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变能
聚变能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1205篇,主要集中在原子能技术、工业经济、能源与动力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8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1053篇;相关期刊72种,包括民主与科学、全球科技经济瞭望、农村青少年科学探究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中国力学大会2011暨钱学森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第五届长三角科技论坛暨航空航天科技创新与长三角经济发展论坛、2003年中国工程院“可再生能源发展”工程科技论坛等;聚变能的相关文献由1768位作者贡献,包括宋云涛、陆坤、李波等。
聚变能
-研究学者
- 宋云涛
- 陆坤
- 李波
- 程勇
- 卯鑫
- 赵文龙
- 潘洪涛
- 雷明准
- 刘松林
- 吴宜灿
- 罗广南
- 张宇
- 李鹏远
- 李阳
- 郝志伟
- 伍浩松
- 徐淑玲
- 汪卫华
- 徐坤
- 曹曾
- 胡建生
- 曾和荣
- 王允
- 王峰
- 裴坤
- 赵维谦
- 邱丽荣
- 郭海兵
- 黄洪文
- 龚正
- 吴杰峰
- 李强
- 杨锦宏
- 汪键
- 魏江华
- 储德林
- 尹洲
- 彭学兵
- 杨松竹
- 江少恩
- 王万景
- 蔡立君
- 魏小洋
- 林溪石
- 邓海飞
- 黄群英
- 刘雨祥
- 卢勇
- 左桂忠
- 张焰
-
-
伍浩松;
张焰
-
-
摘要:
【英国卡勒姆聚变能中心网站2022年2月9日报道】英国卡勒姆聚变能中心(CCFE)2022年2月9日宣布,欧洲联合环(JET)在近期实验中创造了新的聚变能产生纪录,在5秒(聚变实验的持续时间)内产生59兆焦能量,证明了聚变能在提供安全和可持续低碳能源方面的潜力。之前的纪录是欧洲联合环于1997年创造的22兆焦。此次实验期间的平均聚变功率约为1.1万千瓦,未超过1997年创造的1.6万千瓦功率纪录。
-
-
-
伍浩松;
李晨曦
-
-
摘要:
2022年3月17日,美国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和能源部在白宫联合举办首届聚变峰会,召集来自政府、行业、学术界和其他利益相关方的领导人,共同探讨聚变能技术发展前景及其面临的挑战。美国政府在此次峰会上宣布,将领导相关各方制订未来十年商业聚变能发展战略,目标是加速聚变能这一清洁能源技术的商业化进程。聚变能被视为终极能源,能够帮助人类摆脱对化石燃料的依赖、进入全新的能源时代。
-
-
邓晨阳;
王兴春
-
-
摘要:
【日本京都聚变工程公司网站2022年7月6日报道】日本京都聚变工程公司(KyotoFusioneering)2022年7月6日宣布,已完成聚变电厂设备综合测试设施UNITY的初步设计,将于2022年8月启动建设,并计划于2024年示范聚变能相关技术发电。该设施是全球同类设施中的首座,采用开创性设计,可以模拟聚变反应堆内部的热和磁环境,能够在不进行聚变反应的前提下测试聚变电厂所需的热量提取和燃料循环系统,配备了包层测试模块、带有液体金属和熔盐的主冷却回路、换热器、氚回收系统和发电机,并且还能进一步与偏滤器测试模块、氚泵和氚燃料循环系统整合在一起。
-
-
孟雨晨;
王兴春
-
-
摘要:
【英国政府网站2022年10月3日报道】英国政府2022年10月3日宣布,已选定诺丁汉郡西伯顿(West Burton)电厂为“用于能源生产的球形托卡马克”(STEP)原型聚变电厂的厂址。预计这座原型聚变电厂将在2040年前后建成投运。西伯顿现有两台化石燃料机组,包括一台燃煤机组和一台燃气轮机联合循环机组。在西伯顿建设原型聚变电厂,可以被视为英国从化石燃料发电向聚变能发电转型的标志性象征。
-
-
伍浩松;
李颖涵
-
-
摘要:
【英国原子能管理局网站2021年1月21日报道】英国和日本相关机构近日签署协议,将开展一个名为“LongOps”的项目,目标是推进用于核设施退役和聚变能研究的机器人和自动化技术研发。该项目为期四年,总投资1200万英镑,英国研究与创新署(UKRI)、英国核退役管理局(NDA)和日本东京电力公司(TEPCO)均为该项目提供400万英镑。
-
-
伍浩松;
张焰
-
-
摘要:
【世界核新闻网站2021年4月1日报道】美国能源部DIII-D国家聚变设施研究人员近日公布一种新的紧凑型聚变堆设计概念,即紧凑先进托卡马克(CAT),并称这一概念能够获得性能更强的自持位形,有助于缩小聚变堆的体积,降低造价。有关这一概念的论文刊载在2021年3月19日出版的科技期刊《核聚变》上。美国聚变能科学咨询委员会(FESAC)和国家科学、工程和医学研究院(NASEM)近期均发布报告,敦促相关各方采取行动。
-
-
伍浩松;
张焰
-
-
摘要:
【英国原子能管理局网站2021年5月26日报道】在近期的聚变研究中,英国原子能管理局(UKAEA)成功示范了一种新型排气系统的有效性,在紧凑型聚变电厂商业化道路上取得了一项重要成果。这一排气系统被称为"Super-X偏滤器",能够有效冷却从堆芯流出的等离子体,以保护排气壁,从而使偏滤器相关部件能够运行更长时间。此次示范是在卡勒姆聚变能研究中心(CCFE)"MAST升级版"装置上完成的。托卡马克聚变电厂商业化面临的一项关键挑战是需要排出聚变反应产生的过剩热量。
-
-
伍浩松;
张焰
-
-
摘要:
【世界核新闻网站2021年6月23日报道】美国Helion能源公司(Helion Energy)2021年6月22日宣布,其第六台原型聚变发生器“特伦塔”(Trenta)已实现超过1亿°C的高温,该公司因此成为全球首家实现这一里程碑的私营聚变研究企业。该公司还宣布,“特伦塔”最近已完成为期16个月的测试,在此期间发射了近1万次高功率脉冲。
-
-
马梦珂
-
-
摘要:
自爱因斯坦提出质能关系E=m c2以来,人类已通过氢弹的成功证实了人工核聚变的可行性。以此为开端,聚变能凭借其规模化、持久性、经济性和清洁性的特点,对其可控化利用成为各国科学家争相关注的热点之一。在此过程中,激光驱动核聚变成为实现可控核聚变的重要途径。
-
-
-
刘松林;
吴宜灿;
黄群英;
陈红丽;
李春京;
宋勇;
靳强
- 《中国力学大会2011暨钱学森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
| 2011年
-
摘要:
国际热核实验堆(ITER)为人类开发聚变能提供了重要的物理与工程技术实验平台。鉴于液态锂铅包层的潜在优势,FDS团队创新地提出中国系列聚变锂铅包层设计概念,在此基础上设计与开发了ITER双功能液态锂铅实验包层模块(DFLL-TBM ,Dual Functional Lithium-Lead Test Blanket Module),并计划将来安装到ITER实验窗口进行实验,演示氦气单冷锂铅包层和氦气锂铅双冷包层的相关技术。本文概括与总结了DFLL-TBM概念设计和关键技术的研发进展,介绍了DFLL-TBM中的磁流体动力学效应研究与模拟程序发展,报告了TBM对ITER和EAST波纹度影响的评估结果,以及基于EAST材料实验平台MAPES开展TBM小模块对等离子影响实验研究的前期准备工作。
-
-
- 《第五届长三角科技论坛暨航空航天科技创新与长三角经济发展论坛》
| 2008年
-
摘要:
随着人类深空探测活动的开展,化学能和太阳能用于航天电源和航天推进器将受到限制.利用核裂变和核聚变释放的巨大能量可以供航天器进行太空远距离、长时间地飞行.核聚变产生的能量巨大,而且是一种清洁的能源,尽管目前它还不可控,我们仍将设法通过一系列手段逐步实现聚变能在航天领域的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