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英国电影

英国电影

英国电影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322篇,主要集中在电影、电视艺术、信息与知识传播、常用外国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22篇、专利文献2449篇;相关期刊148种,包括新世纪周刊、英语学习、电影评介等; 英国电影的相关文献由289位作者贡献,包括苗渲明、列那、宋云峰等。

英国电影—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22 占比:11.62%

专利文献>

论文:2449 占比:88.38%

总计:2771篇

英国电影—发文趋势图

英国电影

-研究学者

  • 苗渲明
  • 列那
  • 宋云峰
  • 李一鸣
  • 杨涛
  • 江仙
  • Arthur
  • Darren
  • Liz
  • 上林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李峥
    • 摘要: 伴随着时代社会语境的不断变化,英国电影并没有表现为某种连贯、同质且具有共识性的身份,而是有条件地从一个“空间概念”过渡或演变为“时间概念”。因此,英国电影不应该再被持续固化或被严格标记成为一个内在本质,而是应该被设想为一个需要持续被形塑的动态“过程”。
    • 石宇宸; 陈素宝
    • 摘要: “遗产电影”即以“二战”前英国的历史、民俗、符号,以及意识形态为主要观照对象和结构性要素的电影。英国脱欧进程中,有一大批遗产电影集中上映。作为承载了文化记忆的运动影像,它们既指涉着现代性的乡愁,还成为了探讨现当代议题的异托邦。不仅如此,创作者在进行内容生产时,也有意识、无意识地使其发挥了英国国家形象叙事的重要功能。此外,如何进一步同欧洲,乃至全球重建平等、积极的对话机制,也是遗产电影的创作者积极展开讨论的问题之一。
    • 陈昕烨
    • 摘要: 电影作为一种视听手段在民族文化传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电影文本从民族文化中得到启发.本文选取《至暗时刻》(2017)和《哪吒之魔童降世》(2019)分别作为英国电影和中国电影的代表作品,通过文本叙事的话语分析探究两部影片如何通过人物重塑和传统话语的改写,使影片具有了对当下的时代性观照.同时,在文本中建构民族意识时,两部电影采取了相反的叙事策略,折射出两国电影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态度差异.
    • 蔡春芳
    • 摘要: 1927年英国政府通过了《电影法案》,它促成了配额电影的出现,也推动了英国的电影复兴并走向世界市场.上海是20世纪30、40年代英国电影在远东流通的重要城市.在沪发行英片的主要力量是英侨主导的公司以及好莱坞八大公司:前者视以英国人为主的沪上外侨群体为目标受众,因此强调影片的英国身份;后者由于与英国市场的复杂关联,发行了不少配额电影和其他英国片,但常常将这些电影贴上"美国制作"的标签,以便收割长期以来沪上中外观众对美国影像的技术、声音、文化、时尚等的迷恋.美国公司对英片真实身份的隐藏导致了其国别信息指认的困难,延迟了研究者看到上海市场更为复杂、多元景观的时间,也强化了对好莱坞"影像霸权"进行书写的惯例.
    • 许岚
    • 摘要: 《挖掘》以萨顿胡船葬为线索,讲述了伊迪斯、巴兹尔、佩吉等参与此次发掘的人物的命运故事.《挖掘》虽然贴近于历史中小人物的生命轨迹,以时间为序,试图还原萨顿胡船葬发掘的全过程,但叙事层面不落窠臼,以人物的命运与二战前夕时代历史精神遥相呼应,营造出多重复调、参差映照的效果.本研究基于影片内涵所展示的文化寻根、国族情绪、身份认同的回顾三方面,论述其古典主义影像文本的元叙事探索与突破.
    • 曾恬
    • 摘要: 近年来的欧洲电影普遍重视人文主义视角,以人文关怀作为切入点的欧洲电影数量日益增长,并且逐渐出现了将人文关怀融入电影叙事美学的特点。肯·洛奇作为英国现实主义电影大师,备受欧洲各大电影节的认可,其跨越半个多世纪的众多作品始终以塑造“现实主义”为核心,肯·洛奇对现实主义与人文关怀视角的坚守使得他成为研究欧洲现代电影历程上新现实主义领域的旗帜性人物。本文以肯·洛奇的作品《我是布莱克》当中独特的英国现实主义“厨房水槽”模式为例,浅析以肯·洛奇作品为代表的英国现实主义叙事语言与电影美学。
    • 周晓扬
    • 摘要: "遗产电影"(Heritage Film)是英国特有的,它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其出现的直接原因,是撒切尔执政时期实施的"国民信托"计划,同时,它也是英国源远流长的古典文学资源在电影时代下的间接产物.近四十年来,英国遗产电影不断发展,已经成为英国电影在世界电影市场中一个响亮的品牌,也反映了不同时期英国社会的时代精神.对于同样有着悠久历史与丰富文化资源的中国来说,英国遗产电影有着一定的借鉴价值.
    • 蔡春芳
    • 摘要: 当下早期中国电影史研究中越发强烈的“走出上海”的声音,既是地方/区域力量浮出地表后的时代呼唤,又是一种学术探索中的力量平衡需求,更为重要的是它对于突破电影史研究中的地理边界和固化心态有着策略性意义.重返上海,将上海放置到全球上海而非仅仅中国上海的位置,正是一条跨越边界的突围之路.它能为中国电影史寻回更多历史现场的中、外电影参数,从而探讨民国时期丰富多元的电影文化选择和接受,以及错综复杂的关系、商业与政治的纠葛,展现出中国电影与社会、文化、历史互动的新图景.而英国电影,作为一种在早期中国电影史中介入的重要力量,一个欧洲电影的切片,一面观照好莱坞美学与风格的镜子,都应获得更多的思考和笔墨.引入英国电影这一项参数,或许将为重写电影史提供新的可能.
    • 黄欣
    • 摘要: 在当下"脱欧公投"的重要时间节点上,丘吉尔这位昔日英国领袖的形象反复地出现在电影、电视剧、小说等媒介中,期冀通过英国过去的辉煌来建构一副文化图景,实现国族认同.而这一文化策略是活跃于英国1980年代的遗产电影的一种继承与延续.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