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询权
质询权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1年内共计214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政治、法律、中国共产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4篇、专利文献5175篇;相关期刊113种,包括法学、江淮法治、人大建设等;
质询权的相关文献由207位作者贡献,包括田必耀、杨长富、许士光等。
质询权
-研究学者
- 田必耀
- 杨长富
- 许士光
- 关迎霞
- 张智
- 曹众
- 本刊记者
- 李伟
- 章志远
- 章舜钦
- 童之伟
- 胡弘弘
- 苏元华
- 蒋克斌
- 蒋劲松
- 许美群
- 陈晓明
- 魏文彪
- 黄强
- 为明
- 于云志
- 云岭
- 云立新
- 佘俊
- 余德瑞
- 侯佳敏
- 傅关福
- 元源
- 关保英
- 冯庆禄
- 冷承基
- 刘学
- 刘小艳
- 刘尧
- 刘文瑞
- 刘新国
- 刘晶晶
- 刘炜
- 刘联
- 刘茂林
- 叶才勇
- 叶敏健
- 吕善新
- 吴国良
- 吴新平
- 吴英龙
- 吴青
- 周伟
- 周同跃
- 周星辰
-
-
韦信钱
-
-
摘要:
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社会背景下涌现出许多大大小小的公司,现代公司都实行"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的管理方针,股东们并不实际参与公司的经营管理,使得大量中小股东不能切时获取公司运行状况,而股东知情权的行使有利于股东获取公司信息,保护他们的利益.但当下的股东知情权制度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譬如:查阅内容范围过窄、权利行使主体资格不明确以及缺少完备的司法救济措施等,这些问题导致近年来股东权益纠纷频频发生,所以建立完善的股东知情权制度显得极为迫切[1].
-
-
钟明月
-
-
摘要:
1912年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三章第十九条首次提到了质询的概念:参议院"得提出质问书于国务员,并要求其出席答复."这里所提到的"质问",也就是我们现在通常所说的质询.自此之后人大质询制度有了初步的雏形,但是时至今日全国人大发生的质询案屈指可数.被称为"共和国质询第一案"的质询案发生在1980年五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期间,179名全国人大代表先后4次向冶金部提出了质询,质询内容囊括了上海宝钢新址厂址的选择、地基的用料、设备的来源等一些具体问题.代表们总共提出了60条意见.当时冶金部部长唐克等一一回答了代表们提出的问题.当时全国人大的质询案激发了地方人大的激情,在那个质询案相对密集的年代,地方人大产生了很多有影响的质询案.但是从2000年起,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便没有质询案出现了.即便有部分代表、委员想要提出质询案,但是大多质询提案最后转变为温和的柔性询问,质询权从而处于休眠状态.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我国质询权本身制度的不完整、法律规定的不统一、质询权与询问权的界限不明确等.
-
-
-
-
秦润帅;
刘学
-
-
摘要:
"县交通局去年实际公共财政预算资金收入、支出和结转结余情况与年度决算草案报表不符,原因是什么?下一步在预决算编报上有哪些打算和改进措施?"昌乐县人大常委会委员孙洪亮的问题简短有力、直戳痛点,还有人大代表随时追问,会议现场"火药味"越来越浓……这是发生在2017年12月24日昌乐县第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上的一幕。
-
-
-
-
李茂春
-
-
摘要:
现代公司法奉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公司治理原则,大多数股东不直接参与公司的经营管理,导致部分股东尤其是中小股东获取公司信息处于弱势地位.为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世界上很多国家公司法都赋予股东知情权,虽然我国公司法规定股东享有知情权,但是股东在知情权的行使主体、程序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股东知情权纠纷时有发生.因此,如何协调各股东之间的利益,建立完善可行的知情权制度显得尤为重要.
-
-
陈黎
-
-
摘要:
质询权本是西方国家议会的一项监督职权,在我国,它最早源起于1954年宪法,后经数次修改和完善逐渐发展成为我国各级人大代表的一项重要监督职权.就理论上而言,质询权是人大对同级人民政府、法院和检察院(以下简称"一府两院")的有效监督方式,集中体现了双方间"产生与负责、授权与执行、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也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理念.但在实际运行中,人大代表质询权并未得到充分行使,并暴露出诸多问题,其中既有代表本身履职意识问题,也有相关体制机制及法律保障上的问题.文章试图梳理我国质询权的发展历程和运行机制,从现今人大代表质询权行使状况及改进路径两个维度出发,探讨人大质询权在实际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举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