外隔热的主要可控因素.
    • 乔斌; 朱玲利
    • 摘要: 辐射换热是石灰回转窑烟气与石灰最主要的换热形式.通过对石灰换热理论研究,分析了影响石灰回转窑辐射能力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提高低热值煤气换热能力的关键因素,并在石灰回转窑工艺系统上进行了改进.经过分析计算,改进后工艺系统辐射换热能力可大大提高,能够满足石灰生产的需要.
    • 李鹏; 葛苏鞍; 刘兆明; 帕尔哈提·阿不都克里木; 杨瑞桐; 李栋
    • 摘要: 文中采用Fluent模拟与理论计算结合比较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因素对蒸汽管道散热损失的影响规律,并分析了理论计算模型的相对误差.发现增加注汽管线距地面高度,对其散热损失影响较弱;空气温度升高,注汽管道表面散热损失降低;风速和表面发射率对注汽管线表面热损失影响较大;数值模拟结果与理论计算数据相对误差较大.
    • 买丹婕; 方华伟; 黄笛; 王啸宇; 赵富龙; 谭思超
    • 摘要: 为研究空间反应堆系统液体层辐射换热器的换热特性,本文运用STAR-CCM+软件进行了几何、物理建模,通过改变几何尺寸、形状、发射端温度及工质种类,对不同形式液体层的辐射换热特性进行数值计算和分析,得到了上述各因素的影响规律和作用机理.结果表明:改变矩形液体层模型的形状使比传热面积增加,可改善液体层的辐射换热性能;矩形和三角形液体层形状变化的灵活度较高,能达到更优的辐射换热性能;提高液体层的发射端温度可减小液体层质量,大幅改善液体层辐射换热性能,但需考虑升温带来的工质蒸发速率加快的影响;密度小而发射率大的工质性能更优,综合考虑蒸发和造价因素,高温下液态锡更适合作为辐射换热器的工质.研究结果为空间液体层辐射换热器的优化设计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撑和科学依据.
    • 郑子鹏; 黄龙; 姜焱鑫; 梁重阳; 杨芙蓉
    • 摘要: 在太阳能利用中,角系数计算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其对太阳能利用的效率有着重要的影响。在角系数计算中,辐射面和吸收面的形状大小、相对位置都是需要进行考虑的重要因素。本文针对辐射角系数在实验法上能否有所进展,在现有仪器设备的基础上,经改进、完善、提高,将设备能够适用于太阳能利用实际工程中的角系数测量。同时,通过实验可知,改造绘图工具可以见效绘图误差,改善计算方式、让仪器可移动、配备刻度条、水平仪,测距仪等装备都可以让获得的数据更加的准确,提高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