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艺术消费

艺术消费

艺术消费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220篇,主要集中在艺术理论、世界各国艺术概况、体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9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4970篇;相关期刊149种,包括美与时代(上旬刊)、青春岁月、收藏.拍卖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二届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生论坛等;艺术消费的相关文献由207位作者贡献,包括张立军、本刊资料库(图)1、毛崇杰等。

艺术消费—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19 占比:1.44%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4970 占比:98.55%

总计:15190篇

艺术消费—发文趋势图

艺术消费

-研究学者

  • 张立军
  • 本刊资料库(图)1
  • 毛崇杰
  • 王利平
  • 禹云贵
  • 陈定家
  • 雨葭1
  • 冯民生
  • 刘达
  • 安·T·乔丹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达; 范凡
    • 摘要: 艺术博览会是艺术市场中主要的商业形式,博览会将众多艺术家作品进行了集中展示和销售,展会作为城市名片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大艺博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集中展示和销售大学生艺术作品的艺术博览会,汇集了众多知名院校的优秀大学生艺术作品,这些青年艺术家为艺术市场输入了新鲜血液。本文通过对大艺博发展历程和艺术市场现象进行分析,探索视觉艺术大学生在艺术市场中应该如何挖掘自身的商业潜力。
    • 西沐; 刘晓丹
    • 摘要: 艺术产业在改革开放40多年中得到充分发展,关注艺术产业发展,是进一步理解与把握新时代中国新经济发展的重要视角。需要从中国艺术产业发展的历史轨迹中提炼中国艺术产业探索实践形成的理论内核、系统理论建树和沉淀,发现中国艺术产业理论与实践探索值得关注的倾向性问题,进而探究中国艺术产业创新发展的逻辑结构与战略维度。
    • 陈洪娟; 梅新想
    • 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技术已广泛渗透到艺术消费、艺术创作、艺术市场的全过程,数字技术与艺术实践的交互融合为当代艺术实践注入了一股崭新的生命力。同时,由于技术与艺术属性具有相悖的特点,在数字技术与艺术实践融合的过程中,也出现了消费习惯与艺术实践模式化积重难返、艺术市场功利本性与规范化治理矛盾、艺术意向内在化与数字技术外在化矛盾等困境。在数字经济的冲击下,艺术实践呈现出了传统功能定位、生存发展空间、劳动价值评判标准等发生不同程度位移的特点。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中,可以看到数字技术与当代艺术实践融合发展的必然趋势,基于新发展理念,坚持艺术性、人民性、创新性是艺术实践在数字经济时代突围的主要路径。
    • 易琼娟; 张文宇
    • 摘要: 京剧艺术是我国的国粹,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它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经历了几千年的沉淀和创新,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学习性.2010年11月16日,京剧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其中,京剧脸谱是最具有民族特色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每个历史人物或某一种类型的人物都有一种大概的谱式,从谱式中就可以"寓褒贬、别善恶",所以京剧脸谱的艺术价值非常深远.
    • 黄大联
    • 摘要: 当代艺术面对社会大众文化发展的急剧变迁,不同时代和地区的交互融合给当代艺术注入了一股崭新的生命力.美术不再仅仅是一种传统意义上的架上绘画,而是多样无边界的.美术艺术的作品正在寻求一种更为完善的商品价值.首先要加强与艺术品牌的交流与合作,优秀的艺术品具有很强的符号性,再加上结合其品牌的商业媒介传播技巧,艺术消费可以焕发全新的活力.
    • 巫丽红
    • 摘要: 自古以来,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消费环节,对于大学生来说也是如此.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学生已经成为消费群体的中坚力量.但是根据我们对广州大学生艺术消费行为特征的调查,可以了解到,部分学生消费观出现问题.例如,对于艺术类大学生来说,艺术消费行为占主导地位,消费行为包括购买文创产品、观看文艺演出、报名参加艺术类活动,等等,这里面部分消费给自己和家庭都增添了经济负担,并且不利于专业方面的发展.本文将以广州艺术类大学生为例,对其艺术消费行为特征与相应引导策略进行分析,以期培养广大学生正确的消费观和价值观.
    • 李莉
    • 摘要: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艺术也与“数字”联姻,在众多的艺术门类中,于艺术本身的特性而言,绘画艺术只属于视觉艺术,与音乐、舞蹈、影视、戏剧这类视听艺术相比存在传播单一的局限性。从艺术物化形式来看,绘画是属于静态的艺术,相比音乐、舞蹈、戏剧、影视等这类动态艺术而言,它自身也存在着视觉效果上的局限性。于艺术创作者而言,绘画艺术中所呈现的思想、情感、观念、态度或者遐想等等汇聚成一个整体后,才呈现在观者的视线里,艺术创作者始终是站在自己作品这道帷幕之后的,结合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这对于创作者来讲,是不能满足其自身对尊重与自信的需要的。于艺术的接受者层面来看,绘画艺术所呈现的艺术,与音乐、舞蹈、影视、戏剧等相比,由于其传播形式、内容、视觉效果等层面的不同,相对较难激起观赏者的兴趣。结合时代发展,从艺术的传播层面和人们的艺术消费层面来看,也就不难发现绘画在当今社会下发展的相对局限性了。
    • 杜书瀛
    • 摘要: 庚子岁首,因新冠疫情而宅在家里的一段时间,杜书瀛研究员与好友、老诗人邵燕祥先生频繁通信,内容都是关于诗歌的.本期收入其中三通,聚焦于“诗歌与消费”问题.书信体论学,是一种比较自由、活泼的文体,便于更灵巧地提出问题,挑明问题,抓住重点,在关键处“点杀”几笔.虽然看起来不像学术论文那样正规、严谨,但它好读,并且它同样能够对关键问题,深入论证,像凿一口深井那样进行理论阐发.书信批评了诗人欧阳江河关于诗歌与消费的某些观点,对事不对人,认为诗歌创作不可能“过滤掉”情感;诗歌创作是一种艺术生产,读诗诵诗是一种艺术消费;读者到书店购买诗集与用真情欣赏诗作,是两种性质根本不同的消费.在市场经济时代,诗歌离不开消费.
    • 李亚祺
    • 摘要: 基于当下全球消费市场与艺术生产的密切关系,以消费场所“公共艺术”的呈现为考察对象,可以认为“公共艺术”应当以环境为基础,结合文化生产的相关规律进行定位,呈现合理的“设计”属性。同时,要想面向“全球文化市场”建构和完善中国艺术文化生产体系,就尤其要把握大众消费选择,发挥艺术“趣味”的“参与”功能与“情感”的引导功能,增加公共艺术设计的“叙事”内涵容量,强化中国文化价值承载力,从而在突出“命题”、加强“执行”、实现“共享”的同时,指向全球化视域下中国公共艺术设计的发展以及相应文化生产机制的竞争力提升这类重要诉求。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