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软开关

软开关

软开关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3年内共计3454篇,主要集中在电工技术、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36篇、会议论文267篇、专利文献294290篇;相关期刊469种,包括电工电能新技术、电工技术学报、电源技术等; 相关会议114种,包括中国电源学会第二十届学术年会、2008年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力电子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2006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力电子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等;软开关的相关文献由5952位作者贡献,包括王强、徐德鸿、严仰光等。

软开关—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36 占比:0.62%

会议论文>

论文:267 占比:0.09%

专利文献>

论文:294290 占比:99.29%

总计:296393篇

软开关—发文趋势图

软开关

-研究学者

  • 王强
  • 徐德鸿
  • 严仰光
  • 王成山
  • 李鹏
  • 王振民
  • 王天施
  • 黄石生
  • 刘晓琴
  • 宋关羽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荣德生; 刘谨瑞; 孙瑄瑨; 田东豪
    • 摘要: 为提升二次型Boost变换器的电压增益和效率、降低开关管的电压应力,将耦合电感引入现有二次型Boost变换器中,形成一类基于耦合电感的有源钳位Boost变换器。该类变换器通过耦合电感和钳位支路的有机结合,不仅提高了电压增益、有效地降低开关管的电压应力,而且利用有源钳位支路回收漏感能量,缓解了漏感与寄生电容谐振的现象,有效地抑制了开关导通时的尖峰电压,实现软开关工作状态。本文详细阐述了变换器的原理和稳态工作性能,通过变换器之间的对比证明了该类变换器的优越性,最后搭建了一台150 W的实验样机,采用普通元器件测得变换器最大效率为92.7%,论证了上述理论的正确性。
    • 张清川; 杨利民; 王帅; 刘轩东
    • 摘要: 为了提升传统Buck型功率因数校正(PFC)变换器的功率因数(PF)和效率,提出了一种新型软开关无桥单相PFC变换器。所提PFC变换器工作在不连续导通模式,从电源中提取正弦输入电流,并采用辅助开关消除了输入电流死角,从而有效提高了PF。同时,PFC变换器中所有开关和二极管均实现了软开关,降低了开关损耗,且规避了二极管反向恢复问题。此外,电流通路中的半导体器件数量达到了最少,从而传导损耗也进一步降低,使系统效率提高。利用120W样机开展了实验测试,结果表明系统效率达92.1%,总谐波畸变率(THD)为3.3%,符合相关标准,验证了PFC变换器性能。
    • 胡宇婷; 谌思; 罗全明
    • 摘要: 在无需变压器隔离的光伏并网发电系统中,在光伏电池和并网逆变器之间须采用非隔离DC/DC变换器完成高增益变换。为此,提出了一种高增益软开关直流变换器,在相同电压增益条件下,其相对于传统升压变换器具有占空比更低、开关损耗更小、电压应力更低的优势。在分析变换器工作原理的基础上,对其性能进行了详细分析,最后搭建了一台48 V输入、380 V输出、额定功率为250 W的试验样机,实测最高效率为92.48%,实验结果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 朱小伟; 郝瑞祥; 王帅; 朱武
    • 摘要: 针对燃料电池输出特性软、电压范围变化宽的特点,通过脉宽调制(PWM)控制使对称式三电平LLC谐振电路工作在三电平升压模式、三电平降压模式和倍频模式,实现高、中、低3种增益模态,拓宽了变换器增益范围。为解决对称式三电平LLC拓扑直流侧电容均压问题,提出一种通过控制初级上、下桥臂相位差实现所有模式下分压电容电压均衡的策略。通过对次级升压控制方式进行改进,使次级开关管一个周期内导通两次,确保变换器软开关可靠实现,从而采用较大的励磁电感感值,提高变换器效率。最后,搭建一台输入电压120~240V,输出电压240~400 V,额定功率1 000 W的实验样机,验证了所提控制策略的可行性和正确性。
    • 丁杰; 尹华杰; 赵世伟
    • 摘要: 提出了一种反激式隔离型高增益DC/DC变换器。该变换器利用反激变压器的变比和开关电容来提高输出电压增益,满足输入输出的电气隔离。开关电容的引入,使得反激变压器副边绕组在开关管闭合时给倍压电容充电,在开关管断开时给负载供电,提高了变压器绕组的利用率,还解决了反激变换器输出二极管与漏感的谐振问题。由于变压器漏感的原因使得所有的二极管都是零电流关断,不存在反向恢复问题。采用有源箝位电路实现了漏感能量的回收再利用,抑制了开关管的电压尖峰,并实现了开关管的零电压开通,提高了变换器的可靠性和效率。最后,分析了所提变换器的工作原理、性能特点,通过与传统有源箝位反激变换器的对比分析,验证了所提变换器的优越性,并通过一台500 W的样机实验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 曾进辉; 张炜
    • 摘要: CLLLC谐振变换器存在频率变化范围较大、升压范围较小的问题,不利于元器件设计及优化。针对CLLLC谐振变换器提出一种混合式升压控制策略,减小了频率变化范围,并使升压范围在变频控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在实现软开关的同时能适应更宽范围的电压输入,结构可靠、易于实现。利用时域分析法,分析了混合控制下CLLLC谐振变换器的升压特性,并与传统变频控制下的增益特性作对比,通过MATLAB/Simulink仿真验证了所提策略的正确性及有效性。
    • 王垚; 汤亚芳; 郝正航; 秦袁; 滕飞
    • 摘要: 为实现“双碳”及“铜退硅进”的目标,非隔离型逆变器在光伏新能源发电领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与应用。非隔离光伏并网系统中存在的漏电流问题是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为解决该问题,文中提出了一种新型单级共地型无漏电流,高效率非隔离光伏并网逆变器拓扑结构。分析了所提逆变器前级DC-DC升降压电路的工作原理和模态,给出了其软开关实现条件。研究了新型拓扑结构的无漏电流内在机理,以及推导了其输出电压特性。搭建了基于PSIM软件的仿真模型,仿真结果表明:与传统漏电流抑制拓扑相比,该拓扑结构可实现无漏电流光伏并网,而且前级DC-DC变换器可实现软开关,可在较宽输入电压范围内实现高效率、高质量电能并网。
    • 鲁鹏飞; 詹跃东
    • 摘要: 针对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PEMFC)发电系统输入电流纹波大的问题,设计一种前级为带有源钳位的隔离式DC-DC变换器,后级为半桥式DC-AC逆变器的升压逆变器,并提出一种新型闭环控制策略。在Matlab/Simulink中创建仿真模型和控制模块,采用最大功率跟随控制和时间延时控制结合,实现交流侧和直流全桥侧对直流推挽侧脉冲宽度调制(Pulse Width Modulation,PWM)波形的控制。仿真结果表明,设计的变换器的输入电流纹波约为1.3%,推挽侧开关管实现软开关运行,可以满足PEMFC发电系统对低频输入电流纹波的要求,验证了所设计的拓扑结构和控制策略的可行性。
    • 郭明良; 孙冬
    • 摘要: 分析有源箝位反激的工作模态及基本原理,并着重研究其谐振网络。对比了边谐振、副边谐振、以及原副边共同谐振三种不同的谐振方式。对这些网络进行等效分析和数学建模,指出不同谐振网络下谐振电流波形的特点并分析各自优缺点。最终通过SIMPILS软件进行仿真,验证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 李洪珠; 罗帅
    • 摘要: 针对多端口变换器一直追求高效率和高功率密度的问题,提出一种磁集成双Buck/Boost-LLC三端口DC-DC变换器。研究全桥LLC谐振变换器的基础上,在一次侧谐振腔两端引入两磁性电感元件,通过逆变桥开关管的复用集成了一个交错并联双向Buck/Boost变换器,减少了功率器件数量;同时,采用磁集成技术将两个交错并联Buck/Boost电感反向耦合集成,实现两相电路均流,并与LLC的谐振电感解耦集成,提高了功率密度。变换器在全负载范围内可实现软开关特性。通过脉冲宽度调制(PWM)和脉冲频率调制(PFM)进行控制,分析该变换器端口间不同功率流动下的工作原理、工作模态、直流增益特性,并对集成磁件进行设计,测得集成磁件体积较全分立磁件减小了38.66%。最后搭建一台300 W的实验样机系统,验证理论的正确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