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级机构
评级机构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623篇,主要集中在财政、金融、经济计划与管理、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21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773676篇;相关期刊341种,包括领导决策信息、瞭望、英才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六届中国立信风险管理论坛等;评级机构的相关文献由497位作者贡献,包括杜立辉、林晚发、孙章伟等。
评级机构—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773676篇
占比:99.92%
总计:774298篇
评级机构
-研究学者
- 杜立辉
- 林晚发
- 孙章伟
- 李力
- 于吉海
- 付琳
- 余翔
- 余雪红
- 关建中
- 刘建昌
- 刘洪
- 刘琴
- 刘美
- 刘莉
- 叶檀
- 周香芸
- 唐德鑫
- 唐欲静
- 孔婷
- 孙鹂
- 宋百丰
- 崔洪建
- 张健
- 张学安
- 张捷
- 张锐
- 曲艳丽
- 朱伟一
- 李丹
- 李琬真
- 永年
- 江涌
- 沈海兵
- 沈雯
- 王嗣琦
- 王腾飞
- 田怀姝
- 田益祥
- 石秀
- 苏奎武
- 谢静
- 郑王力
- 陈静
- 陶冬
- 龚伟同
- CHEN
- Carol Matlack
- Chnbrand
- De-sheng
- FENG
-
-
-
-
摘要:
为进一步提高金融消费者征信权益保护意识,宣传和普及征信知识,结合当前征信领域存在的非法金融广告、违法修复征信等扰乱征信市场秩序的行为,全区各级人民银行联合金融机构、征信机构、评级机构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呼吁公众通过合法渠道进行维权,保障信息主体征信合法权益。
-
-
闫家欢
-
-
摘要:
《巴菲特的护城河》是一本详解巴菲特“护城河”理念的书。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笔者从巴菲特的“护城河”理念着手,表达了自己对于投资的见解。自进入保险资产管理行业以来,我经常听到投资经理推荐《巴菲特的护城河》这本与投资相关的书籍。《巴菲特的护城河》一书的作者是评级机构晨星公司(Morningstar)证券研究部主管帕特·多尔西。他对巴菲特先生提出的“护城河”理念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不管是大公司还是小公司,一旦在某个行业内赚到了足够丰厚的利润,就会有很多同行企业蜂拥而至,想尽一切办法提供相同或相似的产品和服务,试图攻破该企业已经建立的业务“城堡”,这是市场竞争的基本规律。
-
-
池依倩
-
-
摘要:
近年来我国债券违约事件频发,我国信用评级机构的公信力受到了诸多质疑。基于中国信用债市场的违约事件,并选取了2014至2020年中国信用债市场的违约数据及评级机构的相关信息,分析违约债券的信用评级情况及质量,从中发现我国债券评级市场目前存在的问题。应通过加强监管、强化评级机构中介责任、提高分辨违约风险的能力、发展“投资者付费”模式、加大信用评级跟踪力度等措施,以规范我国信用评级行业的发展。
-
-
王凯;
张志伟
-
-
摘要:
ESG是企业非财务信息的披露框架,是一种关注非财务绩效的投资理念和企业评价标准。ESG评级是ESG发展的关键环节,而当前全球ESG评级机构数量繁多、背景迥异,且评级分歧较大,对同一主体的评级尚难产生共识。因此,在梳理国内外14家著名ESG评级机构情况的基础上,对各评级机构的ESG评价体系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我国现有的ESG评级系统存在信息披露质量差、ESG评级结果不统一、ESG生态系统不完善等核心问题,并据此提出我国未来ESG发展的若干建议。
-
-
童相娟;
杨熙;
卢侃
-
-
摘要:
生产性服务业具有专业性强、创新活跃、产业融合度高、带动作用明显等特点,全球知名城市评级机构GaWC(世界城市名册)将生产性服务业的全球连通性和融入度作为衡量城市竞争力的核心因素。纵观纽约、伦敦、东京等世界一流城市发展历程,城市能级的跃升就是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适应城市功能转换、激发创新活力、提升全球辐射能力的过程。杭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争取世界城市名册排名跻身前60强”,必然要求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国际化、高端化、专业化,实现与世界一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战略目标同频共振。
-
-
刘彦华
-
-
摘要:
ESG作为一种重要的投资理念、评价方式和企业行动指南,日益成为国际共识,在我国也进入加速发展时期,ESG投资规模持续增长,ESG监管体系加速构建,ESG评级评价不断拓展,ESG信息披露日益活跃。同时,与较为成熟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ESG领域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如适应我国国情的ESG体系建设尚在探索阶段,国外评级机构对中国企业ESG评级结果普遍偏低,等等。
-
-
姚淞津
-
-
摘要:
以2013—2020年473家公司所发行的815支公司债券为研究样本,本文实证检验了股权特征对于债券信用评级的影响,研究发现:1.股权集中度与债券信用评级呈正相关关系;2.股权制衡度与债券信用评级呈负相关关系;3.由于预算软约束的存在,国有企业比非国有企业更容易获得高评级。
-
-
董暖;
祁畅
-
-
摘要:
本文分析了我国现有的“发行人付费、发行人选择”和“投资者付费、投资者选择”的评级模式可能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外政府租用、投资者所有、集中结算平台、基于评级结果付费等模式,创新性地提出建立“发行人付费、投资者选择”的评级机构选择模式,进而提升评级结果的客观性和中立性,并保证运行成本可控。同时,也可探索投资者投票选择模式在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选择中的推广应用,确保债券相关中介机构报告的中立性,为市场参与者提供更加客观的决策参考。
-
-
张鲁
-
-
摘要:
信用评级伴随债券市场应运而生,科学准确的信用评级结果对推动债券市场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也是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文章从我国信用评级业的探索实践历程入手,深入分析信用评级在制度、监管、发行主体、评级机构自身管理等方面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对进一步加快推进评级业发展进程提出了对策建议。
-
-
徐德顺;
丁奕昕
-
-
摘要:
信用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债券违约概率,具有指导债券定价的功能,但不同的信用评级机构存在市场声誉的异质性。以2010—2021年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信用债为样本,运用OLS和联合假设检验等方法,从多重信用评级对债券发行利差影响的视角,测度国内6家信用评级机构的市场声誉。研究发现多重信用评级显著降低债券融资成本,信用评级机构市场声誉具有显著异质性,但当多重信用评级达到3个以后评级机构市场声誉的异质性不显著。最后针对发债企业、投资人、信用评级机构和监管部门分别提出聘请多家评级机构,甄别评级意见,提升评级质量以及拓展双评级制的试点范围等建议。
-
-
Peng Lizhi;
彭立志
- 《第六届中国立信风险管理论坛》
| 2012年
-
摘要:
本文首先建立了一个由企业、投资者和评级机构组成的简单模型,通过该模型论证了在缺乏监管、投资者无法获知评级机构评级尺度的情况下,经营能力相对较差的企业存在信用评级选购的动机.同时,评级机构扩大客户群的需要又使得这一动机得以强化,导致信用价差扭曲,资本无法得到有效配置.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论证了,监管机构可利用信用利差作为核心指标对评级机构的评级质量进行评价和监管,迫使评级机构提高评级尺度.这将有助于遏制信用评级选购行为,减少资本市场扭曲,优化资本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