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为官不为

为官不为

为官不为的相关文献在2015年到2022年内共计195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共产党、中国政治、管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5篇、专利文献13篇;相关期刊135种,包括陕西行政学院学报、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党政干部学刊等; 为官不为的相关文献由215位作者贡献,包括石学峰、刘帮成、刘晓玉等。

为官不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95 占比:93.75%

专利文献>

论文:13 占比:6.25%

总计:208篇

为官不为—发文趋势图

为官不为

-研究学者

  • 石学峰
  • 刘帮成
  • 刘晓玉
  • 吕承文
  • 岳鹏星
  • 张书
  • 张宗贺
  • 文宏
  • 郝春禄
  • 鲍祉璇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本刊编辑部
    • 摘要: 策划导言"甘于‘躺平’""当‘老好人’‘太平官’"……新春伊始,辽宁省委书记张国清、安徽省委书记郑栅洁等多个省的党政主要负责人强调干部作风问题,批评一些"躺平式干部"的"为官不为"现象。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作风建设的深入推进,过去一些干部身上的不良风气得到根本性扭转,但在一些干部中仍潜伏着一股"躺平"的暗流,值得警惕——有口号喊罢"唱空城"的,有拈轻怕重"做样子"的,有撸起袖子"站着看"的,有遇到难题"绕道走"的,有作风散漫"拖着干"的,有自甘平庸"差不多"的,一碰到"沟沟坎坎"就打起"退堂鼓",一遇到困难挑战就选择"一躺了之",不一而足……这类干部,被群众形象地戏称为"躺平式干部"。
    • 石学峰
    • 摘要: 问责机制对规制“为官不为”具有鲜明的“刹车”功能,具有显著有力的保障功能,是有效规制“为官不为”的关键性“抓手”。然而,目前问责机制在规制“为官不为”中存在一些短板,主要是:问责事由较为狭窄、问责主体较为单一、问责方式存在误区、问责程序隐藏弊端。对此,必须补齐规制“为官不为”的问责机制短板:抓紧制定一部全国性的《“为官不为”问责条例》;拓展问责内容、完善问责功能、拓宽问责主体;突出主动问责、强化常态问责、推进立体问责;规范问责程序、平衡官员权责、推进问责连带;完善配套制度,筑牢问责机制的完整“闭合圈”。
    • 盛明科; 孟俏俏
    • 摘要: “为官不为”行为的实质是干部在履行岗位责任过程中,其行为选择因权力、角色和利益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而偏离公共价值的一种行政伦理失范状态。在基层治理中,基层干部责任信念和意志、责任自律意识等内部控制功能不足,责任培育制度、责任赏罚制度、责任监督制度等外部控制手段不力等因素,滋生了基层干部“为官不为”的行为。可见,内律及他律是确保基层干部责任行政的两个重要途径。对基层干部“为官不为”行为的治理必须在完善制度建设的同时不断强化伦理规制,必须厚植优良政德、加强干部自我教育、优化责任制度建设,通过整合责任内外控制促进内律和他律的深度融合及有效互转,为基层干部的责任行政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 蔡颢
    • 摘要: 近年来,“为官不为”问题受到关注,很多学者从制度建设的角度提出治理“为官不为”的对策。“为官不为”是损害公共利益和破坏行政者应承担角色的体现。以此来分析“为官不为”问题,建立以公共利益为核心的政绩考核机制来治理“为官不为”问题,是逻辑更为严密的论证思路。
    • 冯源
    • 摘要: 基层干部"为官不为"现象发生在以行政发包制为主要特征的政府治理结构中,必然受到行政发包制的基本逻辑和独特模式的影响.基层干部"为官不为"的生成可以从五大维度进行探寻:多层级权力关系、属地管理与"内控"模式带来信息不对称问题;行政权分配特点与发包方相机授权导致基层干部权责失衡;财政分成和预算包干模式使基层干部面临强财政约束与资源匮乏困境;干部管理制度缺陷降低基层干部"为官不为"风险;代理人成本制约与横向监督虚置削弱基层干部履职监督体制效能.基层干部"为官不为"的规制需要进一步落实政务公开制度、规范政府权责体系、优化财政预算与资金管理制度、健全干部选任考核激励制度、健全干部履职监督体系.
    • 叶勇; 陈燕
    • 摘要: 当前,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面对不断出现的新矛盾、 新问题、新挑战,部分干部出现干事创业动力不足、责任担当意识不强、怕被问责追责的懒政怠政问题.为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大部分省市制定并实施了干部容错纠错机制,但在实践中,部分地方干部容错纠错机制未能发挥应有的激励作用,存在重容错、轻纠错,容错内容泛化,容错政策执行力有待提升,容错信息公开力度不够等问题.因此,有必要从容错纠错并举、精准界定政策界限、完善配套激励约束机制、促进容错纠错政务公开、营造干事创业氛围等方面入手,健全干部容错纠错机制.
    • 黄银霞; 吴海燕
    • 摘要: 党的十九大以来,尽管管党治党、干部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实践中"为官不为"行为仍然存在,这种风气削弱了行政效能,降低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结合354个案例文本的高频词分析以及对社会网络语义图分析可知,"为官不为"问题集中在基层党组织以及民生相关领域,责任主要在于监管失职失察.因此,应当从加强官员思想道德培训和业务能力培训、完善考核制度和晋升制度、推行容错免责机制、强化内部监察机制和社会监督机制等方面着手解决"为官不为"问题.
    • 杨潞
    • 摘要: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中国共产党组织处理规定(试行)》。《规定》共十九条,简明扼要,但却让每一名党员干部深刻地感受到组织的良苦用心。从《规定》里读懂严父教子之心。作为一名党员干部,组织就是父亲,《规定》就是父亲手中用来鞭策引导子女的戒尺。《规定》通过对违规违纪干部的惩戒、教育、管理,严肃处理对党不忠、从政不廉、为官不为、品行不端的干部,来督促领导干部坚定理想信念、积极担当作为、从严修身律己、培育优良作风。《规定》不仅鲜明彰显了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的决心,也体现了我们党对干部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的一贯方针和优良传统。
    • 刘帮成
    • 摘要: 当前,许多新任务、新要求和新挑战需要广大干部担当作为、积极干事创业。然而面对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及风险社会的到来,部分干部出现"为官不为"和"避责行为"等现象。其中,"反向避责"作为下级向上级发起的避责行为,成为一种新现象和新问题,值得关注。"官高一级压人"与"为官不为"相似,"避责"一般指干部利用自己的特殊位置向下级或服务对象"甩锅",规避本应该由自己承担的直接责任以及间接责任。
    • 郭广平
    • 摘要: 从党政干部视角来审视当前"为官不为"现象的治理对策,应该更具有针对性与可行性.在广大党政干部看来,治理转型过程中党政干部群体的无所适从,社会与行政环境中消极因素的影响,权责不一致、不清晰、不完整,激励机制与保护机制的不足是当前影响工作有效推进的几大因素.因此,营造治理转型与治理能力提升的空间,创造良好的行政环境,进一步推进权力清单制度的落实,提升基层公务员待遇,建立有效的容错机制与纠错机制,是治理当前"为官不为"现象的有效措施.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