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绿激光
蓝绿激光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118篇,主要集中在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军事技术、武器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7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220112篇;相关期刊63种,包括科学与财富、现代舰船、光机电信息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第二十六届全国信息保密学术会议(IS2016)、2006军事电子信息学术会议、2003年全国光电技术学术交流会暨第十六届全国红外科学技术交流会等;蓝绿激光的相关文献由281位作者贡献,包括王明军、于力、周宇等。
蓝绿激光—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220112篇
占比:99.96%
总计:220193篇
蓝绿激光
-研究学者
- 王明军
- 于力
- 周宇
- 孙艳玲
- 安晓霞
- 宋文生
- 宗思光
- 扶华
- 易爱平
- 曲晓慧
- 杨润利
- 杨祎
- 林健
- 柯有强
- 王江安
- 王红星
- 盛党红
- 贺锋涛
- 邵祥兵
- 陈青华
- 韩彪
- 马琳
- 马连英
- 黄超
- 乐源
- 亨兹·皮特·梅伊尔
- 任俊奎
- 克里斯多夫·斯蒂芬·哈德
- 刘佳露
- 刘兵
- 刘可
- 刘峡
- 刘晶儒
- 叶锡生
- 吕文磊
- 吕沛
- 吴中平
- 周亚民
- 周田华
- 姚林海
- 威尔弗里德·林斯
- 威廉·保尔·里斯克
- 康国华
- 廖家莉
- 廖江红
- 张佳琳
- 张博
- 张学满
- 张宝宜
- 张旭
-
-
王明军;
王主玉;
黄朝军
-
-
摘要:
激光在水下的传输很大程度上会受到海水中悬浮颗粒物的影响,而目前对于海洋中悬浮颗粒物光散射的理论研究大多是针对单一成分的悬浮粒子而进行的,但是在真实海洋中悬浮颗粒物都是以多种成分混合的颗粒群形式而存在的,因此研究真实海洋中混合悬浮颗粒物对蓝绿激光的散射特性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选取了对蓝绿激光传输产生较大影响的浮游藻类植物、悬浮泥沙、碎屑、悬浮气泡和矿物质这五种常见的悬浮颗粒物作为研究对象,充分考虑真实海况中这五种悬浮颗粒物的不同混合情况,构建了海水中混合球形悬浮颗粒物对蓝绿激光的散射特性模型。数值计算了海水中五种物质混合的球形悬浮颗粒物对532 nm蓝绿激光的统计平均光散射参量和平均散射相函数,分析不同混合悬浮颗粒物的混合比对平均散射、吸收和消光系数以及单次反照率随着粒子有效半径和粒子数浓度变化的影响,同时分析了不同粒子尺寸下的不同混合比对混合悬浮颗粒物的平均散射相函数随着角度变化的影响。数值结果表明,当悬浮泥沙在整个混合模型中占比越大时,平均散射系数越大,而当悬浮藻类粒子在整个混合模型中占比增大时,平均吸收系数增大,由此可知海洋中对光造成主要影响的五种常见悬浮颗粒物中,悬浮泥沙对光散射作用影响最大,悬浮藻类粒子对光吸收作用影响最大。随着悬浮颗粒物浓度的增大,混合粒子的单次反照率保持不变,由此可知混合悬浮颗粒物的平均光散射参量随着粒子浓度的增长速率是一致的。海洋中混合悬浮颗粒物的平均散射相函数随着粒子的有效半径的增大而增大,散射作用最大的混合比下的悬浮颗粒物其平均散射相函数最大,悬浮颗粒物的前向散射较强。该工作对蓝绿激光在海水中传输、信道建模,水下无线光通信的研究以及激光探测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
-
冷梅;
谢泉松;
廉力之;
张小凯
-
-
摘要:
目前,对潜水下通信以低频无线电为主,实效性差,传输效率低,通信深度有限,无法实现上行数据传递,迫切需要一种可以实现与大深度巡航潜艇进行安全、及时、双向通信的技术手段。论文阐述了现阶段对潜通信技术的特点和不足,分析了蓝绿激光的通信机理,以及在对潜通信中的优势,并对其在未来战场中可能的应用模式进行了研究,结论可以为开展蓝绿激光对潜通信模式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参考和依据。
-
-
徐伟证;
康国华;
刘佳露;
张雷;
刘宗强
-
-
摘要:
潜艇只在必要时刻才浮出水面,对实时通信和导航定位造成极大制约.蓝绿激光具有深水穿透性高、衰减系数低等优势,已在机载和星载平台对潜艇通信中得到验证.借鉴GNSS导航信号产生原理,结合蓝绿激光通信测距一体化与低轨卫星自身精密定轨,提出了基于蓝绿激光通信的低轨卫星对潜定位算法.通过在激光通信中增加载波相位调制,实现潜艇激光接收器的伪距测量,联合其高程测量信息实现水下定位.以一带一路海域,特别是中国南海区域为服务对象,优化星座参数设计了3颗卫星组成的低轨稀疏星座.潜艇在星座覆盖区域内保持静态,间隔1~3 min完成至少两次通信测距和导航电文接收,联合两组观测数据、精密星历及高程测量信息进行定位解算.仿真结果显示,在卫星过境期间,考虑卫星定轨精度,激光在空气、水下传播误差等因素,潜艇可在水下实现X、Z方向定位误差优于100 m,Y方向误差约100~150 m的高精度定位,对提升潜艇的战场作战能力具有意义.
-
-
周田华;
范婷威;
马剑;
陆婷婷;
胡谷雨;
朱小磊;
陈卫标
-
-
摘要:
蓝绿激光位于海水低损耗窗口区,由于水体吸收和散射,光束在水下传输将发生时空扩展和波形畸变。基于蒙特卡罗仿真分析了蓝绿激光海洋传输特性,特别是激光发射参数对接收光场分布的影响。提出通过调节发射端的光束发射参数,对发射光束进行预聚焦,可在一定程度上抵消水体传输引起的光束扩散影响。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IB水体中,当预聚焦角度与水体小角度散射特征值相当时,可在设计汇聚距离前形成一段光束扩散缓慢的平坦传输区域;当预聚焦角度大于小角度散射特征值的2倍时,可在设计聚焦距离附近形成汇聚效果;预聚焦角度越大,汇聚效果越明显;水体变差时,相应有效汇聚距离变短。研究成果为调控蓝绿激光信号在海水的传输特性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
-
-
-
-
王菲;
姬冠妮
-
-
摘要:
通过分析波长530 nm激光在不同海域中海水光学信道中的光学特性,利用蒙特卡洛法模拟海水信道的传输过程,对接收机在不同海水水质参数和任意位置下接收功率的变化关系进行了蒙特卡洛模拟仿真,并利用平顶高斯函数对此仿真结果进行了拟合和对比分析,得到了蓝绿激光不同海水浓度和任意接收位置与接收功率之间的关系,即海水信道无线激光仿真传输模型.利用此模型可以快速得到在固定传输距离下不同海水水质参数任意接收位置下的接收光功率,为水下无线光通信系统设计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数据.
-
-
-
叶吻
-
-
摘要:
蓝绿激光水下通信技术作为一项综合性技术,涉及到多个学科和专业,诸如光学工程技术、通信工程技术以及海洋工程技术等等.截至目前为止,我国在该方面研究的技术重点是调制与解调以及编码与解码方面,此外,还有建立水下信道模型.该建立的物理模型使用的模拟方法是"蒙特卡洛".在多次实践中效果显著.然而该模型还存在着诸多欠缺,完善还需要较多的时间;应优先集中科研力量攻破小型及微型耐压水密舱技术,为蓝绿激光水下通信组件在多个平台自检的移植奠定坚实的基础.
-
-
-
陈青华;
沙凌云
- 《第二十六届全国信息保密学术会议(IS2016)》
| 2016年
-
摘要:
该激光通信系统装置由数据加解密设备和激光收发设备两大部分组成,将国产SM4算法嵌入到FPGA芯片中,实现了对通信数据的128位芯片级加解密,并以蓝绿激光为载体,实现了数据的发送和接收,满足了通信的稳定性、实时性以及安全性等相关要求.实验表明该装置可应用于快速远距离通信或水下通信数据传输,应用前景广阔.
-
-
程洪玉;
孙正和;
焦威严;
李爱芝;
任守田
- 《第九届全国高等学校物理实验教学研讨会》
| 2016年
-
摘要:
本文通过实验研究了蓝绿激光(主要为532nm)在海水水下传播的散射信号的偏振状态以及光强变化,并通过MATLAB以及OriginLab等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及公式模拟,研究结果得到海水散射信号的规律.1)激光在海水中的衰减(海水对光的吸收、散射)随传播距离增加按e指数规律衰减,其衰减变化为多种因素的统计综合体现.2)激光在海水中存在一定的退偏现象,激光在水中传输后由线偏光退偏为椭圆偏振光,最终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加,转化为自然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