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菌斑控制

菌斑控制

菌斑控制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77篇,主要集中在口腔科学、中国医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6篇、专利文献1422702篇;相关期刊52种,包括职业技术、职业技术(下半月)、华西口腔医学杂志等; 菌斑控制的相关文献由187位作者贡献,包括唐宇、周超美、雷冰等。

菌斑控制—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6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422702 占比:99.99%

总计:1422778篇

菌斑控制—发文趋势图

菌斑控制

-研究学者

  • 唐宇
  • 周超美
  • 雷冰
  • 丁一
  • 刘瑾
  • 吴亚菲
  • 吴勇
  • 孙辉
  • 屈文艳
  • 张小婷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雷冰; 孙辉; 彭静茹; 张丽梅; 薛伟旗; 刘瑾
    • 摘要: 目的 构建菌斑控制记录系统管理平台并验证其应用效果,为慢性牙周炎患者的菌斑控制提供系统性管理方法。方法 2020年5月由构建菌斑控制记录系统管理平台研究团队构建菌斑控制评估模块、口腔卫生维护方法评估模块、健康教育模块3个部分组成的菌斑控制记录系统管理平台。采用方便抽样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1年5月慢性牙周炎患者104例,使用该平台进行管理。比较传统方法和菌斑控制记录系统管理平台计算菌斑指数所用的时间,口腔卫生指导前后菌斑指数、软垢指数、牙周袋深度≥4 mm百分比、探诊出血阳性率及口腔卫生保健行为。结果 菌斑控制记录系统管理平台应用后,计算菌斑指数所用的平均时间由(30.90±14.01)s缩短至(5.99±0.85)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应用菌斑控制记录系统管理平台进行口腔卫生指导后,菌斑指数、软垢指数、牙周袋深度≥4 mm百分比、探诊出血阳性率、口腔卫生保健行为较应用前均有好转,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菌斑控制记录系统管理平台有良好的实用性,有助于慢性牙周炎患者的系统管理,为临床科研提供数据支持。
    • 田曼; 王宇; 刘亚轩; 张利明; 胡永发
    • 摘要: 目的调查妊娠期女性口腔保健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对于自身口腔健康状况相关认知和行为分析。方法抽取140名孕妇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将问卷调查题目设计为3部分;第1部分为孕妇基本信息,包含孕周、年龄、收入情况以及文化程度等内容;第2部分为针对孕期口腔疾病治疗相关知识的提问,包含怀孕期间患口腔疾病是否会对胎儿造成影响、怀孕期间有口腔疾病是否可以治疗、怀孕期间是否可以洗牙、是否可以拔出智齿等内容;第3部分针对孕妇菌斑控制相关知识进行提问,包含刷牙时间、刷牙频率、刷牙次数、刷牙方法等内容。对以上数据整理分析。结果按孕妇的文化程度进行分类,初中及以下学历3人占2.14%,高中37人占26.43%,大学本科89人占63.57%,硕士研究生10人占7.14%,博士研究生1人占0.71%。按孕妇的月收入分为3类,月收入5000元者为高收入人群共25人占17.86%。妊娠期女性对牙龈及牙周健康相关知识,正确认知度较低。不同收入孕妇在每日刷牙次数、刷牙时间、每晚睡觉前是否刷牙随收入的增加呈增长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同文化程度的孕妇在刷牙次数>1次者、刷牙习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期女性对于孕期口腔保健的意识比较薄弱,能够正确掌握有效控制牙菌斑方法的孕妇数量较少,而经济收入、文化程度等因素也会影响孕妇的保健行为并造成认知差异。
    • 贺佳倩; 吴燕玲; 丘美霞; 李永娇
    • 摘要: 目的:分析应用断冠再接的方法治疗恒前牙外伤冠折的效果及对口腔卫生状况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1月—2020年6月收治的100例(131颗患牙)恒前牙外伤冠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66颗牙)与对照组(65颗牙),每组50例,对照组使用复合树脂直接修复方式治疗,试验组使用断冠再接方式治疗,持续随访12个月,比较两组冠折再接成功率、口腔卫生状况(菌斑控制情况、牙周指数、牙石指数分度、龈沟探诊深度)。结果:随访6、12个月,试验组的冠折再接成功率分别为100.00%、95.45%,对照组分别为92.31%、76.92%,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12个月,试验组患者菌斑控制情况、牙周指数分值、牙石指数分度、龈沟探诊深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恒前牙外伤冠折患者,采取断冠再接的成功率较高,且可改善患者的口腔卫生状况。
    • 郭曼丽; 张植栋; 包广洁
    • 摘要: 牙周病是一种常见的口腔炎症疾病,严重危害人类牙齿和全身健康。牙菌斑是基质包裹的黏附于牙面、牙间或修复体表面的软而未矿化的细菌性群体。现已证实,牙菌斑是引起牙周病的主要因素,故控制菌斑成为治疗牙周病的主要核心策略。基于口腔全科治疗中牙周组织健康维护的优先诊疗理念,本文介绍以菌斑控制为导向的牙周治疗(guided biofilm therapy,GBT)方法,从GBT的历史、原理、标准化操作流程、优缺点以及研究方向进行综述,以期为GBT在临床中的应用提供建议及参考。
    • 闫嘉晴; 朱莹; 胡敏
    • 摘要: 目的:分析1例1型糖尿病(T1DM)并发牙周炎患者的病因、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阐明早期预防及治疗T1DM并发牙周炎的重要性,为患者及临床医生提供诊治依据。方法:收集1例8年T1DM病史的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因“牙龈萎缩1年”就诊。治疗期间长期监控患者血糖水平,记录患者初诊和牙周基础治疗后6周、3个月、6个月和1年的牙龈颜色、形态及质地,牙周袋探诊深度(PD),探诊出血(BOP)阳性率和牙槽骨形态表现等。回顾相关文献,总结T1DM并发牙周炎患者的病因、临床特点、预防和诊治方法。结果:牙周基础治疗前后,患者血糖水平平稳,无明显波动。牙周基础治疗后6周,患者牙龈颜色变浅,肿胀程度减轻,质地坚韧,牙周袋PD降低,BOP阳性率降至13%。牙周基础治疗后1年,部分牙面可见少量牙石和软垢,其余牙牙龈呈淡粉色,龈缘菲薄,质韧。PD为0~4 mm,BOP百分率约为14%,全口牙齿无松动。结论:T1DM并发牙周炎患者应定期进行牙周检查,严格控制菌斑。在患者血糖稳定的前提下,牙周基础治疗可有效减轻牙周病变的发生发展。
    • 林美慧; 周剑虹; 邓信宏; 吴千驹
    • 摘要: 遗传性牙龈纤维瘤病(Hereditary gingival fibromatosis,HGF),又名先天性家族性纤维瘤病(Congenital familial fibromatosis)或特发性龈纤维瘤病(Idiopathic fibromatosis),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较为复杂,属于基因遗传性疾病.HGF表现为牙龈增生严重,通常波及全口,可同时累及附着龈、边缘龈和牙间乳头,唇舌侧牙龈均可发生,且覆盖牙面2/3以上,以致影响美观和咀嚼,甚至妨碍恒牙萌出.因此,及早诊断和治疗显得尤为重要.其诊断主要依据病理报告,治疗主要通过菌斑控制和手术治疗.本文将对1例遗传性牙龈纤维瘤病进行报道,来介绍该病的临床症状、治疗过程及病理特征,并对其病因、病理及治疗展开讨论.
    • 陈中仁
    • 摘要: 临床治疗种植体周围炎的关键是去除种植体周围的微生物和感染组织.Er:YAG激光因其特殊的热机械效应具有显著的去污杀菌作用及较高的安全性能,广泛应用于临床种植体周围炎的治疗中.大量临床研究显示Er:YAG治疗种植体周围炎能取得比较理想的细菌清除及临床治疗效果.近年来研究者们更多关注于Er:YAG激光治疗对种植体及其周围组织的作用及对后续骨再生的影响,本文就Er:YAG激光在种植体周围炎治疗中的基础研究进展进行一综述.
    • 徐红
    • 摘要: 目的:探讨菌斑显示液强化口腔卫生宣教在牙周炎病人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9年6月—2019年12月口腔科就诊的100例牙周炎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方法指导刷牙,观察组加用菌斑显示剂指导刷牙.比较两组牙周炎病人刷牙前后的菌斑指数(PLI)、刷牙时间,同时比较两组病人的护理满意度.结果:两组病人刷牙后菌斑指数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刷牙时间长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结合菌斑染色液刷牙会更加有效地降低菌斑指数,缩短刷牙时间,提高牙周炎病人对刷牙方法的理解并提高护理满意度.
    • 匡郁吾; 温婷; 王莉
    • 摘要: 目的:分析系统化口腔护理干预在慢性牙周炎维护期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口腔科2018年1月-2020年3月收治的80例慢性牙周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40例基于对照组采用系统化口腔护理干预;对比两组菌斑控制、探诊出血、附着丧失情况.结果:观察组护理后第3、6个月PLI、探诊出血率及附着丧失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系统化口腔护理干预可提高慢性牙周炎维护期恢复效果,提高菌斑控制,减少探诊出血,临床意义大.
    • 谭葆春; 闫福华
    • 摘要: 牙龈肥大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症状,菌斑刺激、激素、药物等均可导致牙龈肥大.本文通过回顾文献,对牙龈肥大的发病机制、治疗方法、控制菌斑和炎症对各种类型牙龈肥大的治疗效果等方面进行阐述,同时结合病例展示,进一步论述了控制菌斑和炎症对各种类型牙龈肥大的治疗效果,提出牙龈肥大的治疗方案建议,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