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腮腺多形性腺瘤

腮腺多形性腺瘤

腮腺多形性腺瘤的相关文献在1993年到2022年内共计140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口腔科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9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537篇;相关期刊99种,包括中国卫生产业、中国农村卫生、中国社区医师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11国际暨全国第十一届头颈肿瘤学术大会等;腮腺多形性腺瘤的相关文献由297位作者贡献,包括朱声荣、邱嘉旋、刘江等。

腮腺多形性腺瘤—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9 占比:8.29%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6%

专利文献>

论文:1537 占比:91.65%

总计:1677篇

腮腺多形性腺瘤—发文趋势图

腮腺多形性腺瘤

-研究学者

  • 朱声荣
  • 邱嘉旋
  • 刘江
  • 祝永红
  • 曹钟义
  • 习伟宏
  • 刘亚军
  • 刘志明
  • 季陆军
  • 张周文

腮腺多形性腺瘤

-相关会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赵茹; 赵红
    • 摘要: 目的分析CT增强检查在腮腺潜在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中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经病理证实腮腺多形性腺瘤72例,腺淋巴瘤31例(36个病灶),基底细胞腺瘤15例CT增强后的影像学征象,重点观察病灶内有无“囊变”,“囊变”分布方式,强化特征及强化方式等。结果腮腺多形性腺瘤增强后以持续上升强化为主,且病灶可见“囊变”中心分布为主及散在点片状、结节状明显强化区,腺淋巴瘤增强后以上升-下降式强化为主,病灶内可见“囊变”并以边缘分布为主,肿瘤内实性成分延迟扫描以均匀强化为主,基底细胞腺瘤病灶以明显强化为主,病灶内可见散在裂隙状“囊变”。结论CT增强检查可以进一步为腮腺潜在恶性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提高腮腺潜在恶性肿瘤的诊断准确性。
    • 卢金华
    • 摘要: 目的:观察在腮腺多形性腺瘤疾病诊断中使用MRI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1年6月于东莞康华医院经病理检查被诊断为腮腺多形性腺瘤的35例患者,对其MRI影像学特征进行观察。结果:35例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均为单发,包括左侧17例,右侧18例;形态规则15例,形态不规则20例;边界清晰31例,边界不清晰4例;有包膜32例,无包膜2例,包膜显示不清1例;有囊变19例,无囊变16例。病灶位于腮腺浅叶22例,32例瘤体呈高等高信号为主型,29例患者进行增强序列扫描。结论:在腮腺多形性腺瘤疾病诊断中使用MRI诊断,可掌握患者影像学特征,展现出了较高的疾病诊断价值,为疾病临床治疗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 徐黄; 胡红云; 刘梦秋; 刘影
    • 摘要: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表观扩散系数(ADC)在鉴别腮腺多形性腺瘤良恶性中的价值,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选取经病理证实的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81例患者,根据患者术后病理类型分为良性组和恶性组,患者术前均行常规MRI及DWI序列扫描,测量两组的ADC,应用相应的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良性组49例,恶性组32例,良性组和恶性组ADC分别为(1.61±0.27,1.32±0.13)×10^(-3)mm^(2)/s,经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当ADC阈值为1.44×10^(-3)mm^(2)/s时,灵敏度87.5%,特异度73.5%。结论DWI的ADC能够为腮腺多形性腺瘤良恶性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参考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 朱华; 高建梅
    • 摘要: 目的 探讨腮腺多形性腺瘤与腺淋巴瘤的CT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 选取2017年3月12日至2020年2月18日收治的65例疑似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设为多形性腺瘤组;选取同期65例疑似腺淋巴瘤患者,设为腺淋巴瘤组.两组患者均进行CT检查及病理活检检查.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CT检查对腮腺多形性腺瘤、腺淋巴瘤的诊断价值,比较两组患者的CT影像学特征、静脉期强化幅度、动脉期强化幅度、平扫CT值.结果 CT诊断腮腺多形性腺瘤的灵敏度、特异度、漏诊率、误诊率分别为96.23%、91.67%、3.77%、8.33%.CT诊断腺淋巴瘤的灵敏度、特异度、漏诊率、误诊率分别为96.30%、90.91%、3.70%、9.09%.两组的部位、扫描强化程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形性腺瘤组的静脉期强化幅度、动脉期强化幅度、平扫CT值均低于腺淋巴瘤组(P<0.05).结论 腮腺多形性腺瘤和腺淋巴瘤虽具有较多相似特征、影像特点,但也有各自较为明显、典型的CT影像特征,临床需结合CT检查综合考虑.
    • 许志亮; 林晨阳; 罗艳荣; 曾宾华; 陈玉琳
    • 摘要: 目的 探讨腮腺浅叶部分切除术(PSP)与腮腺浅叶切除术(SP)对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腮腺分泌功能、外貌负性情绪及身体意象状态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92例,根据不同的手术方法分为SP组(n =45,给予SP治疗)和PSP组(n=47,给予PSP治疗).比较2组手术相关指标、腮腺分泌功能、外貌负性情绪、身体意象状态、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结果 PSP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短于SP组(P<0.05),术中出血量、解剖面神经分支数少于SP组(P<0.05).2组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腮腺分泌功能的分泌差均较术前增加(P<0.05);2组术后3个月腮腺分泌功能的分泌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SP组术后6个月、12个月腮腺分泌功能的分泌差均低于SP组(P<0.05).2组术后6个月体像担忧问卷(BICI)、身体意象量表(BIS)评分均较术前增加,但PSP组均低于SP组(P<0.05);2组术后12个月BICI、B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SP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SP组(P<0.05);2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SP相比,PSP治疗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可优化手术相关指标,并改善其身体意象状态和腮腺分泌功能,减轻外貌负性情绪,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且不增加复发率.
    • 杨庆蕾
    • 摘要: 目的:研究针对腮腺多形性腺瘤术后患者采用舒适护理干预的临床有效性.方法:选取2017年11月至2020年11月医院诊治护理的30例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通过随机掷骰子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干预方案护理,观察组采用舒适护理方案干预,比较患者的干预满意程度及复诊优良率.结果:观察组干预满意程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观察组复诊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舒适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加速腮腺多形性腺瘤术后的康复,患者的干预满意度更高,复诊时预后效果更好,推荐使用.
    • 高华; 刘丽; 范铁
    • 摘要: 目的 探讨分析腮腺多形性腺瘤(PAPG)的临床特征及手术治疗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172例PAPG患者的临床诊疗资料.观察所有PAPG患者的总体发病情况;在原发性腮腺肿瘤中PAPG的占比情况;所有PAPG患者经两种不同面神经解剖方式后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不同手术方式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172例PAPG患者中,男94例,女78例,男女比例为1.2:1,发病年龄:10~95岁,平均发病年龄(49.2±15.3)岁,好发年龄段为40~50岁.本院在2017年6月~2020年1月共收治452例原发性腮腺肿瘤患者,其中,PAPG患者172例,占比38.1%.两种不同面神经解剖方式后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直径≤3 cm的PAPG患者经腮腺浅叶部分切除术(PSP)治疗后的暂时性面瘫及耳垂麻木发生率低于腮腺浅叶切除术(S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3 cm的PAPG患者经SP术治疗的术后复发率显著低于PSP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3 cm时,经SP术治疗,可降低术后复发率.
    • 金青松
    • 摘要: 目的:探究腮腺部分切除术与腮腺浅叶切除术治疗糖尿病腮腺多形性腺瘤的效果.方法:选择在本院进行治疗的糖尿病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人数为40例,按照入院顺序分组原则,各组20例,其中20例进行腮腺部分切除术治疗(观察组)、另一组进行腮腺浅叶切除术治疗(对照组),将各组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Frey综合征持续时间和手术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腮腺部分切除术治疗糖尿病腮腺多形性腺瘤效果十分显著,并且具有极高安全,值得研究和推广.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