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事件性

事件性

事件性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2年内共计367篇,主要集中在信息与知识传播、财政、金融、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61篇、专利文献453669篇;相关期刊145种,包括新闻传播、新闻爱好者、新闻实践等; 事件性的相关文献由363位作者贡献,包括陈兵、何光先、范军等。

事件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61 占比:0.08%

专利文献>

论文:453669 占比:99.92%

总计:454030篇

事件性—发文趋势图

事件性

-研究学者

  • 陈兵
  • 何光先
  • 范军
  • 周小棣
  • 夏鼎铭
  • 宋志耀
  • 谭君强
  • 侯建卫
  • 叶凌
  • 吴彤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健
    • 摘要: “空间转向”作为后现代社会转型的关键表征之一,在艺术观念和实践层面,集中体现于后现代艺术的空间范式重构上。由此观之,场所性不仅可以被视为后现代艺术空间范式的基本特征,而且具有区别于此前艺术空间的本体论内涵。后现代艺术在观念与实践维度的事件性与跨媒介性两个基本面向,则是构成这一场所性的空间范式的客观依据。空间范式的这种重构性不仅为反思“后现代之后”的空间议题提出了更明晰的路径,而且为我们立足中国当代社会语境考察艺术空间乃至艺术史书写问题,提供了非常有益的理论参照系。
    • 陈汉
    • 摘要: 艺术破坏现象的出现,提示现代艺术格局的形成与破坏行为之间可能存在更为内在的关联和结构性作用。究其根源,在破坏行为对艺术品物质形态的改变背后,体现出“创新”与“破坏”之间的二元辩证关系——“创新”与“破坏”既有一系列与技术条件相对应的物质基础,同时在运行机制的生成展开上共同依托一种“事件化”的进程。“创新”与“破坏”的张力在艺术追逐新异性的趋势中不断放大,助推了艺术语境化、事件化的历史走向。
    • 陈汉
    • 摘要: “事件”(event)是当下哲学、社会学研究中的重要概念,近来有不断向文艺研究领域移用的趋势,借以指涉文本/艺术在时空中生成、展开的不稳定状态。由于当代艺术具有高度的展演性,表现出剧场化、关系化和语境化倾向,依托于物质性建构起的艺术理论在回应艺术定义与评价等问题上愈显乏力,亟需开辟新的阐述空间。因此,把“事件”作为分析工具引入艺术研究,除揭示艺术被长期遮蔽的事件层面之外,亦可厘清将多样的媒介、行动、观念、情境整合到“艺术”名下的基础艺术是事件性与物质性的统一。艺术定义在事件维度的扩容,推动着艺术研究在视角与方法上的新一轮重塑。
    • 袁家丽
    • 摘要: 美国生态戏剧历经50多年的探索已渐趋成熟,其发展过程并行两条路径:一条是对生态戏剧的理论探索和批评研究,另一条是生态戏剧的文本创作和剧场实践。简要梳理美国生态戏剧理论探索的重要时间节点,可以厘清生态戏剧概念的演进及内涵的发展。美国生态戏剧在文本创作和剧场实践方面已将生态议题从背景隐喻转向主题探讨,并呈现多元化、多样性的特征;表演形式逐渐从剧场镜框式向“特定场所”的沉浸式表演转变,这一转变拉近了观众与演员及生态情境的距离,让观众从被动观看变成肉身参与。据此,美国生态戏剧的当代价值在于:它让观众与当今紧急且重要的生态议题相遇,有了这场相遇,才有介入社会现实的可能;其观演关系的变化使得戏剧表演不再是单纯的再现,而是具有了事件性特征,这就意味着观众的参与,包括观看、倾听、回应,都是一种责任,观众有责任与艺术家一起努力让戏剧发生,从而在知识、思想和意识层面对参与者产生转变性的力量。
    • 张丹旸
    • 摘要: 20世纪末以来兴起的文学事件观强化了对文学作品与文学性“生成”过程的关注。文学不再是脱离于主体的稳定静观对象,而是不断变化的非实体性存在。文学性泛化造成的“文学终结”认识是文学事件阐释学的理论前景。互文性理论所强调的开放性、生产性、复数性、解域性、意义不确定性则使事件概念拥有进入文学理论话语的可能。从互文性到事件性,文学事件观凸显了文学作为实践活动的未完成性、过程性与动态性特征。文学事件阐释学启发当代文艺理论从本质提取走向实践本身的回归,主张主体在与文本的积极互动中建构生成一种被命名为“文学”的“实际存在物”。文学是一项现实活动和生成事件,具有存在论意义上的“独特性”。文学审美意义的事件性阐释,展示了事件思想向文学研究开放的理论特色与美学价值。
    • 郭棲庆; 高尔聪
    • 摘要: 本文运用伊格尔顿、德勒兹与小森阳一等人的"事件理论"对美国当代作家乔纳森·萨弗兰·福尔小说《真相大白》文本的事件性进行分析,指出小说采用第一人称见证叙事的手法,不断将阅读的事件性从文本中召唤出来,生成读者参与的阅读事件.同时,福尔运用后现代叙事技巧,在文本中多次探讨后现代的元历史问题,制造文本与历史的对话,再借由读者的阅读过程生成当下的事件,不断生成当代的历史.小说也是福尔试图跨越时空阻力、走出当代创伤文学见证历史的困境的一种尝试.
    • 渠默熙
    • 摘要: 伴随指某个动作或者事件与核心谓语所示事件同时发生或存在,或某个个体与主要个体同时参与某个事件的发生或发展.伴随关系小句呈现出由伴随事件向主要事件过渡、小句叠加后事件性由弱到强分布等句法特征.原因是在遵循BFP原则前提下,言者可使小句内嵌降低某些事件权重,且体标记"了"对分布环境存在选择.
    • 王冬雪; 王文斌
    • 摘要: 空间与时间普遍存在于世界,彼此的不同在于其在人类的不同语言结构要素、语法范畴及其所特有的划分与组合中的表达方式.不同的民族基于各自不同的时空观念与认知模式,在语言中呈现出不同的时空表征方式.从语言表象上看,具有空间性特质的汉语和具有时间性特质的英语都在存在句中呈现出较为明显且稳定的空间倾向和时间倾向.本文结合王文斌提出的“汉语具有空间性特质,英语具有时间性特质”观点,以存在句为切入点,并以汉语的空间性特质和英语的时间性特质为参照,重点审视俄语存在句在时空表征上的个性化差异.经语言事实对比分析,本文发现:俄语因本民族对时空观念的独特认知而有别于汉语和英语,呈现出多样化、时空非对称性表达,并在很大程度上对语言的表征产生了影响.就总体而言,俄语在空间表征上与汉语具有交叉点,在时间表征上又与英语存在相似点.
    • 莫怡文
    • 摘要: 微博文本作为自媒体的典型代表研究了汉语微博文本的主观性与事件性特点,同时通过社会个体陈述对客观事件的认知与体验,识别个体内在的情绪信息,并以此为基础刻画情绪的表达过程,获得汉语微博文本情绪信息表达的基本语义框架,为计算机辅助分析自媒体平台情绪提供了可操作思路,在理论上可以有效提升机器学习和决策系统的准确性.该研究可广泛应用于网络心理学、网络行为学等领域.
    • 艾蕾尔
    • 摘要: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女性艺术受到西方女性主义思潮的影响,从一种野生状态寻找释放的出口.其中以林天苗为代表的“60后”、以陶艾民为代表的“70后”以及充满个性的“80后”“90后”女性创作者们,在各自的时代推动着女性艺术在装置领域的发展.从不同代际女性艺术家的创作状态来看,装置领域的发展趋势主要出现了三个方面的典型特征:第一,创作理念层面,自“60后”至“90后”的女性创作者们的理念倾向明显不同,出现从女性的个体意识到集体意识的转向;第二,创作方法层面,女性装置艺术家的创作现状越来越凸显事件性、互动性的特征;第三,创作媒介层面,新时代的女性艺术家以大胆、开放的心态融合新科技、新媒介,拓展了女性装置艺术的边界.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