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水事故
突水事故的相关文献在1974年到2022年内共计122篇,主要集中在矿业工程、建筑科学、公路运输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0篇、会议论文40篇、专利文献202729篇;相关期刊49种,包括地学前缘、工程质量、采矿技术等;
相关会议27种,包括中国煤炭学会矿井地质专业委员会2015年学术论坛、2015年湘赣皖闽苏五省煤炭学会学术交流会、陕西省煤炭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等;突水事故的相关文献由234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启蒙、刘志海、刘白宙等。
突水事故—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202729篇
占比:99.94%
总计:202849篇
突水事故
-研究学者
- 刘启蒙
- 刘志海
- 刘白宙
- 华照来
- 周辉
- 孟杰
- 张利标
- 彭振华
- 李代军
- 李剑锋
- 李学军
- 桂和荣
- 等
- 蒋泽泉
- 赵明明
- 齐蓬勃
- DU Li-zhi
- FENG Guo-lei
- HEI Yu-feng
- JIN Zhou-yang
- LEI Ya-ni
- LI Wen-gang
- LIU Qi-meng
- Li Xuewen
- Qiao Shundong
- Qin Daomou
- SHI Yan-zhao
- SONG De-xi
- Shi Jing
- ZHANG Huan-huan
- ZHANG Jian-guo
- ZHANG Xiao-pei
- 丁天瑞
- 乐志军
- 乔伟
- 乔军
- 乔顺东
- 于景邨
- 余强
- 俞科群
- 关钢
- 冯兴仁
- 冯国磊
- 冯海青
- 刘世方
- 刘俊生
- 刘厅
- 刘向红
- 刘庆军
- 刘志君
-
-
孔德玺
-
-
摘要:
针对赤城煤矿2301工作面开采期间存在老空水突水危险问题,研究分析了该工作面老空水形成的主要充水来源及充水通道,结果表明,该工作面老空水来源于煤层底板灰岩岩溶裂隙水和奥灰含水层,主要充水通道为煤层底板采动裂隙导水通道和断裂构造导水通道。结合矿井实际情况,采取在临近2301工作面采空区区域范围内划分出积水线、探水线和警戒线。根据各区域的不同情况采取在探水线区域进行探放水、在警戒线区域进行观察警戒等分区治理措施。应用结果表明,该工作面自开始生产到回采结束未发生过突水事故,应用效果良好。
-
-
霍槟槟;
刘俊生
-
-
摘要:
随着生产矿井开采深度的逐渐加大,新安煤田部分矿井底板承受的水头压力已经超过5 MPa、回采工作面突水系数超过0.06 MPa/m。通过对受底板高承压含水层威胁的工作面进行防治水综合治理,消除了底板承压水害威胁,保证了工作面安全回采。
-
-
-
杨斌
-
-
摘要:
突水事故是地下洞室工程施工中常见的工程问题,对工程的施工进度和安全存在严重影响.文章以辽宁省观音阁输水工程穿越F80断层洞段为例,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突水滞后时间影响因素和变化规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建议在输水隧洞施工过程遭遇含水断层时做好地质勘测和工作,同时做好相应的突水事故预防工程措施.
-
-
王冰纯;
鲁晶津;
房哲
-
-
摘要:
为了深入研究回采工作面底板导水构造随采动过程的发育情况,以预防水害事故的发生,开发了底板视电阻率实时监测系统.系统采用低频交流电透视技术、伪随机多频同步发射技术、高精度全波形连续数据采集技术、工频抗干扰技术等,并通过井下光纤网络实现了井下无人值守、地面远程监控、电法数据实时成图的监测预警系统.现场试验表明,该系统可实现包括对采空区范围的工作面底板视电阻率的实时远程监测.
-
-
赵明明
-
-
摘要:
针对井下突水事故的防治展开探究分析,结合具体工程实际,在分析奥灰水水层水力特性和对矿井充水影响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奥灰水水害防治措施,为矿井生产的安全、持续开展提供指导.
-
-
杨白斌
-
-
摘要:
通过分析岩溶陷落柱对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的影响,得出治理含水陷落柱突水的基础是陷落柱位置及导水性的探查,留设合理宽度的保护煤柱和注浆封堵是目前预防陷落柱突水效果最好的治理措施,并提出了工作面过陷落柱防治突水事故的综合技术措施.
-
-
白伟
-
-
摘要:
针对15423N工作面发生的陷落柱突水事故,对导水陷落柱突水征兆进行了介绍,总结了导水裂隙带高度公式,通过相似模拟实验对工作面回采与水润线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对陷落柱滞后突水现象进行了解释.
-
-
朱建民
-
-
摘要:
华北型煤田煤系地层底部奥灰含水层厚度大,岩溶裂隙发育,富水性强,随着矿井开采深度的不断增加,奥灰水可能通过煤层底板以下的小型陷落柱、断层及采动后煤层底板活化裂隙等隐伏导(含)水构造而发生突水事故.因此,需对大采深矿井工作面底板隐伏导(含)水构造进行探查治理.
-
-
赵明明
-
-
摘要:
针对井下突水事故的防治展开探究分析,结合具体工程实际,在分析奥灰水水层水力特性和对矿井充水影响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奥灰水水害防治措施,为矿井生产的安全、持续开展提供指导。
-
-
胡友彪;
刘瑜;
吴亚萍
- 《2015煤炭安全高效开采地质保障技术研讨会》
| 2015年
-
摘要:
淮北煤田宿南向斜核部沉积了厚层的新生界松散层,局部地段松散层底部含水层富水性强且具有较高的承压性(局部达到4MPa).该条件下近松散层开采时常发生突水,突水时与常规条件下松散层水突出相比,最大的特点是突水过程伴随着矿压异常和压架.为研究高承压厚松散层含水层下开采突水机理,设计相似材料模拟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正常情况下煤层与高承压松散含水层之间的隔水砂岩层复合破断时顺序是自上而下的,下部砂岩层的载荷在上部砂岩层破断的瞬间突然增加,是导致同步破断的根本原因;松散承压含水层下开采,一旦覆岩关键层复合破断,需要支撑的失稳岩层高度远大于30m,远超过目前综采支架支护能力,导致工作面发生压架突水事故.
-
-
HEI Yu-feng;
黑宇峰;
LI Wen-gang;
李文刚
- 《中国煤炭学会矿井地质专业委员会2015年学术论坛》
| 2015年
-
摘要:
范各庄煤矿水文地质条件较复杂,自建井以来矿区内因采掘工程揭露的岩溶陷落柱就有14个,其大多属全充水型和边缘充水型陷落柱且规模巨大;矿区内地层中含水层也较多且分布范围广.如二者有组合再加断裂构造及采动裂隙影响极有可能促使采掘工作面突水事故发生.通过对2022工作面进行音频电透视、钻探、化探及水文实验验证分析,在风运道施工前方及工作面内底板均发现富水性较强地段,对施工及下一步工作面回采均构成一定影响。但均无奥灰水特征,排除了大的隐伏导水构造的存在及突水隐患。2022工作面煤层底板距奥灰含水层间距在180m左右,回采时对底板的破坏深度约15m,奥灰裂隙导高带约30m。在不存在岩溶陷落柱及大型导水断裂的情况下,经计算其岩层厚度足以抵御该处约5MPa奥灰高压水的冲击,可以安全回采。外围的两个陷落柱经多年观察均已无水,下部溶洞平面范围及导水性经探测未发现赋水异常,且保护煤柱完整有效,正常开采不会导致两陷落柱活化。
-
-
-
ZHANG Huan-huan;
张缓缓;
LIU Qi-meng;
刘启蒙;
JIN Zhou-yang;
金州洋
- 《中国煤炭学会矿井地质专业委员会2014学术论坛》
| 2014年
-
摘要:
断裂构造是导致煤矿突水的主要因素,并以断层构造为甚,据统计,80%的突水事故均与断层有关.而新集一矿F10断层因切割煤层多、落差大、延伸长等致使其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水文地质情况不清.基于断层带岩石力学性质测试、断裂带岩性分析等,结合采掘、钻探、抽水试验资料,系统分析F10断层水文地质特征,对其含、导水性进行初步判断.研究表明:F10断层总体上富水性较弱,天然条件下导水性不良,但在采动条件下且补给水源充足的情况下,F10断层为局部含水和导水断层.
-
-
文增生
- 《山东省煤炭学会煤田地质专业委员会新形势下煤田地质工作发展论坛》
| 2014年
-
摘要:
沂源煤田鲁村煤矿地层含水层较多,含水压力大,矿井具有突水危险.为保证矿井安全生产,防止突水事故的发生,对鲁村矿水文地质条件进行了系统分析,鲁村矿井地层含水层较多,水头压力较大,按水文地质类型划分原则,属水文地质条件中等的岩溶裂隙充水矿床类型。突水优势面是指最容易发生突水的断面,是指在受灰岩承压水威胁的区域,在开采平面上存在着最容易发生突水的危险断面。明确区分出不同的突水类型,找出各种突水优势面,对突水机理研究和开采安全性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计算得到鲁村矿井突水系数为T=0.086MPa/m,在隔水层完整地段开采是安全的,而在底板隔水层受构造破坏地段开采具有危险性。矿井水害类型为较大断层水和底板水,突水优势面以导水断层优势面和底板裂隙发育带突水优势面为主。对断层水和底板水的防治提出了相关了技术措施。
-
-
-
姚邦华;
王连成;
马庆庆
- 《第28届全国高校安全工程专业学术年会暨第10届全国安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研讨会》
| 2016年
-
摘要:
为了研究岩溶陷落柱突水机理,为预防煤矿陷落柱突水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本文基于渗流力学、弹塑性力学等理论,得到了陷落柱在周边围压、自身重力以及水压等作用下的应力分布,结合Drucker-Prager破坏准则得到了陷落柱内岩体破坏的临界水压,并将研究成果导入多物理场耦合软件COMSOL Multiphysics进行求解,得到了特定水压下渗流过程中陷落柱内的渗流、破坏过程云图,以及工作面距含水层不同距离条件下陷落柱内岩体的破坏区域分布,给出了破坏区范围占陷落柱体积的比例曲线,并通过工程实际验证了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的正确性.理论与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①导水陷落柱存在一个与自身性质以及应力状态有关的临界突水水压,水压大于临界水压后陷落柱内岩体将发生破坏,引发突水;②导水陷落柱被揭露后初始涌水量较小,随着渗流时间的增加,涌水量随之不断增加,最终可能引发陷落柱突水灾害;③工作面距离含水层越远,陷落柱破坏程度越小,突水危险性也越小.
-
-
姚邦华;
王连成;
马庆庆
- 《第28届全国高校安全工程专业学术年会暨第10届全国安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研讨会》
| 2016年
-
摘要:
为了研究岩溶陷落柱突水机理,为预防煤矿陷落柱突水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本文基于渗流力学、弹塑性力学等理论,得到了陷落柱在周边围压、自身重力以及水压等作用下的应力分布,结合Drucker-Prager破坏准则得到了陷落柱内岩体破坏的临界水压,并将研究成果导入多物理场耦合软件COMSOL Multiphysics进行求解,得到了特定水压下渗流过程中陷落柱内的渗流、破坏过程云图,以及工作面距含水层不同距离条件下陷落柱内岩体的破坏区域分布,给出了破坏区范围占陷落柱体积的比例曲线,并通过工程实际验证了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的正确性.理论与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①导水陷落柱存在一个与自身性质以及应力状态有关的临界突水水压,水压大于临界水压后陷落柱内岩体将发生破坏,引发突水;②导水陷落柱被揭露后初始涌水量较小,随着渗流时间的增加,涌水量随之不断增加,最终可能引发陷落柱突水灾害;③工作面距离含水层越远,陷落柱破坏程度越小,突水危险性也越小.
-
-
姚邦华;
王连成;
马庆庆
- 《第28届全国高校安全工程专业学术年会暨第10届全国安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研讨会》
| 2016年
-
摘要:
为了研究岩溶陷落柱突水机理,为预防煤矿陷落柱突水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本文基于渗流力学、弹塑性力学等理论,得到了陷落柱在周边围压、自身重力以及水压等作用下的应力分布,结合Drucker-Prager破坏准则得到了陷落柱内岩体破坏的临界水压,并将研究成果导入多物理场耦合软件COMSOL Multiphysics进行求解,得到了特定水压下渗流过程中陷落柱内的渗流、破坏过程云图,以及工作面距含水层不同距离条件下陷落柱内岩体的破坏区域分布,给出了破坏区范围占陷落柱体积的比例曲线,并通过工程实际验证了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的正确性.理论与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①导水陷落柱存在一个与自身性质以及应力状态有关的临界突水水压,水压大于临界水压后陷落柱内岩体将发生破坏,引发突水;②导水陷落柱被揭露后初始涌水量较小,随着渗流时间的增加,涌水量随之不断增加,最终可能引发陷落柱突水灾害;③工作面距离含水层越远,陷落柱破坏程度越小,突水危险性也越小.
-
-
姚邦华;
王连成;
马庆庆
- 《第28届全国高校安全工程专业学术年会暨第10届全国安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研讨会》
| 2016年
-
摘要:
为了研究岩溶陷落柱突水机理,为预防煤矿陷落柱突水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本文基于渗流力学、弹塑性力学等理论,得到了陷落柱在周边围压、自身重力以及水压等作用下的应力分布,结合Drucker-Prager破坏准则得到了陷落柱内岩体破坏的临界水压,并将研究成果导入多物理场耦合软件COMSOL Multiphysics进行求解,得到了特定水压下渗流过程中陷落柱内的渗流、破坏过程云图,以及工作面距含水层不同距离条件下陷落柱内岩体的破坏区域分布,给出了破坏区范围占陷落柱体积的比例曲线,并通过工程实际验证了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的正确性.理论与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①导水陷落柱存在一个与自身性质以及应力状态有关的临界突水水压,水压大于临界水压后陷落柱内岩体将发生破坏,引发突水;②导水陷落柱被揭露后初始涌水量较小,随着渗流时间的增加,涌水量随之不断增加,最终可能引发陷落柱突水灾害;③工作面距离含水层越远,陷落柱破坏程度越小,突水危险性也越小.