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苏论战
中苏论战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19年内共计144篇,主要集中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国共产党、中国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4篇、专利文献76篇;相关期刊114种,包括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世纪桥、中州学刊等;
中苏论战的相关文献由117位作者贡献,包括李明斌、何一成、陈立中等。
中苏论战
-研究学者
- 李明斌
- 何一成
- 陈立中
- 叶政
- 黄爱英
- 蒲国良
- 虞文清
- 万远英
- 伍屏芝
- 佘君
- 刘勇
- 孙忠良
- 崔奇
- 巫春庚
- 廖俊杰
- 李瑗
- 洪礼维
- 王红燕
- 陈德祥
- 高慎淦
- 高正礼
- P·M·库富斯
- 丁东
- 付彩霞
- 任仲平
- 何飞
- 刘丽琼
- 刘仓
- 刘会芳
- 刘平斋
- 刘建武
- 刘春梅
- 刘春艳
- 刘春鹏
- 刘金田
- 吴付山
- 吴克辉
- 吴兴唐
- 吴德慧
- 吴能武
- 周敬青
- 周新城
- 周继明
- 唐土红
- 唐秀平
- 唐金权
- 夏祥涛
- 威谦·约瑟夫
- 孙其明
- 孟红
-
-
-
-
郭祥
-
-
摘要:
1956—1978年是当代中国第一次改革时期.苏共"二十大"是这次改革的起点,对斯大林的评价影响了这次改革的深度和广度,中苏冲突、论战使这次改革偏离了正常的航道.应该看到,中苏冲突、论战含有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双重因素,认识中苏冲突、论战不能局限于社会主义阵营内部,而应从国际政治的角度出发,这样才能正确评价苏联对当代中国第一次改革的影响.同时应该看到,中国第一次改革为第二次改革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
-
-
薛满意
-
-
摘要:
中苏关系在上世纪50年代逐渐恶化,进行了十年的中苏论战.从最初的思想分歧到最后的关系快速恶化,中苏关系的转变导致了国际共运的分裂,对两国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中苏论战及中苏关系恶化是复杂的历史现象,产生的原因有很多.本文对造成中苏关系的恶化和中苏论战的国家、国际、个人等方面原因进行了分析.
-
-
韩长青
-
-
摘要:
苏联以防止核扩散为由阻挠中国拥有核武器,是中国走上自力更生发展核武器道路的重要背景。中苏两国围绕什么才是防止核扩散正确道路的论战,也同样给中国核武器政策内容和主旨打上了深刻历史烙印。中国愈发强烈地认定,只有自己也掌握了核武器,才能增强世界核力量的结构稳定性,只有打破美国和苏联依靠部分核禁试条约设置的障碍,才能真正制止核战争,走出迈向实现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目标的实际步伐。从这一视角来看,中苏围绕如何防止核扩散的矛盾斗争和论战,可谓是中国核政策生成的逻辑起点之一。
-
-
-
周新城
-
-
摘要:
国内个别学者打着反思十月革命道路的旗号,完全否定十月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实践,其根本目的就是要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否定社会主义道路.1956年毛泽东对斯大林的“三七开”评价是当时也是今天回击完全否定斯大林、否定苏联社会主义实践论调的有力武器.毛泽东对斯大林的“三七开”评价,着眼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全局,排除历史上中苏两党关系和个人感情因素影响,在理论上有理有据,在实践上实事求是,是认真的、慎重的,为正确认识评判历史提供了重要指导原则,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
陈金玲;
祝莹莹
-
-
摘要:
“九评”是1963年至1964年中苏论战高潮期间,中共为驳斥苏共的《公开信》而公开发表的九篇文章。“九评”在阐述斯大林的评价问题、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时代与革命道路问题时,既作出了宝贵的贡献,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
-
唐土红
-
-
摘要:
对“中苏论战”的探讨,长期以来是个敏感的话题。《中苏论战与中国社会主义发展》一书是探讨中苏论战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的得力之作,探讨“中苏论战”的缘起和实质,研究“中苏论战”对当时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影响,指明“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具有鲜明时代性和显著创新性。%For a long time,the probe into "Sino-Soviet Dispute" has become a sensitive topic."Sino -Soviet Dis-pute and China's Socialist Development" is an effective work dealing specifically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ino-Soviet Dispute" and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The work explores the causes and essence of"Sino-So-viet Dispute",studies the vital influence of"Sino-Soviet Dispute"on socialism construction in China,and points out the historic inevitability for"China Road",three of which demonstrate its features of distinctive contemporaneity and prominent cre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